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圭:投资界的阴阳师

来源 :投资与理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圭有一套独到的经商之术,他把自己的经营原则总结为八个字“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他还开办了最早的商学院,教给人们如何在商品流通中赚取利润。
  
  在战国时期,商人为四民之末,白圭是第一个把经商当成大学问的人,《汉书》中称“天下言治生者祖白圭”。
  白圭,战国著名商人。他在魏国做过官,政绩突出,但也看透了官场而厌恶政治;他一生赚钱无数,自己却过着异常节俭的清苦生活;他赚钱的一大法宝就是天文、五行生克之术,因此也被称为投资界的阴阳师。
  白圭为何弃政从商?
  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经济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新兴的封建地主制度在各国确立。生产力迅速提高,市场上的商品量急剧增加,人民的消费购买能力也迅速增长。长期的兼并战争改变了过去小国林立、交通阻塞、市场分割的情况,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巨商大贾,而被后世尊为商人之祖的白圭,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
  他曾经在魏惠王初期担任魏国的相。那时,魏国都城大梁靠近黄河,经常遭受洪水之灾。白圭说,千里大堤,常因小小蚂蚁窝而崩溃,于是,他治水的时候,派人沿着大堤检查,堵塞了所有的蚂蚁窝,于是大堤固若金汤,水患也消除了。
  后来,魏国的政治越来越腐败,白圭看到这一情形,毅然离开了魏国,到中山国和齐国游历。这两个国家的君主都想把白圭留下,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可是白圭都拒绝了。有人问他为什么,白圭回答:“这两个国家没有必行之事,那么信用已经到了尽头了;不注重声誉,那么名誉已经到了尽头了;没有仁爱,亲情已经到了尽头了;旅行的人没有干粮,居家的人没有食物,财力已经耗尽了;不能用人,又不能奋发图强,事功已经到头了。一个国家出现了这五种现象,一定会灭亡的。”
  离开齐国之后,白圭曾经到过西方的经济强国秦国,当时正值商鞅变法之际,白圭对商鞅重农抑商的政策很反感,于是也没有在秦国做官。经过这番游历之后,他对各国的政治局势看透了,也对政治产生了厌恶,从此放弃从政,走上经商之路。
  经商的最高境界是“富以安国”
  白圭出生在河南洛阳,这里自古商业就很发达,白圭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商业天分。
  当时商人大都喜欢经营珠宝生意,商人吕不韦的父亲就曾经说,经营珠玉可以获利百倍。但是白圭却没有选择这个行业,而是另辟蹊径,开辟了农副产品贸易这一行业。白圭看到当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敏感的意识到农副产品的经营将会成为利润丰厚的行业,提出“欲长钱,取下谷”的经营策略。白圭认为,“下谷”等生活必需品,虽然利润较低,但是成交量大,以多取胜,一样可以获大利,于是他大胆选择了农产品、农村手工业原料和产品的大宗贸易为主要经营方向。
  白圭有一套独到的经商之术,他把自己的经营原则总结为八个字“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每年收获季节或丰年,农民大量出售谷物时,适时购进谷物,再将丝绸、漆器等生活必需品卖给这时比较宽裕的农民;而在年景不好或是青黄不接时,适时出售粮食,同时购进滞销的手工业原料和产品。当时,很多不良商人“低价收购、囤积居奇”,而他的这种经营方法,既保证了自己能够取得经营的主动权,又在客观上调节了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
  白圭更從大的国家利益出发,将货物流通与发展生产联系起来。
  如果一个地方盛产蚕茧,就购进这些产品,而用谷物等其他当地缺少的东西去换。如果一个地方粮食丰产,就去购进他们的粮食,然后用丝、漆等类必需品去和他们交换。这样就使全国的货物得到流通,既利于人民生活,又能从中赚取利润。
  白圭还很注重扶植农民的生产,以保证和扩大自己的商品来源。他曾经向农民供应优良的谷物种子,这样既获取了利润,又帮助农民增加了产量,使自己掌握了更充足的货源。
  这种经营理念是前所未有的,这比商鞅变法时重农抑商的政策无疑高明了很多。
  开办历史上最早的商学院
  为了和商鞅对着干得更加彻底一些,白圭干脆公开授徒,开办了最早的商学院,教人们如何在商品流通中赚取利润。
  白圭商学院最著名的理论就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仅有这些理论还不够,还得准确地判断出周期的时间。为此,白圭根据古代的岁星纪年法和五行的思想,运用天文学、气象学的知识,总结出一套农业收成丰歉的规律。例如太岁在卯位时,五谷丰收;转年年景会不好。太岁在午宫时,会发生旱灾;转年年景会很好。不要小看古代天文学,这些看似玄妙的科学在当时确实促进了农业生产。
  利用这个规律,白圭在丰年粮价低廉时收购粮食,到歉年粮价上涨时出售,从丰年和歉年的价格差中可以获得成倍的利润。
  同时白圭注重理财不可迟疑观望,坐失良机。《史记·货殖列传》说白圭“趁时若猛兽鸷鸟之发”,极为生动地描述了他理财决策中的雷厉风行。
  白圭还提出商人应该具有“智勇仁强”的素质,也就是说商人要善于分析形势、行动果敢勇于决策、对待消费者要有仁义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具有坚强的意志。
