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阐释]
关于“丰富”,《考试大纲》有四点要求: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其中“材料丰富”是指文章使用的材料种类多、数量大,内容丰赡,血肉丰满。写记叙文,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场景描写突出;写议论文,论据丰富而典型,论证全面而有力。这是针对近年来高考作文内容空洞单一、论据苍白无力的现状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考生要善于观察思考,勤于从生活、阅读中汲取新鲜的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素材库。高考作文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内容单薄,内容单薄的主要原因是平时缺少甚至没有积累。这个积累包括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和审美积累等多个方面。平时积累多,考场上自然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作文内容上往往会呈现出一种“丰富”的状态。所谓“形象”,就是记叙类文字所表现、创造出来的生活图景,既指包括自我在内的人物形象,也指写景状物所描绘的景物意象。通常指文学性比较强的文章中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情景的画面感、形象感。所谓“丰满”,就是生动完整、具体可感,能浮现于读者的眼前,激发读者的情感。“形象丰满”,就是指文章中的景、物、人等艺术形象生动饱满,富有个性特征和感人的魅力。“意境深远”,主要针对散文、诗歌、小小说等文学体裁而言。“意境深远”就是“意”与“境”融合得很好,或是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或是象征隐喻,含意幽远;或是富于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写作指导]
“材料丰富”的作文不仅内容厚实,而且会呈现出斑斓多彩、引人入胜的面貌。“材料丰富”有两个条件:一是不同内容具有相对的意图一致性,从而使中心走向鲜明;二是不同内容有各自的代表性,使整体内容具有较大的涵盖性。要做到“材料丰富”,应注意以下几点:(一)确立正确的写作观。中学阶段的写作往往是按一定的指令,在固定的范围内思考问题、感受生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同学们思想感情的自由发挥。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高考不可能等你来了真情实感才给你命题,并且出的题目正好符合你此时此地的真情实感。所以。考生应学会在特定的情境下,调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不妨确立这样的认识:我们平时忙于学习,很少有时间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回忆亲情,感受友谊,借作文之机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认真地想一想那些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觉醒的生活片断,这本身就是提高生命质量的一个过程,理应珍惜这一次次写作机会。(二)重视平时的积累。高考作文尽管范围宽广,但从大处来说无非包括自我体验、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等几个方面。如果平时阅读中就针对这些方面多思考,积累一些有用的材料,考场上就不愁没东西可写了。备考时可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归纳知识材料,比如从“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教育”、“我与哲学”、“我与历史”、“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宇宙”等八个方面,构筑自己的材料仓库。(三)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最简单的,可以先从正面,再从反面;或者先说必要性,再说可行性,最后说效果:可从结构、功能、过程等角度分层思考;还可从个人、集体、社会这样的分层角度思考。平时要多进行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的练习,扩展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比如关于“快乐”这一话题,如果从多个角度思考,“快乐”的原因是很多的——战胜自己是不是快乐?拥有平静安宁的心境是不是快乐?坦然地面对苦难是不是快乐?淡然地面对荣誉是不是快乐?……如果多联想几个角度。再从这些思考中总结出共性的东西,笔下文章的内容就非常丰富了。(四)学会恰当地使用材料。(1)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选择论据。通常说的论据有两类,一是事实,二是道理。如果为了达到“丰富”的目的就堆砌材料,容易导致行文拖沓、臃肿不堪。要避免这个毛病,就得注意分类标准。时间上从古到今,或由今到古;地域上从中到外,或从外到中;伟人如何说,科学家如何论,平凡人怎么看;正面论据有哪些,反面论据是什么……这样一组合,行文有序,论据分别从不同角度证明观点,材料不是就非常丰富了吗?(2)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列举材料。材料要丰富。涵盖面要宽,又不能一一罗列,那怎么办?“点面结合”是常用的方式。点上详细交代主要材料,面上概述次要材料,一般来说是由“点”到“面”。做“点”的论据避免了材料的空泛,具有典型可感性:做“面”的材料扩充了论据的容量,浓缩了文章的篇幅。如果将“面”上的一系列材料用一组排比句表达。效果一般会更好。(3)采用假设法补充所需材料。考场上有时会碰到这种情况,在阐述事理过程中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论据,这时借助假设的方式,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有了正面事例,借助假设可以找到反面事实:只有现在的事例,借助假设可以推知未来可能产生的事实……假设的空间不受限制,如此补充所需材料。不是很好的途径吗?(4)尽量选用一些新鲜而生动的材料。所谓新鲜的材料不一定非得从电视新闻里找,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只要没有被别人大量地重复过的,给人的感觉往往就是新鲜的。
