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文学和文化一直深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并在发展过程中结合其独特审美情趣,形成独树一帜的民族文化。笔者在参与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基于日语《国标》的本硕贯通式专业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编号:SGH16H108)和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年教改重大项目“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的双学位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管理研究”(编号:18BD02)时,学习了王姗姗的《日本文学的文化意境》一书,获益匪浅。本书从日本文化的历史渊源入手,从审美角度对日本文学的文化意境作了深刻解读。
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由日本文化产生的地域特点以及东亚文化现象的独特性,剖析了日本文化中的独特文化符号(菊花、刀、樱花等),并进一步阐述了它们在日本文学中的体现和表达。第二章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学以及佛学思想等对日本文学的深远影响,论述了日本文学的传统文化特质。通过对日本文学的追根溯源,揭示出日本文学长于模仿、纷繁多变的特点。第三章重点解读了日本文学中的美学理念,从形体短小、结构简单,风格纤细、含蓄委婉的日本传统美学,到充满着“哀、艳、寂”的死亡气息之美,再到浪漫唯美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变迁。第四章为日本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从日本的语言文化、沐浴文化以及茶道文化、建筑文化之中发掘其背后的文学和艺术内涵。第五章阐述了日本艺术与日本文学的关联,具体包括动漫艺术中歌词语言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因子对日本动漫的影响、日本电影中的文学情结等。第六章探讨了日本文学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从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团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稻盛和夫经营理念在企业界的地位及儒家思想在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实例分析。第七章分析了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包括日本文学影响与中国近代文学构建、五四时期的日本文学影响、日本文学崛起对中国文学的现实启示等方面。
总体而言,本书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内容完善,逻辑清晰,结构合理。文学与审美都具有非测定性与非直观性,一般很难全面把握其中的内容和联系。但本书较全面地呈现了日本文学的文化意境,且层次结构严谨合理,一步一步引导读者探寻日本文學审美的独特魅力。
第二,论述得法,详略得当。本书采用了多层架构、多种论述方式,筒与繁、略与详应用自如,为介绍文化类书籍的写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一方面,本书采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事例作深入探讨,进而指出其中体现的文化共性;另一方面,本书论述繁简得体、详略得当,用高度概括、凝练的语言交代次要内容,详细描写重点内容,便于读者把握重点,高效阅读。
第三,理论与实际结合,语言优美,可读性强。特别是第一到第四章,作者通过对日本文学的追根溯源,从整体到局部,从理论到现实,借助大量的案例多层面、多角度地梳理了日本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综上,本书从文学审美角度对日本文学的文化意境进行了完整、全面的分析,构建了一个完善的、丰富的论述体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借鉴价值。
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由日本文化产生的地域特点以及东亚文化现象的独特性,剖析了日本文化中的独特文化符号(菊花、刀、樱花等),并进一步阐述了它们在日本文学中的体现和表达。第二章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学以及佛学思想等对日本文学的深远影响,论述了日本文学的传统文化特质。通过对日本文学的追根溯源,揭示出日本文学长于模仿、纷繁多变的特点。第三章重点解读了日本文学中的美学理念,从形体短小、结构简单,风格纤细、含蓄委婉的日本传统美学,到充满着“哀、艳、寂”的死亡气息之美,再到浪漫唯美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变迁。第四章为日本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从日本的语言文化、沐浴文化以及茶道文化、建筑文化之中发掘其背后的文学和艺术内涵。第五章阐述了日本艺术与日本文学的关联,具体包括动漫艺术中歌词语言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因子对日本动漫的影响、日本电影中的文学情结等。第六章探讨了日本文学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从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团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稻盛和夫经营理念在企业界的地位及儒家思想在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实例分析。第七章分析了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包括日本文学影响与中国近代文学构建、五四时期的日本文学影响、日本文学崛起对中国文学的现实启示等方面。
总体而言,本书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内容完善,逻辑清晰,结构合理。文学与审美都具有非测定性与非直观性,一般很难全面把握其中的内容和联系。但本书较全面地呈现了日本文学的文化意境,且层次结构严谨合理,一步一步引导读者探寻日本文學审美的独特魅力。
第二,论述得法,详略得当。本书采用了多层架构、多种论述方式,筒与繁、略与详应用自如,为介绍文化类书籍的写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一方面,本书采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事例作深入探讨,进而指出其中体现的文化共性;另一方面,本书论述繁简得体、详略得当,用高度概括、凝练的语言交代次要内容,详细描写重点内容,便于读者把握重点,高效阅读。
第三,理论与实际结合,语言优美,可读性强。特别是第一到第四章,作者通过对日本文学的追根溯源,从整体到局部,从理论到现实,借助大量的案例多层面、多角度地梳理了日本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综上,本书从文学审美角度对日本文学的文化意境进行了完整、全面的分析,构建了一个完善的、丰富的论述体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