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也会有影子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rou1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半年,我思考了很多东西,也一直想付诸文字,可终究没能成文,始终不知道如何开篇,原本希望通过某个臆想引出思绪,却始终写不出那种温婉诗意的感觉,便只好作罢。后来,我想通了——写作关乎心灵,无关形式,不论怎样的风格或是体裁,都是为了勾勒内心世界,真实地展现出心中的芸芸众生与大千世界,那又何必费尽心思地去堆砌那些华丽辞藻,营造盎然诗意呢?
  所以,跟随本心,即是最好的写作。
  时常觉得写作是一种释放,当郁结于心的悲喜在笔尖水到渠成般地诉诸纸面时,被繁芜的尘世压负的内心,也就在这纸笔间凭虚御风,豁然开朗,就如同脱缰之马、离笼之鸟,在广袤的天地间获得一种畅快淋漓的宣泄。你可以坐上一列奔驰的火车,看着窗外的美景如同撕碎的诗行般飘落在外;可以回溯一段历史,在过往的岁月中寻觅当下的契合;可以游历一趟周遭,在丑与美、善与恶的滹隙间,沉浸于自己的清新儒雅。在这须臾之间,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释然,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安宁与慰藉,也是一种对自身的剖析与解读。一直认为,无论怎样的写作都无法超越过去与未来的时空区间,或是回顾过往,或是着眼现实,抑或是放眼未来。人在这不断的思索之中,自然将人生看得更透彻、更通明,也就不容易在这茫茫尘世中迷失自我,在迷茫中走向混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写作,却都在不遗余力地表达自己、思考人生。
  我从来都不习惯看书前的简介或是序言,总觉得那是以一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在禁锢思维,妨碍自己通过文字与作者交流。每个人读书都会基于自己的心境和际遇读出不同的感触,悟出不同的道理。前段时间,我在看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时,从中体悟到的是人与生俱来并且终身为伴的一种孤独感。这种孤独不同于狭隘的孤单空虚,而是一种生存状态。即使高朋成群,即使位高权重,但人的内心世界始终被孤独的囚笼裹缚,或因理想,或因欲望,或因信仰,孤独是一种宿命也是一种抗争。这种孤独感或许会因为一个家族的覆灭而暂时消失,但却始终在人类社会中蔓延存在。我想,按我在现实中的阅历,我的确只能以感性的思维领悟到这种程度了,而书评上则着墨于一种理性的拉美革命情怀,上升到一种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于是,我很庆幸看书之前没有去看书评,否则必然失去自己的思考,失去自己的感悟,与读书的享受和美感擦肩而过。
  说到孤独,不禁想起了前些日子在老家的一些感受。坦白地讲,我几乎从来就没喜欢过回老家过年的感觉。其实不仅仅是我,周围很多的80年代生、90年代生都是这种状态,一说回乡下过年,就各自扼腕叹息。我一直在想:这是为什么?是习惯使然,还是人心不古?后来我终于想通了,不单因为我们这一辈的人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更因为我们对于那片土地没有感情缔结。不曾生活过,何来的回忆与美好?那里的山水田园,只是父辈们的山水田园,我们不曾经历;那里的水土养育的是我们的父辈,不曾哺育我们;那里没有我们儿时的玩伴,有的只是一些乡音浓重的陌生面孔,以及不知从哪突然蹦出来的各路远房亲戚。我只是出于礼节,尴尬地叫着叔叔伯伯、哥哥姐姐。于是很符合逻辑的,对于老家我们没有过多的感情。至少在我的记忆里,关于童年,我只记得当年在县城大院的日子,剩下的就是如今生活的城市了。没有感情积淀和心灵缔结,如何敢将其称之为家乡?这就好像马英九说的,我祖籍湖南,在香港出生,但我是台湾人。我不觉得这是政客的狡黠,而认为是一种心灵的流露。我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感谢的自然是养育了你的水土。当你拥挤在春运的滚滚人潮中,想到你将要去的是一个情感荒原、一片陌生之地,你如何会在这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中感到愉悦?所以我们这代人回到老家的心情可能更多的是出于道义,出于一种文化溯源,而不是内心的欢愉。于是,乡村便有了自己的孤独,而我们也在这“乡村孤独”中体味着自己的孤独。我不怕别人说我没心没肺、数祖忘典。因为,事实如此。我说了,跟随本心即是最好的写作。我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思考。或许,我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孤独的写作状态。
  我发现,自己现在的很多想法和以前完全不同,很多以前想不明白的事情,貌似也渐渐有了端倪。看的书,做的事,想的问题及深度,都开始有些截然不同。曾经义愤填膺,现在只会淡淡一笑;曾经随波逐流,现在也会有自己的执拗,也会有自己的是非观。我虽然还会迷茫、会踟蹰,但一直在思考自己的路,我不知道这该标榜为成长,还是该定义为青春已逝。
  时间过得太快,曾经期盼了那么久的大学也开始走在匆匆谢幕的路上,路上的我空虚过,忙碌过,忧愁过,欢乐过,懊悔过,也坚定过。我经历了很多,学会了很多,而那些磨砺我的时光,也在太阳一天天的东升西落中没入宇宙,无声无息。我怅然,却也释然。毕竟,在这岁月中,我拥有过自己的思考,跋涉过自己的路,留下过自己的痕迹。我想,有一天,我会去写一首诗,并不浪漫也不忧伤,只是淡淡地将这段时光,这些思考,描述在句读之间,品味自己的孤独与精彩。
