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运用散点图模拟胶囊内镜在小肠内运行规律探讨定位小肠病灶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选择由胶囊内镜诊断且病灶经手术证实的患者30例纳入A组,以胶囊自屈氏韧带至病灶的运行时间占通过全小肠所用时间的百分比定义为时间指数,设为横坐标,而将手术中测得的病灶距屈氏韧带的实际距离设为纵坐标,画出散点图并拟合得出最佳曲线的函数方程.以相同的入选标准连续选择患者30例纳入B组,验证上述曲线方程的准确性.
【机 构】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20000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20000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上海市消化疾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运用散点图模拟胶囊内镜在小肠内运行规律探讨定位小肠病灶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选择由胶囊内镜诊断且病灶经手术证实的患者30例纳入A组,以胶囊自屈氏韧带至病灶的运行时间占通过全小肠所用时间的百分比定义为时间指数,设为横坐标,而将手术中测得的病灶距屈氏韧带的实际距离设为纵坐标,画出散点图并拟合得出最佳曲线的函数方程.以相同的入选标准连续选择患者30例纳入B组,验证上述曲线方程的准确性.结果 A组30例患者所得散点图采用拟合度最好、最符合小肠蠕动客观规律的二次方程模型拟合,以该曲线方程验证B组30例患者,计算误差范围.结果 显示最小误差0.79 cm,最大误差41.49 cm,平均误差(19.64±13.98)cm 误差≤20 cm者达50%(15/30),误差≤30 cm者达67%(20/30),误差≤50 cm者达100%(30/30).结论 时间定位法能较为准确地定位病灶,为小肠病灶定位提供判断依据,使胶囊内镜的诊断功能更趋完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相关型卡波西肉瘤(KS)的内镜下表现及内镜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例确诊为HIV/AIDS且行胃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中胃镜检查发现的3例KS患者的内镜下表现。结果KS阳性发现率为18.75%(3/16),其中单发者1例(占33.3%)、多发者2例(占66.6%)。3例以胃部KS为主,内镜下主要表现为斑丘疹样、息肉样及结节样改变;其中1例多发者伴十二
患者男,54岁,因黑便20d收治入院。既往体健,无家族肿瘤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20/80mmHg,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率70次/min,心律齐,心音有力,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未及包块,肠鸣音5次/min,双下肢无水肿。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评估EST术后胆囊切除的必要性.方法 对2006年1月至12月因胆总管结石而行EST治疗257例患者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4.8个月(26~48个月).根据不同病情和处理情况分为3组进行比较,合并有胆囊结石的患者EST术后行胆囊切除为A1组,EST术后未行胆囊切除为A2组;B组为未合并胆囊结石者.结果
目的 探讨胆总管结石经ERCP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资料完整经ERCP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共802例,其中297例伴胆囊结石,222例胆囊已切除,283例胆囊无结石,统计复发频度并对复发因素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02例患者平均随访84.8个月,92例(11.5%)结石复发.胆囊结石,胆总管直径≥1.5 cm,机械碎石及胆管角度≤120°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长期以来,诊治艾滋病(AIDS)的传染病专科医院受设备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有关消化系统病变的内镜检查研究资料较少,尤其结肠镜检查资料更少,影响了AIDS患者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胃黏膜胆色素染色对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4月因上消化道症状就诊的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纳入原发性病理性DGR组,另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24 h胃内胆汁监测,以胆红素吸收值0.25为界值,取反流时间百分比的中位数(23.60%)作为分界将原发性病理性DGR组进一步分为低反流(反流时间百分比<23.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目前已成为胆胰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post-ERCP panereatitis,PEP)及高淀粉酶血症是其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对于生理及病理情况下插管困难的ERCP患者来说,发生PEP及高淀粉酶血症的几率相对更高,因此临床上运用多种手段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显的十分重要。我院2008年1月至12月间对困难插管ERCP患者辅助采用胰管支架植入,
在我国,胃癌患者的病死例数占所有因癌症病死例数的约1/4,胃癌年患病率和病死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慢性非特异性胃炎是发生胃癌的危险因素,其病因主要是各种理化因素对胃黏膜造成的损伤,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慢性炎症可导致胃黏膜腺体萎缩,因此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而萎缩性胃炎又分为胃体型、胃窦型或全胃型。肠上皮化生的出现是萎缩的最可靠证据。本文总结我院
患者男,24岁,因间断腹痛3d,加重1d入院。患者3d前醉酒后出现腹痛,于当地医院治疗后症状无缓解,腹部平片检查示右下腹区域多个钩状金属异物(图1)。入院诊断考虑为小肠金属异物。于当日全麻下行腹腔镜、结肠镜联合治疗。于脐轮穿刺置入腹腔镜,脐平面两旁距脐6cm穿刺置入操作器械,腹腔镜下探查肠管,未能明确异物位置。
患者女,17岁.因"间断性上腹不适伴反酸、胃纳减少2个月余"于2009年11月27日收住我院消化科.入院前3 d中解成形黑便2次.病程中无呕吐或呕血,无腹泻,无畏寒发热、胸闷、气急、心悸,体质量稳定,睡眠体力尚可.患者无既往胃病史.2009年7月曾发现外阴部出现红色丘疹,软骨样硬度,渐大,破溃,稍痒偶稍痛,自涂"百多邦"2~3次,1~2周后外阴部皮疹消失.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心肺无异常,腹壁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