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宣南地区作为北京建城和建都的肇始之地,几乎承载着所有旧京的记忆。这里既有以祭神农为代表的皇家文化,又有与其鼎足而立的士子文化、民俗文化。琉璃厂、大栅栏、天桥,构成了北京城南独特的风景,还有藏龙卧虎,星散于大街小巷之中的名人故居、会馆……
这块被称之为“宣南”的风水宝地,泛指今天宣武门外至广安门内外一带,这里独特的文化形态被称为“宣南文化”。而依托于明代“京师首刹”长椿寺而建的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在这片土地上向人们讲述着宣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博物馆简介
西城区长椿街与下斜街交会的三岔路口处,有一座红墙灰瓦的寺院,走近一看,大门右侧赫然挂着“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的牌匾。工作人员介绍,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的前身是长椿寺。2002年宣武区政府和文物局开始彻底修缮长椿寺。除保存原有建筑格局,将它打造成了一家本身既是文物,又拥有户外及室内展场的文化博物馆。2005年对外开放。博物馆设有“悠悠宣南”、“宣南士乡”、“革命先驱”、“梨园胜景”、“城南乐园”、“百年兴商”、“民族团结”、“宣南文化保护开发成果”共八个展厅。博物馆虽然不大,但足以让观众了解早年间老北京南城的民俗文化和市井生活。
工作人员介绍说,从现存的历史遗迹和史料考证,北京城有多古老,宣南就有多古老。这里是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的老北京的源头之一。从唐代的寺院到近代的商业街,宣南现存的历史遗迹,可以帮助后人清晰地寻找文化更替的脉络。今天的法源寺便是唐代的悯忠寺,天宁寺塔是辽代的建筑,先农坛是明代的遗存,名人故居与会馆多为清代以来的建筑,这些触目皆是的建筑本身便是北京文化的真实记录,最直接地记载着北京的变迁。
而有关“宣南”的由来,要追溯到明朝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加筑北京外城设“七坊”。其中正西坊、正南坊、宣南坊、宣北坊、白纸坊等即在原来的宣武区内。“宣南”一词正由此而来,并逐渐成为明清时期人们对宣武门以南、前门以西这一带地域的泛称,并被广泛使用。“宣南”虽然是地理概念,而围绕这一区域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却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演变为一个具有独特意蕴的地域文化概念。这里逐渐形成了以先农坛为代表的皇家祭祀文化、以琉璃厂为代表的京城士人文化、以湖广会馆为代表的会馆文化、以大栅栏地区老字号店铺为代表的传统商业文化、以天桥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等,集通俗、儒雅、华丽于一身。
“京师首刹”的前世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所在地—长椿寺,时有“京师首刹”之称。仔细观察寺庙的建筑,会发现,寺内两侧配殿以黄色琉璃瓦覆顶,规格要高于其主建筑。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由于配殿中曾供奉明代建寺的孝定李太后和崇祯皇帝的生母刘太后两位太后的画像,画像在清末和20世纪60年代先后遗失。馆内现存万历年间米万钟手书石碑一座,记述了长椿寺建立的经过,可谓“镇馆之宝”。
长椿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是明神宗生母孝定李太后为来到京城的高僧水斋禅师所建。万历皇帝为寺院命名为“长椿”,意在祝福李太后健康长寿。
据记载,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家住现在的通州地区。她自幼家贫,被父亲卖到通州的陈家,做了陈家小姐的丫环。万历皇帝的父亲隆庆皇帝在即位之前为裕王时,娶了陈小姐为王妃,李太后也随陈小姐进了王府,并为裕王生了儿子。
