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中学生物“科学史融入课程”教学模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ua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物科学史进教材、进课堂是近年来中学生物课程改革与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囿于课程设计的逻辑顺序与教师相关知识的匮乏,生物科学史教育一直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更好的进行中学生物科学史教育,本文对比科学史教育的新发展——HPS教育理论,以中学课程“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为例,对“科学史融入课程”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中学生物;科学史教学模式;豌豆杂交实验
  随着新一轮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拉开序幕,课标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习生物科學史,引导将科学史教育融入课程真正走向实处。关于生物科学史学习的内涵,课标指出:“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本质和科学研究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可见在中等教育阶段,将科学史融入课程教学是大势所趋。探究科学史教育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把握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计,将科学史教育真正融入课堂,使之建构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 中学生物科学史教育现状
  科学史代表了人类知识产生、发展、总结的整体进程。它既是一种人类公认的知识体系,又是人类不断校对、改进知识结构的过程。将科学史,尤其是生物科学史融入中学课程,对于学生理解科学本质,提高核心素养,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具有重要意义。在西方教育史中,自从孔德(Augste Comte)将科学史引入通识教育以来,20世纪很多伟大的教育家如萨顿(Sarton)、布拉什(Brush)等都将科学史教育理论向前发展,一直到80年代初陆续出现了《2061计划》《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等官方文件最终确立了科学史教育的地位。可以说科学史最大程度地继承了人类自然科学发现的宝贵财富,学生在学习科学史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真理,也发展了自身的价值观。具体到中学生物的科学史教育,有学者总结出以下教育价值:1. 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本质。2. 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4. 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5. 促进学生了解科学过程。6. 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可见生物科学史对于基础生物教育的价值是被学界所肯定的。但由于我国科学史教育起步较晚,尤其是生物科学史教育素材一直隐含在教材中而常常被教师忽略。
  二、 科学史教学新发展:HPS教学模式
  审视本土传统生物课堂,科学史往往作为一种附属品,被教师以知识的形式灌输给学生,事实上这种做法将科学史与生物教学相分离,是一种低效低质形式化的教学方式。科学发展始终是一种复杂的状态,课本的编排是经过筛选、提炼过的科学史片段,如果以知识的形式教授学生,学生获得的仅仅是严格逻辑顺序的被歪曲或者美化了的历史和错觉,极易形成一种科学就是简单易得的实验这种危险的思维方式。为了避免这种误解,使科学史真正成为教学内容内化部分,西方学者以建构主义为基础提出了HPS(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把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有关内容融入课程,以期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作力。这种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认知科学本质为首要目标,建议把科学史融入课程与教学的策略,所学的课题应该是历史上科学家曾经真实研究过的自然科学实验,如食物的消化、物体坠落等。本文就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这一遗传学真实经典实验为例,参考HPS教学模式将教学程序优化,探讨如何加工科学史内容,融合科学史精髓,贴近学生与课堂,从而实现其独特教育价值。
  三、 例析科学史融入课程教学模式
  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开篇就是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引领学生通过本章学习进入遗传学领域。审视教材中选取的科学史部分发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对孟德尔当时的研究背景并未提及,只是在附录“问题探讨”中有关于遗传融合观点的描写;第二,教材中只呈现了从P(亲本)到F1(子一代)代再到F2(子二代)的个体情况,对F2代中3∶1的解释不够充分,在这个比例背后隐藏着什么关系?F2代高茎豌豆是完全相同的吗?如何更准确地剖析F2代,展现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的全过程呢;第三,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研究,他究竟如何根据杂交实验的现象思考推导假说内容呢?比如,他如何想到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一定是两个而不是四个甚至更多呢?教材以科学探究的一般顺序进行设计,优化了真实科学史中孟德尔思维探究的过程,如果想要重现这一过程就应当创设当时的问题情境,不仅仅研究P→F1→F2的过程,还应该补充F2→F3的思维探究过程,让学生能尝试站在科学家的角度进行完整的思考,故将本课程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优化:
  优化一:根据科学史初步构建孟德尔的遗传假设
  利用多媒体视频技术展现当时的科学背景,19世纪遗传学说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融合遗传”,可是孟德尔受道尔顿“原子学说”的启发认为“遗传因子在遗传时是相互独立、颗粒式的传给后代”,从而初步引出对分离现象的第一个解释: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这种“颗粒”遗传的提出,是孟德尔结合化学知识得出的结论,跟当时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教师应提供孟德尔当年的科学背景和孟德尔的经历相结合引出概念。
  优化二:与真实情景相结合提出探究问题
  教师在展示P→F1→F2的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科学史中孟德尔同样遇到的问题:F1代中的矮茎哪里去了?为什么F2代中矮茎又出现了?F2代中类似3∶1的比例是偶然还是必然呢?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秘密?最后根据探究结论应该如何根据杂交实验一步一步推导出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建立假说呢?
