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凉山传统民间歌舞融入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的研究

来源 :音乐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se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提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①文章从教育的角度,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传统民间歌舞“朵乐荷”融入到学校基础音乐教育中,探索具有彝族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通过“教育”的纽带将彝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扬。
  [关键词]“朵乐荷”;基础教育;音乐课程
  收稿日期:2014-10-15
  基金项目: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14YJC880052)。
  作者简介:皮 欢(1982— ),女,硕士,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传统火把节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北段,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北起大渡河,南临金沙,这里是中国彝族最大的聚居区。凉山彝族蕴涵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有文学、音乐
  艺术、服饰、宗教、传统漆器等,其中火把节是彝族民俗活动中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在彝族人民心里具有重要意义,它蕴涵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火神的崇拜。
  火把节是彝族一年一度传统的重大祭祀性节日,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火在彝族人们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凉山彝族的灵魂。彝族谚语:‘汉人敬官,彝人敬火。’彝族火把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火把节彝语为“都则”,意为祭火。传统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用火驱虫避邪、期盼来年丰收。随着历史进程的变迁,由传统的习俗演变为当今的民间音乐文化体育活动。”②节日中,彝族男人们摔跤、赛马、斗羊、斗牛、斗鸡等,彝族妇女们则盛装打扮,手拿金黄色油伞,在火把广场上围成大小不一、形态各样的圆圈,手牵彩巾,一人领唱众人重复合应,顺时针随圆圈转动。这种歌舞表演形式称为“朵乐荷”。
  二、传统民间歌舞“朵乐荷”
  “朵乐荷”是彝族火把节歌舞的总称,彝语为“都火”。“朵乐荷”这种歌舞形式源于狩猎时代,彝族男人们狩猎归来围火堆取食,妇女围圈跳舞的场景。它是彝族妇女展现自我的方式,具有全民参与性、内容综合性、鲜明的民族民间性、文化表现形态多样性等特点,在凉山彝族地区“朵乐荷”分布广泛。
  “朵乐荷”的歌舞形式、歌唱方式、舞步姿态、队形队列、道具用物等都独具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朵乐荷”的歌声质朴动听,属于原生态唱法,歌声犹如山村泥土般芳香,雄伟高山般质朴,真情流露着彝家姑娘淳朴的情感。演唱方式是由一人演唱,众人重复呼应,形成“一人领唱、众人合”的形式。“朵乐荷”演唱内容题材丰富,大致分为祭祀类、祝福类、歌舞类、劳动习俗类、生活类、诉说类等。通过材料的搜集整理,它的主要作品有《朵乐荷》《欧俄欧阿》《荣洛灯》《格拉》《约约经》《阿嫫娌惹》《依嫫霞》《各各土姿》《阿亩古》《安达尔》《阿俄阿依》等多种原始曲调和唱词。其中《朵乐荷》《阿嫫娌惹》最为经典、流传广泛;“朵乐荷”的舞蹈原始古朴,通过数人围成大小不一的圆圈,边走边唱的形式,顺时针方向随圆圈转动,以圆圈为中心变换队行,形成不同形式的大小圆圈。表演者的服饰饰品绚丽多彩,彝族姑娘们穿着各种彝族特色的服饰,头戴银饰,手拿竹制黄油伞和具有民族特色的丝绸,随着圆圈转动。“朵乐荷”是彝族人民千百年来绵延传承的古老文化。
  三、“朵乐荷”在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音乐课程新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提到:“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③倡导我们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即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应积极开发挖掘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资源,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适用性强的、具有重要意义的音乐形式运用到音乐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热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以及对传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具有影响社会发展以及影响人的发展功能。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与民族地区音乐文化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等方面具有密切联系。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状况不尽人意,存在着多方面历史遗留问题:受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的影响,毕摩在彝族人们心目中具有高于教师的崇高地位。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传统的封建思想严重,小孩从小辍学拜毕摩为师从事毕摩活动,造成入学率低问题;民族地区几乎很少有专职音乐教师,大多由语文、数学老师代替,从而音乐课的教学效果不佳;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目标、观念和“新课标”脱节,片面地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娱乐课,培养目标为简单地唱会几首歌而已。忽略了音乐教育的本质“重在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培养创造能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④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是一个新兴的课题,需要我们去改善、提高、传承。将民族民间音乐引入民族地区的音乐课堂中具有重要意义。“朵乐荷”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彝族文化内涵、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承着彝族的音乐文化、艺术、宗教和彝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彝族传统民间歌舞“朵乐荷”融入基础音乐教育