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观点的理由和根据称论据。论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论论据,主要指人们熟悉的普遍道理或理论权威的经典论述以及经过实践证明的可以信赖的格言、谚语等,它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党在不同时期内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的定义、法则和规律,一般的公理、常识以及成语、谚语等等;另一类是事实论据,即具体的、可靠的事实,它包括中外历史和现实的事实,实践经验和统计数字,以及从图片、电影、电视、戏剧中搜集、积累的材料等等。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述和概括,因而是证明论点的极具说服力的材料,所谓“事实胜于雄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基础,缺乏论据,论点就得不到证明。选取论据要紧扣论点,为论点服务。做到观点与材料统一;论据要选得典型,选得充分。具体应注意:(一)事例充足。有些议论文(包括议论性散文)为了使论据充实,往往采用排比句式列举大量事例,既显得材料丰富,又很有气势。比如2007年北京卷满分作文《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是这样处理的:“‘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不畏让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的后果。不畏玄宗的赐金放还。虽有昭昭明月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他是长安的细雨,他是朝廷的闲花,他空有满腔的抱负却无计可施。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把对朝廷的失望、对自己的希望,化作了人类文明宝库中不朽的诗篇,这滴春雨、这片闲花,化作无数的雨滴、无数的鲜花,落进千家万户,洒遍中华大地。//胸纳幽兰,神容主若。他,一个不爱仕途但爱美人、不爱富贵但爱超然的翩翩公子,虽出身显赫却博古通今,虽是奴才却不甘做奴才。他叫纳兰容若,与康熙相伴了31年的臣子。在他的生命中,他的主子驱使了他的一切, 雪藏了他的才华。他只能做康熙的陪衬,做君王身边的细雨闲花,但即使如此,仍然没有人能漠视他的才华。他把幽怨化作了一支笔,书写着‘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凄婉情怀。他忧郁而终,短短31载,弹指一挥间,却创作出人间最动人的诗词。这滴细雨、这片闲花。震撼了你我的心灵。//萧红,近代最伟大的女作家之一,却饱受了人世间的一切悲苦——亲人逝世,家族歧视。爱人背叛。恩师离去,穷困潦倒……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把人间的悲苦都化作了笔下灵动的文字,随着呼兰河水,汩汩流去。她是家庭的细雨、爱人的闲花,但就是这滴细雨、这片闲花。发出炫目的光彩。给中国文坛注入了清泉,注入了活力。”文章信息密集、气韵流动,作者敏捷的文思和开阔的视野超出常人。同时,材料的表述还相当机智:李白、纳兰容若、萧红都是文学史上的大家,可本文谈的是细雨、闲花般的“小人物”经过坚持努力也可大有作为:作者清醒而巧妙地强调这些名人未成名前也平凡,使材料的使用具有了合理性。(二)引用丰富。恰当引用名言警句,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所谓恰当。主要指所引名言的基本思想与论点是相通的,引用后能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令人信服。2008年上海卷有篇高分作文《他们(这世间有两种人)》。就是靠恰当引用而增色的佳作。作者将“他们”界定为思想者,行文重点是从思想者身上感受精神力量。文中涉及的诗文名句,包括哲人卢梭的警言、伊壁鸠鲁有关“这世间的至美,便是‘静态美,——存在于人们内心的精神的美丽”的论述、《孟子,尽心上》中的言论“万物皆备于我”以及“鲁迅亦曾说过,其内心愈强,则其思亦邃”,并不露痕迹地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相关名句,反观自己如蜩与学鸠、井底之蛙,把渴望深入到思想者“他们”的世界、“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充分透彻。同时,作者还以康德、帕斯卡尔、海德格尔等典型事例,讴歌了思想者坚持信念的理性的光辉,不但丰富了内容,而且使全篇立意高远,神采飞扬,将文化散文的特质演绎得淋漓尽致。(三)对比鲜明。将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进行对比列举,能使是非曲直一目了然,正如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请看中学生优秀习作《“窝囊”说》片段:“无论是‘引车避匿’的蔺相如,在下邳桥替黄石公拾鞋的留侯张良,还是脱衣露体迎接楚庄王的郑襄公,他们无不表现出一种常人所不能及的大气度,以小失换大得。我想,‘将相’与‘庸人’的区别也就在这儿了。而自叹怀才不遇的贾谊,不善于在逆境中生活,不懂得要成就大功业就必须忍耐,结果过分悲伤,英年早逝。两相对比,我们应该反对无能、怯懦而造成的窝囊,但应该学会以大局为重,并体现大智大勇的那种暂时的‘窝囊’。以成就今后的大业。”文章从当前中学生不能稍微受一点委屈的现象出发,提出在强调“骨气”的同时,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种种看似“窝囊”之举的问题。节选部分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先肯定宽宏大度、克己谦让的蔺相如、张良等古代贤人,又批评了悲悲戚戚、缺乏承受力的贾谊,在对比后推出观点,论证充分而有力。(四)分析透彻。在说理类作文中,材料的丰富性还体现在作者对论据意蕴的深透揭示上,它往往使文章见地高超,不落俗套。比如2008年湖南卷金牌作文《距离产生美》,由作家川端康成的“凌晨四点起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导入主题,下笔含情,文字隽永:接下来让有关月亮的传说与“满目疮痍”的月球照片比照,对比鲜明,突出了“距离的奇妙作用”。在此基础上,考生推演出自己思考的精髓:“人们是不可能突然集体移民月球。在月球远望家园,然后去感受什么不同的美丽的。这里要说到的距离,便是一种心灵的距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心灵总被功名利禄紧紧裹住,以致无法体会身边的美。所以,我们要与功利保持距离。//当我们不再为考试的分数而学习时,我们会发现书本中的知识是如此有趣:当我们放慢上班、上学的脚步时,你会发现街边苍翠的大树多么富有活力。//生活中处处皆诗意,人们缺乏的便是适宜的距离。”在这里,作者先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与功利保持距离”,随即以“当我们不再为考试的分数而学习时……”等整齐而不乏韵味的语句,水到渠成地推出所悟之理。更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巧妙化用罗丹的名句,解读出“生活中处处皆诗意,人们缺乏的便是适宜的距离”,可谓匠心独运,妙不可言,终于将这篇精美的作文点化到更高的境界。此外。使用论据还要注意详略适当。在文中,一般人较生疏或感染力强的事例可详写,其余的事例应略写,这样会使文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读来疏密有致,重点突出。
