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禊山阴迹已陈,神工妙笔历千春”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r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从东晋永和九年的“兰亭”集会以后,历代著名画家都纷纷拿起他们的画笔,在《兰亭集序》序文的启发下,勾画出自己心中的“修禊”盛况,深并入其中探讨艺术创作的道理,顿悟人生之哲理。在传统文化的价值指向中,诗、画是相互融通的,通过诗歌独特的美感特质进行画作的相关性研究,是一种较新的视域;同时,通过对《兰亭图》及相关作家的评析,也有助于从文物的角度来阐释古典诗歌的画境美,将两者结合则有助于我们把握文人墨客和画师们寄于笔下的精神内涵和情感意蕴。
  关键词:《兰亭图》; 题画诗; 赵孟頫; “吴门画派”
  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一诗中曾有过一段妙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①此即著名的“诗画一律论”。虽然此说直至宋代才被提出,但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学艺术史上,许多文人、画师都是这一理论的坚定拥护者和践行者。他们或以画为文,诗文中呈现出典雅的画境;或以文为画,画卷之中充满书香气息。宋代以前的画作,如王维等人的作品,已经呈现出“画中有诗”的特点;宋以后的元、明、清几朝,更是出现了大量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文人写意画,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了实际创作中。
  文章认为,既然中国传统的诗歌、绘画理论相互融通,两者本为“一律”,便可从文学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创作,从现存的题画诗、书画的序、跋等来感受传统绘画的精妙;亦可从绘画的角度来解读古典诗歌的写作,通过文物品鉴的方式来感受古典诗歌特有的美学质感。对此,已经有学者运用此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只不过尚未涉及到历代画家笔下的《兰亭图》及诗作的相关性探析。此外,目前关于《兰亭图》画作的研究也偏向于对各图的真伪、刊刻情况、作者等进行考证及具体作品艺术价值的评估,而能从古典文学的视域出发,对作家、作品进行人文情怀意义上考察的亦可谓凤毛麟角。本文不揣浅陋,试图效仿时贤,利用文献、文物相结合的方法,对唐以后名家之《兰亭图》进行文学、艺术的双重赏析,对文献资料中留存的《兰亭图》题诗进行粗略考证,以把握、体会文人墨客和画师们寄于笔下的精神内涵和情感意蕴。
  一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多位当时的社会名士齐集山阴(今浙江绍兴一带)兰亭,举行“修禊”之事,并乘兴书写下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兰亭集序》。所谓“禊”,乃是古代“巫文化”的一种,《周礼》:“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俗。禊者,洁也。”②而王羲之等当时的东晋名士进行的是一种临水的“禊祭”,自古便有“三月三日曲水会,古禊祭也”③之说,而《南齐书》中也记载,此种“禊祭”是为了“去宿疾”③,故民间百姓均有此风俗。但结合《兰亭》序文不难推断,王羲之等当时的达官贵族聚集在兰亭一带除了举行“禊祭”之礼外,更兼有游山玩水、吟诗作赋的文人雅兴。“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便是王羲之等人心情的集体写照。不仅兰亭此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而且彼时的兰亭“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谓“情由心生”,王羲之自然联想到了宇宙之大和人生之短暂,面对这个严肃的话题,作者选择了“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豁达态度。东晋玄风盛行,这种清谈玄学、拥抱自然的态度,是老庄思想对魏晋文人的浸润,而其“死生为虚诞”、“彭殇为妄作”的超然情怀也成为后世很多文人的人生信条。
