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性疾病。蛋白酶体抑制剂(PI)的应用使MM的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伊沙佐米是新一代PI,在临床研究中体现出了其在一线治疗、维持治疗和复发难治患者治疗中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主要体现在延长无进展生存期、较低的外周神经不良反应及长期用药无蓄积毒性等方面。文章综述了伊沙佐米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临床研究及不良反应,以期为MM的治疗提供参考。
【机 构】
: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 全军血液病中心,兰州 730050,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 全军血液病中心,兰州 730050,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 全军血液病中心,兰州 7300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性疾病。蛋白酶体抑制剂(PI)的应用使MM的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伊沙佐米是新一代PI,在临床研究中体现出了其在一线治疗、维持治疗和复发难治患者治疗中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主要体现在延长无进展生存期、较低的外周神经不良反应及长期用药无蓄积毒性等方面。文章综述了伊沙佐米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临床研究及不良反应,以期为MM的治疗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不同解剖位置胆囊癌患者手术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联勤保障部队904医院经手术治疗的140例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91例,中位年龄64.0岁。根据胆囊癌发病位置,分为胆囊颈部组与胆囊底体部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单因素生存分析有意义的因素,判断影响胆囊癌患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手术是唯一可治愈的方法。近年来,微创手术在胰腺外科中发展迅速,但胰腺癌常伴有血管侵犯和炎症粘连,增加了微创手术的难度,其可行性、安全性、肿瘤根治性等方面一直存在争议。本文结合现有指南与最新临床研究进展,比较微创与开放手术在胰腺癌中的应用,总结胰腺癌微创治疗的发展现状与争议。外科医生应严格把握微创手术适应证,进一步开展胰腺癌微创治疗临床研究,从而规范并提升我国微创胰腺外科的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脾切除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监测患者围手术期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彩超监测术后门静脉血栓变化情况。结果共纳入30例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2.0~62.0(31.7±14.0)岁。患者脾切除术后1周彩超检查均存在门静脉血栓,经
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发病率正在上升,预计将成为我国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尽管人们对PDAC的了解取得了重大进展,但PDAC患者的生存率仍不尽如人意。PDAC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明显的增生性改变,产生了一个由免疫细胞组成的大间质空间,包括免疫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外基质和成纤维细胞,构成了肿瘤微环境(TME),可占肿瘤的15%~85%。TME在PDAC的肿瘤进展和化疗耐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对PDA
门静脉型环状胰腺(PAP)是一种发育异常,发病率低。胰胆管成像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胰管系统的走行,为PAP分型提供依据。术前正确诊断PAP并进行分型,术中采取正确的手术方式,是避免术后胰瘘等并发症的关键。本文报道了一例73岁男性患者,术前诊断为壶腹部占位,行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诊断为门静脉型环状胰腺,主胰管走行于门静脉前方,遂在钩突与胰体融合处切断钩突,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22(Hsp22)对TGFβ1刺激的心脏成纤维细胞激活的影响,以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小鼠成体心脏成纤维细胞,采用TGFβ1刺激诱导成纤维细胞激活。采用不同浓度的Hsp22(1,2,4,8,10 μg/mL)孵育成纤维细胞24 h,观察其对心脏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和分泌的影响;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采用RT-PCR检测促纤维化因子的转录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基因突变表达谱及基因突变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28例初治ALL患者DNA标本,采用靶向特异的二代测序技术,针对恶性血液疾病相关的51种基因突变进行分析,描述其发生频谱。由于基因突变频谱因疾病亚型而异,基因突变涉及8类通路,包括DNA甲基化、染色体修饰、转录调节、肿瘤抑制、信号转导、RNA剪接、黏着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AITL合并PRCA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以贫血和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经骨髓相关检查及淋巴结病理确诊为AITL合并PRCA,给予激素、丙种球蛋白及环孢素治疗后有效。结论AITL合并PRCA较少见,临床表现无特异
目的提高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末梢闭塞性脉管炎皮肤溃烂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AML伴末梢闭塞性脉管炎皮肤溃烂病例的临床诊断思路、治疗过程及预后,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35岁男性,2019年7月11日入住甘肃省武威市人民医院,诊断为AML(M2b型),入院后行第1个疗程DA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化疗,10 d后患者左上肢皮下触及一个2.0 cm×0.5 cm的小结节,于2019年8月5日
目的提高对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江苏省人民医院的14例初诊T-LGLL合并PRCA患者的临床特征、外周血及骨髓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14例患者男性和女性各7例,中位年龄58.5岁(33~75岁);初诊时中位白细胞计数5.02×109/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