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运行机制之构建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构建有效运行的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应当从法律上对社区矫正机构体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运作方式进行设计,本文认为应在两大刑事基本法中规定社区矫正内容,明确矫正执行机关与法院、公安机关、检察院的关系和各自的职能分工,同时扩大社区矫正适用对象的范围,将一些行政违法者也纳入社区矫正范畴,将原来的部分劳教资源归并在社区矫正体系中。
  关键词 社区矫正 机构体系 运行机制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省教育厅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江苏省社区矫正基层工作运行机制调查”(项目编号:BJG00807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律系副教授;朱振华、鞠静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法学专业2010级学生。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037-03
  由于社区矫正有关法律没有出台,相关工作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全国各地的社区矫正工作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多种局面,不同的问题也纷至沓来。经过本课题组一段时间的调研,笔者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矫正机构作用消极,没有充分发挥其最根本的功能: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功能;没有体现矫正的目的——确立被矫正者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其树立健全人格和重拾生活信心,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重返社会。矫正工作流于形式,更多的只是监督矫正对象的日常行为,防止发生新的违法违规行为,对于教育和重塑的工作少有作为;而各个相关机构之间的职能也没有实现有机结合,留下很多脱节现象,各方都不知如何调适。通过资料显示,全国各地的矫正工作或多或少的都大致出现类似特征,区别只在于程度和偏向不同。对于如何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运行,笔者有如下思考以供参考。
  一、重视社区矫正的法律地位,将之以基本法形式加以规定
  众所周知,有关社区矫正的立法正在酝酿之中,笔者认为对于这样一部法律,应该赋予其基本法的地位,具体地讲,就是在两大刑事基本法中加以规定:在《刑法》中以专章的形式规定社区矫正的执行机构、社区矫正基本种类、适用条件、适用对象和范围等等,同时在《刑事诉讼法》中也以专章对相关运行程序加以规定。对于社区矫正机构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如是否设立专门的矫正机关,矫正机构具体人员组成、任用方式、经费来源等等,可以其他法律的形式比如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来加以规定,并且在这部专门法律中,应当细化社区矫正的形式类别——如社区服务、定期报告、强制性接受某方面法律教育或心理辅导、禁酒或戒毒检查等等,以及细化每种矫正方式的执行机构、运行的程序(每种社区矫正方式具体的操作过程)、与其他职能部门的衔接方式,以消除在执行社区矫正过程中出现的各个机构权责界限不明,执法不力的情况,等等。这样就形成了以两大刑事基本法律为核心的社区矫正法律体系。这样规定的好处是可以避免法律之间的冲突,保证社区矫正在基本法中地位。
  但是,前文所提到的矫正形式已经表明,这里需要重新界定社区矫正的范畴,要将一部分行政违法行为也纳入这个范畴,这就需要修改相关行政法律以与刑事基本法中社区矫正的内容紧密衔接。具体理由下文将会表述。
  二、社区矫正案件的大量增加是社区矫正专门立法的前提条件
