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盐城是江苏沿海中心城市、湿地生态旅游城市,也是全国有名的农业大市。近年来,盐城市坚持“两海两绿”发展路径,以黄海湿地成功申遗为契机,着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打造出一批精品旅游产品,2019年游客接待量371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21.9亿元,同比增长11.1%和12.7%。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改善乡村面貌、促进群众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盐城调研时强调,要通过抢抓机遇拓展发展新空间,抓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江苏沿海开发、中韩(盐城)产业园发展机遇,更大力度集聚资源要素,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苏北苏中前列。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期待,盐城旅游还存在“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现象,应及时抢抓机遇、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优质服务供给,把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推进盐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做优世遗品牌,打造世界级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2019年,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14处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空白和江苏世界自然遗产空白。湿地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作用。湿地以覆盖地表面积的6%,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盐城湿地总面积76.9万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的27%,素有“东方湿地之都”之称。应以申遗成功为契机,乘势而上,围绕“世界遗产+”新经济,实施特色湿地生态资源开发和优化,形成集休闲度假、湿地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精品旅游带,打造世界级湿地生态特色旅游目的地。优化湿地生态旅游布局。在顶层设计上,强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公园和湿地博物馆的统一规划,整体性互动和功能互补。着力旅游廊道建设,串联起条子泥湿地公园、黄海森林公园、麋鹿自然保护区、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等景观风光带,推出世界自然遗产游;构建起梅花湾景区、斗龙港生态组团、大洋湾景区、先锋岛生态组团以及大纵湖、九龙口、金沙湖、马家荡等景点矩阵,推出水乡风情游,逐步形成世界级湿地生态旅游黄金路线。加强湿地景区建设。扎实推进全球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等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升级,提升品牌质量。实施城市湿地生态公园、湿地博物馆改造提升,拓展景区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和体验功能,集生态旅游、保护陈展、公众教育等功能于一体。进一步提升湿地丹顶鹤风情小镇、麋鹿风情小镇、荷兰花海、黄海森林公园等特色景点发展水平,放大品牌集聚效应。提升湖荡景点建设水平。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围绕大纵湖东晋古城、九龙口湿地修复、淮剧小镇和农旅综合体、马家荡水上乐园等项目,突出水乡水韵风采,全面提升湖荡生态旅游景点的建设水平,形成外海与内湖的联动效应。
深挖人文资源,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盐城因盐而建,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是中国海盐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淮剧发源地和中国杂技之乡、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现有革命遗址248处,以烈士命名的镇村128个,历史人文资源弥足珍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赋予旅游更多的文化元素,强化品牌建设,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强化“红色旅游”品牌建设。盐城有新四军纪念馆、泰山庙、华中鲁艺等一大批新四军旧址遗存,要进一步挖掘和整合,强化原始展现和体验设计,打造“新四军铁军文化”品牌,让“盐城新四军红色之旅”成为全国知名的党性教育基地。强化“白色旅游”品牌建设。盐城具有悠久的“煮海为盐”历史,要进一步修缮整合海盐博物馆、古法盐田生产工艺设施和古盐流通痕迹等“盐”资源,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展示独特的海盐历史文化,打造盐城“海盐文化”特色品牌。强化“古城旅游”品牌建设。盐城人文资源富集,要保护好、开发好建军路商圈、毓龙路街区等老建筑老街区的历史文化遗存,挖掘老盐城故事,彰显“瓢城文化”特色。以串场河为轴线,连接安丰古镇、西溪文化景区、荷兰花海、欧风花街以及海盐历史文化风景区、毓龙路文化街区等景点,构筑古城文化旅游廊道。强化特色文旅节目创作。充分利用特色人文资源和淮剧、杂技艺术手段,创排一批精品剧目,举办艺术展、民俗节庆、文化演艺等活动,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旅游体验,让更多的文化元素为旅游产业植入新活力。
