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潘壶”是紫砂壶器中的经典款式,它小巧玲珑却古朴大方,代表着父母对女儿出嫁时的祝福,又有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潘壶”自诞生起便成为一代传承之经典。在“潘壶”的基础上以竹编装饰,为此款紫砂“竹编潘壶”的特色。此壶通身是竹,竹子编排的外形细密精致,实在让人赞叹不绝。
关键词 紫砂竹编潘壶;自然花货;艺术美
“潘壶”是清代中期代表性的一款紫砂壶,为光器传统造型之一。虽然器型变化并不复杂,也少装饰,但却呈现出大气、简练、明快的艺术风格,再加上传统形态的壶把和微拱起的壶嘴形成了完美的结合,为藏家所赞赏。近两个世纪以前烧制的“潘壶”,大多数随着19世纪六、七十年代潘氏家族的迅速衰败而流散,目前存世数量不多,但是品质却非常稳定,保持了相当高的水准。然而,在“潘壶”的基础上以竹编装饰外部,使壶器变成了新款的紫砂“竹编潘壶”(见图1),又别具一番风味。
1 紫砂“竹编潘壶”的工艺造型
烧制紫砂“竹编潘壶”所用的泥料为紫泥,产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一带,在约1 180 ℃的窑炉中烧制而成。这种泥制成的茶壶透气性好,热淋变色率高,易掌控冲泡时间,养成后更显高贵迷人,是茶具中的上品。紫砂“竹编潘壶”的色泽和润喜气,质感细腻;壶腹如鼓,向下缓缓收底;壶肩之处略微收缩成短小壶颈,整体气质丰腴而饱满,不失典雅;壶盖微微隆起,壶的嘴、把、钮取竹段的造型,生动自然、挺拔清秀。而壶器的主体外围均以竹编造型,细密规则,令人赏心悦目。
“潘”者,即潘仕成。潘仕成是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广东番禺人,先世广东莆田,以盐贾起家,道光十三年(1833年)京畿荒旱,以副贡捐输赐给举人,官至两广盐运使,在广州建“海山仙馆”,台榭种花,极人工之胜。闽人多嗜茶,特往宜兴定制茗壶,以壶盖唇外刻阳文篆书“潘”字印为识,流传至今,人称“潘壶”。晚清时期,有名仕到宜兴订壶,作为往还交际之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潘壶”。据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仕成)先世以盐贾起家。(其)历官至两广盐运使。……德畲嗜茶,特制茗壶,以壶盖唇外,阴文篆书“潘”字印为识,至今流传,粤人名之曰‘潘壶’。”这款紫砂“竹编潘壶”就是以“潘壶”为基础而设计成型的,它是梨形的变异修整,器型高,为“高潘壶”的一款。紫砂“竹编潘壶”的壶身如梨,高脚如铜器,高虚盖与身相接,盖板宽厚,压住壶口;圆球形的一段弯曲呈S状的竹枝形壶钮,一弯向上仰展的嘴,壶把稍瘦,下部有垂耳,与高身壶之嘴相平衡,适应广东乌龙茶的冲泡。
2 紫砂“竹编潘壶”的装饰涵义
在世界文化历史的进程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以西欧为主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产生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因不同的地域环境、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使东、西方人在宇宙观、世界观以及思维方式上都有不同。东方人在思维方式上注重综合的考虑,带有领悟、神秘性和求同性的特点。“天人合一”、“至和达到”变现中国人求内在统一和顾全大局的思想。中国民间多注重整体性和辩证性,强调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主张和谐美、自然美的统一。造型美观、内容广泛多样,大多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朴实无华、乐观向上的感情色彩。正如这款紫砂“竹编潘壶”,它的壶嘴、壶把、壶钮取竹段的造型,竹段的元素可使人感觉到竹的灵气。
紫砂“竹编潘壶”在思想和情感中融合,在品位和格调中提炼,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做到飘逸洒脱、高风亮节,由此,紫砂“竹编潘壶”的品格与艺术得到升华。而壶身的竹编干净利索,处理细致到位,使此款紫砂“竹编潘壶”好似高风亮节的人生,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和无法忘怀的魅力。
3 结 论
从美学艺术角度讲,自然就是美。紫砂“竹编潘壶”的竹编装饰和竹段造型,实现了竹文化从抽象回归具体的精神形态,为中国紫砂壶装饰图案增添了光辉的一笔。但从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而言,这些观念主要来源于原始农耕生产与存在要求而引发的对自然的崇拜,起源于人们采集和耕作活动过程中的祈福之愿。人类不但用实用的方式认识世界和崇拜世界,还能以审美的、艺术的方式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正如这款紫砂“竹编潘壶”,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实用,还能使人感觉到竹的灵气,感受到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在紫砂壶器上的深刻体现。
参 考 文 献
[1]章熙.浅谈中国文化中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感悟[J].美术界.2011(05):78.
