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巧生炉 续传中国铜炉史千年香韵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ia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宣德炉作为铜炉的代名词,被誉为“明代文玩之首”,曾兴盛一时,但由于历史原因,宣德炉的技艺一度失传,直到上世纪70年代,苏州铜炉艺人陈巧生经过十载的潜心钻研,终于使之得以复原,并发展出令人瞩目的“巧生炉”,在上海世博会上名扬海内外。但制作香炉的苦、累、脏,令这项技艺后继乏人,陈巧生决定打破“传内不传外”的传统,广纳徒弟,还自建全国首家铜炉文化主题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传统铜炉文化……
  中国香炉文化源远流长,自汉代的博山炉开始,到唐宋的陶炉,再到明清的宣德炉,各式香炉冒出的几缕轻烟,传承了一部至雅的中国香炉文化史。然而自清末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香炉文化走向式微,各式香炉制作技艺也随之凋零。直到上世纪70年代,出生苏州铜炉世家的陈巧生,耗时十载,潜心钻研,终将宣德炉的铸造技艺复原,并发展出世人瞩目的“巧生炉”,以一家之力续写了中断多年的中国香炉史。
  如今,为了更好地展示和传承传统香炉文化,陈巧生建起了全国首家铜炉文化主题博物馆,博物馆占地2300多平方米,每年要花200多万来维护,但是前来参观的人并不多。很多人问他这样值不值,陈巧生回答得干脆利落:“这不是值不值的问题,我不仅要建铜炉博物馆,还原铜炉历史,还要拍电影,把制炉人的苦乐辛酸展示给世人……”
  焚香话旧
  百年铜炉往事
  自古以来,焚香、茗茶、插花、挂画,被称为“人生四雅”,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有焚香抚琴、焚香净气的传统,近年来接触的手艺人多了之后,才发现焚香之风在当下依然存在。在一次折扇品鉴会上,一种简洁精致、皮壳灿烂的香炉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询问之后得知,它出自苏州铜炉世家陈巧生之手。
  探得信息后我立马起身,行车从苏州阊门出发,沿山塘河向北而行,约10公里后到达苏州相城区,最终在一个创意产业园停下来。一下车,“苏州巧生炉博物馆”的指示牌就为我指明了方向,不久,就来到一座藏身于现代建筑之中的博物馆。刚到门口,一位身材高大,身着黑布衣,头戴灰毡帽的老者正跟一队西装革履的人挥手告别,他正是我要找的铜炉艺人——陈巧生。
  作为匠人,陈巧生没有半点匠气,一副太平绅士派头,互通姓名后,陈巧生将我领进办公室,掀开红木案台上的香炉盖,往炉里加入一块沉香片,然后盖上炉盖,待香炉中升起一缕青烟,他深吸了一口气,开始讲述他跟铜炉的故事:“清宣统三年,我爷爷陈俊青划着小船,从苏北南通沿山塘河由阊门进了苏州城……”
  清宣统三年正是公元1911年,那一年,辛亥革命爆发,风云激荡中,小铜匠陈俊青带着自己的新婚妻子来苏州讨生活,船靠岸后,妻子拆了被褥做成两个幌帘,各绣“陈氏铜坊”四个大字,一条挂在铜坊门口招揽本地客人,一条插在乌篷船上,在苏州城的小桥流水间穿梭。
  苏州自古繁华,大大小小的铜坊很多,竞争较为激烈,因此,陈氏铜坊不得不扩大经营范围,从防寒的铜手炉,到日用的铜盆锅铲,什么都做。一次,陈俊青拿着一枚做学徒时打造的筒盒把玩,被几个书生看见,愿出高价购入。这筒盒依古书形制打造,名为“印香熏”,作焚香之用。受此启发,陈氏铜坊便开始从打造生活铜器转为打造文玩铜器。
  1925年,陈俊青的儿子陈如刚出生,陈氏铜坊越发兴旺。随后的几十年,社会变革不断,陈氏父子两耳不闻世间事,一心只铸铜香炉,慢慢地,陈氏铜坊从一条来苏州讨生活的乌篷船,发展成苏州首屈一指的铜号,铸造的铜炉受到当时众多文人雅士和寺庙的欢迎。
  几十年后的1956年,陈如刚的妻子怀孕,全家人都充满期待,希望能生个小子传承家业,不料正是这一年,公私合营的浪潮席卷全国,陈如刚不得不把父亲开了45年的铜坊关闭。关门后一年,陈氏铜坊的第三代传人降生。如众所愿,是个男孩,陈如刚给这个男孩取名“巧生”。
