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经典的学习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xz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是一个民族智慧的浓缩。中国文化经典不仅如明珠闪耀于历史的天空,而且光耀了千年,涵养了世代中国人的灵魂。但在近代,由于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文言文教学形势低迷,文化经典的学习也受到人们的质疑,褒贬评论,众说纷纭。
  胡晓明主编的《读经:启蒙还是蒙昧》收录了众多名家对于读经的看法。其中,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韩星博士的文章《我看“读经”》很有代表性。文章指出:“以儒家经典为主的中国传统典籍,原本是中国上古文化的遗存,经过孔子的删削考订将其精华流传了下来,并成为儒家的思想学术基础,但在秦汉以后逐渐被统治者提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特别是到了后来不断地被政治化、教条化、迷信化、繁琐化,还成为士子科举的敲门砖,败坏了声誉,遭到有识之士的反感和批评,以至于革命派把儒经与封建专制联系在一起,随着封建制度的埋葬而彻底废除了。”[1]他认为,经典的废除“在合理中蕴藏着后来非理性的因素,实际上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手段……其结果就是在彻底废除读经后实际上割断了中国人与几千年文化传统的血肉联系,造成了以经典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断裂。”[2]
  韩星的观点客观地评价了儒家经典的兴衰际运,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指出废除经典的危害在于造成民族文化的割裂,这无疑是巨大的损失。严复先生早已指出:“我辈生为中国人民,不可荒经蔑古,固不待深言而可知。盖不独教化道德,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者,以经为之本源。”[3]
  近几年,关于经典阅读,肯定的声音越来越多,《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与学》等刊物上不断发表相关文章。在2009年第4期《中学语文教与学》上发表的钱吕明《关于文言文有效教学内容的哲学追问》的文章就很有代表性。文中引用了著名语文教育家倪文锦先生的一段精彩语言:“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它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对人类具有永久的魅力。学习经典,并不在于保证它的真理性或实用性,而在于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体现。经典是文化之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些文化典籍是没有办法绕过去的,比如《论语》《老子》《易经》等。”[4]
  这些掷地有声的论证,对于我们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经典的意义有重要的启示。
  现在,社会和学校盛行平庸化的阅读活动,它钝化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任其泛滥,后果不堪设想。在一定程度上讲,提倡经典阅读就是要以伟大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深邃的精神境界来帮助学生改造贫乏和平庸,远离虚无与轻浮,对他们思想的贫弱、心灵的空虚、道德的滑坡做出补偏救弊的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在《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没有充分经历阅读经典作品的“洗礼”而离开了学校,以后很少再有机会或条件接触这些经典,即使以后还有可能接触也缺少自然而然的亲和情结。另外,如果这些学生在这方面缺少必要的基础,则很难抵御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与诱惑,无法充满自信勇敢地吸收来自不同背景文化的精华。[5]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也兴起了读经活动,王财贵博士极力倡导,得到了积极响应。
  正是出于对经典阅读积极意义的肯定,教育部、国家语委在2007年推出“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诵读经典中亲近中国文化,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并借此提升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使之获得对于古典美、传统美的认识与理解,更好地创造自我、创造世界。
  那么,如何学习文化经典呢?