  后记:这篇文字是跟随本心写出的思考。我始终觉得,人应该借着文字或是某种媒介,释放出一些心中的郁结和暗淡,这样才能更加快乐和阳光。就好像,向日葵也会有影子。
  (作者系江西财经大学2011级国际会计专业学生)
其他文献
美国东部时间9月12日晚6点,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桑德斯剧场开奖。按照惯例,颁奖仪式在观众们扔上台的“纸飞机暴雨”中拉开序幕,人们欢乐地向颁奖台上扔着纸飞机,而不用担心打扫问题。10多年来,典礼结束后现场都由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罗伊·格劳伯负责打扫。尽管罗伊·格劳伯2005年获得了真正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他仍然恪尽职守。今年,“别开生面”的颁奖典礼门票早就销售一空,“疯狂的科学
离罗马很远的地方有一个著名的国家,我们称之为希腊。希腊人不像罗马人一样团结,他们的国家被划分为很多个城邦,各邦自立规矩。  希腊南部的人是斯巴达人,他们最明显的特点是:行为直接简单,勇猛有加。他们的领土叫做拉科尼亚,有时候人们称呼他们为拉科人。  斯巴达人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讲话必须简略凝练,从不允许多费口舌。身为拉科人,经常会简短答话;而简短作答,也成了拉科人标志性的特点。  希腊北部的领土叫做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写给2011届毕业生  未来。  凝望着,依稀几分——绿色大山,  遥看着,无垠深蓝——天空大海。  注视着,白色裹着的——精细与生命,  体验着,血色浸染的——激情欢快。  红白蓝绿——未来,原来是希望的色彩。  未来,  幻想着,天高海阔摘星揽月,  期盼着,老当何为儿孙在怀。  感叹着,壮心不已成功安在?  幢憬着,风华正茂天生我才!  青壮老少——未来,原来是生命
“如果我选择的是另一所大学就好了!”  “如果一毕业就做那份工作,我现在一定很成功!”  “如果我没说那句话多好!”  这个清单可以罗列很长。所有人都经历过一些“如果”,但有人却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回顾过去上,把“如果”变成了他们生活的陆地,而不是偶尔逗留。他们认为,如果当初选择了另外的道路,他们现在的生活会更幸福。  我们应该如何走出这种思维模式呢?  1.那些陷入“如果……,就会/能/应该……”的
美国著名的销售大师齐格·齐格勒曾经应哈佛大学之邀,为该校学生做一场成功学演讲。  在演讲开始前,齐格勒对下面的听众们说:“今天我剛刚步入会场时,就有人问我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我想,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让一个实验来告诉我们吧!”说完,齐格勒示意助手推上一个长长的演示台,演示台上有一条模拟铁轨和一列模拟火车。  “请大家看清楚了。”齐格勒提示听众们。说完,他将手中的一个几厘米见方的小木块塞进火车的驱
撒谎骗人不仅仅是人的本性,动物世界里撒谎也非常盛行。  比如说,每当人们在水池边散步,如果能仔细听听池中“呱呱”的蛙鸣声,就会发现这声声蛙鸣便有撒谎的成分。  原来,蛙鸣声是水池中的公青蛙展示自己个子大小的一种手段。公青蛙个子越大,发出的声音就越低沉。那些大个子公青蛙发出的叫声足以吓跑别的青蛙,让它们不敢跨入其领地一步。绝大部分青蛙都在本本分分地鸣叫,不过也有狡猾的公青蛙故意放低声音,好让别人以为
正在博物馆展出的古埃及法老的木乃伊突然复活过来,抓住路过的一位年轻美貌的女游客。人们惊慌失措,不知道谚怎么办才好。  正巧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也在,只见他在法老耳边小声说了一句话,法老立刻放过那名貌似古埃及艳后的女子。  事后,人们纷纷猜测斯皮尔伯格究竟说了什么骇人听闻的咒语。  来自中国的知名女演员猜想。可能是这样的一句话:“她身上的香水有毒。”  来自韩国的国际巨星猜怒,一定是这样说的:“她不是淑
曾经以为,有些怨恨,像薄雾,散了;有种思念,像轻烟,淡了。没想到在浉河的橡胶坝旁边,居然邂逅了记忆中的一树繁花……  在老家的小院里,它悄然而生。从何而来,不得而知。这可能是从哪一只尖嘴长翼的鸟儿口中掉落后,长出来的一株孱弱小苗吧。母亲几次要将它拔除,父亲却把它当作天赐奇珍,念叨着“绒花、绒花”,庇护着它。  它争气地茁壮成长,两三年之后,俨然成了一株“镇宅之宝”。白天,绒花树的叶子舒展,迎风而舞
农村有句俗话,叫作“小小子不吃十年闲饭”。意思就是说,男孩子到10岁的时候就可以下地干活,替大人们分忧了。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到了这个年龄的时候,我已经常和大人们一起到田地里劳动了。  锄地是一项重体力加技巧的农活,《朝阳沟》里栓保教银环锄地那经典的唱段“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就把锄地的全部要领讲解得淋漓尽致。  农村的孩子打小就能吃苦,锄地对我来说并不算是多难的活计。这年和祖母去地里锄秋,
布里安·波洛斯基的家乡位于安大略省西南部,每当他骑车行进在自家农场旁边的石子路上时,他都会小心留神着周围的情况。他会时不时前后扭一下头,他关注的是树木的枝叶、栅栏和来往的车辆。不是从没出现过意外,“有一次,在一个没有多少参照物的地方,我在路上翻倒了。”他回忆说,“我从一个小山坡上摔了下来,耳朵差点儿被一根树枝扎穿。”幸亏问题不大,毕竟他自小在乡下长大。  波洛斯基出生时就是个盲人,可他是个回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