  “不知父亲是说我生得太巧,不用做铜匠了,还是说铜坊关得太巧了,刚一关我就出世了!”陈巧生从陈氏铜坊的历史往事中回过神来,低头看了一眼桌上的铜香炉,炉中的沉香正好焚尽。氤氲的轻烟中,我竟想起了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开篇:“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十年寒窗磨一炉
  “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祖父和父亲的故事讲完,陈巧生的故事还没开始,我以为陈巧生会再将沉香屑放入香炉,讲出以自己的故事为蓝本的《沉香屑·第二炉香》,他却示意我起身,带我去他的铜炉作坊看看。
  “制作铜炉的环境恶劣,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噪声。”陈巧生的铜炉作坊面积达到四五千平方米,在苏州老城区里,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只有搬到更远的常熟。还未进作坊大门,就闻到一股煤烟味,伴着“叮叮铛铛”的声响。进大门后,一位师傅正在往煤窑里面添煤,而窑上正炼着铜水。在另一边的两位年轻匠人正在打磨铜胎,他们正在用纯手工的方法制作铜炉。
  陈巧生边说边领着我走进一个车间,只见各种造型的模型摆了一地。陈巧生介绍说这是制作铜炉用的蜡模。“我研究了几年古籍,弄清了明清铜炉的铸造工艺有陶范法和失蜡法两种。其中失蜡法难度更大,多用来制作复杂的器型。”说完,陈巧生拿起一块蜡模开始演示。
  所谓失蜡法,就是用蜂蜡和泥粉、炭末等材料先做一个有三层铸模的胚胎。内外两层做成坚实的模骨,中间层为蜡胚。加热烘烤后,蜡胚熔化流出,整个模型变为空壳,继而往内灌入1600℃的铜水,待铜水冷却后,便形成了铜炉粗胚。粗胚成形后,再经过修器打磨、皮壳着色等工序,铜炉就新鲜出炉了。陈巧生的整个演示过程不足一小时,但实际上,一个铜炉从制作模具到皮壳着色,短则三个月,长则一两年。
  陈巧生所使用的失蜡法,和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宣德炉脱不开关系。一直以来,宣德炉就是文人雅士书房的必备之物,或为熏闻沉香,或为陈设礼仪,居“明代文玩之首”,是铜炉的代名词。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铜炉渐成收藏小类,承载着贵族祭祀礼仪和香道文化的宣德炉也渐渐失传、断代,就连出生铜炉世家的陈巧生都未曾听人说过,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一位古董商人拿着一张铜炉画像问陈巧生能不能打造,他才第一次见到宣德炉的造型。   “世界上原来还有这样别致的铜炉。当时少年气盛,说能仿,但是真正仔细研究下来,我就没底气了。宣德炉堪称皇家设计款式,由当时全国的能工巧匠一起打造的国家器物,岂是说仿就能仿的?”陈巧生说起当年跟宣德炉的缘分,依然感慨不已。
  然而,陈巧生并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从第一眼看到宣德炉画像开始,他就决心要仿制这种铜炉。为此,他潜心研究古籍,在家建起小柴窑,几乎足不离炉地捣鼓了整整十年,仿制的铜炉才得到那位古董商人的承认。同时,陈巧生也将民国以来逐渐失传,在建国后完全失传的传统铜炉制作技艺全面恢复,并坚持用最佳的铜材、最传统的工艺,制作当世最好的铜炉作品。
  陈巧生制作的宣德炉严格遵循古代工艺,炉体细腻、触感温润、音色清脆悦耳,几乎与明清“宣德炉”难分真假,为了防止被人拿去当古董骗人,生性厚道的陈巧生将自己的名字打在炉底,落着“巧生款”的宣德炉因此被藏家称为“巧生炉”,就连著名的文物鉴赏大师马未都见了陈巧生的铜炉,都赞叹说:“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中华精品名扬世博会
  建铜炉博物馆,弘扬传统文化
  看过作坊后,陈巧生终于讲起了自己的故事:“从记事起,陈家的铜炉坊就没了,但是陈家依然给集体做铜匠,我就像祖父一样,挑着铁锤和风箱走村串巷给别人打铜器。打一件4斤重的铜器,收客人4斤半铜,多收的半斤就算我的人工,但从不收手工费。”
