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艺术出现之始,时间就是重要的命题。在远古时代的岩画、壁画、陶绘艺术作品中,都是记录时间的艺术作品。我们能从这些绘画作品中探寻远古时代的生活,如法国斯科拉洞窟公牛大厅这个壁画作品,就是记录了当时人类社会的生命力的顽强,表现了在远古时代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下的事件。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类在艺术行为中融入时间主题的表达当时变的多样起来。在古代西埃及,方尖碑作为具有纪念性的艺术作品,记载着历史故事,承载着时间的艺术魅力。
随着艺术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当代艺术作品的形式更具有多样性,摄影、电影、动态雕塑,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更加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使时间的表现力更加感人。时间不在单单是在画面中用钟表、空洞的黑暗等这些格式化的图案来表现。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的是在9.11事件十周年之时,中国艺术家徐冰的“何处惹尘埃?”装置艺术作品。作为9.11事件的亲历者,徐冰用艺术家的敏锐感知力,收集了当时事件现场的一包尘埃,在这件作品中,他将9·11事件中收集到的灰尘吹到展厅,经过24小时尘埃落定,在展厅地面上显示出两行中国七世纪禅师六祖慧能的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宁静、肃穆以及灰尘给人的刺痛感和脆弱感形成了这件作品张力的两端。特定的艺术材料是这个作品中最重要的艺术创作手段。书中提到艺术家用来表现时间逝去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挪用现成品再进行循环利用。尘埃的收集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下产生的,这样的艺术元素本来就带走时间的印记。徐冰作为艺术家和亲历者9.11一周年时做过展览,但是他认为当时的展览不是很成熟的,面对这么大的一个历史事件,艺术家用艺术其实是很难面对的。艺术语言或者艺术本身在这样一种事件面前显得无力。而当时间拉长到一定的距离之后,再反观当时的历史事件,艺术作品就又可以呈现不一样的艺术感染力。徐冰经过在美国,在纽约的探访,他认为许多美国人对这一历史事件是一种无奈和失语的感受。如果再用强烈的符号或刺激的,富有张力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做作品,显然在情感的共鸣度上,是不可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在大事记在经过时间历史的涤荡后,用微小的历史遗物,反而能引起参观者的情感共鸣。
当我们说一件艺术作品表现了时间时,那意味着什么呢?表现的是一个象征过程,通过此过程艺术品折射了超越自身以外的一个主体。纵观历史,一些艺术家之所以在作品作品中涉及时间主题,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想要去记录和叙述事件,比如前面我们所说到的徐冰的装置艺术作品就是如此。而其他情况下,艺术家以叙事的形式来描述事件,也就是说,他们通过表现事件进程中某一或某些重要时刻来形象化地构想故事的来龙去脉。关于叙事这一表现时间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
以叙事形式来表现时间的手法也很多,多幕模式是用在叙事性视觉艺术中的古老方法,多幕叙事表现同一故事中的两个或多个场面,比如埃及的浮雕和壁画中。与多幕方法相反的是,自然性透视法在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到登峰造极之后,大多数西方绘画都是在一张构图中的统一图案空间内在来表征叙事。然而艺术家更多时候是采用线性透视法来呈现某个故事中的单个场景,场景中的人物在某一戏剧性时刻凝固不动。以这种惯例性手法表现的画面暗含着发生在事件之前和之后的情节。通过单个戏剧性场面来暗表叙事的作法是历史画中颇受青睐的设计格式。
当然叙事并不是艺术家用来触及时间问题的唯一方式。在静态媒介中创作的艺术家可能希望含蓄地表现运动和变化,但对讲故事毫无兴趣。任何看似能在动态时刻让运动戛然而止的艺术作品都会营造出一种静止时间的印象,我们在所有时期的艺术中都能找到这种手法。除此之外,到了现代摄影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以及各种当代流派的深入探究,在时间表现的观念上我们有了太多途径去表现。摄影艺术的发展让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摄影表现的不仅是当时的主题,也是故事的叙事和情景的还原。
举了这么的表现手法,除了感慨艺术家们在表现时间这一主题上的巨大创造力外,我觉得我们应该要思考时间这个概念的本身,提到“时间”无非想到的就是過去,现在,未来,这三个阶段涵盖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时间,如果想要表达这一概念,那么找到一个串联它们之间关系的线路是很重要的。首先,要对于过去有个选择性的发掘,重访过去是追溯时间的开始,回顾过去以追溯以往的历史或纪念性事件的艺术已经变得司空见惯,艺术家们聚焦回望过去试图理解历史的本身,同时对于历史研究和历史纪念本身进行了细察。对他们恢复历史的目的进行铺垫,接着再进行历史的重组。在对于过去的收集完毕,我们也就可以对于现在进行重塑,而对于现有的进行重解分析,才能对未来有无限探知以及大胆的预测及设想。这是一种连贯性的记录方法,这种方法和概念本身就具有时间的延展性。
以上对于时间的探讨可能更多是一种方式方法的逻辑顺序,将这些关键字提取出来--“重访过去”“恢复历史”“重组历史”“重塑现在”“探究无穷”,我们也可以在这些里面提取信息然后找到对应时间小分段的艺术作品,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可以处处有题,也可以处处无题。对于一些或重要或简略的东西都能加以表现,这也是当代艺术的一个特点。