在考场作文中,怎样迅速达到“形象丰满”的要求呢?应注意以下几点:(一)综合描绘现丰满。就是综合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手段,对人物进行全面的反映。比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中。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之所以立体丰满。很重要的原因是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需要强调的是,对人物进行描写。一定要表现出“这个”人物区别于他人的不同之处,为描写而描写是毫无意义的。(二)立体展示塑丰满。就是在表现人物特点时,不能概念化、脸谱化地光写其高、大、全或假、恶、丑,而是写出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写出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比如高考满分作文《月若有情月长吟》中,主人公“我”就面临着以德报怨还是以怨报德的选择,经过心灵的斗争,“我”终于选择了前者。再如,何家庆同志是享誉全国的优秀知识分子的典型,在一篇介绍他的先进事迹的通讯《情到深处品自高》中,作者写何家庆携带全家的2.7万元积蓄去西南考察魔芋种时,有这样一段话:“可是鬼使神差,先后三次,他分别到了绩溪、安庆、浙江,又转回来了。前行的脚步是那样滞重,何家庆陷入了极度的矛盾和痛苦之中——何家庆清楚此行意味着什么:茫茫大西南。语言不通,民族习俗各异,毒蛇、恶狼出没,风霜雷电相逼,饥饿寒冷侵袭……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每况愈下,对家庭倍加依恋,稍一迟疑,就难以成行。在最终成行之前,他一夜辗转反侧,次日凌晨4点就起床了。从居住的四楼跑上跑下四趟,在家磨蹭了两个小时——”作者写出主人公的矛盾心理,不仅没有损害先进人物的高大形象,而且使人物更加丰满可信,更加深切感人。(三)历时变化显丰满。就是写出人物心灵的变化过程,而不只是表面地静止地表现一个时间点。这样,可以动态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层次。比如作家高吉波的《雪地里的红棉袄》(文略),文中“30年前。我8岁”、“20年前,我18岁”、“现在。我38岁,号称作家”三句话单独构成段落,既分别引出一段生活故事,又似一个珍珠链,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重要的是,在这个链子上,读者清晰地看到了生活的磨难使嫂子发生的变化。嫂子棉袄的颜色由红而蓝而黑,暗示她由少妇变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写尽了生活的磨难和嫂子对家庭的无私奉 献。综观全文。作者调动多种描写手段,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特别是富有情感内涵的细节)进行精雕细刻,并注意人物形象动态性的刻画,使文章令人心动不已。(四)独特个性树丰满。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就容易显出与众不同的形象。要在篇幅不长的文章里使形象丰满,有效的方法是对其特征进行夸张式的描绘,你看,下面一段文字就在我们面前树立起一个乐观的“胖女孩”的形象:“……老妈厨艺一流,川菜尤佳,一道鱼香茄条更令人馋涎欲滴。在‘民以食为天’的理论指导下,我的早、中、晚三餐自然多多益善。最后就是得天独厚的自身条件。从小时候起,我不论得什么病都不影响食欲。没办法,吃麻儿麻儿香。想不长肉都不行。于是在外力和内力的共同作用下。终于造就了一个‘横看成筒侧成箱’的胖女孩儿。”(五)细致描写绘丰满。典型细节的真实刻画,可以使人物形象迅速丰满起来。文中的细节,不仅要反映人物做了什么,更要反映他是怎样做的。事实证明,像《红楼梦》这样的名著,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并不是因为它描写了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由于它通过无数精彩的细节,塑造了许许多多血肉丰满的人物。请看小说第四十回贾母宴请刘姥姥时的文字:“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事先受到嘱咐。为了‘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在宴席上故意出洋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难得的是作家笔下众人的笑,笑得各不相同,笑得非常个性化,完全合乎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理,乃至年龄和体质特征。(六)铺垫渲染衬丰满。人物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物活动就会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善于利用环境作渲染,能有效地突出人物的形象。比如赢得普遍喝彩的满分之作《昭君的选择》,作者一开始就营造了深深的庭院、迷茫的灯光、扑火的飞蛾这样一种压抑的环境,而“就在这时,传来了和亲的消息。像春日里的第一声惊雷,在死一般的后宫里炸开了”。为了突出昭君的形象,作者进一步作铺垫:“天明时,有人奉旨来挑选宫女。一遍遍述说着皇帝的封赏、嫁妆的豪华、国家的边患、战事的紧张。宫女一个个双眉紧锁,一想到遥远的异域他邦,就舌底打颤。官员们失望了,哀叹着准备离去……”在这样的情况下,昭君想到的却是“待嫁的少女举目无亲,戍边的将士浴血奋战,无辜的父兄沙场喋血”,她终于选择了挺身而出。这样,其为国献身的形象。也就更加丰满感人了。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可见,只有作者内在的“意”和外在的“境”高度融合。才能达到“意境深远”的要求。“意境深远”有妙法:(一)注重画面的诗意美。朱自清先生在《关于散文写作》中指出:“意境似乎就是形象化,用具体的暗示抽象的。”写作时,要精心描绘“具体”的、“形象化”的艺术画面。比如2008年湖南考生的《彼岸花》,作者凭着敏锐的感悟能力,把一些细节引入文章,令评卷者为之感动。像“这种美好,古今皆有。如《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姣好的女子立于沙洲,就是那一方无情水隔断了你侬我侬的情感,就是那方无情水留住了诗情画意,摒却了没有距离的遗憾。古时的泼墨山水画。均会留出一片空白。或者拉远视界与山水的距离,使人感到山也朦胧,水亦空奇,看到的是‘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也许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山或许遭人樵采,已经满目疮痍;水或许已经枯涸,剩一滩烂泥,但不管如何,留给我们的是距离带来的‘清、寂、和、静’”等,解读《蒹葭》,画面灵动,凝练生辉;妙论泼墨山水画,文情并茂,理性充沛。(二)追求画面的音乐性。即在艺术画面的描绘中追求语言的音乐性,或在艺术画面中融入与文章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音乐内容,达到一种诗乐结合、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请看山西一考生的《黄河需要诚信》片段:“古道口,四月天,不见艳阳,只见沙。风丝毫不逊于腊月正月里的疯狂。渡口凌洪汹涌,冰块一堆挤着一堆,像去赶集,又像是走西口的精壮男人们,一伙一伙相跟着,去外面寻找钱。