  对社区矫正的重视,是新的刑罚观的体现,它是以缓刑、假释等轻缓的刑罚手段实现常态化、大量化为前提的,只有在司法实践中大量适用这些刑罚手段,才有必要将法定的附随其后的伴随措施——社区矫正——加以隆重推出,也才有专门立法并设置专门矫正机构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判处缓刑的案件所占比例极小,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对被判徒刑的服刑人员适用假释的也是案例也是非常有限的。这需要政策性地更新刑罚观,真正把报应刑思想转变到教育刑思想上来,具体做法比如在《刑法》中直接规定对执行刑期达到一定比例就可假释 ,最高法院还可以通过颁布更细致的司法解释形式来解放办案人员的思想,让他们敢于判缓刑、敢于裁定假释。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犯罪概念的外延与许多国家的犯罪概念不同,我们将行政违法所受的行政处罚与刑事违法所受的刑罚处罚严格区分,而在国外的司法实践中,大多数的社区矫正对象是轻罪犯罪人员,即我们所谓行政违法者,如吸毒、家庭暴力、交通违规、酗酒、小额盗窃、寻衅滋事等。如此一来,他们的被执行社区矫正的人员在犯罪人员中的比例就占大多数了。因此他们非常重视社区矫正立法,而且有一套成熟的社区矫正执法系统。而在我国这部分违法行为目前直接由公安机关加以处罚,情节严重的违法者被送往劳教机关加以劳教。真正构成犯罪的就比行政违法行为要严重得多,所受刑罚也较严厉,所以被判缓刑需要执行社区矫正的犯罪人数不多,相应的社区矫正立法和执法也因为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而不太完善。
  笔者认为,我国也可以修正行政法律,将一些行政违法者也纳入社区矫正范畴,比如前述的吸毒、家庭暴力、酗酒闹事、不务正业寻衅滋事,以及卖淫嫖娼等等违法人员,他们的行为有其惯常性、反复性,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矫正过程,在法律中可规定对这类违法人员予以惩戒后,对其进行一定时间的社区矫正,这类似于台湾的“保安处分” 。同时,在我国劳教制度正在酝酿改革甚至废除的今天,可能许多原先由公安机关直接进行处理的案件将会发生分流,一部分直接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行政法进行处罚,另一部分将会交由社区进行矫正,比如对于那些不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的矫正。基于以上因素,社区矫正案件将会有大幅增加。这必将推动社区矫正立法和实践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
  三、构建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运行机制的立法设想
  目前由于我国需要进行社区矫正的案例不多,所以社区矫正工作划分在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当中,而且除了经费问题突出之外,似乎还没有出现难以承受之重这样的局面。虽然有众多学者通过考察国外的社区矫正制度,一再呼吁应当建立独立的社区矫正机构体系,但可能因为现实需要不是很迫切,或者情况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目前社区矫正试验还是在司法行政机关的管辖范围内展开。但从本课题组对本省的社区矫正情况的调查,以及对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的了解来看,目前这种机构体系设置是不利于实现社区矫正的最终目的的。笔者认为要达到较为理想的目的,需要重新配置社会资源,同时还要整合原来的资源以使社会资源不浪费。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在基于社区矫正案例大量增加或将要大量增加的基础上,鉴于社区矫正的专业性和需要调动社会资源的广泛性,立法建立独立的矫正行政机关系统至关重要
  在本课题组的调研过程中,约95%的一线矫正工作人员提出工作经费不足,这与现在的机构设置有关系,矫正机构是各个基层司法所,它们只是司法行政机关的内部机构,没有独立的工作经费,所需业务经费由司法局内部分配,到了基层司法所就极为有限,这必将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对于矫正人员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有些司法局(如南京某些司法局)要求矫正工作人员要考取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还要接受法律专业的培训,但他们的工资待遇并不比其他工作人员高,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笔者认为,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专业要求非常高的工作,在社区矫正制度较为成熟的国家,对于矫正工作人员往往规定了较为严格的入门标准,如学位上要求学士以上甚至研究生学历,在专业结构上要既懂刑事法律又懂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在上岗后,还要进行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再加上职业的风险性 ,因此,矫正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往往要高于普通警察的待遇。那么,在我们的体制中,矫正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应该比一般行政机关人员要略高些。
