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猜想与假设”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分析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_su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是指学生接触到问题后,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提出的一种初步设想.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关于“猜想与假设”部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主要是: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可能答案提出猜想;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了解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1“猜想与假设”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探究课堂上进行“猜想与假设”环节时,比较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当问题提出后,学生不主动尝试猜想而冷场的现象;或者是无根据的猜测和主观臆造以致猜想很不科学.
  (2)教师不重视这个过程,草草安排,匆匆了事,只有在不做这个环节而下面课程无法进行时才不得以安排一下,操作过程为节省时间,怕学生思维过于发散提出一些超出备课范围的猜想而收不了场,于是束缚学生思维甚者直接代办;也有重视者却不得其法,放空式无引导,不激发,不铺垫,甚至对学生的猜想结果处理不当,出现科学性错误.
  (3)学生在整个猜想环节处于一种非主动意识的经历,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再次遇到同类处境时并不能表现出经受过训练,找不着“道”.
  2“猜想与假设”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生在进行猜想时之所以会出现以上情况是因为学生遇到问题时,思维一片空白,没有思路也不具备进行科学猜想的方法和经验,知识储备不足,超出最近发展区,以致勇气不足而不敢回答,而教师为完成教学进度急于顺利地把课上完而往前赶进度,对猜想本身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造成的后果就是课堂不能很好地进行,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课堂上甚至出现知识上的科学性错误,并且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养成一种不良的习惯.
  3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猜想与假设”的改进方法
  由于教学进度的原因,确实不可能安排大块的时间来进行猜想,那么,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如何才能让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科学而又有效的提升呢?下面将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3.1教师提高对“猜想与假设”的重视程度
  猜想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探究意识和能力,猜想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猜想不是仅为探究物理规律服务的,更不是探究课上的配角,提升学生的猜想能力应该是物理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当有意识地考虑好如何在一节物理探究课上鼓励学生进行猜想,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让学生明白自己在经历“猜想与假设”这个过程.在课堂小结时对本节课所进行的猜想过程进行反思及拓展,加深学生对所经历过程的认识,对学生的猜想能力也是一种提升.比如《平面镜成像》一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当考虑“平面镜成像具有哪些特点”,问题提出后,鼓励学生对其特点进行猜想,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猜想能力,同时提醒学生正在经历猜想“平面镜成像具有哪些特点”这个过程,猜想结果将影响课程接下来的探究方向,猜想是一个有意义且重要的过程.在最后课堂小结时也提醒学生总结猜想经历,如当问题提出后是怎样创设情景并有依据地进行猜想,加深印象.
  3.2注重呵护学生“猜想与假设”的积极性
  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二刚起步学习物理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还不是很丰富,既缺少经历科学探究的经验,也没有掌握很多科学方法.面对物理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时往往表现得不知所措,就算对问题的结果有自己的猜想,也会由于不敢保证是科学的而鼓不起勇气回答.此时教师应当营造氛围,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思考结果说出来,哪怕说错了也没关系.当学生的猜想很有研究价值时当给予肯定评价,如果答得不是很好,也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并引导其更科学有依据地思考.学生的猜想结果,教师最好能在黑板上写下来展示,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其猜想积极性的呵护.例如《科学探究:摩擦力》一课,学生可能会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接触面积的大小、物体的重力等因素有关.虽然以上都不是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但如果教师能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让学生说明依据,并把这些猜想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对学生应该是一种肯定和鼓舞,能很好地保护好其积极性.
  3.3培养学生良好的“猜想与假设”习惯
  3.3.1培养学生自己创设情景,找寻猜想依据的自觉性
  “提出问题”环节之后教师可以创设真实情境,帮助学生朝着更科学的方向去猜想.其目的不仅是能把这一节课顺利地上下去,而应该是给学生一种示范和帮助其养成习惯.学生再次遇到问题时,则会自觉地想要创设环境,寻找真实的体验然后去猜想.比如《平面镜成像》一课,提出“平面镜成像具有哪些特点”问题后,教师可以分发给每位学生一块小镜子,让学生给不同的物体照镜子,看能发现什么特点并提出自己的猜想.而如果有了这一课的经历作为铺垫,在接下来学习《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时,学生遇到“凸透镜成像具有什么规律”这个问题,老师不要直接安排学生拿起凸透镜对着物体改变距离进行观察,而是引导学生回忆之前遇到问题时是如何创设情境,真实体验后猜想的,顺利地引导学生拿起凸透镜进行观察并进行有依据的猜想.由此可以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觉创设情境找寻猜想依据.
  3.3.2增长学生的见闻和知识储备,使学生猜想有更丰富的依据
  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挖掘生活中与物理相关的事物,注重收集资料,阅读自然科学类报刊书籍,上网发现有趣的科学现象,丰富知识和见闻.提出问题后进行猜想时,引导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原有知识,联系大脑里的所有经验,形成一种有真实经验依据的猜想.比如《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一课,学生猜想液体压强的特点时,可以联系已有知识和见闻,联想到游泳时人越往深处去受到水压越大的经验而提出液体压强大小可能与深度有关的猜想.
