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些被称为“天之骄子”,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纷纷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的美好青春,给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令人痛心。如何解决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行为,已经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率的逐年增高
据一项调查显示: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占33%,其中,大学生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占了2.5%,而今年来,青少年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到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由该调查来看,大学生犯罪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学校以及社会的重视。
(二)违法犯罪类型
大学生违法犯罪涉及罪名多以财产型以及伤害型为主。从目前统计的数据来看,主要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两种类型。涉嫌盗窃罪的大学生们的目标均是移动性较强的个人物品,如手机、现金、信用卡、相机、随身听等,并且涉案金额大小不一,多在千元左右。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情节一般轻伤较多,严重者则是将受害人身体某个部位致残。
(三)犯罪智能化水平较高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智商较高、知识面较广。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对于网络的运用使他们获取犯罪手法的学习能力增强,作案手段狡猾、隐蔽。一大部分都是计算机犯罪、伪造证件犯罪等高科技性、智能性特点十分明显的犯罪方式。其中,甚至有学习法律的学生在作案以后灭失关键证据,在警察抓捕过程中表现出了极高的反侦察能力,警方破案的难度极大。
二、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一)大学生法制意识还不够强
据调查,中小学的课本中几乎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即使在大学,很多学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僵化,没有针对性,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这就说明,当前大学生的现状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模式是分不开的。我国重成绩,轻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乃至学生家长都只注重分数多少以及如何考取好的学校,遵纪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薄了。我们在处理学生盗窃案件时,问及学生的感受,有的学生竟然说拿别人的东西是无所谓的事情,丝毫没有感到愧疚和紧张,由此可见,我们的素质教育以及法制教育是多么的不足。
(二)大学生的思想价值改变
随着社会上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良风气刮进校园,物质利益已不再被人们视为“拜金主义”动摇了众多学子纯洁上进的思想,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对于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诱发以及刺激了大学生们去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更有甚者,抛弃了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甚至灵魂。
(三)大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
大学生大都很少接触社会,心理状态尚未达到成熟,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随着大学生失业现象的加剧,大学生的预期值不断地下降,对前途的渺茫感使他们极易产生消极颓废的心理。而这个时候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们的心理迷茫乃至迷乱,情绪失控,产生对抗社会的心理,从而走上歧途。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自由生活在父母身边,娇生惯养,一旦离开父母去异地求学,周围环境变化很大,心理又不够成熟,遭遇挫折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从而触犯法律,构成犯罪。
另外,触犯法律的大学生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因为家境贫寒或者是某些缺陷,受到歧视或者受到刺激时,容易对社会产生不满乃至仇视,从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念头,另一方面,自小养成的敏感自卑,自我调控能力的缺陷导致无法应对社会的不公平以及挫折,陷入悲观失望无法自拔,最后走向极端,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就属于这种情况。
(四)从小所受教育方面的缺陷
首先,就学校来说,教育体制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很多的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未能与日渐扩大的招生规模不相适应,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教育滞后,重知识输入轻思想道德,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学生逃课、夜不归宿、酗酒甚至赌博都无人过问,导致个别的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差,最后导致突破道德的防线走上了犯罪歧途。
另外,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行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处于溺爱型家庭、放任型家庭、打骂型家庭等问题家庭的学生较其他正常家庭来说,犯罪率明显的高。原因就是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以及健康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忽略了对于子女的身心健康以及健康人格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偏执等不健康的性格。还有一些家庭,从小对孩子宠爱有加,任何要求都加以满足,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离开父母以后,一旦受到委屈,便会心理失衡,用暴力解决问题,最后走上犯罪道路。
三、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预防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
学校要有意识的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设置心理咨询机构,使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增加社会应变能力,学会对心态进行调整,消除人格障碍,消除宽容,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做到自尊自强;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放弃自卑心理,热情生活,多交朋友,从而使自己总是处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处理恋爱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不应过早的确定恋爱关系,严肃对待爱情,正视恋爱,保持稳定的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
(二)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法制教育,增强公德意识
大学,对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生存的理论以及技能的同时,组织开展有益的各种活动,注重进行素质教育,提高道德水平,用有效的文化氛围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以及行为,作为一个辅导员,真正的切实的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怎么样做人,什么样的人,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心智人格全面发展的对国家人们有用之才。
(三)加强对于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
预防犯罪首先要有良好的环境,加大力度对于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加大对于“人防、物防、技防”的防范性网络建设,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各项困难,为学生排忧解难。
另外,加强与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络,多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前面科学的了解学生。通过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络,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就大学生辅导员来说,不可能全方位的关注某一个学生。很多的学生是由骗家长学习收钱开始,挥霍浪费,接下去小偷小摸违反校规校纪,最后铤而走险,走向了犯罪的道路。因此,辅导员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对于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应该及时的通知家长,以便和家长一起来正确的引导学生。
总之,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学校的任务,更是辅导员的任务。大学生违法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减少大学生的违法犯罪,只有预防,才是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最有效的手段。每个大学生犯罪案件都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预防大学生犯罪,还要求学校和家长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适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杜绝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罗大华.20世纪90年代中国法制心理科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8).
[2]张笑天.对当前大学生犯罪的思考[M].会科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
[3]韩世强.中国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及改革路径探索[J].北京航空大学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