作者简介
孙伟垠(1994.10—),女,汉族,籍贯: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中国画,研究方向:山水,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随着艺术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当代艺术作品的形式更具有多样性,摄影、电影、动态雕塑,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更加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使时间的表现力更加感人。时间不在单单是在画面中用钟表、空洞的黑暗等这些格式化的图案来表现。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的是在9.11事件十周年之时,中国艺术家徐冰的“何处惹尘埃?”装置艺术作品。作为9.11事件的亲历者,徐冰用艺术家的敏锐感知力,收集了当时事件现场的一包尘埃,在这件作品中,他将9·11事件中收集到的灰尘吹到展厅,经过24小时尘埃落定,在展厅地面上显示出两行中国七世纪禅师六祖慧能的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宁静、肃穆以及灰尘给人的刺痛感和脆弱感形成了这件作品张力的两端。特定的艺术材料是这个作品中最重要的艺术创作手段。书中提到艺术家用来表现时间逝去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挪用现成品再进行循环利用。尘埃的收集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下产生的,这样的艺术元素本来就带走时间的印记。徐冰作为艺术家和亲历者9.11一周年时做过展览,但是他认为当时的展览不是很成熟的,面对这么大的一个历史事件,艺术家用艺术其实是很难面对的。艺术语言或者艺术本身在这样一种事件面前显得无力。而当时间拉长到一定的距离之后,再反观当时的历史事件,艺术作品就又可以呈现不一样的艺术感染力。徐冰经过在美国,在纽约的探访,他认为许多美国人对这一历史事件是一种无奈和失语的感受。如果再用强烈的符号或刺激的,富有张力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做作品,显然在情感的共鸣度上,是不可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在大事记在经过时间历史的涤荡后,用微小的历史遗物,反而能引起参观者的情感共鸣。
当我们说一件艺术作品表现了时间时,那意味着什么呢?表现的是一个象征过程,通过此过程艺术品折射了超越自身以外的一个主体。纵观历史,一些艺术家之所以在作品作品中涉及时间主题,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想要去记录和叙述事件,比如前面我们所说到的徐冰的装置艺术作品就是如此。而其他情况下,艺术家以叙事的形式来描述事件,也就是说,他们通过表现事件进程中某一或某些重要时刻来形象化地构想故事的来龙去脉。关于叙事这一表现时间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
以叙事形式来表现时间的手法也很多,多幕模式是用在叙事性视觉艺术中的古老方法,多幕叙事表现同一故事中的两个或多个场面,比如埃及的浮雕和壁画中。与多幕方法相反的是,自然性透视法在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到登峰造极之后,大多数西方绘画都是在一张构图中的统一图案空间内在来表征叙事。然而艺术家更多时候是采用线性透视法来呈现某个故事中的单个场景,场景中的人物在某一戏剧性时刻凝固不动。以这种惯例性手法表现的画面暗含着发生在事件之前和之后的情节。通过单个戏剧性场面来暗表叙事的作法是历史画中颇受青睐的设计格式。
当然叙事并不是艺术家用来触及时间问题的唯一方式。在静态媒介中创作的艺术家可能希望含蓄地表现运动和变化,但对讲故事毫无兴趣。任何看似能在动态时刻让运动戛然而止的艺术作品都会营造出一种静止时间的印象,我们在所有时期的艺术中都能找到这种手法。除此之外,到了现代摄影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以及各种当代流派的深入探究,在时间表现的观念上我们有了太多途径去表现。摄影艺术的发展让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摄影表现的不仅是当时的主题,也是故事的叙事和情景的还原。
举了这么的表现手法,除了感慨艺术家们在表现时间这一主题上的巨大创造力外,我觉得我们应该要思考时间这个概念的本身,提到“时间”无非想到的就是過去,现在,未来,这三个阶段涵盖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时间,如果想要表达这一概念,那么找到一个串联它们之间关系的线路是很重要的。首先,要对于过去有个选择性的发掘,重访过去是追溯时间的开始,回顾过去以追溯以往的历史或纪念性事件的艺术已经变得司空见惯,艺术家们聚焦回望过去试图理解历史的本身,同时对于历史研究和历史纪念本身进行了细察。对他们恢复历史的目的进行铺垫,接着再进行历史的重组。在对于过去的收集完毕,我们也就可以对于现在进行重塑,而对于现有的进行重解分析,才能对未来有无限探知以及大胆的预测及设想。这是一种连贯性的记录方法,这种方法和概念本身就具有时间的延展性。
以上对于时间的探讨可能更多是一种方式方法的逻辑顺序,将这些关键字提取出来--“重访过去”“恢复历史”“重组历史”“重塑现在”“探究无穷”,我们也可以在这些里面提取信息然后找到对应时间小分段的艺术作品,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可以处处有题,也可以处处无题。对于一些或重要或简略的东西都能加以表现,这也是当代艺术的一个特点。
作者简介
孙伟垠(1994.10—),女,汉族,籍贯: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中国画,研究方向:山水,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