裕王即位为隆庆皇帝后,封陈小姐为皇后,李氏为贵妃。隆庆皇帝死后,因陈皇后无子,李氏十岁的儿子朱翊钧即位,即万历皇帝。陈皇后和李氏同时升为皇太后。然而李太后出身微贱,于是她便宣称自己是“九莲菩萨”转世下凡,并广建寺庙,想借着佛教的光环来抬高自己。李太后死后人们叫她“九莲菩萨”,所以长椿寺里一直保存着一幅九莲菩萨画像。
另外,明代最后一個皇帝崇祯因想念他的生母孝纯刘太后,让画师画了一张刘太后像,也挂在长椿寺内。崇祯5岁时,生母刘氏就遭父亲责罚惨死。他做了皇帝之后,追尊母亲为太后,但他忘记了母亲的模样。于是请外祖母及昔日母亲的同伴指点画工,描绘了母亲的画像,供奉在长椿寺中。
寻找归属感的会馆
工作人员介绍说,自明永乐皇帝在北京建都,当时全国各地的士人进京赶考,都是从卢沟桥方向进京,经过广安门内大街,大多聚集在宣南一带。中国地域辽阔,古时进京赶考,大多要走上一年半载的时间,加上今年未中,明年还要赴试,来回路程太远,辛苦颠簸不说,还浪费攻读的时间,大多数人索性便住在京里以图来年。清代以来北京实行“旗民分城而居”,满人可以住在城内,而汉人只能寄居城外。赴试的各种手续都要在礼部和户部办理,为了进城办事方便,大批士子便取离礼部最近的宣武门附近的民宅居住,各地省办衙门为了方便本省县的士子赶考,也纷纷出资在此修建各种居所供省内文人居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士子群居的会馆。会馆是宣南士人文化的重要标志。
清代是宣南会馆的鼎盛时期,小小的区域竟林立了五百多座会馆,一条窄窄的胡同往往坐落着十几座会馆。据统计,北京70%的会馆都集中在宣南地区。宣南的会馆多数是文人试馆,也有少数商业会馆。会馆大多以省区分,各省士子在会馆里切磋本领,苦读诗书。“宣南士乡”展厅里展出了会馆乡情便是当时情景的再现。在这里,士子们可以互通有无,乡音不改,风俗相当,又冲淡了背景离乡的落寞感,他乡故知的归属感让他们在京师也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最多的时候这里曾寄居过数千士子,每天之乎者也之声不绝于耳,甚至各省的拨款和扩建也供应不上这些士子们的蜂拥而入。每到大比之年,甚至要按寄住条件和学识地位安排士子们的住所,一些屡试不第者还要被劝退。很多应试不第的文人墨客也在这里留下了众多传奇故事和经典文章。
“宣南士乡”展厅的墙上展示了一份清代名人录,博物馆选择了从清初的顾炎武到清末的梁启超一共66位,曾经在宣南居住和生活过的著名学者。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林则徐、龚自珍、鲁迅等封疆大吏和社会名流,都曾住在宣南的会馆之中;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人物居住的会馆,成了“戊戌变法”的策源地;孙中山在湖广会馆召开了国民党成立大会。会馆成了“信息中心”,这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非常重要。交流信息,开阔视野,活跃思想,促进变革,形成了独特的宣南会馆文化。
应运而生的商业与娱乐
工作人员介绍,随着发展,宣南地区的大栅栏和天桥成为老北京最繁华的娱乐、商业场所,以戏曲文化、民俗文化为代表的平民文化也应运而生。
“城南乐园”展厅里有一座立体的雕像,一个伙计右手拿着一块像肥皂一样的东西,一手拿着顾客的长褂前襟,正把这肥皂一样的东西往上涂抹。工作人员说,这个伙计名字叫崔八,其实他干的行当是当时宣南最流行的行当—卖去油皂。只要看到路人衣服上有油渍就主动上前用自己的肥皂给人家洗净,蹭油免费,以此推销他的肥皂。
蹭油儿的崔八是天桥八大怪中的一位,在“城南乐园”展厅里还有另外七位各有神通的草根明星,他们都是早年间天桥卖艺、杂耍的江湖艺人。天桥成为民俗文艺集萃之地,侯宝林、新凤霞等著名艺术家由此发轫。
在“百年兴商”展厅有一台西门子牌的电风扇,传说当年皇上还在用人工风扇的时候,瑞蚨祥就已经用上了这台现代化电器。展厅里还有一处同仁堂乐家药铺的模型,这药铺的建筑结构还有讲究。它采取了进门下台阶的方式,俗称“下洼子门儿”,它寓意着病人生病来同仁堂药铺时心情是沉重的,一步一步往下走,但在买了同仁堂药效独特的药之后,可以一步一步往上走,寓意着越来越有希望。
博物馆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的题词“宣南史迹,源远流长,周封蓟城,金建中都,古都北京,始于斯地”很好地概括了宣武区的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的深厚。
