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赢得生命而“报道”积极引导国际舆论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love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举国之殇,全民同咽。中国网全体工作人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新闻敏感性,各部门通力合作,迅速做出反应,各文版当天即在首页头条位置进行突出报道。同时,迅速启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精心组织骨干力量,随时跟踪灾情最新进展和抢险救援情况。通过专题报道、记者连线、音视频直播、嘉宾访谈、特别策划、多语种、图片、地图、图表、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及时准确地对外发布消息,使国际社会及时了解中国地震灾情,以及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积极引导国际舆论。夜以继日全天候的连续报道,收到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真正起到了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骨干作用,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
  
  多语种专题第一时间推出 英文版消息被CNN网站头条新闻引用
  
  地震发生后,中国网反应迅速,中、英、德、法、西、阿、俄、日文版及中国发展门户网中、英文版连夜加班,领先其他网站推出《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的多语种大型专题,多媒体部同时推出《危难见真情——汶川地震影像纪实》的视频专题和图片专题。专题综合利用图片、文字、音乐、视频、论坛、博客、Flash动画、图表等多种手段,第一时间发布灾区最新信息和各地党政军民积极抗震救灾的情况,同时注重加强对外报道,积极向国际社会说明中国政府有能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地震不会影响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和举办。专题中还开辟专栏提供有关地震的背景知识,以及防震、抗震、避震、救灾等科学知识,引导网民科学、正确地看待地震灾害,掌握自救常识。
  中国网各外文版加大发稿力度,及时跟踪伤亡数字,记录救援进程,满足各国读者及时了解抗震救灾情况的需求。各外文版日均发稿量达570篇,平均每天编译独家稿件60篇,其中英文《人民时评:灾难中凝聚沉着的力量》、法文《心系灾区:各界人士积极为地震灾区捐款》、俄文《成都出租车司机自发在都江堰市接送伤员》、西文《救灾工作比预想的难度大很多》、日文《日本航天局为我国提供灾区卫星图片》、德文《京城一日捐“饱”血库》、阿文《援助地震灾区的外国人》等文章被广为转载。特别是中国网英文版发布的地震救援的消息被CNN网站头条新闻引用。西文版整合的《专家组论证确保紫坪铺大坝安全》专稿被西班牙驻华使馆新闻处推荐到西班牙各主要媒体转载。此外,日本中国情报局网站、法国newstin网站、瑞士中国社会服务研究公司网站等转载多篇中国网外文稿件。
  针对境外普遍关注的中国领导人如何指导抗震救灾、外国游客在灾区的安危等内容,各外文版及时编译温家宝总理在灾区的感人语录和指导措施,搜集国内主要论坛的网民言论进行编译,体现民心所向。同时,还将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消防部队、医务人员救援抢险和灾区人民互助自救的感人事迹呈现在外国读者面前,用事实来体现中国的民族凝聚力和人道主义精神。各外文版还重点关注相关国家对中国的救灾援助措施,如俄文版及时将《俄罗斯救援物资抵达灾区》发布为头条新闻,并及时策划了《俄罗斯心系中国灾区》。日文版则对日本救援队抵达灾区进行救援,以及日本各界对中国地震灾区踊跃捐款的消息进行全程跟踪报道。
  
  多路记者深入灾区一线采访体现生命之重
  
  灾情就是命令,震区就是战场。中国网陆续派出由文字、摄影、摄像记者共10人组成的报道小组奔赴四川境内的各地震灾区采访报道,并在第一时间发回相关图文报道,全面真实反映灾区情况,充分展示了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其他参与救助的人员为抗震救灾付出的艰辛,真实记录救灾现场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各路记者日夜兼程、不畏辛劳,一直密切关注震情和救灾形势的发展,多篇独家稿件如《探访都江堰抗灾指挥部》、《都江堰聚源镇中学抢险纪实》、《连线:一女孩在地震68个小时后获救》、《亲历四川地震灾区(组图)》等稿件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
  