  在这种情况下,“兰亭”不仅因为《兰亭序》书法而成名,更成为东晋以后许多文人精神栖居的理想家园。这些文人或多或少接受老庄的思想,有对于自然之“道”的深刻理解,因而他们能够寄之于画,以期与王羲之和兰亭“畅叙幽情”,完成精神交融。
  《宣和画谱》中有一段关于艺术创作和“道”关系的论述:“画亦艺也,进乎妙,则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④即画家的艺术创作一旦“入境”,便不再单纯地为了艺术创作而作画,而是于画中体悟人生之“道”,视其为提升思想境界的艺术神游过程,惟其如此,画面展示出的便不再是静态的人物和山水,而是灵动鲜活的艺术生命。唐代以后,陆续有许多画匠用他们的丹青妙笔勾勒出了想象中的兰亭“修禊”盛况,与此同时,也完成了他们的精神修行,即“悟道”。仅据笔者愚陋的见闻,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兰亭流觞图》为现存较早的兰亭画作。另有国家图书馆馆藏的明朱有燉《兰亭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文征明的《兰亭雅集图》及元代赵孟頫的《兰亭图卷》,故宫博物院藏明代藩府益王刻的大、小《兰亭图》、明代仇英的《扇面兰亭图》等,至于历史文献中记录的兰亭画作,则不可胜计了。如王维、乔仲常、赵伯驹、钱舜举等人都有《兰亭图》的创作。至于唐代阎立本名画《萧翼赚兰亭图》,虽然以兰亭为题材,但却无关本文主题,故不加赘述。笔者以为,无论这些《兰亭图》是否流传至今,画匠和文人“诗画一律”、“道之为艺”的思想都是历千古而不衰的,正如元代诗人柯九思在《赵松雪兰亭图为善夫副使题》一诗中所说⑤:
  修禊山阴迹已陈,神工妙笔历千春。王孙自得天孙巧,晋代风流更逼真。
  此诗的前两句既可以解释为王羲之所书写的《兰亭集序》法帖流传千古,经久不衰;又可以解释为后世画师们用他们的妙笔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兰亭“修禊”场景,使我们一睹画卷便仿佛能回到千年前的兰亭,参与“修禊”盛事。诗的后两句则充分肯定了赵孟頫《兰亭图》的精妙。所谓的“天孙巧”,即指巧于织造的仙女,诗人认为,赵孟頫的《兰亭图卷》不仅描摹了兰亭秀美的景色和集会的盛况,更细致地刻画出了东晋名士“风流”的内在精神意蕴,可谓入木三分,以至于赵氏的学生俞和在其师的《兰亭意境图》上以此诗题画。综观此图,用于表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画面占去了大半纸张,而其中的精妙之处,却是潺潺溪流从山石之中缓缓流出,将正在“修禊”的名流们分为两组,一组坐而论道,似乎在清谈玄学;另一组则饮酒赋诗,似乎在欣赏山林之景,两组人物分布错落,神貌不一,然观其情态,无不透露出“东晋风流”之气。清代常州学者王澍在其《虚舟题跋》中说:“为《兰亭图》者,不难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独传出‘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意,乃佳。”⑥可谓一语道破“兰亭”画作的玄机。而欲传达出“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画意,则必通过画中人物一俯一仰的细微动作,举手投足之间、觥筹交错之时,正是赵孟頫此图表现出的最佳状态,正因如此,此图才能“风流更逼真”,显示出晋人神韵。   赵氏在继承传统书画创作方面可谓不失东晋风流,而堂庑特大。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评其“书法称雄一世,画入神品”⑦,而赵孟頫之所以能作“神品”之兰亭,笔者以为,大概有两方面原因。其一,赵氏的出生高贵,世族显赫。《元史·赵孟頫传》记载:“(赵孟頫)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也……入国朝,以孟頫贵,累赠师垂集贤侍读学士。”⑧可见其贵族身份。虽其家族已步入夕阳,但赵孟頫身上的气质是无法改变的,而这一点与兰亭“修禊”的王羲之等人是相契合的,作为一个没落贵族,赵氏在画作中追求慰藉,故能与东晋名流心意相通。其二,赵氏书法造诣颇深,独具一格,后人称其书体为“赵体”,而力求复古的赵孟頫也颇钟情于《兰亭》书帖,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赵孟頫奉旨赴京,其间先后书写《兰亭》的跋文十三篇之多,故称“十三跋”,对于《兰亭》法帖深度地鉴赏、把玩,让赵孟頫从文人的内心深处与东晋文人们产生了共鸣。赵孟頫一生追随魏晋古风,我们且看他的一首《题舜举小隐图》诗⑨:
  有水清且泚,洄洑乱石间。乐哉三子者,在涧歌《考槃》。流波牵弱缕,轻飙动文竿。信无吞舟鱼,我志匪鲂鳏。勿言隐尚小,神情有余闲。高士不可见,古风何时还?