打造生态农业休闲景区,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盐城是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条件最好、区位最优的平原农业区,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以上企业(园区)16家,2019年农业旅游接待游客1300万人次、收入100多亿元。推进农旅融合发展,要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共赢,补游客后备厢经济短缺、二次消费不够等短板,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营造宜游农旅环境。按照景观道路标准,加快完善和提升旅游公路功能,开发和优化农旅景点驿站布局,有效对接生态湿地、红色遗址、海盐遗址和乡村旅游景点,高标准打造全域乡村旅游风景廊道,让游客慢下来、静下来、留得住。培育高品质农旅景点。发挥大丰丰收大地、恒北村梨园风光、东台甘港美丽乡村等资源的引领功能,培育生态农业观光、农耕文化和民俗体验、康养休闲等乡村旅游业态,创建一批休闲农业精品村、创意农业园和乡村旅游区。推进盐城“农博园”建设。充分利用226省道生态走廊,东接湿地保护区、北起大洋湾生态景区、南至荷兰花海景区区域的地理位置优势,建设盐城“农博园”,实现一园多区相结合,接二连三促发展。以产城融合为导向,规划布局生态休闲度假区,融入科普教育、动手实践、文化传播、快乐分享全要素,用現代设施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融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产品营销于一体,打造全省和长三角地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示范点。
培植特色旅游项目,推进“旅游+”新业态。旅游业已经融入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催生出多种新业态,“旅游+”的对象、内容、方式不断拓展,新增长点越来越多、附加值也越来越高。要准确把握旅游业发展新态势,充分利用特色资源优势,跳出旅游抓旅游,着力培育特色项目,高品位推进旅游新业态发展。旅游与湿地经济融合。利用丰富的滩涂湿地资源,高标准建设一批湿地休闲观光度假、湿地科技科普、海上运动体验等湿地旅游项目。利用海滩餐饮文化与淮扬餐饮文化的有机融合,打造旅游美食特色街区,着力发展夜间经济,促进美食品牌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依托盐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药材资源,关注人们对健康养生持续增长的需求,积极推动医药行业与旅游市场深度结合,开发和优化融养生养老、特色诊疗、健康服务于一体的优质旅游产品,加快建设长三角生态旅游康养基地。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建设一批高水平、普惠性的群众体育设施,举办一批大众化、多样化、常态化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重视度与参与度的需求,推动“旅游+体育”,延长“旅游+体育”的产业链,让体育品牌赛事成为旅游发展的新亮点。旅游与微课堂融合。盐城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应利用大众掌握景点知识碎片化的特点,大力挖掘各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奇,打造弘扬正能量的景点微课堂,引导游客从听讲解、体验游到听盐城故事、颂盐城风光的深度转变,推进景区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融合,提升旅游品质和内涵。
坚持系统思维,助力旅游业质和量的全面提升。全域旅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人才是发展旅游的第一资源,创新是旅游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及时转变发展理念,坚持系统性思维,按照“全景式打造、全产业融合、全季节体验、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的旅游业发展思路,发挥好政府职能作用,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汇聚专业人才,提升优质服务供给,让盐城旅游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大规模、更具水平的发展。发挥组织优势。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转变思维、转变观念,尊重旅游业发展规律,优先安排、优先部署,把旅游业工作抓紧抓细抓到位。大力倡导“人人都是旅游环境”的理念,引导全民参与旅游事业、人人共享旅游成果,形成提振旅游业发展的“盐城共识”与战略自信。厘清政企关系。优化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市场监管、宣传推广职能,发挥行业协会行业指导、规范、服务和自律作用,充分发挥旅游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提升企业运营能力,形成一体化、规范化、高效化、优质化的旅游服务体系、行业发展格局和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提升服务品质。引进国内外一流创意团队,借鉴业内成功案例,加大旅游业全产业链的产品研发,策划推出主题鲜明、元素齐全、可读可视性强的旅游宣传品、城市形象宣传片以及旅游纪念品。外引内培一批懂市场、懂营销、懂运作的高素质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强化现代旅游企业管理。招培一支职业素养高、门类全、技艺精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游客提供高标准、高质量服务。创新营销手段。通过江苏旅游推广中心平台,力争更多国家级、省级文旅活动在盐城举办,加强宣传推介。充分利用移动数据媒介、融媒体宣传平台和各种特色节庆活动的重要节点场所,加强旅游产品和城市形象的宣传推介,扩大受众面。全力开展与关联城市的合作,建立资源互补、客源互送、市场共建、利益共享的区域联合营销机制。