  他的这套自成体系的商业经营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直到明清,最大的商帮徽商还保留了许多两千年前白圭的遗风,后世的商人将他尊称为自己的祖师爷。
其他文献
身无一技之长,只懂得拍马屁得到皇帝的宠幸,邓通即使得到了富可敌国的财富,又哪里守得住?  富可敌国的邓通原来是一介平民,他并没有才高八斗的优势,也没有过人的商业头脑,何以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获得一开明皇帝的宠幸而官至上大夫?又如何获得巨额财富?  奇梦助邓通    西汉初,汉孝文帝将蜀郡严道铜山(今四川省荥经县宝峰乡宝子山)赐予邓通后,还授权邓通可以像同姓诸候王那样铸造钱币。很快,邓通以其诚实守信
期刊
一部《聚宝盆》的电视剧,把江南首富沈万三奋斗创业的历程演绎得淋漓尽致。沈万三的财富足以让朱元璋垂涎,那么这样一个富可敌国的人物,到底是怎么发家致富的?    元末明初首富沈万三,这个两腿粘泥从土地里刨食的庄稼汉,把一个普通的江南村庄建成极美的周庄,可谓“商业奇才”。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沈万三的致富之路。  专业完成原始积累  沈万三并非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幸运儿,他也是个两腿粘泥、从土地里刨食的庄稼
期刊
石崇积累了巨额财富,从来不怕露富,怎么奢侈怎么来,使他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暴发户。最终,也因钱财丧命。  在中国古代富豪榜上,西晋石崇能排入前三。“石崇斗富”的故事,相信大家耳熟能详。石崇的财富是如何积累的,是一个谜团,但富后太显摆,怎么奢侈怎么来,使他终究因钱财丧命。    石崇斗富  石崇早年历任修武县令、城阳太守、散骑侍郎、黄门郎等职,吴国灭亡后获封安阳乡侯。后任南中郎将、荆州刺史、南蛮校尉、
期刊
吕不韦一生中,最为成功的投资就是让子楚成为秦王,初次见到子楚时便感慨奇货可居,他将子楚作为投资对象审视,精明地察觉出子楚的价值。    在史书上的记载中,吕不韦一登场便是以当时首富的身份出现。这个以商人的身份登上政治舞台的人,并没有得到后世封建帝王的推崇,但是他给了我们另一种商业思路。吕不韦一生中,最为成功的投资就是让子楚成为秦王,初次见到子楚时便感慨奇货可居,他将子楚作为投资对象审视,精明地察觉
期刊
听说,酷酷的人,都行走在博物馆。所谓文物,其实就是人类行为的“化石”,而陈列这些“化石”的地方就是博物馆。    夏天的博物馆特别宁静。让自己随着文物作片刻的时光穿越,欣赏展品带来的美感,了解历史、文化。此刻的自己,也分外优雅。  今年,“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贝聿铭先生一百岁了。这期介绍的南京六朝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都是贝氏建筑,以向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建筑家致敬。六朝博物馆内有保留的考古挖掘现场,是
期刊
胡雪岩不啻为一个在危机中运作高明的投机者,而且他胆子大、赌性也强,他在投机中获得巨大的利润,最后也败在了投机上。  他曾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又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他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最终却黯然退场。后世人对他念念不忘,并称“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    得力王有龄  胡雪岩的发迹颇为传奇。  18
期刊
在中国古代,商人地位低下:秦朝时,商人即使富得流油,也不可以穿丝绸衣物;汉朝时,申报不实没收家财;唐朝时,商人不能入朝为官;直到明清,商人的地位才有所转变,始现红顶商人。  中国人的经商史,简直是一个咸鱼翻身的历史。  所以,要想在中国的古代做生意,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有十分的勇气!  即使是这样,中国历史上仍然出现了很多名垂千古的大商人。从春秋战国时的大商圣范蠡、白圭,秦國首相吕不韦、巴寡妇清,
期刊
对于做买卖的生意人家庭而言,没有职场社保,该如何用商业健康险规避未来的风险呢?  黄先生今年36岁,和妻子同岁,两人一起在北京做建材生意,每年净利润在20万元左右。夫妻俩都没有交社保,也没有购买任何商业保险。几年前夫妻在大兴购买了一套住房,每月还5000多元的房贷,目前住房市值220万元。除了房贷,黄先生每月的生活开支以及小孩教育要5000多元。目前有50万元的资金用在建材生意的周转上。银行有5万
期刊
任性裸辞后,在漫漫求职路上,常见的求职陷阱有哪些呢?    年底跳槽的人,在过完春节后,陆陆续续就要开始找工作了,那在求职过程中,常见的求职陷阱有哪些呢?  1、试用期被无端延长或辞退  按合同约定,一般求职都会有3个月到6个月的试用期。有些单位利用这一条款,要么在这一期间少付工资,要么到期后蓄意辞退。  还记得几年前,因为要回老家谋发展,我在年前毅然决然的裸辞了,虽然已经有了3年的工作经验,但在
期刊
最近,我的书《解读青年毛泽东》经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与读者见面后,就有人发来邮件跟我进行交流。其中,我看到这样一个问题,顿时勾起了我的沉思。  一读者问:张老师,您为什么要写《解读青年毛泽东》呢?看到这句话,我心里咯噔一下,自问道:“是啊,费尽心思写这本书,我的创作初衷何在呢?”  为钱?为名?名利双收,谁不想?但其实也不是,更主要的想写点有价值的东西,让今天青年人获得启发,如果达到这个目的,我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