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碑派行书的母体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na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石门铭》作为龙门十三品中的一个代表,历来被书法家所推崇,这不仅仅因为其独特的书法格调,更源于《石门铭》刻石中所蕴含的行书因素。文章从《石门铭》在魏碑中的地位、《石门铭》中包含的行书因素以及其所涵养的碑派行书大家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让观者从不同角度更加全面地认识《石门铭》。
  关键词:《石门铭》;魏碑;行书因素
  出土于汉中褒斜谷后的《石门铭》,现藏于陕西汉中博物馆。笔者由于实地考察,有幸去到了陕西汉中博物馆见到了鼎鼎大名的汉魏十三品,其中摩崖石刻《石门铭》就在其中。《石门铭》,为北魏摩崖石刻,全碑共二十八行,满行为二十二个字,碑后有七行题记,每行约十字左右。王远为其书丹。此碑开张大气,舒展有度,自然豪放,在魏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单字的形态和章法布局上有许多行书的因素。
  一、《石门铭》在魏碑中的地位
  《石门铭》在魏碑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历来不乏书法家、批评家对其赞誉。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论道:“《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颂》《孔宙》等碑,皆夏、殷旧国,亦与中郎分疆者,非元常所能牢笼也。”于右任对《石门铭》评论道:“下笔简纯,自然优雅。”除此之外,杨守敬等人也对其有过评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上述论述都集中在《石门铭》的书法风貌的品评上,最甚者如康有为将其定为《神品》,可见《石门铭》书法格调之高,但皆未能注意到《石门铭》中所蕴含的行书因素。自清代重视碑学以来,以“碑法”作行书,视为难事,邓石如、赵之谦诸位前辈多融碑学于一身,而付诸于书法,后近世康有为、于右任,自《石门铭》出,成为碑派行书的大成者。《石门铭》虽为魏碑楷体,但又不同于一般法度严谨的魏楷作品,其字形、章法中蕴含了大量的行书因素,当为碑派行书创作中的重要营养来源。
  二、《石门铭》中包含的行书因素
  《石门铭》所具备的行书韵味主要集中在字法和章法中。由于《石门铭》属于摩崖书法,石质较为粗糙,刊刻艰难,所以笔法上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本文将《石门铭》的行书笔法剔除在外,仅就其字法及章法上的行书韵味进行研究。
  (一)单字姿态
  细观《石门铭》,单字的姿态异常丰富,颇有行书的韵味。左右偏旁的字如“始”(图1)字,女字旁长撇画的拉长削弱右半部分“台”字的比例,并与右半部分构成向左下角倾斜的姿态。这种姿态与晋代王珣的《伯远帖》中的“始”(图2)字和同时期王羲之的《二谢书帖》中的“始”(图3)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左右偏旁的字中,除“始”字之外,“难”“骈”“深”等字也具有此种姿态。单字结构如“氏”(图4)字,左部竖勾的向左倾斜与右部的折勾的拉伸形成鲜明的呼应,这种呼应与宋代张即之的行书代表作《汪氏报本庵记》中的“氏”(图5)字不谋而合。单字结构中,除“氏”字之外,“此”“之”等字也都有行书的韵味。上下结构字的如“崩”(图6)字,“崩”字下半部分“朋”字整体往左下角倾斜,这种姿态与晋代王羲之的《得长风帖》中的“崩”字与唐代李世民的《晋祠铭》颇为类似。上下结构字中,除“崩”字之外,“晋”“岸”等字也具有行书韵味。
  (二)章法布局上的契合
  笔画的延展与倾斜造就了单字的姿态,字与字之间的穿插、倚让便使整体的章法达到和谐。《石门铭》中便有较多上下字组与左右字穿插的章法。如《石门铭》中“郡王远书石师河南郡”(图7)这一部分,右边“郡王远书”四字中,“郡王”两字一组,“远”与“书”各自一组,“郡”字左半部分“君”字撇画与右半部分右耳朵竖画拉长,留出“口”字,与下面的“王”字呼应,形成“郡王”兩字的字组。左边“石师河南郡”五字中,“石师”两字为一组,“河南郡”三字为一组。在两字字组“石师”中,“石”字撇画与口字底之间的空隙与下部的“师”字相互呼应,形成字组。在三字字组“河南郡”中,“河”字左半部分三点水收缩,与右半部分“可”字形成空隙,此空隙与下面的“南”字上面的竖画相互穿插,而“南”字的最后一笔的竖画与“郡”字左右两部分的空隙形成穿插,“河南郡”构成三字字组。在章法布局中,除有上下字字组的穿插,还有左右的呼应。在“郡王远书石师河南郡”这一部分中,“郡”字左半部分“君”字的撇画与两字字组“石师”形成呼应,同样的,“远”字走之底的拉长也与“河南”两字形成呼应。这种章法上的契合在《石门铭》中比比皆是。又如亦是魏碑作品的《郑文公碑》,与《石门铭》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章法上却字字独立,少有穿插顾盼,仅作为魏楷临摹参考之碑帖,难以孕育出碑派行书作品。