  此诗颇有清丽之风,而从字句间细细品读,则将水波与钓者写得极为传神。所谓“洄洑”,是水顺势而下遇石而形成的小漩涡,而受水流冲力的牵引,垂钓者的钓竿也顺势略有缕动,仿佛水下之鱼也因而受惊,倏而远去。即便我们看不到原画,透过如此描写,也能感受到此图的细密。更为重要的是,“高士不可见,古风何时还”是赵孟頫高举“复古”大旗,寻求魏晋风度的力证。“复古”思潮影响下的赵氏及其门人,坚守着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规范,并对明清两代文人的《兰亭图》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时代稍早于赵孟頫的南宋著名画家赵伯驹,也是《兰亭图》创作的重要作家之一。
  赵伯驹也是宋代王族宗室,元代庄肃《画继补遗》记载:“赵伯驹,字千里,宋太祖七世孙……善青绿山水,图写人物似其为人,雅洁异常。”⑩可见其出身高贵,且画技亦不凡,而他也十分钟情于《兰亭图》的创作。元代文学家黃溍在对赵伯驹《兰亭图》的跋文中赞曰:“此图纤丽微密,虽有善工,亦未易刻,尤可贵也。”{11}而“纤丽微密”不仅是此幅《兰亭》的特点,更是他整个艺术创作的至境。“纤丽”是指其艺术宏观的瑰丽气象,“微密”则是其微观的放大渲染,而前者则是由后者的层层叠加产生的艺术效果。我们试看《佩文斋书画谱》的一段评价:“(赵伯驹)优于山水、花果、翎毛……多作小图,流传于世……宋宗室如千里、希远,皆得丹青之妙牛”{12}可见南宋赵氏兄弟,即赵伯驹和赵希远(伯骕),均以画毫素之工笔见长,这样的画风方能使其画作呈现出“纤丽微密”的特点。反映在《兰亭图》中,则极为可贵,画中人物本是列坐饮酒,率性赋诗的豪迈人物,而在伯驹兄弟的笔下,却在眉宇间表现出种种意趣。赵氏兄弟为“率真”的“兰亭”开创了细腻的创作风格,清代著名诗人黄景仁在《两当轩集》也借用了黃溍的精妙跋语,谓其“纤毫微密极尽神,试较龙眠定何若”{13},直接把赵伯驹的画作与北宋著名画师李公麟相提并论,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
  三
  历来评王羲之书法者多以“风神潇洒”赞之,而这似乎也成为品评《兰亭图》价值的标准之一,而清人吴其贞的《书画记》在评论赵孟頫《炼液图》时曾说:“王右军小楷《黄庭经》一篇,书法圆健,风神潇洒,不下于刻本。文衡山谓:‘松雪楷书直接右军衣钵。’诚非虚誉。”{14}可见赵氏深得“风神潇洒”之要诀,而明代文征明则又是王、赵书体的后继者之一,此番评论绝非是文人间的吹捧,而是在领会前人艺术创作精髓后的由衷感叹。在《兰亭图》的创作上,明代“吴门画派”的文征明、仇英等人既继承了元代以来开拓的魏晋古风,又锐意创新,其中文人写意、直抒胸臆的成分大大增强,开拓出《兰亭图》的明代新境界。
  众所周知,文征明是苏轼及其《赤壁赋》的钟情者,称之为中国书画史上最杰出的“赤壁画家”也并不为过。但他也时而有与“兰亭”相关的书画创作,其一,文征明书法早年师从沈周,但后来学习赵孟頫,因而才有了上述“直接右军衣钵”的评价;其二,文征明深受老庄思想的熏陶,得其神髓,他在自己的诗作中曾说:“竹几蒲团供坐睡,茗杯香鼎有闲缘。客来莫话长安事,自理《南华》物外篇。”{15}可见文征明闲居在家时,常品香茗,手捧《老》、《庄》,心游太玄,这也是文氏创作《兰亭雅集图》的思想基础。这幅《雅集图》,风格较赵孟頫的复古凝重更多了几分轻盈,画中人物悠然自得,从容惬意,似乎可以从中看出文征明赋予魏晋风流人士的淡然。文征明在《秋日会于城南祝希哲有诗次韵》一诗中勾勒了他关于“兰亭集会”的理想图景:“间品清真诧竹君,纵谈书法到鹅群。眼中文物轻千载,坐上觥船放百分。寒砌点霜余短菊,秋空阁雨有微云。莫言邂逅匆匆事,一段风流久更芬。”{15}可见,“兰亭”在明代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其中“寒砌点霜余短菊,秋空阁雨有微云”的文人写意成分是魏晋所没有的,而是明代文人画“意境”学说的体现,作为文化符号的“兰亭”,则以其风流悠游的独特意蕴感染着文征明及其他明代文人。除了自己创作,文征明也有题咏他人“兰亭”作品的诗句,在题其友人唐寅的《兰亭雅集卷子》中,文征明评价道:“修竹森立水盘纡,流杯接觞众宾娱。被服儒雅颜鬓古,云是修褉《兰亭图》……寅也肮脏厌俗尘,心爱晋人能率真。遂为一一写形似,清言狂啸如可闻。如何昔人不解事,乃以一序拟季伦。珊枝锦障何足道,绿珠之死空悲辛。当时豪侈压琇恺,已被坡老嘲聚蟁。丹青不遣画金谷,寅乎寅乎真可人!”{16}由文征明的题画诗,我们几乎可以想象唐寅以古雅的丹青笔法勾勒的“修竹森立”、盘纡流觞的场景,更为可贵的是,两人由兰亭图景都生发了对“率真”世界的渴望,厌恶世俗的丑陋而渴望兰亭般的闲适惬意,此亦明代文人赋予兰亭这一文化符号的新内涵,即避世之情。