  几年下来,陈巧生竟然积攒下了数量可观的铜材,他用其中的一些换了一辆自行车,还在父亲的指导下,利用余下的铜料偷偷打造些小玩意儿。“陈家祖传的手艺就是靠着这些打铜攒下来的余料偷偷摸摸学会的。”因为酷爱绘画、制图、设计、雕刻,陈巧生很快就掌握了技艺,从16岁开始,父亲就同意他“单飞”,放心让他做铜匠手艺,从此他用一条小船、一副铜匠担,和他爷爷陈俊青一样,差不多走遍了江南的大小县城。
  改革开放后,政策放宽,陈巧生的铜炉事业进入春天,他辞去了工作,一门心思扑在铜炉事业上。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陈如刚告诉我,巧生最大的特点,是肯吃苦和善于动脑子。为了做好铜炉,陈巧生跑遍古玩市场,查阅大量书籍,终日冥思苦想,就连睡觉的床边都放着模型,灵感来了就翻身下床在模型上雕刻,凭借着这股韧性,陈巧生每月都会创作出两三个新品种的铜炉。
  在陈巧生的努力下,巧生炉受到北京、西安、天津、上海等收藏重镇的藏家们一致推崇,台湾的收藏家更是以收藏巧生炉为荣。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16鼎“巧生炉”作为中国杰出传统文化艺术品的代表,在世博会中国馆隆重展出,并被作为礼品赠送给各国政要。2011年,陈巧生被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韵铜炉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
  虽然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陈巧生还是忧心忡忡:“因为老一辈铜匠几乎无处可寻,年轻一代耐不了这份苦、累、脏。铜炉制作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经过再三思考,陈巧生决定打破“传内不传外”的老规矩,广纳徒弟。在阳澄湖畔的圣堂寺,他将跟在身边多年的43位求艺者收为弟子,希望能将铜炉文化“薪火相传”。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铜炉文化和香道文化,2013年,陈巧生私人出资建造了巧生炉博物馆,这也是中国首家以铜炉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内的陈列品十分丰富,从汉代博山炉到明代宣德炉的仿制品,应有尽有。此外,博物馆还展示了传统铜炉的铸造技艺和工具。面积23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陈巧生每年要掏200多万来维护,除了资金,陈巧生的大半时间也花在了博物馆的运营上。
  虽然博物馆地处苏州城边缘,但每天来观炉闻香的人却没有几个。我问他值不值,陈巧生回答得干脆利落:“这不是值不值的问题,我不仅要建铜炉博物馆还原铜炉历史,还要拍电影,把制炉人的苦乐辛酸展示给世人……”
其他文献
音乐是一种寓于时间中的艺术,人类社会自从发展以来,就少不了音乐的陪伴。无论是非洲土著的自娱自乐,还是西方上流社会衣着款款的音乐会;无论是高雅殿堂的美声合唱,还是路边街头的嘻哈饶舌。我们的生活都离不了音乐的点缀。音乐虽然是虚无缥缈,看不见抓不着,单确确实实能够影响并波及到我们的情绪,一首《欢乐颂》让我们喜气洋洋,而《黑色星期五》则让我们的脸上布满阴霾。  若说音乐是神,则音响是形。它是用来表现音乐特
似乎永无休止的像素大战让影像手机之间的性能攀比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当800万甚至更高的像素已经能够被手机那并不雄厚的身躯所承载时,从技术到市场都已非常成熟的500万像素战线更是成为各家争夺的焦点。很遗憾,在MOTOZINE ZN5(后文简称ZN5)之前,摩托罗拉只能用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眼前的如火如荼,因为设计理念与产品规划的缘由让它失去了博弈高端移动影像的机会;很幸运,在ZN5之后,摩托罗拉可以用捍