  三、《石门铭》所涵养的碑派行书大家
  《石门铭》中行书意味极强,其涵养了诸如康有为、于右任等碑派行书大家。自碑派书法占据书坛主要地位以来,以“碑法”作行书便成为重要的难题,这源自于碑刻行书作品极其少见,大多数帖学行草书碑刻难以满足碑派书家对金石器的喜好。早期碑派书法家在对待行书创作时,多用融冶一路的方法,典型的代表便是赵之谦,书坛难以见到从“一碑”而化出的碑派行书书家。《石门铭》被康有为推举为“神品”以来,康氏一族对其极为重视,多方吸取,最后全力从《石门铭》出,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碑派行书风貌。步其后尘者如于右任,亦从《石门铭》出,成为近世碑学大家。《石门铭》所蕴含的行书营养已逐渐被书家认识,其在碑派行书中的地位如同“右军圣教”。
  (一)康有为
  康有为,字广夏,号长素,常被世人称为康南海,晚年居住于青岛。康有为的书法常被后人称为“康体”。康氏是清代碑学的重要人物,其对《石门铭》推崇有加,有不少对《石门铭》的赞誉。钟明善曾在其所著《中国书法史》一本书中提到:“《石门铭》的书法,康有为有极高的评价,他说‘远书石门铭,飞逸奇姿,分行疏宕,翩翩欲仙……不食人间烟火,可无传嗣’。‘石门铭钟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为飞逸浑穆之宗’。《石门铭》正则端严,斜则奇骏;笔含篆隶,作真如草;疏处不离,密处不犯,疏宕飘洒,率直自然。康有为的书法就是从《石门铭》得其奥旨的。”康有为将《石门铭》推为“神品”,康氏碑派行书作品即取法于《石门铭》,如在其作品“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图8)中出现的“开”“道”“如”等字无论在姿势还是结体上都出自《石门铭》。由此可见,《石门铭》对康有为的书法影响极大,以至于康氏子孙也对其顶礼膜拜。
  (二)于右任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晚年又号“太平老人”。于右任对魏碑也是推崇有加,也曾花重金收藏、研究魏碑。《石门铭》对其书风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钟明善在《中国书法史》一书中也提到于右任与《石门铭》的缘分:“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有一首诗,说他自己:‘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于右任的众多魏碑作品中,也出现不少《石门铭》字法章法上的原貌。
  四、结语
  《石门铭》作为龙门十三品中的一个代表,历来被书法家所推崇,这不仅仅因为其独特的书法格调,更源于《石门铭》刻石中所蕴含的行书因素。在碑派行书发展的今天,《石门铭》独特的价值,将进一步提升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也将引导一大批碑派书家转向碑派行书的创作。当今书坛碑派书法依旧盛行,然而,多以赵之谦、何绍基为仿创对象,少有能以碑以帖而出的书家。赵、何二人书法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学贯融合,单单追仿此二人风格,终究难成大家。无数的先贤书家向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学书只可师其法,不可师其貌。碑派行书的创作中,《石门铭》便是典型的“法”,在未来的碑派行书创作中,相信《石门铭》一定会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康有为.广艺舟双楫[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2]方爱龙.北魏楷书仙品石门铭[M].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2006.