  同时为了将抗震救灾的进展情况真实、及时、全面地展现给广大网民,中国网特别加大了图片报道的力度。采用了一线记者的多幅照片。多媒体部推出《危难见温情——汶川地震影像纪实》专题,图片报道部分由幻灯图集、特别关注、前方报道、抗震救灾和现场直击五大板块组成,将精心选择的图片按不同主题进行整合,制作成配乐短片、图集或画册,整体效果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推出后多家网站纷纷效仿。各外文版对前方记者和特约记者拍摄的500余张独家图片进行重点编译,在首页和专题的重要位置突出展示,在国外网民中产生了很大反响。
  与此同时,随着抗震救灾报道工作的重点从灾情向救援、重建转移,各文版又迅速推出了《“5·12”汶川大地震》、《汶川记忆——曾经美丽的家园》、《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大难兴邦大灾大爱》等多组图片策划,从不同的角度展现抗震救灾工作的进展,体现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视频直播”、“网上直播”及时有效地对外发布抗震救灾进展
  
  5月12日17时,中国网在第一时间连接中央电视台信号,在网上全程视频直播地震灾区最新灾情及救援动态。随后,中国网完成了对中央电视台、重庆卫视、四川卫视三路视频直播信号流的引入工作,并制作了专门的直播页面,进一步完善了视频直播的多用户需求。截至5月23日,中国网已持续视频直播260个小时,每天平均累计有6万多人在线收看,最高时一度突破10万人。
  中国网“网上直播”的品牌优势和影响力在抗震救灾的报道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作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授权发布消息的指定网站,从5月13日至23日,中国网连续11天,现场直播13场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发布每日抗震救灾最新进展。直播共编发稿件160篇,图片200幅,视频780分钟,直播文字8万多字。为了使报道更加突出,还特别制作了《权威发布抗震救灾每日通报》专题,全面整合直播、一线报道、访谈和图片等内容。据统计,直播页面累计点击数达到397万,访问人数60多万,尤其是5月16日和18日两场直播的访问者数量均突破11万。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等各大网站均积极链接或嵌套中国网的直播页面。
  同时,中国网创新报道手段,开通连线报道,用电波为中国网与地震灾区架起了空中直通车。为了让广大网民第一时间了解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中国网各部门积极想办法,创新报道形式,及时反映灾区情况。多媒体部推出“我在现场:灾区传真直播互动”24小时滚动播报专题,结合图片、文字、音频等多种形式在第一时间连线分布在四川各救灾一线的中国网前方记者,“直击”第一现场。由于报道内容及时客观、角度新颖、形式多样,前方记者的现场声音与中国网抗震救灾专题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专题一经推出,便被中新网、和讯网等网站关注。
  为了详细了解灾区情况,如实向网民发布最新信息,中文部于5月13日开始与灾区前方工作人员进行电话连线采访。截至目前,共发布连线采访原创稿件122篇,图片近180幅;共连线采访前方消防官兵、解放军指战员、公安干警、中央部委及地方官员、媒体记者等数十人,获得了众多第一手信息。中国网连线采访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及时根据灾情变化策划新的选题,随时更新灾区消息,《青川急需帐篷和消毒药品被困160小时矿工脱险》、《汶川县城成功找到三处水源饮水依旧紧张》、《消防官兵含泪讲述:幸存村民合唱<为了谁>》等重点文章均被各大媒体所转载,对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连线采访后发布的《灾区尚无疫情发生卫生部要求实行零报告制度》更是被卫生部《健康报》刊登在头版,对新加坡驻成都领事馆领事的连线采访,则是所有媒体中第一家对新加坡在中国开展人道救援工作的报道。
   做好嘉宾访谈节目抓住感动的瞬间
  
  5月16日下午,在四川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刘怡雪、白琳和陈兵三人应邀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他们都是来自北川中学的高中生,温家宝总理在四川指挥抗震救灾时曾亲切接见过他们。他们此次来京是参加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组织的活动的。随同中国扶贫基金会赴灾区采访的中国网记者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积极争取并立即安排相关采访事宜。同时,中国网也是他们在京接受采访的首家媒体。
  5月22日,中国网还对本单位去抗震救灾前线的记者们进行了专题访谈,一线报道,亲身讲述,令人潸然泪下,那么多的事迹、那么多的场景、那么多的瞬间也在记者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听到他们从一线发回的感言,让人对这次灾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与此同时,中国网还积极邀请全国妇联、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总会、北京安定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的相关负责人就灾后救助、心理危机干预、卫生防疫、地面监测等问题与网民在线交流。
  