(徐贵耀:中共盐城市委党校;于珺建: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蔚菊
做优世遗品牌,打造世界级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2019年,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14处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空白和江苏世界自然遗产空白。湿地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作用。湿地以覆盖地表面积的6%,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盐城湿地总面积76.9万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的27%,素有“东方湿地之都”之称。应以申遗成功为契机,乘势而上,围绕“世界遗产+”新经济,实施特色湿地生态资源开发和优化,形成集休闲度假、湿地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精品旅游带,打造世界级湿地生态特色旅游目的地。优化湿地生态旅游布局。在顶层设计上,强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公园和湿地博物馆的统一规划,整体性互动和功能互补。着力旅游廊道建设,串联起条子泥湿地公园、黄海森林公园、麋鹿自然保护区、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等景观风光带,推出世界自然遗产游;构建起梅花湾景区、斗龙港生态组团、大洋湾景区、先锋岛生态组团以及大纵湖、九龙口、金沙湖、马家荡等景点矩阵,推出水乡风情游,逐步形成世界级湿地生态旅游黄金路线。加强湿地景区建设。扎实推进全球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等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升级,提升品牌质量。实施城市湿地生态公园、湿地博物馆改造提升,拓展景区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和体验功能,集生态旅游、保护陈展、公众教育等功能于一体。进一步提升湿地丹顶鹤风情小镇、麋鹿风情小镇、荷兰花海、黄海森林公园等特色景点发展水平,放大品牌集聚效应。提升湖荡景点建设水平。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围绕大纵湖东晋古城、九龙口湿地修复、淮剧小镇和农旅综合体、马家荡水上乐园等项目,突出水乡水韵风采,全面提升湖荡生态旅游景点的建设水平,形成外海与内湖的联动效应。
深挖人文资源,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盐城因盐而建,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是中国海盐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淮剧发源地和中国杂技之乡、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现有革命遗址248处,以烈士命名的镇村128个,历史人文资源弥足珍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赋予旅游更多的文化元素,强化品牌建设,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强化“红色旅游”品牌建设。盐城有新四军纪念馆、泰山庙、华中鲁艺等一大批新四军旧址遗存,要进一步挖掘和整合,强化原始展现和体验设计,打造“新四军铁军文化”品牌,让“盐城新四军红色之旅”成为全国知名的党性教育基地。强化“白色旅游”品牌建设。盐城具有悠久的“煮海为盐”历史,要进一步修缮整合海盐博物馆、古法盐田生产工艺设施和古盐流通痕迹等“盐”资源,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展示独特的海盐历史文化,打造盐城“海盐文化”特色品牌。强化“古城旅游”品牌建设。盐城人文资源富集,要保护好、开发好建军路商圈、毓龙路街区等老建筑老街区的历史文化遗存,挖掘老盐城故事,彰显“瓢城文化”特色。以串场河为轴线,连接安丰古镇、西溪文化景区、荷兰花海、欧风花街以及海盐历史文化风景区、毓龙路文化街区等景点,构筑古城文化旅游廊道。强化特色文旅节目创作。充分利用特色人文资源和淮剧、杂技艺术手段,创排一批精品剧目,举办艺术展、民俗节庆、文化演艺等活动,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旅游体验,让更多的文化元素为旅游产业植入新活力。