这块被称之为“宣南”的风水宝地,泛指今天宣武门外至广安门内外一带,这里独特的文化形态被称为“宣南文化”。而依托于明代“京师首刹”长椿寺而建的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在这片土地上向人们讲述着宣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博物馆简介
西城区长椿街与下斜街交会的三岔路口处,有一座红墙灰瓦的寺院,走近一看,大门右侧赫然挂着“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的牌匾。工作人员介绍,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的前身是长椿寺。2002年宣武区政府和文物局开始彻底修缮长椿寺。除保存原有建筑格局,将它打造成了一家本身既是文物,又拥有户外及室内展场的文化博物馆。2005年对外开放。博物馆设有“悠悠宣南”、“宣南士乡”、“革命先驱”、“梨园胜景”、“城南乐园”、“百年兴商”、“民族团结”、“宣南文化保护开发成果”共八个展厅。博物馆虽然不大,但足以让观众了解早年间老北京南城的民俗文化和市井生活。
工作人员介绍说,从现存的历史遗迹和史料考证,北京城有多古老,宣南就有多古老。这里是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的老北京的源头之一。从唐代的寺院到近代的商业街,宣南现存的历史遗迹,可以帮助后人清晰地寻找文化更替的脉络。今天的法源寺便是唐代的悯忠寺,天宁寺塔是辽代的建筑,先农坛是明代的遗存,名人故居与会馆多为清代以来的建筑,这些触目皆是的建筑本身便是北京文化的真实记录,最直接地记载着北京的变迁。
而有关“宣南”的由来,要追溯到明朝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加筑北京外城设“七坊”。其中正西坊、正南坊、宣南坊、宣北坊、白纸坊等即在原来的宣武区内。“宣南”一词正由此而来,并逐渐成为明清时期人们对宣武门以南、前门以西这一带地域的泛称,并被广泛使用。“宣南”虽然是地理概念,而围绕这一区域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却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演变为一个具有独特意蕴的地域文化概念。这里逐渐形成了以先农坛为代表的皇家祭祀文化、以琉璃厂为代表的京城士人文化、以湖广会馆为代表的会馆文化、以大栅栏地区老字号店铺为代表的传统商业文化、以天桥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等,集通俗、儒雅、华丽于一身。
“京师首刹”的前世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所在地—长椿寺,时有“京师首刹”之称。仔细观察寺庙的建筑,会发现,寺内两侧配殿以黄色琉璃瓦覆顶,规格要高于其主建筑。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由于配殿中曾供奉明代建寺的孝定李太后和崇祯皇帝的生母刘太后两位太后的画像,画像在清末和20世纪60年代先后遗失。馆内现存万历年间米万钟手书石碑一座,记述了长椿寺建立的经过,可谓“镇馆之宝”。
长椿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是明神宗生母孝定李太后为来到京城的高僧水斋禅师所建。万历皇帝为寺院命名为“长椿”,意在祝福李太后健康长寿。
据记载,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家住现在的通州地区。她自幼家贫,被父亲卖到通州的陈家,做了陈家小姐的丫环。万历皇帝的父亲隆庆皇帝在即位之前为裕王时,娶了陈小姐为王妃,李太后也随陈小姐进了王府,并为裕王生了儿子。
裕王即位为隆庆皇帝后,封陈小姐为皇后,李氏为贵妃。隆庆皇帝死后,因陈皇后无子,李氏十岁的儿子朱翊钧即位,即万历皇帝。陈皇后和李氏同时升为皇太后。然而李太后出身微贱,于是她便宣称自己是“九莲菩萨”转世下凡,并广建寺庙,想借着佛教的光环来抬高自己。李太后死后人们叫她“九莲菩萨”,所以长椿寺里一直保存着一幅九莲菩萨画像。
