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工作,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科学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和路径,深入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目标和路径 特征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胡锦涛再次强调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些理论问题需要深化认识,有些政策问题需要认真把握。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经历了以“人民公社运动”为重要内容的一个新变化;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后,又经历了一场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新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说很早就开始实行了,所以从字面上看似乎没有太多的新意,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将此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则蕴涵了太多新的意义。
50多年来,我国农村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建国以后,一个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逐步建立起来。第二阶段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思想观念和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使农民逐渐演变为改革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和利益受损的弱势阶层。第三阶段是统筹城乡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一个以人为本,注重公平、统筹发展的执政理念开始得到广泛的认同,新的农村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呼之欲出。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内涵。胡锦涛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们可以看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内核是针对影响和制约农村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突出问题,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进行一次社会大变革,对城乡关系、工农关系进行再调整,对农村生产力再次大解放大发展。它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它体现的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凸显的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它还是农村振兴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全方面发展的系统工程。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和路径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一阐述清晰地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于一体的发展战略,是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总方针。如何实现这一历史性任务?如何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如何少走弯路?这一诸多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围绕建设主义新农村,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新农村的途径,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意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二是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三是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四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五是要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六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六个坚持”鲜明的指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顺利的逐步实现,必须坚决贯彻“六个坚持”,从战略的高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坚持重点难点一起抓,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动指南。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前无古人的历史性伟大创举,在时代特征上,必须顺应时代前进潮流,引领社会文明发展之先,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先进性、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在意识形态上,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领导体制上,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在表现形式上,必须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决不能照搬照套别国的模式;在经济制度上,必须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具体内容,也是举办农村社会各类事业的支撑力量和基础条件,还是作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物质保证和基本手段,更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和坚强后盾;在建设方向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贯彻和体现以人为本的过程,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我们党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是否贯彻和体现以人为本,决定着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伟业的成败。要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要进一步提升和满足农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利益,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要依靠农民力量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最广泛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愿望和热情,转化为建设新农村的动力和自觉行动。要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彻底制止歧视农民的各种行为,赋予广大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平等的发展能力,平等的享受发展的成果。要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真正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弥合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宏大系统工程
必须全面协调推进新农村的各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然要重视抓好“硬件”建设,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要整洁美观漂亮,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抓好“软件”建设,提高农民素质。新农村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农民,农民的素质决定着农村建设发展的速度,决定着农村文明的程度,决定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度。因此,新农村建设既有村镇建设的问题,也有村民发展的问题;既有“硬件”建设的问题,也有“软件”建设的问题;既有经济建设的问题,也有包括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建设问题。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那种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造房子、建设新村庄、修公路;只要农村经济上去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自然建成了;或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就是求“新”,而把经济建设放在一边等等认识,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割裂开来,不能把村容村貌建设与农民文化素质教育割裂开来,不能把现代化建设一般要求与地方优势特色割裂开来。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的要求,全面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要求,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农民的创造热情,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加以推进,从而实现富裕、公平、安康文明的发展目标,推动农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胡锦涛: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华网,2006年3月8日
[5]陈锡文:“十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管理世界,2001年第4期
[6]蒋和平 朱晓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目标和路径 特征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胡锦涛再次强调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些理论问题需要深化认识,有些政策问题需要认真把握。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经历了以“人民公社运动”为重要内容的一个新变化;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后,又经历了一场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新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说很早就开始实行了,所以从字面上看似乎没有太多的新意,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将此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则蕴涵了太多新的意义。
50多年来,我国农村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建国以后,一个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逐步建立起来。第二阶段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思想观念和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使农民逐渐演变为改革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和利益受损的弱势阶层。第三阶段是统筹城乡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一个以人为本,注重公平、统筹发展的执政理念开始得到广泛的认同,新的农村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呼之欲出。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内涵。胡锦涛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们可以看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内核是针对影响和制约农村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突出问题,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进行一次社会大变革,对城乡关系、工农关系进行再调整,对农村生产力再次大解放大发展。它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它体现的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凸显的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它还是农村振兴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全方面发展的系统工程。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和路径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一阐述清晰地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于一体的发展战略,是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总方针。如何实现这一历史性任务?如何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如何少走弯路?这一诸多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围绕建设主义新农村,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新农村的途径,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意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二是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三是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四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五是要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六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六个坚持”鲜明的指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顺利的逐步实现,必须坚决贯彻“六个坚持”,从战略的高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坚持重点难点一起抓,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动指南。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前无古人的历史性伟大创举,在时代特征上,必须顺应时代前进潮流,引领社会文明发展之先,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先进性、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在意识形态上,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领导体制上,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在表现形式上,必须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决不能照搬照套别国的模式;在经济制度上,必须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具体内容,也是举办农村社会各类事业的支撑力量和基础条件,还是作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物质保证和基本手段,更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和坚强后盾;在建设方向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贯彻和体现以人为本的过程,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我们党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是否贯彻和体现以人为本,决定着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伟业的成败。要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要进一步提升和满足农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利益,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要依靠农民力量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最广泛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愿望和热情,转化为建设新农村的动力和自觉行动。要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彻底制止歧视农民的各种行为,赋予广大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平等的发展能力,平等的享受发展的成果。要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真正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弥合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宏大系统工程
必须全面协调推进新农村的各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然要重视抓好“硬件”建设,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要整洁美观漂亮,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抓好“软件”建设,提高农民素质。新农村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农民,农民的素质决定着农村建设发展的速度,决定着农村文明的程度,决定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度。因此,新农村建设既有村镇建设的问题,也有村民发展的问题;既有“硬件”建设的问题,也有“软件”建设的问题;既有经济建设的问题,也有包括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建设问题。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那种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造房子、建设新村庄、修公路;只要农村经济上去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自然建成了;或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就是求“新”,而把经济建设放在一边等等认识,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割裂开来,不能把村容村貌建设与农民文化素质教育割裂开来,不能把现代化建设一般要求与地方优势特色割裂开来。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的要求,全面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要求,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农民的创造热情,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加以推进,从而实现富裕、公平、安康文明的发展目标,推动农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胡锦涛: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华网,2006年3月8日
[5]陈锡文:“十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管理世界,2001年第4期
[6]蒋和平 朱晓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