  作为明代“吴门画派”的另一位巨擘,仇英亦为“兰亭”题材画作的积极创作者,他的相关画作有《羲之书扇图》、《兰亭修禊图》、《兰亭图扇面》等,仇英不仅使用扇面这一特殊的创作媒介来创作“兰亭图”,更善于以其“精丽艳逸,无惭古人”{17}之高超技法来复现魏晋风度。相比于其他的画派人士,仇英的家境较为贫寒,《清河书画舫》称其“其出甚微,尝执事丹青”{18},及岁壮,始成名。仇英的《兰亭图》有不少是以扇面的形式呈现的,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兰亭图扇面》,即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里集中迸发出“兰亭集会”的盛景,全扇以青色设色,构图紧密严谨,颇有其严谨之画风。扇纸粉黄,扇中曲水流觞,翠竹峻石,又有众人雅集于小亭,并有小僮奉酒而饮。综观此扇图,作者似乎是巧妙利用了每一寸纸张,布景既紧凑严密,又不失层次,远近分明,无愧其“精丽艳逸”之画技。另外,仇氏特别擅于摹古,而且臻于“特工临摹,粉涂黄纸,落笔乱真”[18]之至境,除了与文征明相似的雅致的文人气息外,仇英多年精于仿古画,也不断在古人和今人之间寻找平衡,并取得了前人所无的成就,“古贤名笔,斟酌而成,可谓图画之绝境”[18]绝非过誉。
  注释:
  ①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卷二十九[M].黄任轲,朱怀春,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437.
  ②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五十[O].续修四库全书本.
  ③萧子显.南齐书: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2.
  ④佚名.宣和画谱:卷一[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12.
  ⑤柯九思.丹丘生集:卷五[O].清光绪三十四年柯逢时刻本.
  ⑥王澍.虚舟题跋:卷八[O].清乾隆温纯刻本.
  ⑦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8:81.
  ⑧ 宋濂.元史:卷一百七十二[O].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⑨ 任道斌.赵孟頫集[M]//两浙作家文丛.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17.
  ⑩庄肃.画继补遗:卷上[O].清乾隆刻本.
  {11}黃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二[O].元抄本.
  {12}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十一[O].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黄景仁.两当轩集:卷十四[M].李国章,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4}吴其贞.书画记:卷三[O].清乾隆写四库全书本.
  {15}周道振.文征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吴振棫.花宜馆诗钞:卷十四[O].清同治四年刻本.