另外,明代最后一個皇帝崇祯因想念他的生母孝纯刘太后,让画师画了一张刘太后像,也挂在长椿寺内。崇祯5岁时,生母刘氏就遭父亲责罚惨死。他做了皇帝之后,追尊母亲为太后,但他忘记了母亲的模样。于是请外祖母及昔日母亲的同伴指点画工,描绘了母亲的画像,供奉在长椿寺中。
寻找归属感的会馆
工作人员介绍说,自明永乐皇帝在北京建都,当时全国各地的士人进京赶考,都是从卢沟桥方向进京,经过广安门内大街,大多聚集在宣南一带。中国地域辽阔,古时进京赶考,大多要走上一年半载的时间,加上今年未中,明年还要赴试,来回路程太远,辛苦颠簸不说,还浪费攻读的时间,大多数人索性便住在京里以图来年。清代以来北京实行“旗民分城而居”,满人可以住在城内,而汉人只能寄居城外。赴试的各种手续都要在礼部和户部办理,为了进城办事方便,大批士子便取离礼部最近的宣武门附近的民宅居住,各地省办衙门为了方便本省县的士子赶考,也纷纷出资在此修建各种居所供省内文人居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士子群居的会馆。会馆是宣南士人文化的重要标志。
清代是宣南会馆的鼎盛时期,小小的区域竟林立了五百多座会馆,一条窄窄的胡同往往坐落着十几座会馆。据统计,北京70%的会馆都集中在宣南地区。宣南的会馆多数是文人试馆,也有少数商业会馆。会馆大多以省区分,各省士子在会馆里切磋本领,苦读诗书。“宣南士乡”展厅里展出了会馆乡情便是当时情景的再现。在这里,士子们可以互通有无,乡音不改,风俗相当,又冲淡了背景离乡的落寞感,他乡故知的归属感让他们在京师也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最多的时候这里曾寄居过数千士子,每天之乎者也之声不绝于耳,甚至各省的拨款和扩建也供应不上这些士子们的蜂拥而入。每到大比之年,甚至要按寄住条件和学识地位安排士子们的住所,一些屡试不第者还要被劝退。很多应试不第的文人墨客也在这里留下了众多传奇故事和经典文章。
“宣南士乡”展厅的墙上展示了一份清代名人录,博物馆选择了从清初的顾炎武到清末的梁启超一共66位,曾经在宣南居住和生活过的著名学者。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林则徐、龚自珍、鲁迅等封疆大吏和社会名流,都曾住在宣南的会馆之中;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人物居住的会馆,成了“戊戌变法”的策源地;孙中山在湖广会馆召开了国民党成立大会。会馆成了“信息中心”,这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非常重要。交流信息,开阔视野,活跃思想,促进变革,形成了独特的宣南会馆文化。
应运而生的商业与娱乐
工作人员介绍,随着发展,宣南地区的大栅栏和天桥成为老北京最繁华的娱乐、商业场所,以戏曲文化、民俗文化为代表的平民文化也应运而生。
“城南乐园”展厅里有一座立体的雕像,一个伙计右手拿着一块像肥皂一样的东西,一手拿着顾客的长褂前襟,正把这肥皂一样的东西往上涂抹。工作人员说,这个伙计名字叫崔八,其实他干的行当是当时宣南最流行的行当—卖去油皂。只要看到路人衣服上有油渍就主动上前用自己的肥皂给人家洗净,蹭油免费,以此推销他的肥皂。
蹭油儿的崔八是天桥八大怪中的一位,在“城南乐园”展厅里还有另外七位各有神通的草根明星,他们都是早年间天桥卖艺、杂耍的江湖艺人。天桥成为民俗文艺集萃之地,侯宝林、新凤霞等著名艺术家由此发轫。
在“百年兴商”展厅有一台西门子牌的电风扇,传说当年皇上还在用人工风扇的时候,瑞蚨祥就已经用上了这台现代化电器。展厅里还有一处同仁堂乐家药铺的模型,这药铺的建筑结构还有讲究。它采取了进门下台阶的方式,俗称“下洼子门儿”,它寓意着病人生病来同仁堂药铺时心情是沉重的,一步一步往下走,但在买了同仁堂药效独特的药之后,可以一步一步往上走,寓意着越来越有希望。
博物馆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的题词“宣南史迹,源远流长,周封蓟城,金建中都,古都北京,始于斯地”很好地概括了宣武区的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的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