寻找生活。可又有多少人再踏上这块故土,见一见娘亲和娇妻?……//春去春来,风行风止,水涨水落。总能看见她挎着篮子徘徊在黄河渡口。采一会儿苦菜,她就站直了腰向远处瞧瞧,红围巾随风招展,老远的船夫看见了,叫个不停:‘大妹子,还等哪?’//她默默地站在沙旁河湾,注视着古道口,祈祷着河神,不知不觉地低吟着《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泪长流。哥哥你别变心,妹妹我守在村口——’”雄浑、苍凉的画面。凄楚、悲切的细节点染,俨然构成一幅刀法粗犷、线条古朴的木刻版画。而“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泪长流”这样哀愁婉转的千古酸曲。则仿佛这幅木刻的背景音乐。黄河边上曾经演绎过几百年的生死离别、长盼苦守,被这位考生铺排得从容有致、舒缓自如,在浅浅的叹惋之中,昭示着一种淡淡的恻隐之情。(三)含蓄地抒发感情。就是说,要使自己的感情以含而不露、溢而不流的形式,自然地有机地渗透在具体生动的形象描述之中。比如《骑骆驼的小姑娘》一文片断:“有一个骑骆驼的小姑娘:绿的袍子,红的头巾,黄的腰带。她在骆驼的双峰上,顶天而立:天,蓝蓝的:地,白白的。她唱着歌儿,冉冉地驱驼,向东方走去。东方,那刚擦过胭脂的太阳,露出了那羞得通红的脸蛋儿。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在记忆的录像上,这小女孩,依然那么娇小,那么可爱——”小女孩的“录像”究竟在作者心头激起了什么样的情感或想象的浪花,文章没有明说。但是通过一幅造型优美、色彩鲜丽的人物剪影,读者能清晰地聆听到作者深情地讴歌大草原和新生命的“弦外之音”。(四)形象地表达思想。即通过比拟性的联想,把人的思想认识、精神气质等移注到描写对象之中去,造成亦此亦彼、亦虚亦实、形神兼备的效果。袁鹰的《井岗翠竹》,之所以脍炙人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者通过“睹物思人”和“以物喻人”的手法,成功地做到了笔笔写“竹”而又笔笔见“人”。例如:“井岗山五百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从远处 看,郁郁苍苍,重重迭迭,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峻峭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一支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这段文字从“形”的刻画上说,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苍山竹海的蓊郁气势;从“神”的寄寓上说,却正是井岗山人民往昔和现今战斗风貌的写照。诗意美、音乐性和形象、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是酿造意境的关键所在。做到了这几条,就能使文章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形成优美的艺术境界。
[考场佳作]
彼岸,灯火阑珊
湖南一考生
彼岸,秦桑低绿枝,燕草碧如丝。或可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看那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闭上眼睛,便可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昌黎先生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以。朋友们,就让这一切在脑海中联翩,请不要试图去登上彼岸,因为:
美啊,是距离成就了你。
美国阿拉斯加州有一个叫杰普的小镇,旅游业十分繁荣。该镇只有一个景点,就是一个湖心小岛。它的参观方式十分奇特——“游人只准站在岸边眺望,而不可以登岛旅游”。远远望去,整个小岛笼罩在一片紫霞中,风吹过,舞蹈起千万藤萝,美极了,让不少游客流连忘返。其实,那只是一座荒芜的小岛,上面长满了野生植物。美国人用距离造就了它的美丽。
美国人如此,我们中国人又何尝不知晓此理呢?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那张先亦知晓落花须有月色的距离方显隐约之美。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林和靖亦明白透着黄昏才可欣赏到梅花的朦胧美。
“回眸绿水波初起,合掌白莲花未开”,“笛声清越随风远,月影婆娑隔竹疏”,那含蓄之美亦须隔着绿波、隔着婵娟才越发婉约。
彼岸,永远灯火阑珊。可如果我们试图登上彼岸呢?
两只相爱的刺猬,想要走得更近去欣赏对方,结果却被彼此身上的刺扎得伤痕累累。当距离消减的时候。美也随之消减了。
耶稣得道以后,回乡布道。许多人都从四面八方赶来、成为他忠实的信徒。人们都把他当作高高在上的神之子。可后来有人认出他是木匠的儿子后,众门徒一哄而散。因为失去了距离这道屏障,人们对神圣的敬畏也就荡然无存了。
现今有不少人在考据蒙娜丽莎的原型。可我想问,如果人们知道了原型,那蒙娜丽莎的微笑还会那么迷人吗?如果人们知道了断臂之因,维纳斯还会那么流行吗?如果人们知道了楼兰国的一切,古国还会那么神秘而美妙吗?
美啊,是距离造就了你。彼岸,灯火阑珊。
[点评]本文观点非常明确:“美啊,是距离成就了你。”应该说。这样立意的考生数量众多,那么此文何以能脱颖而出呢?原因在于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内,充分展示了自身的写作功底。具体说来,文章有以下亮点:一是例证相当典型,杰普小镇因距离造成了美,耶稣失去距离的屏障后不再受人敬畏,一正一反两个实例,用得妥帖精当;“相爱的刺猬”一例。启发性就更强了。二是引证非常丰富,“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笛声清越随风远。月影婆娑隔竹疏”等诗句,一般考生都不熟悉,该生却能信手拈来。三是文中时有妙语出现,如“可我想问,如果人们知道了原型,那蒙娜丽莎的微笑还会那么迷人吗?如果人们知道了断臂之因。维纳斯还会那么流行吗”,问得入情入理,且闪现出一种思辨的光芒。
[新题演练]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教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但是,激励和赏识是否意味着不能批评?尤其是现在我国孩子中大多是独生子女。青岛一位教师投书当地媒体,认为当今的学生不缺少沟通。不缺少激励,少的恰恰是管教,
面对这一问题,身处其中的你一定有不少话要说。请以“我们需要的教育”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提示]
需要注意的是,题目提示语中有一句“面对这一问题”,所以作文立意须围绕“激励”、“赏识”和“批评”、“管教”展开。如果忽视这一提示语的限制,大谈特谈“我们需要创新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等,也就偏离了题意。
[参考立意](一)谈实际上我们并不缺少管教,需要的恰恰是激励教育、赏识教育。(二)认同青岛一中教师的观点,阐述当今学生缺少的确实是批评与管教。(三)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话题,指出激励、赏识和管教“一个都不能少”。(四)当代中学生需要管教,但我们呼唤的是高明的批评和管教。