  {17}朱谋垔.画史会要:卷四[O].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张丑.清河书画舫:卷十二[O].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作者简介:朱 尧(1991-),男,江苏南京人,苏州大学在校学生,苏州大学2010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竹枝词是民间文化与文学结合的典范,在竹枝词中包含着许多的民俗因子。以浙江沿海竹枝词为为切入点,并辅以有关地方志,考察浙江沿海的生产民俗、生活民俗、岁时民俗、人生礼俗等。  关键词:浙江;沿海;竹枝词;民俗  浙江竹枝词创作的先驱人物当属元时会稽(今浙江绍兴)诗人杨维祯,自其作((西湖竹枝词》后,竹枝词写作蔚然成风,待 “清初朱竹咤的《鸳鸯湖掉歌》出,乃更有名,竹枝词之盛行于世。”①  竹枝词
期刊
摘要: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中,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舞蹈课程作为必学的一门专业理论知识,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很多益处与帮助。舞蹈对于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真正帮助在于可以加强学生本身的舞蹈技能,提升对音乐专业领域的认识,加深印象。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论述分析了舞蹈在高校音乐教学专业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舞蹈技能;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作用  一、舞蹈教学在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应用的现状  随着我国现代
期刊
一、公用电话亭的出现和时代背景  公用电话亭最早出现在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电话公司内,当时采用的是直接付费的消费方式。大约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市民大多都是居住在石库门的房子里面,在弄堂门口通常会有一个小的门卫室,这里就是中国最早的公用电话亭,是联系千家万户情感的重要通讯载体。  1982年,中国第一批投币式公用电话亭在北京市东、西长安街等人流量较大的街道出现,共有22个。这类投币式公用电话亭
期刊
摘要: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828年),奥地利作曲家。他是十八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继承者,是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乐派的先行者,是浪漫主义歌曲和浪漫主义交响曲的奠基人。他创作作品的艺术形象、主题思想、音乐语言都十分完美,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新风格。  关键词:舒伯特;《C大调流浪者幻想曲》;古典主义音乐  作为浪漫派的先驱和后古典乐派代表人物,舒伯特在他短暂的31年生命中,除了
期刊
摘要:民间剪纸以独特的形式美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是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而现代设计的理念也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通过学习探究发现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价值非凡,是我们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就如何使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进行了议论,意在呼吁现代设计中更好地传承发扬民间剪纸艺术。  关键词:民间剪纸;现代设计;融合  一、民间剪纸艺术概述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期刊
摘要:任何建筑都不能独立于环境之外,尤其是景观建筑,景观建筑与景观的完美融合构成了最动人的画面,而这也正是景观建筑的灵魂所在。通过景观建筑和景观环境的属性入手,分析景观建筑和景观环境的融合。  关键词:景观建筑;景观环境;融合  一、 景观建筑的属性  景观建筑的产生与发展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程,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景观建筑在某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景观大系统中,是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现代景
期刊
摘要:安史之乱,彻底粉碎了唐皇君臣、士大夫们的“风流温柔乡”。当人们从迷梦中清醒之后,贞观、开元那样的“治世”已经一去不复返,严重的社会危机呈现在以救国为己任士大夫们面前。藩镇割据,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的瓦解都深刻影响着唐王朝的各个阶层。两税法实行,曾对唐王朝国力恢复起到巨大作用,但是随后的弊端也很明显。简述陆贽的经济思想,以及其思想对唐中后期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陆贽;经济思想;中晚唐 ;影响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对装修房屋的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室内家具装修作为给消费者的第一映像,对提升房屋的购买力和房屋的知名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分析在室内家具设计中的趣味性装饰材料应用,提出了通过仿生拟人设计手法、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流行可爱文化的表现手法等方式提升房屋的整体质量和感官效果。  关键词:装饰材料;趣味性;家具设计  一、前言  作为全新的室内家具装修形式,建筑装饰材
期刊
摘要: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涨,传统文化遭到了全面的挑战,有志之士纷纷投入到革命与文化的洪流中,这一时期,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走出闺房,走向世界,汲取新文化、新思想,在艺术的领域,开创了女性艺术史上的新纪元。  关键词:民国时期;女性绘画;女性艺术家  民国时期的女性艺术家,是在中国女性绘画史上异常活跃的一大部分,也是被历史遗忘和流放的一小部分,这些民国女性艺术家,有着不同的人
期刊
摘要:一个记者想要写出好作品,除了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之外,还必须具有对社会生活现象的敏感,即新闻敏感性。新闻敏感性是记者政治和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是衡量一名记者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记者;新闻敏感性  新闻敏感性是新闻工作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能够及时发现、准确判断、迅速而敏捷地辨别和捕捉有价值新闻的敏锐感知能力。它是一个记者素质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优秀记者必须具备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