[2]杨双.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社科纵横.2009(09):149-150.
关键词 紫砂竹编潘壶;自然花货;艺术美
“潘壶”是清代中期代表性的一款紫砂壶,为光器传统造型之一。虽然器型变化并不复杂,也少装饰,但却呈现出大气、简练、明快的艺术风格,再加上传统形态的壶把和微拱起的壶嘴形成了完美的结合,为藏家所赞赏。近两个世纪以前烧制的“潘壶”,大多数随着19世纪六、七十年代潘氏家族的迅速衰败而流散,目前存世数量不多,但是品质却非常稳定,保持了相当高的水准。然而,在“潘壶”的基础上以竹编装饰外部,使壶器变成了新款的紫砂“竹编潘壶”(见图1),又别具一番风味。
1 紫砂“竹编潘壶”的工艺造型
烧制紫砂“竹编潘壶”所用的泥料为紫泥,产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一带,在约1 180 ℃的窑炉中烧制而成。这种泥制成的茶壶透气性好,热淋变色率高,易掌控冲泡时间,养成后更显高贵迷人,是茶具中的上品。紫砂“竹编潘壶”的色泽和润喜气,质感细腻;壶腹如鼓,向下缓缓收底;壶肩之处略微收缩成短小壶颈,整体气质丰腴而饱满,不失典雅;壶盖微微隆起,壶的嘴、把、钮取竹段的造型,生动自然、挺拔清秀。而壶器的主体外围均以竹编造型,细密规则,令人赏心悦目。
“潘”者,即潘仕成。潘仕成是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广东番禺人,先世广东莆田,以盐贾起家,道光十三年(1833年)京畿荒旱,以副贡捐输赐给举人,官至两广盐运使,在广州建“海山仙馆”,台榭种花,极人工之胜。闽人多嗜茶,特往宜兴定制茗壶,以壶盖唇外刻阳文篆书“潘”字印为识,流传至今,人称“潘壶”。晚清时期,有名仕到宜兴订壶,作为往还交际之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潘壶”。据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仕成)先世以盐贾起家。(其)历官至两广盐运使。……德畲嗜茶,特制茗壶,以壶盖唇外,阴文篆书“潘”字印为识,至今流传,粤人名之曰‘潘壶’。”这款紫砂“竹编潘壶”就是以“潘壶”为基础而设计成型的,它是梨形的变异修整,器型高,为“高潘壶”的一款。紫砂“竹编潘壶”的壶身如梨,高脚如铜器,高虚盖与身相接,盖板宽厚,压住壶口;圆球形的一段弯曲呈S状的竹枝形壶钮,一弯向上仰展的嘴,壶把稍瘦,下部有垂耳,与高身壶之嘴相平衡,适应广东乌龙茶的冲泡。
2 紫砂“竹编潘壶”的装饰涵义
在世界文化历史的进程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以西欧为主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产生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因不同的地域环境、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使东、西方人在宇宙观、世界观以及思维方式上都有不同。东方人在思维方式上注重综合的考虑,带有领悟、神秘性和求同性的特点。“天人合一”、“至和达到”变现中国人求内在统一和顾全大局的思想。中国民间多注重整体性和辩证性,强调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主张和谐美、自然美的统一。造型美观、内容广泛多样,大多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朴实无华、乐观向上的感情色彩。正如这款紫砂“竹编潘壶”,它的壶嘴、壶把、壶钮取竹段的造型,竹段的元素可使人感觉到竹的灵气。
紫砂“竹编潘壶”在思想和情感中融合,在品位和格调中提炼,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做到飘逸洒脱、高风亮节,由此,紫砂“竹编潘壶”的品格与艺术得到升华。而壶身的竹编干净利索,处理细致到位,使此款紫砂“竹编潘壶”好似高风亮节的人生,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和无法忘怀的魅力。
3 结 论
从美学艺术角度讲,自然就是美。紫砂“竹编潘壶”的竹编装饰和竹段造型,实现了竹文化从抽象回归具体的精神形态,为中国紫砂壶装饰图案增添了光辉的一笔。但从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而言,这些观念主要来源于原始农耕生产与存在要求而引发的对自然的崇拜,起源于人们采集和耕作活动过程中的祈福之愿。人类不但用实用的方式认识世界和崇拜世界,还能以审美的、艺术的方式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正如这款紫砂“竹编潘壶”,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实用,还能使人感觉到竹的灵气,感受到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在紫砂壶器上的深刻体现。
参 考 文 献
[1]章熙.浅谈中国文化中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感悟[J].美术界.2011(05):78.
[2]杨双.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社科纵横.2009(09):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