  “新课标”将音乐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领域:“第一领域,感受与欣赏,即学生通过听赏音乐,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见解,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第二领域,表现,即学生通过演唱、演奏、综合表演艺术、识读乐谱的学习方式,培养其情感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具备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第三领域,创造,在音乐课堂中运用不同素材进行即兴音乐创编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第四领域,音乐与相关文化,即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⑤以“新课标”课程内容为指导方针,结合彝族传统民间歌舞“朵乐荷”的艺术特点,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课程。音乐教学以音乐赏析、民歌演唱、音乐活动、音乐情境剧、课外社团等形式学习传统民间歌舞,传承彝民族文化:   1.音乐赏析——音乐欣赏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对音乐作品的基础情感体验,培养他们参与音乐活动的基本能力。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朵乐荷”的音像视频资料,学生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去欣赏和感受“朵乐荷”传统歌舞的表现形式、古朴动听的原生态唱法、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以及绚丽夺目的黄油伞等。在学习中,教师将对其演唱内容、歌舞形式以及所传承的民族文化进行介绍,继而了解彝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当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理解后,老师可以根据“朵乐荷”特定的音乐情境开展音乐活动,让学生通过身体律动、模仿演唱、乐器伴奏的方式表现作品。
  2.演唱——演唱是音乐表现的一种形式,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转化为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彝族传统民间歌舞“朵乐荷”曲调种类丰富,歌曲内容大多反映祭祀、祝福、歌舞娱乐、劳动生活、悲惨命运等。如此种类繁多的民歌曲调,为我们音乐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音乐课程资源。教师可选取不同曲调、反映不同文化内容的“朵乐荷”民歌作为音乐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以“听、唱、即兴创编”等方式让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感受和表现演唱不同曲调歌曲的情感变化,以及音乐的表现意境。
  3.音乐活动——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即兴创造能力的表现方式,学生可以通过音乐活动的形式进行自我展现。教学中教师根据作品主题背景开展音乐活动,让学生根据作品的音乐旋律、节奏、节拍、表现内容等特点进行即兴创编。“朵乐荷”是集音乐、舞蹈、服饰、民歌、文化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演形式。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它所表现的要素特点开展音乐活动。例如,“朵乐荷”的音乐要素是以众人圆圈转动为主的队列队行变化的舞蹈形式,以及“一人领唱众人和”的演唱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其歌舞特点,根据其舞步姿态、队列队行、道具以及演唱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即兴创编表现“朵乐荷”作品内容。在音乐活动中,学生可以选用彝族民族乐器(口弦、月琴、木笛等)作为演唱或舞蹈的伴奏乐器,并用“身体语言”来表现音乐(即以舞蹈和身体节奏的方式展现)。通过乐器、演唱、舞蹈等形式表现民族音乐,在整个音乐活动中强调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通过不同音乐素材进行即兴创编,使他们融入音乐,享受民族音乐带来的快乐。
  4.音乐情景剧——音乐情景剧是以故事内容为中心,用音乐、表演、舞蹈、歌唱、演奏等形式表现音乐。以“朵乐荷”为例,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朵乐荷”的历史文化,它是彝族火把节歌舞的总称,也是彝族传统选美的一种形式。让学生根据“朵乐荷”文化主题编创故事内容。表演中可用彝族母语讲述故事内容,采用舞蹈、演唱、器乐演奏、说唱、角色扮演等方式表现故事内容和音乐情境。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主动获得感受与鉴赏、表演、创造等多方面艺术能力,发挥其创造的思维空间,享受音乐。
  5.课外社团活动——课外社团是音乐课以外的音乐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积极有效的补充,也是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课堂外,组建丰富多彩的民族社团,成立以“朵乐荷”为主题的舞蹈队、合唱团、民族器乐队等。让学生参加一些民族节日庆典活动,在音乐实践中提高合作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例如,成立“朵乐荷女子合唱团”,学习“朵乐荷”中优秀的民歌作品,扩展其“一人领唱、众人和唱”的主要演唱形式,以独唱、重唱、多声部合唱等形式演唱歌曲,学生在演唱中学习民歌演唱技巧,把握音乐作品情感的表达,以达到提高民族地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多声部演唱能力;组建成立“朵乐荷”舞蹈队,学习“朵乐荷”舞蹈基本元素和舞步特点。以彝族火把节歌舞类舞蹈为例,通过观看演出、老师传授等方式,掌握其主题表现内容,挖掘其舞蹈的脚步变化、队行变化特点,让学生即兴创编舞蹈片段。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舞蹈不仅使他们了解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掌握本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也提高了他们的舞蹈创编能力。
  结 语
  将彝族传统民间歌舞“朵乐荷”融入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中,以当代国内外先进音乐教育理念为指导,研究具有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特色音乐课程——将“民歌、舞蹈、民族器乐与学校音乐教育的有效融合”, 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重视和热爱民族音乐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和音乐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并通过“民族歌舞融入学校音乐教育”的研究,形成中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参考范本,推动民族地区音乐教育改革发展。
  责任编辑:朱婷
  注释:
  ①③④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②彝族火把节情歌编委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火把节情歌》,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普格县文化艺术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材料——朵乐荷,2009.