  一、学习材料的选择问题
  文言典籍浩如烟海,学习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张中行先生说:“可行的办法是能够分辨是非好坏,取其精华而舍其糟粕。”[6]现行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大多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经典篇目的录入。现在,经典阅读已有专门的教材,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教材,已有多个地区在使用。各地各校还可在此基础上自编教材,以更好地适应当地实际,满足学生的需要。
  当然,除了课内学习外,要鼓励学生自学,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原装书籍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的《<论语>心得》、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先生的《解读老子》《解读论语》《解读孟子》《解读庄子》《解读易经》《傅佩荣〈论语〉心得》《傅佩荣〈庄子〉心得》《傅佩荣〈四书〉心得》《傅佩荣细说孔子》等一系列研究性文章。这些研究经典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阐发自己对于经典的理解,写的深入浅出。把它们提供给学生,可以用他山之石攻学生自悟之玉,其思考方法会给学生以很大的启迪。
  二、注重探究教法学法
  在当今社会生活如此丰富、可供学习的内容如此多元的情况下,如何引领学生热爱学习文化经典,如何以最经济的时间让学生掌握经典的精髓,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其实,我国传统教学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基本经验都可以继承发扬。经典的学习重在返璞归真。不仅要尊重学习内容的本真,也要注重针对这些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加以借鉴。熟读精思,反复吟咏,这些是学习经典的真经。
  文章的内蕴和美感是在读和思中才能够品味的。北京师范大学王富仁、郑国民教授在《传统文学教育的现代启示》中曾指出,古文家讲究“出辞气”,讲究“因声求气”,“古文家的古代教育对于今天的语文教育仍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7],并引用朱自清《论朗读》中的主张“小学的国语教学应该废诵重读,兼学吟和说;大中学生也该重读,恢复吟,兼学说”[8],指出“现代的语文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或许都应该强调以理解为基础的诵读教育,这样使得语文教育的审美兴味得以保持”。[9]如果教师大讲特讲,学生昏昏欲睡,对经典学习的兴趣从何而来呢?
  当然,提倡经典学习的返璞归真并不是要仿古、复古。除了要充分学习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以外,还要注意与时代结合,与时代的新思想、新技术、新的教育理念结合,引入时代的“源头活水”。《诗经》并不是只有摇头晃脑地读才能品其味的,更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得其真与美的。《诗经》真与美的获得重要的是由文入心,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音乐、绘画、多媒体技术的适当应用可能会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打开。除此之外,学习经典更要有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如对《论语》《孟子》的学习不能只“仰观”而不“平视”,与圣人对话要有平等的心态;对《庄子》的学习也不能玄而又玄,坐而论道。批判探究能力的培养,古为今用的意识和能力的增强与提高,更是经典学习的指向和归宿。
  近几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的不断升温,文化经典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经典阅读已经走入高考,福建卷从2007年开始出现文化经典阅读内容,已坚持四年。可以说是适应了当今的文化潮流,具有明确的导向性。2010年福建卷的经典阅读文本取材于《论语》和《孟子》,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文化经典的领悟能力。浙江省高考从2008年也开始仿效福建的做法。
  现在,中国文化经典正在走向世界,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2009年7月27日,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在中美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上引用了《孟子
其他文献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科技期刊要想站稳已有的市场,并进一步拓展新市场,应在办刊思路上搞创新。建议在5个方面予以重视:①找准期刊专业方向。期刊报道内容不能偏离这个方
判定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成效,看学生有否发展。这将是我们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地思考与探究。  一、精心研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障。“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才能让教学活动过程在目标的导航下顺利展开。  那么,如何设置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呢?  1.走向“
为了将传统图书馆和现代图书馆统一于一个分析理论中 ,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模型来描述传统图书馆和现代图书馆。从对抽象图书馆学的分析考察中可以发现 ,只要对抽象图书馆学进行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档案利用者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无论内容还是途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章通过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利用需求的共性与差异性进行比较,以期对为在网
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由“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由“系列1”至“系列5”五个系列组成.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
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个体真实性问卷和大学生诚信价值观问卷,对43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都对个体的诚信价值观起负向预测作用,依恋回避的预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个性突出、富有创新精神、人格健全的人才。课堂教学中是否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主要的就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教师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呢?  一、对文本要有怀疑精神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怀疑
阐述在新形势下为强化应对期刊业所面对的挑战和冲击,期刊编辑应树立危机意识和反危机意识,充分发挥危机管理的机能,形成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解决期刊业运营出现的各种各样的
人事档案工作就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科学地管理人事档案并为人事工作提供有效服务。只有掌握正确的原则和方法、认清人事档案工作的基本特点与主要内容,才能科学管理人事档案
根据科技编辑的工作性质,探讨了科技编辑的思维。科技编辑的思维包括抽象性、客观性、逻辑性、规范性、指导性及创造性。这是科技编辑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 According to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