  另一方面,由于矫正机关除与法院、公安机关、检察院有业务交接外,还要与其他社会机构如社区、劳动力市场、企业、学校、医疗机构、社保部门等等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如果不提高其行政级别,不增加其权威性,很多工作很难展开。如果矫正机关始终附属于司法行政机关,那么社区矫正工作始终不能发挥它的能动性。
  但是,要设立独立的社区矫正机构体系,是以社区矫正对象的大量增加为前提的,如果矫正人员不多,政府增设新的至上而下的机构体系是要考虑行政成本的。就像当初全国各地法院普遍设立独立的少年法庭,后来因为案件过少导致少年法庭虚置而又纷纷回归原来的法庭设置一样,增设机构不能光考虑价值目标的需要,还要考虑实践中的必要性。如果基于笔者前面所考虑的那样,通过新的立法扩大社区矫正范围,使得社区矫正案件显著增加,那么迫于形势的需要,增设独立的社区矫正机构体系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如果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社区矫正案例没有显著增加,那么也可以在现有的机构设置上做一些优化改革,如在司法行政机关内部设立行政级别较高的独立的社区矫正部门——就如南京有些区在司法局下设副局级的社区矫正局一样,同时适当增加其经费和工资待遇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在本课题组调研过程中,虽然有一些一线矫正工作人员提出了提高矫正机构级别的意见,但是更多的矫正工作人员并无此要求,这可见目前增设独立机构的现实需要并非极为迫切。
  (二)如何分配社区矫正机关与法院以及公安、检察院与矫正机关的职能对接
  由于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对于矫正机关与法院、公安机关、检察院的关系规定较为模糊,实践中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与法院的工作联系较多,主要是拟判缓刑的案件法院需要司法所提供对被告人的审前评估报告,或者执行法院的禁止令等。司法所与公安机关的配合要少一些,主要是矫正对象入矫后进行向公安机关进行出入境报备,防止矫正对象脱漏管,在确定矫正小组成员时,社区民警也参与日常管理。而司法所与检察院的联系就很少了,有的只是向检察院提交矫正备案,或者偶尔让检察人员参与对矫正对象的集体法制教育,许多地方根本就与检察院没有什么工作上的联系。因此,在立法上应当明确社区矫正机关与三机关的职能分工,具体而言,表现在:
  1.社区矫正机关与法院的职能分工
  对于所有的社区矫正案件都应该明确规定由法院统一管辖,对于在监狱服刑过程中的监外执行也应当报法院裁定。这样便于统一适用法律标准,防止执法不公,同时便于缩小和简化社区矫正机关工作的工作对接范围,使其集中精力处理好法院交付的工作。它们的分工应当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社区矫正机关负责为法院作出社区矫正的决定提供专业性的前期评估意见,法院依据它们提供的评估报告决定是否将当事人交由社区矫正。
  其次,对于矫正对象具体从事何种方式的社区矫正,以及在何种场所、时间、地点进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根据矫正对象的特点以及可供执行社会矫正的资源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向法官提供专业性建议,由法院签发相关的社区矫正令,并且法院有监督社区矫正机构执行工作的权力。
  这就改变了现在法院只是笼统做出社区矫正的判决或裁定,具体怎么矫正则由社区矫正机关决定,最后可能使矫正工作各自为政,流于形式的现状。这要求法律关于社区矫正方式的内容必须规定得相当具体,如社区服务,必须要规定服务的种类、服务期限,而且必须严格执行,如有违反,就要报由法官决定惩处或者收监执行。如此一来,社区矫正才真正有了“矫正”的作用——通过强制性的社区服务或专门训练,使之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律精神,增加适应社会的能力。
  再次,社区矫正机关在执行矫正工作过程中,有提请法院改变原来决定的建议权。如果矫正对象不遵守相关规定,或者情况发生变更,社区矫正机关可以直接提请法院撤销原来的社区矫正令,或者变更社区矫正方式。如果矫正对象有新的违法犯罪行为,社区矫正机关应该直接向法院报告,由法院决定是否交由公安机关对矫正对象采取强制措施。
  2.公安机关与法院、矫正机关的职能分工
  根据司法解释《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社区矫正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提请同级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公安机关应当将处理结果通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笔者认为,在立法和实践中,都应该秉持司法至上的原则,对于矫正对象的违规行为,由于与法院的社区矫正令是否有继续执行的必要息息相关,而且也涉及矫正对象的权利保护问题,所以应当直接报告法院,由法院根据相关法律决定是否交由公安机关依照法律进行处罚,或者交由公安机关执行逮捕。而公安机关对于法院的决定应当执行。   当然,在日常矫正过程中,社区警察应当协助矫正工作人员对矫正对象进行法律教育和监督。
