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失衡现象的反思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naya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焦新课程视野下的语文教学,欣喜地看到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有机地融入新课程中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出现了新景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现象多了,给予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多了,关注师生的互动生成多了,珍视学生读书的独特感悟多了……但是也发现了许多教师在践行新课程理念时,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导致课堂失衡,其中几种倾向必须高度注意:
  
  一、过分强调“合作学习”,忽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现象:
  当前,不少教师为了落实新课程“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热衷于形式上的效仿,一味地追求“新”,而不注重实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时,无视问题难度的大小,无视合作学习价值的大小,无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上频频组织小组讨论,在学生没有充分读书、没有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就组织小组讨论,把小组合作学习当成课堂教学的“摆设”、“点缀”,这样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耗时多而收效甚微。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太阳》一课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完太阳特点这一部分后,一位学生产生疑问:“太阳离我们那么远,表面温度又那么高,人们是怎么测出来的呢?”教师立即抓住这一“生成点”,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展开讨论,结果一节课下来也没有讨论出结果来。
  反思: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是宝贵的,其利用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标准的。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形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不可能将太多的内容由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发现”、“体验”去建构。“接受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学习并掌握大量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修订时指出:要注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结合。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必须考虑语文学习的实际效果,应根据教学内容目标,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及呈现的方式,运用时要因时、因地、因文、因人而异,不能生搬硬套,盲目跟从。
  
  二、过度运用“电教媒体”,忽视学生的“语言实践”
  
  现象:
  现代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媒体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盲目地、过度地使用,其结果却是适得其反。有位青年教师代表学校参加教学比武。《只有一个地球》是他自选的课题。讲课伊始,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就一味地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环保和地球、宇宙知识的资料,课件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教学内容。课堂就像老师展示课件的“舞台”,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每次展示课件后,让学生只言片语,谈感悟。学生根本无须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去感悟,教师不必花时间和心思去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教师“轻松”,学生更“轻松”。
  反思: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课堂是学生语文实践的主阵地,应该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本,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案例中,这位教师过度地依赖媒体,介绍地球的特点,阐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的道理,则根本没有让学生去研读、体味,其做法大大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造成了许多实践资源的流失,得不偿失。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和情感的交流过程。
  
  三、过分凸显“人文性”,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现象:
  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凸显语文的“人文性”,而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把“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致力于“人文”教育的全面、深刻,把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而把字、词、句的“双基”教学看做可有可无。上文中《只有一个地球》教学案例,就存在这种倾向,游离语言文字,单纯凭借媒体课件,让学生谈读书感悟,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班队活动课,可谓“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
  反思: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既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类的文化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许多人文精神都是隐含在语言文字之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要求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语文教学丰富的人文内涵将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广的影响。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运用自己的语文能力,从语言文字中去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进而受到感染熏陶。可以说,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忽视了工具性,人文性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单纯围绕课文的思想感情兜圈子,应注重对语言的学习,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语言的表达效果,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加强“三维目标”的整合,努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容决定形式。某一种教学形式是否适应,其主要的决定因素就是学科的性质、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不能盲目追求时尚,更不能浮躁偏颇,应当多一些辩证思维,少一些形而上学,努力寻找教学的“平衡点”,营造和谐的语文教学“生态”。
  福建省长乐师范附属小学(350200)
其他文献
针对南营节制闸超期服役、上下游河槽淤积、闸室及闸基渗漏失稳、闸墩混凝土裂缝及碳化剥落,以及闸门锈蚀变形等病险问题,结合安全复核成果,从闸墩加固方案、构建物布置、水
互动教学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传递和接收真实信息的过程。中学英语互动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课堂教学目的,通过老师
为了合理评估溢洪道工程整治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以某水库工程为例,通过现场勘查,发现该溢洪道存在边墙条石风化、局部垮塌严重、淤积严重等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
以《动量守恒定律》一节为例,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对新旧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进行对比研究。基于两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教材在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摘 要:数字化校园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建设的目的是应用,而服务则是其应用的形式和过程。本文确立了“以人为本”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基石地位,分析了“以人为本”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并就“以人为本”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提出相关建议,意在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开展提供借鉴与支持。  关键词:以人为本 数字化校园 建设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
教师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井据此调整,完善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法。在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了自主,合作,探究式
与我国多数省份正在使用的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材相比,2019年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材增设了“问题模块”栏目,通过该模块增加了教材问题情境设置的数量,丰富了问题情境内容,考查知识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佳人,之所以把才子视为理想配偶,具有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情操和品德,与接受儒家思想影响也不无关系,而其追求美满姻缘的斗争精神又是对理学的悖逆.
目前,我国高校基本都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从教育水平上看,创业教育相对滞后于形势的发展。高等教育应从根本上进行变革,建立基本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并重的教育模式,并在这
悠悠岁月,开心的事、伤心的事交织在一起,演绎出五彩人生。其中的滋味,尝过了,才知道什么是酸甜苦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