打造生态农业休闲景区,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盐城是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条件最好、区位最优的平原农业区,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以上企业(园区)16家,2019年农业旅游接待游客1300万人次、收入100多亿元。推进农旅融合发展,要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共赢,补游客后备厢经济短缺、二次消费不够等短板,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营造宜游农旅环境。按照景观道路标准,加快完善和提升旅游公路功能,开发和优化农旅景点驿站布局,有效对接生态湿地、红色遗址、海盐遗址和乡村旅游景点,高标准打造全域乡村旅游风景廊道,让游客慢下来、静下来、留得住。培育高品质农旅景点。发挥大丰丰收大地、恒北村梨园风光、东台甘港美丽乡村等资源的引领功能,培育生态农业观光、农耕文化和民俗体验、康养休闲等乡村旅游业态,创建一批休闲农业精品村、创意农业园和乡村旅游区。推进盐城“农博园”建设。充分利用226省道生态走廊,东接湿地保护区、北起大洋湾生态景区、南至荷兰花海景区区域的地理位置优势,建设盐城“农博园”,实现一园多区相结合,接二连三促发展。以产城融合为导向,规划布局生态休闲度假区,融入科普教育、动手实践、文化传播、快乐分享全要素,用現代设施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融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产品营销于一体,打造全省和长三角地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示范点。
培植特色旅游项目,推进“旅游+”新业态。旅游业已经融入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催生出多种新业态,“旅游+”的对象、内容、方式不断拓展,新增长点越来越多、附加值也越来越高。要准确把握旅游业发展新态势,充分利用特色资源优势,跳出旅游抓旅游,着力培育特色项目,高品位推进旅游新业态发展。旅游与湿地经济融合。利用丰富的滩涂湿地资源,高标准建设一批湿地休闲观光度假、湿地科技科普、海上运动体验等湿地旅游项目。利用海滩餐饮文化与淮扬餐饮文化的有机融合,打造旅游美食特色街区,着力发展夜间经济,促进美食品牌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依托盐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药材资源,关注人们对健康养生持续增长的需求,积极推动医药行业与旅游市场深度结合,开发和优化融养生养老、特色诊疗、健康服务于一体的优质旅游产品,加快建设长三角生态旅游康养基地。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建设一批高水平、普惠性的群众体育设施,举办一批大众化、多样化、常态化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重视度与参与度的需求,推动“旅游+体育”,延长“旅游+体育”的产业链,让体育品牌赛事成为旅游发展的新亮点。旅游与微课堂融合。盐城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应利用大众掌握景点知识碎片化的特点,大力挖掘各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奇,打造弘扬正能量的景点微课堂,引导游客从听讲解、体验游到听盐城故事、颂盐城风光的深度转变,推进景区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融合,提升旅游品质和内涵。
坚持系统思维,助力旅游业质和量的全面提升。全域旅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人才是发展旅游的第一资源,创新是旅游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及时转变发展理念,坚持系统性思维,按照“全景式打造、全产业融合、全季节体验、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的旅游业发展思路,发挥好政府职能作用,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汇聚专业人才,提升优质服务供给,让盐城旅游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大规模、更具水平的发展。发挥组织优势。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转变思维、转变观念,尊重旅游业发展规律,优先安排、优先部署,把旅游业工作抓紧抓细抓到位。大力倡导“人人都是旅游环境”的理念,引导全民参与旅游事业、人人共享旅游成果,形成提振旅游业发展的“盐城共识”与战略自信。厘清政企关系。优化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市场监管、宣传推广职能,发挥行业协会行业指导、规范、服务和自律作用,充分发挥旅游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提升企业运营能力,形成一体化、规范化、高效化、优质化的旅游服务体系、行业发展格局和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提升服务品质。引进国内外一流创意团队,借鉴业内成功案例,加大旅游业全产业链的产品研发,策划推出主题鲜明、元素齐全、可读可视性强的旅游宣传品、城市形象宣传片以及旅游纪念品。外引内培一批懂市场、懂营销、懂运作的高素质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强化现代旅游企业管理。招培一支职业素养高、门类全、技艺精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游客提供高标准、高质量服务。创新营销手段。通过江苏旅游推广中心平台,力争更多国家级、省级文旅活动在盐城举办,加强宣传推介。充分利用移动数据媒介、融媒体宣传平台和各种特色节庆活动的重要节点场所,加强旅游产品和城市形象的宣传推介,扩大受众面。全力开展与关联城市的合作,建立资源互补、客源互送、市场共建、利益共享的区域联合营销机制。
(徐贵耀:中共盐城市委党校;于珺建: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