  [3]钟明善.中国书法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以《受胎告知》这一宗教母题为原点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宗教元素表达进行对比和分析,选择的焦点落在了教会之外的地方。艺术家们对于世俗生活和科学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强,圣像画对于他们来说不再仅仅是单纯传达教义的媒介,圣像画也需要与时俱进,吸纳当时的先进思想,成为表达观念的手段。  关键词:圣母形象;受胎告知;风格;本质  基金项目:本文系省级课题“从《受胎告知》看图像学视域下的圣母形象
期刊
摘 要:研究木心的绘画,离不开对中西文化不同语境的探讨,文化土壤的更换是木心绘画作品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中国文化里成长萌芽后,又在西方绘画艺术中徜徉过的木心,其绘画既保有传统山水画所追求的精神指向,又创新性地采用了西方绘画的创作手法。木心摒弃了传统山水画的程式化经营,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并最终殊途同归,到达了山水画“以形媚道”所追逐的精神上自由的大世界。  關键词:木心;绘画风格;
期刊
摘 要: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第二次解放女性运动浪潮高涨,女性主义一词开始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其中一批女性艺术家便被称作女性主义艺术家的先锋代表。弗里达就是其中一位,其因自画像而闻名。分析弗里达的作品可以看出,在创作题材和情感上弗里达与女性主义艺术是趋同的,但画作中的情感与思想上,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个人角度观察世界。  关键词:弗里达自画像;女性主义艺术;女性艺术;女性意象  弗里达·卡罗
期刊
摘 要:作为擅长表现人体美的画家,雷诺阿在传统人体画的基础上,融合多种形式因素,创造出具有个性特征的人体画。文章主要从形式与手法的角度分析雷诺阿人体画的特点,并借此探究与传统人体画之间的联系,把握人体在雷诺阿绘画中的独特美感。  关键词:人体画;雷诺阿;传统人体画;融合;创造  人体一直都是西方艺术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之一。据华萨利记载:“意大利公认的领袖米开朗基罗说过,那些东西(田野、树木、工场)应
期刊
摘 要:漆画不仅是独立存在的新兴画种,也是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画种。中国的漆画艺术不断地发展,漆画创作的题材也随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少数民族人物题材漆画非常具有艺术特色,在漆画历史上也别具一格。目前关于少数民族人物题材漆画作品比较少,在时代进步的同时,各方面的发展都强调創新,民族文化创新也是重要任务之一。文章从少数民族文化与漆画艺术的关系出发,借助南北方少数民族人物题材,分析研究其在南北方漆画创作
期刊
摘 要:中国绘画史中任何一种绘画形式都有它存在的特殊意义,文人画这种绘画形式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在它的发展道路中,涌现出许多有价值的作品、优秀的画家和理论体系。在文人画众多绘画大匠中,董源被认为符合文人画审美标准的绘画技法的源头,董源平秀俊逸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江南画派的特有风格。中国的传统文人画是不拘一格不被拘束的,但在思想意趣、笔墨技法等方面有不同的追求。文章就此分析了文人画与文人画家董源之间
期刊
摘 要:阐释学(Hermeneutics)作为一种解释理论,将其运用到艺术与设计作品的阐释里面,能建立起一套解读的程序,让受众在接受阶段,能够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意图和思想特征。文章运用阐释学理论解读中国古代美术史文本,为能够有效让观者能深刻地理解当下语境,结合五代十国时期画家卫贤《高士图》作品,同时借助阐释学视界融合理论方法进行解读。  關键词:阐释学;阐释学理论;视界融合;中国美术史;高士图  一
期刊
摘 要:书法是一种精神艺术,其创作过程也是抒发性情的过程。汉字书法作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以及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对后世影响深远。飘如游云的王羲之,正气凛然的颜真卿,乐观旷达的苏轼,成就了三大行书的巅峰艺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旨在通过三大行书的比较解析,探讨其共性及迥异,推动我
期刊
摘 要:扇面绘画是中国画独有的绘画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其构图形式独具一格、自成一派,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意境表达可大可小、收放自由,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扇面绘画;艺术表现;意境美  扇子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至今仍有伏羲女娲以扇障面的传说,晋代崔豹在《古今注》中记载,舜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我国的扇子品种繁多,形状各异,主要分为团扇和折扇两种,团扇又称
期刊
摘 要:现在大学书法通识课普遍存在死板的理论讲授,既没有形成以经典人物和作品为主导的生动的历史叙述,又没有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力,更别说激发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鉴于此,文章结合授课的经验,提出一些改良的看法和思索。  关键词:书法教育;通识课程;课程改革;大学教育;书法美学  一、大学书法核心通识课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书法通识核心课程,目的在于普及书法美学,提高学生的审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