  3.检察院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角色
  检察院是法律监督部门,它应当主要监督法院和公安机关的职能工作是否合法,扮演一个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维护者的角色。法院和社区矫正部门应当告知矫正对象享有当自己认为其权利受到不当侵犯时,向检察院提出申诉这项权利,而检察院可以依法对矫正机关、公安机关、法院的行为加以干预和问责,法律并且应当明确规定这种问责的方式和程序。同时,应当规定社区矫正案件法院必须交由检察院备案。
  (三)将原来的劳教体系中的部分有益资源划归社区矫正范畴
  劳教制度正在酝酿改革,甚至可能停用。笔者认为,在劳教资源体系中有可以用为社区矫正的有益资源,如不少劳动教养管理所办有电脑、裁剪、缝纫、电器维修、木工、烹调、理发、汽车驾驶和维修等职业技术培训班,对劳教人员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劳教人员学习文化和职业技术经考试合格的,发给社会承认的文化或技术等级证书;这些资源完全为社区矫正所利用,这可以较大程度地弥补社区矫正中社会资源利用的不足。法律可以规定法官在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基础上,视条件决定是否将矫正对象送去这些机构进行矫正。
  从大的范围讲,法律可以规定通过法官的社区矫正命令,将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而实施了严重危害行为的儿童送达原来的少年管教所进行一定时间的矫正——文化教育、强制劳动;可以通过法官的社区矫正命令,将那些卖淫嫖娼、好逸恶劳、寻衅滋事的违法人员在收到处罚后送到原来的劳教农场进行一定时间和强度的劳动——当然,这要考虑合理性和人性化,必须与其所受处罚相消长。
  当然,利用劳教资源将之变为社区矫正措施,必须谨记劳教制度的失败教训,切忌重蹈其覆辙,要制定更加人性化的矫正制度。
  总之,通过法律将已有的矫正资源利用起来是合乎社会利益的。
  (四)关于如何构建矫正机构与民间机构的资源互补关系
  在本课题组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社区矫正工作大多是孤立进行的,虽然也有与地方企业、劳保部门等合作的案例,但没有与之形成长期的、固定的关系,而是具有显著的随机性。而且矫正活动完全没有社会资金的支持。这种现象与我们的社区矫正机关没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其矫正方式缺少法律明确规定有关系。当然,也与社区矫正没有得到社会普遍关注有关系。所以,要想与民间机构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首先要确立社区矫正机构的独立性,同时应当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赋予其权威性——即由法律赋予相关机构予以协作的义务,比如,在同等条件下,在工作竞聘中优先录用矫正对象,并在政策上对积极协作的企业等社会实体予以奖励。设立社会捐赠基金,专款专用于社区矫正工作。当然,广泛利用民间资源也是以社区矫正案例大量增加为基础的,如果矫正对象偏少,似乎没有广泛发动民间支援的动力和必要性。
  四、结语
  实现社区矫正工作有效性的最大化,首先应当从立法的角度加以结构性的构建,建立一个优良的结构体系,是各个机构都能释放其最大效能。本文基于对社区矫正实践工作的调查,以及通过查阅国内相关文献了解目前社区矫正工作的总体模式和现状,提出了我们对于我国社区矫正立法的构想。这里不排除调查方式的不完全合理性以及调查工作的不彻底性,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其对作者思考结论的误导性。
  注释:
  如“澳门刑法典”第五十六条第一款就规定,当执行刑期已达三分之二且至少已满六个月时,符合条件的就可假释。
  见“台湾刑法典”第十二章“保安处分”。
  刘强.对美国社区矫正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的借鉴与思考.河北警官学院学报.2008(1).第41-42页.
  参考文献:
  [1]李素琴,谭恩慧.美国社区矫正制度对我国的借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桑先军.英国附条件警告制度对我国社区矫正制度构建的启示.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2(2).
  [3]张霞.韩国社会服务令对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启示.政法论丛.2012(6).