  [2]吉克曲日.彝族文化知识读本[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3]韦安多.凉山彝族文化艺术研究[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
  [4]樊祖萌,谢嘉幸.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J] .中国音乐,2008(2).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音乐剧艺术走进中小学校园提供了发展机遇。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创作适合中小学生表演的音乐剧时,须先创作好音乐剧的剧本、剧诗、音乐。本文以历时一年的创作实践为研究基础,总结了适合中小学表演的音乐剧剧本、剧诗、音乐的创作规律和要则。   关键词:湖南;中小学;音乐剧;剧本;剧诗;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14)02    
期刊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创作于延安时期(1939年),是一部形式新颖、民族风格浓郁、影响力广泛的音乐作品。虽然初稿在演出后获得成功,但是冼星海本着对艺术的执著追求精神,于1941年在苏联对作品进行了修订,修订稿保留了原作富于乡土气息的旋律和群众喜爱的音乐样式,改用五线谱记谱和大型管弦乐队配器,使作品既保留了中国音乐的民族性,又具有了更高的艺术性,成为了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不朽篇章。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期刊
如何评价与界定一位作曲家的个人风格,历来都是音乐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由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对天才以及原创性的崇拜,萦绕在风格问题上的种种神秘、主观的想象,以及根深蒂固的形式主义风格概念,导致人们长久未曾反思其中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试图援引美国音乐学家伦纳德·迈尔、查尔斯·罗森以及英国诗人奥登的相关学说,探讨界定作曲家个人风格的方法论问题。作曲家个人风格;伦纳德·迈尔;查尔斯·罗森;奥登J609.
期刊
如何评价与界定一位作曲家的个人风格,历来都是音乐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由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对天才以及原创性的崇拜,萦绕在风格问题上的种种神秘、主观的想象,以及根深蒂固的形式主义风格概念,导致人们长久未曾反思其中的问题。有鉴于此,文章试图援引美国音乐学家伦纳德·迈尔、查尔斯·罗森以及英国诗人奥登的相关学说,探讨界定作曲家个人风格的方法论问题。作曲家个人风格;伦纳德·迈尔;查尔斯·罗森;奥登J609.
期刊
[摘要]本文由小见大,自中国音乐的五则传统小故事里,窥探出国乐器乐学习“听、唱、弹、录、演”的五点要义,并联缀阐释,总括出古筝艺术中连接古今的教学体系。论文富有科学实践和传统理论的双重意义,揭示了当代古筝教育科学化、体系化发展的五个重要思考和实践方向,对古筝教育具有总结传统、指导当下、启迪未来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古筝教学;音乐故事;听;唱;弹;录;演  收稿日期:2014-07-01  作者
期刊
收稿日期:20130818  作者简介:李姝(1978—),女,文学博士,副编审,四川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  摘要:自1983年10月创刊以来,《音乐探索》秉持“探索中前进,改革中振兴”的川音精神,走过了三十年的漫漫征途。三十年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业界知名人士、同行专家学者、学院领导等多方扶持、厚爱、关注下,《音乐探索》逐渐从普通的省级期刊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艺术类核心期刊。“千帆争游,万木竞春”
期刊
收稿日期:20130811  作者简介:肖璇(1975—),女,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音乐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研究中心”2012-2013年度课题“甘肃花儿会与广西歌圩聚会对歌行为中的‘仪式性’变迁”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期刊
1978至2008的30年间,是我国高师钢琴改革教学飞速发展的阶段,期间,取得了不少成就,也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对30年间关于钢琴改革方面言论的梳理,旨在了解改革30年的成败得失,为今后的继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高师钢琴; 教学改革; 评价; 课程内容; 教材教法J624.1A-0135-07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钢琴教学改革处于极其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相关论述寥寥可数,仅见如下一些研究:中央音乐学院
期刊
摘要:以钢琴曲《夕阳箫鼓》为例,立论并探讨中国钢琴作品的“意韵诠释”问题。文章共分两大部分:一、中国钢琴作品意韵的核心内容与构成要素;二、钢琴曲《夕阳箫鼓》的“中国元素”与意韵诠释之面面观。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意韵诠释;《夕阳箫鼓》;中国元素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14)03-    引 言  中国钢琴作品,就整体而言,它是我国钢琴艺术及发
期刊
摘要:从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的统计数据来看,《音乐探索》发文量比较稳定,较注重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所载论文引文量、下载量均在逐年上升,尤其是被引频次自2006年接近被引平均线后,被引频次迅速上升。就刊物所载文章的作者而言,主要为国内知名学者、教授和一线的音乐实践工作者。通过与其他音乐艺术类期刊相比,《音乐探索》的影响因子和学科扩散指标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总体来看,《音乐探索》从创刊至今,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