关于“丰富”,《考试大纲》有四点要求: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其中“材料丰富”是指文章使用的材料种类多、数量大,内容丰赡,血肉丰满。写记叙文,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场景描写突出;写议论文,论据丰富而典型,论证全面而有力。这是针对近年来高考作文内容空洞单一、论据苍白无力的现状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考生要善于观察思考,勤于从生活、阅读中汲取新鲜的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素材库。高考作文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内容单薄,内容单薄的主要原因是平时缺少甚至没有积累。这个积累包括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和审美积累等多个方面。平时积累多,考场上自然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作文内容上往往会呈现出一种“丰富”的状态。所谓“形象”,就是记叙类文字所表现、创造出来的生活图景,既指包括自我在内的人物形象,也指写景状物所描绘的景物意象。通常指文学性比较强的文章中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情景的画面感、形象感。所谓“丰满”,就是生动完整、具体可感,能浮现于读者的眼前,激发读者的情感。“形象丰满”,就是指文章中的景、物、人等艺术形象生动饱满,富有个性特征和感人的魅力。“意境深远”,主要针对散文、诗歌、小小说等文学体裁而言。“意境深远”就是“意”与“境”融合得很好,或是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或是象征隐喻,含意幽远;或是富于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写作指导]
“材料丰富”的作文不仅内容厚实,而且会呈现出斑斓多彩、引人入胜的面貌。“材料丰富”有两个条件:一是不同内容具有相对的意图一致性,从而使中心走向鲜明;二是不同内容有各自的代表性,使整体内容具有较大的涵盖性。要做到“材料丰富”,应注意以下几点:(一)确立正确的写作观。中学阶段的写作往往是按一定的指令,在固定的范围内思考问题、感受生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同学们思想感情的自由发挥。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高考不可能等你来了真情实感才给你命题,并且出的题目正好符合你此时此地的真情实感。所以。考生应学会在特定的情境下,调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不妨确立这样的认识:我们平时忙于学习,很少有时间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回忆亲情,感受友谊,借作文之机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认真地想一想那些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觉醒的生活片断,这本身就是提高生命质量的一个过程,理应珍惜这一次次写作机会。(二)重视平时的积累。高考作文尽管范围宽广,但从大处来说无非包括自我体验、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等几个方面。如果平时阅读中就针对这些方面多思考,积累一些有用的材料,考场上就不愁没东西可写了。备考时可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归纳知识材料,比如从“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教育”、“我与哲学”、“我与历史”、“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宇宙”等八个方面,构筑自己的材料仓库。(三)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最简单的,可以先从正面,再从反面;或者先说必要性,再说可行性,最后说效果:可从结构、功能、过程等角度分层思考;还可从个人、集体、社会这样的分层角度思考。平时要多进行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的练习,扩展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比如关于“快乐”这一话题,如果从多个角度思考,“快乐”的原因是很多的——战胜自己是不是快乐?拥有平静安宁的心境是不是快乐?坦然地面对苦难是不是快乐?淡然地面对荣誉是不是快乐?……如果多联想几个角度。再从这些思考中总结出共性的东西,笔下文章的内容就非常丰富了。(四)学会恰当地使用材料。(1)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选择论据。通常说的论据有两类,一是事实,二是道理。如果为了达到“丰富”的目的就堆砌材料,容易导致行文拖沓、臃肿不堪。要避免这个毛病,就得注意分类标准。时间上从古到今,或由今到古;地域上从中到外,或从外到中;伟人如何说,科学家如何论,平凡人怎么看;正面论据有哪些,反面论据是什么……这样一组合,行文有序,论据分别从不同角度证明观点,材料不是就非常丰富了吗?(2)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列举材料。材料要丰富。涵盖面要宽,又不能一一罗列,那怎么办?“点面结合”是常用的方式。点上详细交代主要材料,面上概述次要材料,一般来说是由“点”到“面”。做“点”的论据避免了材料的空泛,具有典型可感性:做“面”的材料扩充了论据的容量,浓缩了文章的篇幅。如果将“面”上的一系列材料用一组排比句表达。效果一般会更好。(3)采用假设法补充所需材料。考场上有时会碰到这种情况,在阐述事理过程中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论据,这时借助假设的方式,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有了正面事例,借助假设可以找到反面事实:只有现在的事例,借助假设可以推知未来可能产生的事实……假设的空间不受限制,如此补充所需材料。不是很好的途径吗?(4)尽量选用一些新鲜而生动的材料。所谓新鲜的材料不一定非得从电视新闻里找,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只要没有被别人大量地重复过的,给人的感觉往往就是新鲜的。