  [4]司法部基层工作指导司.英国社区矫正制度.中国司法.2012年.
  [5]社区矫正调研课题组.于推进中国特色社区矫正工作的调研报告.中国司法.2012年.
其他文献
摘 要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90年以后出生的青少年实施的100起刑事犯罪案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这100起刑事案件来看,家庭教育、家庭结构、家长行为对青少年犯罪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要从完善家庭结构、改变家庭教育、提高家长个人修养出发,来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家庭环境 家庭结构 家长行为  基金项
摘 要 中国在入世后,接受的反补贴调查已近50起,最近的光伏产业反补贴又是一例。在应对这些调查时,中国企业应该多在可诉性补贴上下功夫,研究其中既符合SCM协议,又对中国有利的内容。当然,美国等国家提起反补贴调查的动机有很多,不排除保护本国产业的隐形贸易壁垒。但这些都可以通过合适的途径,尤其是DSB途径得以解决。  关键词 反补贴 SCM协议 专向性 可诉性补贴  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
摘 要 加强公安法治文化建设,是公安机关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文化育警”、“文化强警”工作,全面提升公安机关“软实力”的实际行动和重大举措。本文试从分析公安法治文化的内涵、特征以及对提升公安机关“软实力”的作用入手,结合拱墅区公安分局的实践,阐述推进当前公安法治建设的方法和路径,以期能抛砖引玉。  关键词 公安机关 法治文化 软实力  作者简介:朱帆,杭州市公安局拱墅区分局政治处。  中图分类
摘 要 近年来,花都区检察院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践行为民宗旨,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持务实清廉作风,确保公正司法,维护公平正义,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关键词 党的群众路线 务实清廉作风 人民检察院  作者简介:倪代建,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8-202-02  一、花都区院坚持群众路线,践行为
摘要死刑在俄罗斯已停止适用,但俄罗斯学界关于死刑存废问题一直久争不决。本文作者通过列举和分析死刑反对者采用的主要论点证明,指出恢复死刑在俄罗斯是当务之举。  关键词俄罗斯 死刑 刑事政策  作者简介:∏·A·斯科布利科夫,俄罗斯内务部管理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崔熳,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D95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3-005-02
摘 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明文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法庭教育是贯彻上述方针和原则的重要载体,是寓教于审的重要方式。但审判实践中发现,法庭教育机制在教育理念、有关立法、教育主体、教育程序、教育内容等方面均存在问题和不足,导致法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走走过场”、流于形式。本论文从少年刑事审判实
摘要:食品安全执法主体分为两类:一是单一主体执法,范围包括食品流通的整个环节,“从农场到餐厅”;二是多主体联合执法,可以是按食品品种划分监管范围,可以按食品流通阶段分段监管。单一主体执法能够避免执法主体职能重复,将少执法“真空”,避免多头执法等问题的出现。对于单一执法主体要设置权力监督机制,实现食品安全执法的保障功能和服务性功能。  关键词:食品安全;执法主体;执法模式  基金项目:本课题由宁波大
摘 要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首先,阐述了湿地保护立法背景;其次,从立法层面分析了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主要内容;最后,提出了完善湿地保护立法四方面问题。  关键词 地方法规 湿地保护 立法 分析完善 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
摘要虽然现阶段我国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大为提高,但却不能保证儿童自然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儿童的辍学现象依旧十分严重。本文重点关注的是产生农村儿童辍学现象的家庭原因,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变落后的文化观念、发展社区经济、社会工作介入等救助对策,为进行政策倡导和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丰富的依据。  关键词农村辍学儿童社会工作介入政策倡导  作者简介:张静,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
摘要一方面,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ATM机应运而生,但是随之也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在出故障的ATM机上多取钱,这一问题该如何定性。是盗窃,是侵占还是无罪呢?另一方面,一般的盗窃行为因为其对社会危害小、数额不大,标的普通而显得很稀疏平常。但是,在我国现行刑法的盗窃罪中,它有两个量刑及其特殊的条文,其中一条就是“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而这也是刑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