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自主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呼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的全面合作,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生命力的数学,不同的人都能在数学上得到发展”.这些新颖的观点一改过去那种令人窒息的教学范围,突破了传统课堂中机械枯燥,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照本宣科,毫无生机活力的教学模式,给数学课堂宛如吹来一股清新的空气,也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本人在新课程实践中积累了点滴看法,现略谈体会.
一、准确定位角色,有效发挥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高效的课堂必然是二者在准确定位自己角色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以往的数学课堂,师生角色错位,教师很大程度上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极尽表演之能事”,很多时候,判断一堂数学课的优劣也都是看教师是否讲得到位,是否让数学课堂流畅自然,而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却鲜有关注,从而导致了教师越俎代庖,眉飞色舞,学生却无所事事,恹恹欲睡,教学效果自然也十分低下.新的课程观提倡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自己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评价教师是否优秀不再是看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更多的是取决于教师是否引导到位,是否善于点拨,是否能够有效触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积极参与,踊跃思考,大胆发言,对学生思维中的错误也绝非再像以往那样简单的否定,甚至给以呵斥,而是将课堂中的错误作为一种资源,从中引导学生分析,辩论,在学生思维的碰撞中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症结,从而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意气风发,活力四射,激情飞扬.
二、尊重学生差异,让数学课堂因差异而异彩纷呈
新的课程观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到了尤为重要的位置,提倡教师眼中要有学生,要承认和发现学生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给学生设计出有梯度、有针对性的内容和要求.尤其是数学学科,由于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他们量身定做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他们深化理解,逐步让他们体会到进步的乐趣,特别是对一些偏难的数学大题目,教师完全可以将其中的各个部分进行重新划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探究,去讨论,从而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进而逐渐升腾起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注重思维训练,用精彩思维支撑多姿的数学课堂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活动.教师要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优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针对七年级学生对概念理解不透的现象,我列举下列几个典型例子让学生进行鉴别:正数与非负数;负数与非负数;相反意义的量与相反数;负数与相反数;指数与次数等,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在对概念的辨析中得以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某些新旧知识的联系,我巧用迁移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优化环节设计,体会数学知识的鲜活真实
数学课堂的演绎,既要有一定合理的弹性,不能死板生硬,但又能不信马由缰,漫无边际,既要做好充分的预设,但又不能因为事前的预设而丢弃了精彩的意外生成.在这样的设计思想的引导下,才会让数学课堂生动真实,不拘泥于人为的束缚.此外,在环节设计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
解题过程应从理解问题开始,经过探索分析,直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都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实验等操作性的数学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加深对感性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全等三角形”时,为加深学生对对应边、对应角的理解及快速按对应记录两个三角形全等,我让每个学生剪好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纸片,通过反复演示平移、旋转、翻折等图形变换,引导学生找对应边、对应角的规律,并能结合所学,教师所画的复杂图形,识别图形的全等变换方式,回答出对应情况.从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明白图形变换的实质及各种图形的全等变换间的区别、联系与相互转化,使数学知识变得鲜活真实.
总之,新课标需要全新的教育思想,新理念也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用全新的思维去理解和演绎,只有我们教师确实转变观念,不断超越,将自己首先锻造成一名情感丰富,知识渊博,技艺高超,善于合作的课堂引导者,学生才会永远勃发出对数学世界旺盛的探究热情,我们的数学课堂也才会永远生机盎然,流淌着生命的活力.
本人在新课程实践中积累了点滴看法,现略谈体会.
一、准确定位角色,有效发挥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高效的课堂必然是二者在准确定位自己角色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以往的数学课堂,师生角色错位,教师很大程度上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极尽表演之能事”,很多时候,判断一堂数学课的优劣也都是看教师是否讲得到位,是否让数学课堂流畅自然,而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却鲜有关注,从而导致了教师越俎代庖,眉飞色舞,学生却无所事事,恹恹欲睡,教学效果自然也十分低下.新的课程观提倡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自己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评价教师是否优秀不再是看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更多的是取决于教师是否引导到位,是否善于点拨,是否能够有效触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积极参与,踊跃思考,大胆发言,对学生思维中的错误也绝非再像以往那样简单的否定,甚至给以呵斥,而是将课堂中的错误作为一种资源,从中引导学生分析,辩论,在学生思维的碰撞中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症结,从而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意气风发,活力四射,激情飞扬.
二、尊重学生差异,让数学课堂因差异而异彩纷呈
新的课程观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到了尤为重要的位置,提倡教师眼中要有学生,要承认和发现学生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给学生设计出有梯度、有针对性的内容和要求.尤其是数学学科,由于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他们量身定做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他们深化理解,逐步让他们体会到进步的乐趣,特别是对一些偏难的数学大题目,教师完全可以将其中的各个部分进行重新划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探究,去讨论,从而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进而逐渐升腾起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注重思维训练,用精彩思维支撑多姿的数学课堂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活动.教师要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优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针对七年级学生对概念理解不透的现象,我列举下列几个典型例子让学生进行鉴别:正数与非负数;负数与非负数;相反意义的量与相反数;负数与相反数;指数与次数等,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在对概念的辨析中得以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某些新旧知识的联系,我巧用迁移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优化环节设计,体会数学知识的鲜活真实
数学课堂的演绎,既要有一定合理的弹性,不能死板生硬,但又能不信马由缰,漫无边际,既要做好充分的预设,但又不能因为事前的预设而丢弃了精彩的意外生成.在这样的设计思想的引导下,才会让数学课堂生动真实,不拘泥于人为的束缚.此外,在环节设计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
解题过程应从理解问题开始,经过探索分析,直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都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实验等操作性的数学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加深对感性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全等三角形”时,为加深学生对对应边、对应角的理解及快速按对应记录两个三角形全等,我让每个学生剪好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纸片,通过反复演示平移、旋转、翻折等图形变换,引导学生找对应边、对应角的规律,并能结合所学,教师所画的复杂图形,识别图形的全等变换方式,回答出对应情况.从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明白图形变换的实质及各种图形的全等变换间的区别、联系与相互转化,使数学知识变得鲜活真实.
总之,新课标需要全新的教育思想,新理念也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用全新的思维去理解和演绎,只有我们教师确实转变观念,不断超越,将自己首先锻造成一名情感丰富,知识渊博,技艺高超,善于合作的课堂引导者,学生才会永远勃发出对数学世界旺盛的探究热情,我们的数学课堂也才会永远生机盎然,流淌着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