  3.3.3提醒学生摒弃“物理学科本位思想”
  物理学科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物理问题的解决可以借鉴从其他学科所获得的科学知识.例如,在思考如何提高热机效率时,借助从化学科获得的知识猜想,增加氧气和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使燃料燃烧更充分.鼓励学生运用从其他学科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物理问题,解除思维束缚,也能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
  3.4教师应避免在处理学生的猜想结果时出现科学性错误
  教师在探究课的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不科学而又很有干扰性的猜想有一定的预见,但由于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去处理,最后有可能找到的是一种错误的解决办法,却给学生带来了一种不好的示范.如《电流做功》一课,学生猜想:电流做功多少可能与电流、电压、电阻有关.在公开发表的教学设计或者公开课上见到不少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教师讲解:电流、电压、电阻三者是互相关联的,根据欧姆定律,只要其中两个确定,第三个就确定了,所以在探究实验时,只需要研究其中两个就可以了.我们这节课三者中选择探究电流和电压对电功的影响.”其实这种处理方法是有科学性错误的.电功只与电流、电压和通电时间有关,与电阻大小无关,而不是根据欧姆定律可以不去考虑电功与电阻的关系.可以设计两个电流、电压和通电时间相同而电阻不同的电路(纯电阻与非纯电阻电路)去证明电功与电阻无关.教师应避免由于自己的失误而给学生带来不好的示范,为学生猜想能力的提升减轻难度.
  总之,物理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和已有知识对所遇问题进行猜想,使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得到提升.
其他文献
1“引言”的教学历程及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对初二物理引言部分的认知由“空白一片”到“有点感觉”再发展到今天的“百家争鸣”,引言课的教学也随之经历了从“弃之不用”到“含糊其辞”再到“各展所长”的变革.绝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学可以凭借“引言”的东风极好地调动初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明确了“引言”的课堂实施中应传递给学生三个方面的信息:即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学物理是有法的.  在这样
现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浮躁了人心,学子们读书的心难以平静.本文从农村小学生读书现状的调查入手,分析影响读书习惯养成的几种情况,并从课内外结合等方面给出一些实验性的探
物理,即万物之理,物理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本质规律的一门学科,作为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的物理教学必须严谨精确、符合逻辑;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物理注重抽象思维,文学注重形象思维.从表面看,物理学和文学似乎是两条平行线,不可能相交;当感性的文学与理性的自
期刊
美国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莱德曼(Leon Lederman)说过:“科学的享乐是带有观赏性的,你必须学会从别人的成就中获得乐趣.”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课堂中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科学带给人类的贡献,并激励学生从科学家的成就中获得乐趣.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触发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一生有宏伟目标之追求.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的正在成长的活生生的孩子,因而物理教师除了要传授知识之外,
电阻的Y形联结是指三个电阻的一端联结在一个公共节点上,而另一端分别与外电路的三个不同的节点相连,又称星形联结,如图1所示;电阻的Δ形联结是指将三个电阻首尾相连,形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与外电路的三个节点相连,就构成(delta)联结,又称三角形联结,如图2所示.利用电阻Y-Δ等效变换可以达到简化电路的目的,提高竞赛解题效率,为了增强学生对于等效变换的理解,现进行简单的推导.
期刊
“以学生为主体,在师生合作中学会学习,获得自主发展”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且学且议、互动互导是一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教学策略,它通过相互讨论、相互指导使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在物理教学中它引领着笔者去思考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力,如何互动互导使课堂从有效到高效,践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同时结合新的课堂改革,在初中
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中有两处提到亚里斯多德,其一在运动与力的章节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促使物体运动的原因,不受力的物体将停止运动.而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明确的告诉我们亚里士多德错了,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只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其二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亚里斯多德认为越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越快,伽利略通过实验及合理的推理无可辩驳推翻了这一论断,并明确指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与物体的质量毫无关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物理老师与时俱进,依据新课改的目标不断深入探索和实践,逐渐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当前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极大地提升了物理教学的效率.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人教版初中物理为例,介绍了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有效利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几点建议,希望提供给同处初中物理教学一线的教师一点参
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谈“什么叫懂科学”时说:我的确懂科学,因为我不仅懂得物理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了解科学的思想方法,懂得科学对待知识的态度,知道科学进步的源泉,受过科学思维的训练,对科学的价值有自己的认识,并立志献身于科学发展的事业.费曼谈的正是科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以及科学文化的重要性,这与我们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不谋而合的.但在实际物理教学中渗透这两个目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玛丽·雪莱研究可分为1978年至1999年、2000年至2013年两个时期。1999年以前,玛丽·雪莱研究发展十分缓慢;自2000年开始,以玛丽·雪莱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剧增,涌现出一批可喜成果:研究方法更加多样,研究环境及研究条件大为改善,标志着当代玛丽·雪莱研究正在逐步迈入繁荣期。玛丽·雪莱研究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相关论述与事实不符,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严重,研究范围不够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