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观点的理由和根据称论据。论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论论据,主要指人们熟悉的普遍道理或理论权威的经典论述以及经过实践证明的可以信赖的格言、谚语等,它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党在不同时期内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的定义、法则和规律,一般的公理、常识以及成语、谚语等等;另一类是事实论据,即具体的、可靠的事实,它包括中外历史和现实的事实,实践经验和统计数字,以及从图片、电影、电视、戏剧中搜集、积累的材料等等。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述和概括,因而是证明论点的极具说服力的材料,所谓“事实胜于雄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基础,缺乏论据,论点就得不到证明。选取论据要紧扣论点,为论点服务。做到观点与材料统一;论据要选得典型,选得充分。具体应注意:(一)事例充足。有些议论文(包括议论性散文)为了使论据充实,往往采用排比句式列举大量事例,既显得材料丰富,又很有气势。比如2007年北京卷满分作文《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是这样处理的:“‘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不畏让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的后果。不畏玄宗的赐金放还。虽有昭昭明月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他是长安的细雨,他是朝廷的闲花,他空有满腔的抱负却无计可施。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把对朝廷的失望、对自己的希望,化作了人类文明宝库中不朽的诗篇,这滴春雨、这片闲花,化作无数的雨滴、无数的鲜花,落进千家万户,洒遍中华大地。//胸纳幽兰,神容主若。他,一个不爱仕途但爱美人、不爱富贵但爱超然的翩翩公子,虽出身显赫却博古通今,虽是奴才却不甘做奴才。他叫纳兰容若,与康熙相伴了31年的臣子。在他的生命中,他的主子驱使了他的一切, 雪藏了他的才华。他只能做康熙的陪衬,做君王身边的细雨闲花,但即使如此,仍然没有人能漠视他的才华。他把幽怨化作了一支笔,书写着‘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凄婉情怀。他忧郁而终,短短31载,弹指一挥间,却创作出人间最动人的诗词。这滴细雨、这片闲花。震撼了你我的心灵。//萧红,近代最伟大的女作家之一,却饱受了人世间的一切悲苦——亲人逝世,家族歧视。爱人背叛。恩师离去,穷困潦倒……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把人间的悲苦都化作了笔下灵动的文字,随着呼兰河水,汩汩流去。她是家庭的细雨、爱人的闲花,但就是这滴细雨、这片闲花。发出炫目的光彩。给中国文坛注入了清泉,注入了活力。”文章信息密集、气韵流动,作者敏捷的文思和开阔的视野超出常人。同时,材料的表述还相当机智:李白、纳兰容若、萧红都是文学史上的大家,可本文谈的是细雨、闲花般的“小人物”经过坚持努力也可大有作为:作者清醒而巧妙地强调这些名人未成名前也平凡,使材料的使用具有了合理性。(二)引用丰富。恰当引用名言警句,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所谓恰当。主要指所引名言的基本思想与论点是相通的,引用后能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令人信服。2008年上海卷有篇高分作文《他们(这世间有两种人)》。就是靠恰当引用而增色的佳作。作者将“他们”界定为思想者,行文重点是从思想者身上感受精神力量。文中涉及的诗文名句,包括哲人卢梭的警言、伊壁鸠鲁有关“这世间的至美,便是‘静态美,——存在于人们内心的精神的美丽”的论述、《孟子,尽心上》中的言论“万物皆备于我”以及“鲁迅亦曾说过,其内心愈强,则其思亦邃”,并不露痕迹地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相关名句,反观自己如蜩与学鸠、井底之蛙,把渴望深入到思想者“他们”的世界、“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充分透彻。同时,作者还以康德、帕斯卡尔、海德格尔等典型事例,讴歌了思想者坚持信念的理性的光辉,不但丰富了内容,而且使全篇立意高远,神采飞扬,将文化散文的特质演绎得淋漓尽致。(三)对比鲜明。将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进行对比列举,能使是非曲直一目了然,正如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请看中学生优秀习作《“窝囊”说》片段:“无论是‘引车避匿’的蔺相如,在下邳桥替黄石公拾鞋的留侯张良,还是脱衣露体迎接楚庄王的郑襄公,他们无不表现出一种常人所不能及的大气度,以小失换大得。我想,‘将相’与‘庸人’的区别也就在这儿了。而自叹怀才不遇的贾谊,不善于在逆境中生活,不懂得要成就大功业就必须忍耐,结果过分悲伤,英年早逝。两相对比,我们应该反对无能、怯懦而造成的窝囊,但应该学会以大局为重,并体现大智大勇的那种暂时的‘窝囊’。以成就今后的大业。”文章从当前中学生不能稍微受一点委屈的现象出发,提出在强调“骨气”的同时,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种种看似“窝囊”之举的问题。节选部分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先肯定宽宏大度、克己谦让的蔺相如、张良等古代贤人,又批评了悲悲戚戚、缺乏承受力的贾谊,在对比后推出观点,论证充分而有力。(四)分析透彻。在说理类作文中,材料的丰富性还体现在作者对论据意蕴的深透揭示上,它往往使文章见地高超,不落俗套。比如2008年湖南卷金牌作文《距离产生美》,由作家川端康成的“凌晨四点起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导入主题,下笔含情,文字隽永:接下来让有关月亮的传说与“满目疮痍”的月球照片比照,对比鲜明,突出了“距离的奇妙作用”。在此基础上,考生推演出自己思考的精髓:“人们是不可能突然集体移民月球。在月球远望家园,然后去感受什么不同的美丽的。这里要说到的距离,便是一种心灵的距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心灵总被功名利禄紧紧裹住,以致无法体会身边的美。所以,我们要与功利保持距离。//当我们不再为考试的分数而学习时,我们会发现书本中的知识是如此有趣:当我们放慢上班、上学的脚步时,你会发现街边苍翠的大树多么富有活力。//生活中处处皆诗意,人们缺乏的便是适宜的距离。”在这里,作者先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与功利保持距离”,随即以“当我们不再为考试的分数而学习时……”等整齐而不乏韵味的语句,水到渠成地推出所悟之理。更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巧妙化用罗丹的名句,解读出“生活中处处皆诗意,人们缺乏的便是适宜的距离”,可谓匠心独运,妙不可言,终于将这篇精美的作文点化到更高的境界。此外。使用论据还要注意详略适当。在文中,一般人较生疏或感染力强的事例可详写,其余的事例应略写,这样会使文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读来疏密有致,重点突出。