  推出“网络公祭”网民献花突破20万
  
  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19日凌晨,中国网9个语种10个文版联合推出了“网络公祭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专题,内容包括“国务院公告”、“网民献花”、“网民留言”等内容。专题一经推出,便受到海内外网友的强烈关注,纷纷通过献花和留言表达自己的哀思,送去对死难者的慰问。3天时间里,网民热情献花和留言,献花达24万多人次,3900多人在留言区里留言,表达自己悲痛的心情。
  网友“精灵鼠”留言说:“汶川的朋友们,你们要坚强再坚强!我们要为我们背后有这样伟大的祖国而骄傲和自豪!天灾无情人有情,相信我们的家园会建设得更美好!”。网友“草民”留言说:“让灾区的孩子们忘记伤痛,你们失去小家但不会失去大家,伟大的祖国永远是你们的家,我们永远是你们的亲人。”一位匿名网友留言说:“身为在国外的中国人,我看到自己同胞遭受了这么大的灾难,感到十分难过,在此希望所有遇难同胞的家属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
  
  报道引起广泛共鸣海外网友纷纷致信和跟帖
  
  加拿大魁北克的法文读者皮埃尔·拉蒙德留言说:“我对地震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深感悲痛,对胡锦涛主席做出的快速有效的救援行动深感安慰,同时为地震伤亡者及其家人和中国人民祈祷。”
  日文读者留言说:“已经没有什么话能够表达我此刻的心情,唯有为这些逝去的灵魂默默祈祷。那些埋在废墟中的学生们,希望他们能够尽早被救出。看到温家宝总理冒雨指挥抢险救灾,我非常感动,温总理因为国民受到伤害而痛心的表情,充分体现了‘爱民如子’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另一位日文读者则表示,日本具有丰富的地震救援经验,听到日本派救援队赶往四川的消息感到非常欣慰,这将为中日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创造条件。
  俄文读者阿基姆·博嘉德廖夫和乌兹别克斯坦驻华使馆纳斯拉夫分别来信,对四川地震中死者家属及所有受伤者表示最真切的哀悼和深切的同情。
  危地马拉门户网在慰问信中说,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人民面对灾难时的临危不惧和坚强果敢,并向世人提供了面临同样灾难时可以参考的经验。
  5月12日至23日,中国网各文版共发布文字稿件23000多条,其中外文稿件6300条,独家稿件1361条,外文独家编译稿件720条,前方记者自采稿件112篇;发布图片19182幅,其中原创图片2120幅;视频新闻874条,其中外文视频359条;制作专题和特别策划253个,其中外文专题、特别策划130个;直播国新办和其他部委新闻发布会16场;嘉宾访谈10期。报道量之大,覆盖面之广,报道形式之多样,超过了此前任何一次重大事件的报道。据统计,5月12日至18日,中国网日均页面浏览量达到4.88亿,总访问者数突破7154万,中国网整体访问量的急速提升,带动了中国网的网站排名迅速上涨。目前,在164万个中国网站中,中国网的排名已升至第64位。
  另外,中国网还发挥论坛优势,积极引导网上舆论。5月21日,中国网联合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人民网、新华网等22家网站共同倡议发起“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杜绝虚假信息,共建诚信网络’”诚信自律行动,收到多家网站和众多海内外网民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拥护。
  (图片由中国网提供。)
  (信息反馈请发至cxj9693@sina.com)
  责编:曹晓娟
其他文献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3天,5月15日出版的《南方周末》披露了这样一条消息:“5月12日14点55分,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女主播孙静坐进直播间后,用镇定的声音向成都市民播报出第一句与地震有关的话——‘刚才大家都吓着了吧,我也感觉到了摇晃。’‘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请千万不要害怕,更不要慌张。不管你在哪个区域,千万别把自己暴露在不安全的地方……’”有网民称这是8.0级地震发生后出现在成都上空的第一道电波。 
期刊
已是汶川大地震后的第十天,新华社的三层发稿平面还是一片忙碌,平面大厅上方的电子屏幕上不断滚动着来自抗震救灾一线的新闻消息。  “中国媒体第一次达到了国际水准!”这是美国《纽约时报》在其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国媒体报道的长篇新闻分析中提到的一个观点。而美国《华尔街日报》也专门刊登评论文章,称赞新华社英文报道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反应迅速,敢于冒险,有人情味,专业性强,突破了过去“宣传机器”的模式。《华盛顿邮
期刊
