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表测量中GPS-RTK定位技术的应用研究

来源 :山东煤炭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y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矿山开采时地表沉降问题,对GPS-RTK定位技术的测量原理以及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矿山地表测量中采用了GPS-RTK定位技术.结果 表明,开采深度在36 m之内时,地表变形量增长幅度最大,水平坐标方面GPS-RTK定位技术测出来的数据与传统全站仪测出的数据基本相同,误差在±0.0020m左右,基本上可以取代繁琐的传统的测试方法,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他文献
为保障8111工作面沿空巷道围岩稳定,根据5111巷道坚硬顶板沿空巷道围岩的特征及矿井生产经验,分析得出巷道围岩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巷道掘进期间采用高强度锚网索让压支护、回采前坚硬顶板水力压裂、回采期间临时加强支护方案,并在掘进和回采期间进行围岩变形观测.结果 表明:巷道掘进和回采期间围岩变形量均较小,满足回采使用要求.
兰花口前矿4203综放工作面开采的9#煤层下覆存在11#煤层采空区,在回采动压以及液压支架压力作用下,下覆11#煤层采空区顶板易垮落,从而导致液压支架失稳、陷落等问题.为此,依据4203综放工作面现场情况提出探测以及充填技术方案并进行设计.现场应用后,4203综放工作面回采过下覆11#煤层采空区期间未出现支架不稳、底板陷落等问题,为采面安全回采创造良好条件.
为保障3206工作面动压巷道围岩的稳定,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进行邻近3204工作面采动影响对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的分析,基于模拟结果确定回风巷区段煤柱宽度为20 m,采动影响区域主要为巷道与工作面间距离≤50 m时,结合巷道的具体地质条件,设计巷道采用锚网索+M型钢带+钢梁的联合支护,并在巷道掘进期间进行围岩变形观测.结果 表明:巷道在动压扰动和应力稳定阶段,围岩变形量均满足回采巷道使用.
传统的构造破碎带及软弱岩层支护工艺工序复杂,支护成本高,支护效果不理想.通过采用经验公式等选取构造破碎带及软弱岩层巷道注浆相关参数,再根据围岩性质和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对注浆参数进行调整和改进.实践证明,合理的注浆加固支护技术对构造破碎带及软弱岩层巷道的自承能力改善明显,巷道的支护效果良好.
8318工作面过F5断层期间回采效率低、设备损坏严重、煤柱损失严重,对原回采工艺进行优化,提出了“松动爆破+采煤机破岩”联合回采工艺,并对过断层期间顶板采取“深孔超前注浆+迈步式锚索吊棚”联合支护技术.工艺优化后,回采效率提高至6.4 m/d,设备故障率降低至4%以下,控制了工作面煤壁片帮、顸板破碎现象.
为了有效解决大屯矿区受自然发火灾害威胁的难题,针对大屯矿区开采自燃煤层面临的矿井老龄化、地质构造复杂、冲击地压及热害并存等特点,分析了矿井容易自然发火的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并将各项综合防治措施应用于现场,有效解决了矿区煤体自然灾害频发的难题.
为了研究液氮在煤矿防灭火时的惰化、降温特性,对液氮惰化处理前后的煤样进行了相关实验分析研究.通过程序升温氧化实验结果表明,煤样经液氮惰化后,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煤的氧化.通过构建封闭空间内液氮防灭火模拟装置,实验研究液氮在破碎松散煤体内释放后浓度场和温度场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灌注液氮对降低松散煤体的温度效果明显,能够在短时间内降低封闭空间内的氧气浓度,起到很好的降温情化的防灭火效果.
针对矿井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差、系统功能单一、容易对工作人员的决策产生阻碍等问题,以小保当煤矿安全监测系统为主要背景,通过分析小保当煤矿原有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升级改造方案并现场实施.
陈四楼煤矿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为保证工作面安全回采,采用钻探、物探、注浆改造等技术手段对21210工作面底板灰岩承压水害进行治理.治理结果表明工作面内断层不具导水性,底板灰岩含水层基本不富水,底板注浆改造后,工作面可安全回采.
为解决传统水泥基封孔材料封孔不密实、瓦斯抽采浓度低等问题,研发了高水材料封孔剂,对高水封孔材料凝结时间、单轴抗压强度及渗透性进行了测试,并在阳泉新景矿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结果 表明:采用高水材料封孔能有效提升瓦斯抽采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