  优化三:根据F2代表现型比例分析,进一步推导孟德尔的假说内容
  真实科学史中孟德尔在看到子二代表现型比例有数量关系:优化后接近3∶1。据此他认为F2代表现型可能包含两种解释方法:可以是亲本P的性状遗传,也可以是子代F1的性状。为了验证解释,只能将F2代再自交。此时他提出假设:如果F2代同亲本性状一致,那么其后代性状应该不变,若与F1相同,那么其自交后代继续出现性状分离。事实证明F2自交产生的F3代中,所有具有隐性性状的类型都不“分离”,就是说它们的性状不再进一步改变,保持稳定。表现显性性状的类型中,2/3的F2代所产生的子代会再次“分离”(其F3代出现3∶1的显性和隐性),而另外1/3的F2代其F3代都是显性表型(即F2代显性个体中,纯种和杂种的比例关系为1∶2)。于是,孟德尔将F2的3∶1中的3,进一步分成2和1即3∶1就被分解成1∶2∶1。对于这个比例孟德尔又将如何去思考,去解释呢呢?   孟德尔有着很高的数学造诣,除了在研究中应用了统计学的方法,还把数学公式模型应用到遗传学过程,成功地进行了学科交叉。他联想到数学模型,上课时可以把孟德尔的数学推导过程优化联系数学的完全平方公式(a b)2=a2 2ab b2來帮助学生攻克难点。如果显性遗传因子用D表示,隐性遗传因子用d表示,则这个公式可以表示成(D d)×(D d)=DD 2Dd dd,进一步简化为Dd×Dd=DD 2Dd dd,等号前面为F1,等号后面为F2。由此可以跟学生一起探讨对此的遗传学发现:第一,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Dd,F2的遗传因子组成为DD、Dd、dd,所以,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Dd为杂合子,dd为纯合子。第二,F1每个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为Dd,只有一个显性或隐性遗传因子,但自交后代却出现了DD、dd的遗传因子组成,这又是为什么呢?由此推导结论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第三,F2代为什么有三种遗传因子组成且比例为1∶2∶1,说明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优化之后的教学模式,能合理有效地帮助学生一步一步从杂交实验的各种真实情景中推导出课本第五页中对分离现象的四个解释,而不是硬生生地把解释套用到实验现象中,只让学生死记硬背,从而禁锢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只有强调科学史融入的观点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孟德尔的科学研究过程,才能深深被孟德尔的知识储备、思维推导、实验坚持所折服,继而学会该实验、理解该定律、培养实证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OL].http:∥bioteacher.ecnu.edu.cn/s/353/t/657/5f/4b/info89931.htm
  [2]孙可平,邓小丽.理科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89.
  [3]袁维新.科学教学通论[M].人民出版社,2013:453-462.
  [4]郑逸爽,唐为萍,陈树思.中学生物科学史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5(07).
  [5]丁邦平.HPS教育与科学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0(06).
  [6][德]亨斯·斯多倍.遗传学史[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7]孟德尔.植物杂交试验(1865)[OL].http:∥www.mendelweb.org/
  作者简介:
  孙晓红,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将信息技术和高中历史教学进行充分有效的融合,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实现教学成果。在实际融合信息技术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需要采用良好的措施。本文主要是从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分析入手,针对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融合的措施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介绍,为充分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提供良好前提和借鉴。  关键词:信
摘 要:差异教学是指在班级教学中立足于学生自身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模式。差异教学在我国初中地理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本文主要围绕差异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行方法及策略进行初步探析。  关键词:初中地理;差异教学;应用;策略  差异教学根据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能力将其分成不同的学习层次,然后教师再对不
摘 要:高中政治是一门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因此加强政治教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够在一定限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政治知识中的要点,本文就将结合情境教学的作用来简要的论述如何在高中政治学科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高中政治;人文关怀;教学模式;转变  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都是教育式的教学方式,老师讲述为主,伴随着简单的提问与习题的辅助。这种方式的教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与新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不相吻合。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们在课堂当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们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能力。学案导学模式目前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在历史课堂教学当中对其进行使用,不仅能够真正以学生作为课堂中心,还能够在此基础上推进教学效果和质量。
摘 要:随着初中历史教学的持续进行,教师会在继承和借鉴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创新,以便能够获取到更为适合当前教学需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条件。接下来,我们就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问题进行简单谈论。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历史教材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主要强调“学生需掌握史实”,因此教师会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来对教材进行详细讲解,促使学生把死记硬背当成学习历史的唯一有效方法
摘 要:字源识字法作为传统而又科学有效的识字方法,它能有效连接“课内”与“课外”,让学生内外兼修,在掌握汉字造字起源与历史文化的同时,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字源识字法的应用贯穿于汉字教学的始终,它可从幼儿识字延伸至大学的专业研究,是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识字教学方法。  关键词:字源识字法;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语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着眼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所需
在当今的社会浪潮中,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越发紧密相结合,传授初中历史知识的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程资源整合时,必须做到对课程的设计和知识有充分的认知了解,并严
目的:分析儿童青少年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的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儿科2001年5年至2013年8月收治的23例经病理确诊的儿
摘 要:本文从微课程教学设计入手,阐述了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提升了《旅游地理》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为优化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微课程;旅游地理;教学方法探索  《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的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从精品课程的建设到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从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旅游地理知识到注重学生
摘 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概念教学就是指地理基础知识教学。在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仍然有部分高中地理教师采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忽略了高中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的运用,很好地弥补了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这一不足。笔者针对影响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应用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分析,提出了基于探究性学习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有效途径,希望有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