在考场作文中,怎样迅速达到“形象丰满”的要求呢?应注意以下几点:(一)综合描绘现丰满。就是综合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手段,对人物进行全面的反映。比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中。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之所以立体丰满。很重要的原因是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需要强调的是,对人物进行描写。一定要表现出“这个”人物区别于他人的不同之处,为描写而描写是毫无意义的。(二)立体展示塑丰满。就是在表现人物特点时,不能概念化、脸谱化地光写其高、大、全或假、恶、丑,而是写出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写出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比如高考满分作文《月若有情月长吟》中,主人公“我”就面临着以德报怨还是以怨报德的选择,经过心灵的斗争,“我”终于选择了前者。再如,何家庆同志是享誉全国的优秀知识分子的典型,在一篇介绍他的先进事迹的通讯《情到深处品自高》中,作者写何家庆携带全家的2.7万元积蓄去西南考察魔芋种时,有这样一段话:“可是鬼使神差,先后三次,他分别到了绩溪、安庆、浙江,又转回来了。前行的脚步是那样滞重,何家庆陷入了极度的矛盾和痛苦之中——何家庆清楚此行意味着什么:茫茫大西南。语言不通,民族习俗各异,毒蛇、恶狼出没,风霜雷电相逼,饥饿寒冷侵袭……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每况愈下,对家庭倍加依恋,稍一迟疑,就难以成行。在最终成行之前,他一夜辗转反侧,次日凌晨4点就起床了。从居住的四楼跑上跑下四趟,在家磨蹭了两个小时——”作者写出主人公的矛盾心理,不仅没有损害先进人物的高大形象,而且使人物更加丰满可信,更加深切感人。(三)历时变化显丰满。就是写出人物心灵的变化过程,而不只是表面地静止地表现一个时间点。这样,可以动态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层次。比如作家高吉波的《雪地里的红棉袄》(文略),文中“30年前。我8岁”、“20年前,我18岁”、“现在。我38岁,号称作家”三句话单独构成段落,既分别引出一段生活故事,又似一个珍珠链,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重要的是,在这个链子上,读者清晰地看到了生活的磨难使嫂子发生的变化。嫂子棉袄的颜色由红而蓝而黑,暗示她由少妇变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写尽了生活的磨难和嫂子对家庭的无私奉 献。综观全文。作者调动多种描写手段,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特别是富有情感内涵的细节)进行精雕细刻,并注意人物形象动态性的刻画,使文章令人心动不已。(四)独特个性树丰满。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就容易显出与众不同的形象。要在篇幅不长的文章里使形象丰满,有效的方法是对其特征进行夸张式的描绘,你看,下面一段文字就在我们面前树立起一个乐观的“胖女孩”的形象:“……老妈厨艺一流,川菜尤佳,一道鱼香茄条更令人馋涎欲滴。在‘民以食为天’的理论指导下,我的早、中、晚三餐自然多多益善。最后就是得天独厚的自身条件。从小时候起,我不论得什么病都不影响食欲。没办法,吃麻儿麻儿香。想不长肉都不行。于是在外力和内力的共同作用下。终于造就了一个‘横看成筒侧成箱’的胖女孩儿。”(五)细致描写绘丰满。典型细节的真实刻画,可以使人物形象迅速丰满起来。文中的细节,不仅要反映人物做了什么,更要反映他是怎样做的。事实证明,像《红楼梦》这样的名著,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并不是因为它描写了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由于它通过无数精彩的细节,塑造了许许多多血肉丰满的人物。请看小说第四十回贾母宴请刘姥姥时的文字:“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事先受到嘱咐。为了‘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在宴席上故意出洋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难得的是作家笔下众人的笑,笑得各不相同,笑得非常个性化,完全合乎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理,乃至年龄和体质特征。(六)铺垫渲染衬丰满。人物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物活动就会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善于利用环境作渲染,能有效地突出人物的形象。比如赢得普遍喝彩的满分之作《昭君的选择》,作者一开始就营造了深深的庭院、迷茫的灯光、扑火的飞蛾这样一种压抑的环境,而“就在这时,传来了和亲的消息。像春日里的第一声惊雷,在死一般的后宫里炸开了”。为了突出昭君的形象,作者进一步作铺垫:“天明时,有人奉旨来挑选宫女。一遍遍述说着皇帝的封赏、嫁妆的豪华、国家的边患、战事的紧张。宫女一个个双眉紧锁,一想到遥远的异域他邦,就舌底打颤。官员们失望了,哀叹着准备离去……”在这样的情况下,昭君想到的却是“待嫁的少女举目无亲,戍边的将士浴血奋战,无辜的父兄沙场喋血”,她终于选择了挺身而出。这样,其为国献身的形象。也就更加丰满感人了。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可见,只有作者内在的“意”和外在的“境”高度融合。才能达到“意境深远”的要求。“意境深远”有妙法:(一)注重画面的诗意美。朱自清先生在《关于散文写作》中指出:“意境似乎就是形象化,用具体的暗示抽象的。”写作时,要精心描绘“具体”的、“形象化”的艺术画面。比如2008年湖南考生的《彼岸花》,作者凭着敏锐的感悟能力,把一些细节引入文章,令评卷者为之感动。像“这种美好,古今皆有。如《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姣好的女子立于沙洲,就是那一方无情水隔断了你侬我侬的情感,就是那方无情水留住了诗情画意,摒却了没有距离的遗憾。古时的泼墨山水画。均会留出一片空白。或者拉远视界与山水的距离,使人感到山也朦胧,水亦空奇,看到的是‘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也许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山或许遭人樵采,已经满目疮痍;水或许已经枯涸,剩一滩烂泥,但不管如何,留给我们的是距离带来的‘清、寂、和、静’”等,解读《蒹葭》,画面灵动,凝练生辉;妙论泼墨山水画,文情并茂,理性充沛。(二)追求画面的音乐性。即在艺术画面的描绘中追求语言的音乐性,或在艺术画面中融入与文章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音乐内容,达到一种诗乐结合、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请看山西一考生的《黄河需要诚信》片段:“古道口,四月天,不见艳阳,只见沙。风丝毫不逊于腊月正月里的疯狂。渡口凌洪汹涌,冰块一堆挤着一堆,像去赶集,又像是走西口的精壮男人们,一伙一伙相跟着,去外面寻找钱。寻找生活。可又有多少人再踏上这块故土,见一见娘亲和娇妻?