《北京周报》是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始终追求新闻现场报道的时效性。5·12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北京周报》紧密配合中国外文局应急领导小组的部署,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了原有选题报道方案,并派出两名记者前往四川灾区进行现场采访报道。    在新闻现场,记者没有性别之分    刚从地震灾区回京的黄卫告诉记者,记者的本能就是在新闻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到现场,在新闻现场,记者没有性别之分。  有着多年一线采访经
期刊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七天,人民画报社2008年第6期“汶川大地震特刊——一切为了生命”出版。   2008年5月31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由中国外文局主办、人民画报社承办的《一切为了生命——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大型图片展开幕。人民画报社策划的抗震救灾大型画册也正在紧张的编辑出版中。  这就是人民画报社为抗震救灾报道快速反应打响的“三大战役”。      从5月14日开始,人民画报社进入“紧急状态”,
期刊
编者按:2008 年第6期的《今日中国》中文版本来已经做了封面故事《生活在无声世界的孩子们》,内容是反映聋儿学习教育和亲子关系的。  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我们共同的哀伤。38个版面,以《生命重于一切》为题的封面故事在几天之内出现在《今日中国》中文版第6期上。  在中国9000多种杂志中,《今日中国》是唯一的多文种综合性月刊,以英、法、西、阿、中等5种文字出版,发行到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月1
期刊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省汶川县爆发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同时也在中国人的心中撕开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30年未遇的重大自然灾害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国家领导人、政府、普通民众、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国外文局也在极短的时间内决定要自主派发采访组赶到抗震救灾第一线,“发出外文局自己的声音”。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作为第一先遣队的六名成员之一,踏上了开往成都的飞机,当时离地震
期刊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我正在成都,亲身感受到了这次强震给当地带来的灾难。地震后第一个夜晚,我和成都人一样,度过了一个恐惧的不眠之夜。  我的任务原本是去熊猫栖息地卧龙采访。由于地震导致交通阻塞,经与编辑部联系后决定就地采访抗震救灾。第一站决定去灾情严重的都江堰市。  临出发前,得到一个好消息:地震中,卧龙的大熊猫没有一只伤亡!    “雄起”的成都人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的腹地,三千年来,在伟大的水
期刊
按语:2008年5月,王谨同志作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夜版值班副总编辑,见证了这个不平凡的月份。他和编辑们刚刚分享到胡锦涛主席访日“暖春之旅”成功的喜悦,仅隔两日,就和国内外同胞们共同承受了四川汶川大地震给民族带来的悲痛,同时感受了全中华民族奋起抗震救灾的巨大力量。“一个副总编的值班日记”其实也是一个媒体人对这历史时刻的记录。下面特摘录王谨同志应本刊之约,在汶川大地震期间写的部分日记:    5
期刊
《汶川!汶川!强震凝聚中国》    外文出版社编写组著  外文出版社  2008年5月出版  2008年5月19日至21日,在举国哀悼汶川大地震中遇难同胞的日子里,外文出版社的编辑们强忍悲恸,尽出版人能尽之力,夜以继日,编辑出版了《汶川!汶川!强震凝聚中国》这本中、英文版画册。本书通过纪实文字和震撼人心的现场画面,记录这次灾难中每一个让我们永生难忘的瞬间。从地震突袭的那一刻,到中国政府和全社会的迅
期刊
从言语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现代汉语的符码和语艺优势在于拥有大量的复合词,这些复合词往往体现一种辩证关系,“危机”一词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包含了“危险”和“机会”并存,这一朴素的辩证法。    中国的民族凝聚力、举国动员力和舆论传播力得到了海外媒体和公众的广泛赞誉    5·12四川大地震是建国以来爆发的最大规模的公共危机事件之一。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这场危机爆发前夕,中国所处的国际舆论形势异常严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