2007年的液晶电视市场百家争鸣。各大厂商为了争夺这一极富利润价值的新兴市场各施其法。一波又一波的价格大战似乎成为最直接的对话。实践证明,恶性的价格竞争并不是正确的发展之道。技术在哪里?设计在哪里?我们中国人的声音又在哪里?时刻以走出国门。塑造更具影响力的世界品牌为己任的TCL公司,在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和糟心的研发后,自主研发了以“薄绝”来命名的液晶电视系列。该系列与以往不同的最大的创新点在于通过改
当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抵挡不住苹果(Apple)的诱惑而成为其Mac家族中的一员时,当Mac OS X的全新版本Leopard进驻越来越多Mac电脑的硬盘时,我们便充分感受到了这个公然向软件老大微软挑战的阵营的强大。但是对于很多商务朋友来说,哪怕是用上了Mac电脑,可能在进行日常办公文档处理时,还是不得不使用微软的Office系统。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微软也在Mac OS X平台上推出了Office软件
数码相机的优势在于便于分享,刚拍出的图片即可马上与朋友一起欣赏。为更好地满足这一需求,佳能DIGITAL IXUS 90 IS配备了3英寸超大LCD,除了拥有宽大视野之外,全新的“晶炫Ⅱ”显示技术能够还原最为真实的色彩,并支持大视角显示,让用户能轻松获得高性能的视觉享受。此外,IXUS 90 IS配备的多功能控制转盘,能让拍摄模式切换轻松自在。另外,多功能转盘表面的微小凸起物更能改善手指触感。  
2008年里,平板电视的争夺赛空前激烈,虽然单看绝对销量的数字,平板电视仍然落后于传统的CRT电视,但是考虑到购买平板电视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全国的一线城市,而CRT基本在这些城市里难觅踪影,转而投向了二三线甚至是农村市场,因此说平板电视逐步淘汰传统电视的进程进一步拉大丝毫不为过。特别是国际几大品牌利用“十一”黄金周的大幅度调低价格,进一步刺激了用户的消费,使得平板电视几乎成为了大城市家庭的标配。而随
智能手机平台,谁的江山?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旧人依旧笑者还有几何?除了诺基亚、索尼爱立信鼎力支持的Symbian和软件巨擘微软旗下的WindowsMobile风光依旧之外曾经称霸—方的Palm OS已渐渐淡出智能手机市场,曾由摩托罗拉等厂商支持的Linux系统推陈出新,领军人物换成了Google。无论是因为支持它们的终端厂商的江河日下,还是由于第三方软件支持的不足,其市场份额下降是不争的
中国电视协会主席、来自索尼(Sony)代表国际领先行业技术的人士,以及来自爱普生(EPSON)的3LCD的代表参加了由3LCD举办的技术研讨会和宣布仪式。此次活动的举办标志着3LCD在中国的不断发展。精工爱普生TFT事业部长岩野英明先生致开幕词时表示,中国制造商的加盟充分标志着中国市场对3LCD技术的欢迎。中国是3LCD技术最有前景的市场之一。我们很高兴与当地制造商加强合作,为中国带来顶尖的电视技
由于肩负服务奥运的任务,随着奥运会的开幕,中国3G(TD-SCDMA)网络铺开也是风生水起。中移动日前透露,通过奥运,其全国TD用户将从2万猛增至10万。  与网络革命相伴的是销售模式的改变。相关专家撰文分析,与传统2G时代相比,3G时代客户感知、客户满意度、客户忠诚都更为敏感,市场力量将呈现更强的作用。因此,在3G时期,移动终端的销售模式,将呈现出与2G时代截然不同的特点。  随着3G的逐步铺开
市场即江湖、江湖即市场,这个观点在每一个市场中摸爬滚打的人心里是恒古不变的真理,而在2007年的这个江湖中,春天来得出人意料地早,初春的阳光竟有些照得让人睁不开眼的感觉。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导航类产品市场,一个接一个的奇迹接踵而至,中国导航产品出货量从2005年的不足10万台,激增至2006年的50多万台,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是否预示着,导航产品整个行业正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    消费带动需求,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