……//春去春来,风行风止,水涨水落。总能看见她挎着篮子徘徊在黄河渡口。采一会儿苦菜,她就站直了腰向远处瞧瞧,红围巾随风招展,老远的船夫看见了,叫个不停:‘大妹子,还等哪?’//她默默地站在沙旁河湾,注视着古道口,祈祷着河神,不知不觉地低吟着《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泪长流。哥哥你别变心,妹妹我守在村口——’”雄浑、苍凉的画面。凄楚、悲切的细节点染,俨然构成一幅刀法粗犷、线条古朴的木刻版画。而“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泪长流”这样哀愁婉转的千古酸曲。则仿佛这幅木刻的背景音乐。黄河边上曾经演绎过几百年的生死离别、长盼苦守,被这位考生铺排得从容有致、舒缓自如,在浅浅的叹惋之中,昭示着一种淡淡的恻隐之情。(三)含蓄地抒发感情。就是说,要使自己的感情以含而不露、溢而不流的形式,自然地有机地渗透在具体生动的形象描述之中。比如《骑骆驼的小姑娘》一文片断:“有一个骑骆驼的小姑娘:绿的袍子,红的头巾,黄的腰带。她在骆驼的双峰上,顶天而立:天,蓝蓝的:地,白白的。她唱着歌儿,冉冉地驱驼,向东方走去。东方,那刚擦过胭脂的太阳,露出了那羞得通红的脸蛋儿。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在记忆的录像上,这小女孩,依然那么娇小,那么可爱——”小女孩的“录像”究竟在作者心头激起了什么样的情感或想象的浪花,文章没有明说。但是通过一幅造型优美、色彩鲜丽的人物剪影,读者能清晰地聆听到作者深情地讴歌大草原和新生命的“弦外之音”。(四)形象地表达思想。即通过比拟性的联想,把人的思想认识、精神气质等移注到描写对象之中去,造成亦此亦彼、亦虚亦实、形神兼备的效果。袁鹰的《井岗翠竹》,之所以脍炙人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者通过“睹物思人”和“以物喻人”的手法,成功地做到了笔笔写“竹”而又笔笔见“人”。例如:“井岗山五百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从远处 看,郁郁苍苍,重重迭迭,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峻峭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一支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这段文字从“形”的刻画上说,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苍山竹海的蓊郁气势;从“神”的寄寓上说,却正是井岗山人民往昔和现今战斗风貌的写照。诗意美、音乐性和形象、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是酿造意境的关键所在。做到了这几条,就能使文章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形成优美的艺术境界。
[考场佳作]
彼岸,灯火阑珊
湖南一考生
彼岸,秦桑低绿枝,燕草碧如丝。或可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看那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闭上眼睛,便可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昌黎先生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以。朋友们,就让这一切在脑海中联翩,请不要试图去登上彼岸,因为:
美啊,是距离成就了你。
美国阿拉斯加州有一个叫杰普的小镇,旅游业十分繁荣。该镇只有一个景点,就是一个湖心小岛。它的参观方式十分奇特——“游人只准站在岸边眺望,而不可以登岛旅游”。远远望去,整个小岛笼罩在一片紫霞中,风吹过,舞蹈起千万藤萝,美极了,让不少游客流连忘返。其实,那只是一座荒芜的小岛,上面长满了野生植物。美国人用距离造就了它的美丽。
美国人如此,我们中国人又何尝不知晓此理呢?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那张先亦知晓落花须有月色的距离方显隐约之美。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林和靖亦明白透着黄昏才可欣赏到梅花的朦胧美。
“回眸绿水波初起,合掌白莲花未开”,“笛声清越随风远,月影婆娑隔竹疏”,那含蓄之美亦须隔着绿波、隔着婵娟才越发婉约。
彼岸,永远灯火阑珊。可如果我们试图登上彼岸呢?
两只相爱的刺猬,想要走得更近去欣赏对方,结果却被彼此身上的刺扎得伤痕累累。当距离消减的时候。美也随之消减了。
耶稣得道以后,回乡布道。许多人都从四面八方赶来、成为他忠实的信徒。人们都把他当作高高在上的神之子。可后来有人认出他是木匠的儿子后,众门徒一哄而散。因为失去了距离这道屏障,人们对神圣的敬畏也就荡然无存了。
现今有不少人在考据蒙娜丽莎的原型。可我想问,如果人们知道了原型,那蒙娜丽莎的微笑还会那么迷人吗?如果人们知道了断臂之因,维纳斯还会那么流行吗?如果人们知道了楼兰国的一切,古国还会那么神秘而美妙吗?
美啊,是距离造就了你。彼岸,灯火阑珊。
[点评]本文观点非常明确:“美啊,是距离成就了你。”应该说。这样立意的考生数量众多,那么此文何以能脱颖而出呢?原因在于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内,充分展示了自身的写作功底。具体说来,文章有以下亮点:一是例证相当典型,杰普小镇因距离造成了美,耶稣失去距离的屏障后不再受人敬畏,一正一反两个实例,用得妥帖精当;“相爱的刺猬”一例。启发性就更强了。二是引证非常丰富,“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笛声清越随风远。月影婆娑隔竹疏”等诗句,一般考生都不熟悉,该生却能信手拈来。三是文中时有妙语出现,如“可我想问,如果人们知道了原型,那蒙娜丽莎的微笑还会那么迷人吗?如果人们知道了断臂之因。维纳斯还会那么流行吗”,问得入情入理,且闪现出一种思辨的光芒。
[新题演练]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教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但是,激励和赏识是否意味着不能批评?尤其是现在我国孩子中大多是独生子女。青岛一位教师投书当地媒体,认为当今的学生不缺少沟通。不缺少激励,少的恰恰是管教,
面对这一问题,身处其中的你一定有不少话要说。请以“我们需要的教育”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提示]
需要注意的是,题目提示语中有一句“面对这一问题”,所以作文立意须围绕“激励”、“赏识”和“批评”、“管教”展开。如果忽视这一提示语的限制,大谈特谈“我们需要创新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等,也就偏离了题意。
[参考立意](一)谈实际上我们并不缺少管教,需要的恰恰是激励教育、赏识教育。(二)认同青岛一中教师的观点,阐述当今学生缺少的确实是批评与管教。(三)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话题,指出激励、赏识和管教“一个都不能少”。(四)当代中学生需要管教,但我们呼唤的是高明的批评和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