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实施中反思性课堂文化的建构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文化对课堂教学行为起着文化引领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卓越计划”的实施离不开课堂文化的推动。反思性课堂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其实践形态表现为主动探究、平等交往、自由对话和民主行动。反思性课堂文化是“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价值诉求。反思性课堂文化的建构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更新、课堂评价体系和课堂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师生关系的优化。
  卓越计划 课堂文化 反思性学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呼声日趋提高。2010年6月,国家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一批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拔尖人才。自“卓越计划”启动以来,学校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基地、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然而关注课堂教学行为、构建“卓越计划”实施的课堂文化支持体系,是目前研究中较为不足的一环。本文就助推“卓越计划”实施的反思性课堂文化的实践形态与构建策略作初步探讨,希望对“卓越计划”的实施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一、课堂文化重建:“卓越计划”实施的诉求
  课堂既是传播和学习文化的主要场所,也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创生知识的主要场域。文化充盈着课堂,课堂本身也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学者们对课堂文化的研究大致归为两类[1]:一类是把文化看作是认识课堂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式;另一类是将课堂本身看作具有文化结构的实体。本文主要从后者对课堂文化展开研究。所谓课程文化,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师生共同遵守的信念、价值观、规则、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等的总和。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精神动力。
  “卓越计划”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文化对课堂教学起着文化引领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卓越计划”的实施离不开课堂文化的推动。但是,在传统课堂中,教材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被局限于书本知识,缺乏体验和探究的过程,因此,学生对接受的知识往往缺乏消化和理解,只是生吞活剥地死记硬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知识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除了应付考试外,并没有太多的用处,而且有损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教学成为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边活动,教学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即由教师的“口”,流入学生的“耳”,缺乏多向的流动与碰撞,课堂成为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沦为教师的“殖民地”;在传统课堂中,知识是课堂的主宰,教师和学生围绕知识来“教”与“学”,教学过程被窄化为简单的知识“授受”过程,缺乏知识的创生,更不会有智慧的生成;在传统课堂中,师生的生活方式不同程度上呈现了被规定的特征[2],他们处于一种他律状态,缺乏了一种发明、创造和探索的精神。
  “卓越计划”是一项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其实施必然涉及一系列的变革,其中包括当下不合时宜的课堂文化的变革。课堂文化变革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旧文化内部出现了新的文化成分,从而导致了文化结构的失衡而引起的变革;另一种是由于外部新事物的刺激和影响,引起了与原有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而导致的变革。“卓越计划”作为一种外部力量,不断地冲击着原有课堂文化价值观念,试图在原有课堂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更深层的改革,课堂文化的冲突必然引起新旧文化的较量,并在较量中产生一种新的课堂文化。可以说,课堂文化的转型与重建是“卓越计划”推进一系列改革中的最深层次的改革,是“卓越计划”实施过程的价值诉求。
  二、反思性课堂文化:“卓越计划”实施中的有益探索
  课堂文化对“卓越计划”实施可能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能成为其顺利实施的障碍,关键在于课堂文化自身的品性。我们认为,反思性课堂文化是“卓越计划”背景下课堂的本真呈现。这是因为,反思性课堂文化主要表现出主动探究、平等交往、自由对话和民主行动等实践形态。
  1.主动探究
  主动探究是反思性课堂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教学过程不只是知识的授受过程,更是知识创生与建构的过程。从学的角度,主动探究即要求学生以问题为纽带,对学习始终保持一种好奇心,并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反思性课堂文化不仅要超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途径,还要创造“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的探究途径。从教的角度,主动探究即要求教师打破习惯思维,弹性理解、文本开放、注重创生,并不断地追问“我该做些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到底是为了谁?”“这样做的效果将会如何?”并且,乐意把自己的教学实践变成分析性实践。学生只有主动探究、善于发现,才能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知识主动建构者,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教师只有敢于创新、善于反思,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完美、更加有效。
  2.平等交往
  平等交往体现了社会的现实需求,反映了个体的价值诉求。交往本身是一个能产生特殊效果的积极因素。当个体的意识不是孤立存在、而被聚焦起来时,世界上就可能有某种东西被改变了[3]。在平等交往中,人们才能真切地意识到彼此的存在,群体文化才能得以存在和升华。个体间文化的差异、利益的追求不同,必然带来课堂文化内部的冲突,适当的文化冲突有助于课堂文化的重建。因为“冲突能够促使群体内部和群体外部的界限得以建立,具有加强对内群体认同的积极功能”[4]。平等交往是一种体现民主、和谐、人性的交往方式。平等交往不是旨在控制和被控制,而是注重尊重与理解,不是训斥和对抗,而是强调引导与融入。平等交往实现的基础是教师要放弃“师道尊严”、“教师至上”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视为真实、平等、完整的人,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学生之上,要多维地去替学生考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尊严,进而实现师生间的合作、沟通和共谋。   3.自由对话
  对话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谈话和交流,而是一种主体间的在场相遇、平等交流,是一种心与心的交融。这要求课堂主体之间彼此“敞开”和“接纳”。在对话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你-我”的关系,而不是“我—它”关系。只有在“你—我”的关系中,才能实现相互信赖、彼此平等的精神相遇与价值共享,才能彼此“进入”与“相遇”。自由对话需要营造一种“公共话语空间”,解放学生的“嘴巴”,使学生拥有应答、质疑、判断的话语权,“允许观点和争论不受压抑地沟通,并且保证参与者不受任何统治和操纵的威胁”[5]。这就要求教师摒弃“权威主义”和“理智主义”,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排斥学生具有“原创性”声音的表达;要求学生排除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大胆表达自己真实的声音。对话既有个体的自我对话,也有个体与他人的对话,个体的自我对话是指个体的自我反思,在反思过程中体会自我的存在;与他人的对话可以体现人的类存在,实现人的群体性。在自由对话中,个体共享着创生知识的过程,实现着人生的价值,塑造着文化的灵魂。
  4.民主行动
  人是群体的存在,通过民主行动,寻求个体心灵的满足,回归人的本真存在方式。个人最终要回归群体,被群体的核心价值体系所统摄。由于人的喜群性、社会性致使人是可以按照社会规范行动,是可以被强加上行为准则的。“如果个体干扰了集体的努力,就会感受到群体的愤怒。”[6]在集体中,个体才会有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课堂文化的核心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和升华。课堂是学校结构的组成部分,学校的制度、行为方式、意识形态会影响着课堂的价值体系。在学校大场域下,课堂在与其他学校结构进行博奕时,形成了自己的惯习。民主行动就是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求得课堂成员的核心文化价值的一致。在民主行动中,个体的权利意识得以启蒙,自我选择的能力得以增育,自我的合法利益得以维护。在民主行动中,个体分享着文化的大餐,寻找着生存的方式,实现着彼此的和谐。
  三、反思性课堂文化的建构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是反思性课堂文化建构的前提
  观念体系是课堂文化的核心。因此,构建反思性课堂文化的前提是更新教育观念。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文化表现为封闭、专断、背离、单调的特征[7],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创造性严重缺失,社会性得不到发展。“卓越计划”的实施,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文化封闭、专断、背离、单调的氛围,建构探究、民主、平等、和谐、对话的反思性课堂文化。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激发师生参于“卓越计划”的热情和积极性,将发挥人的潜能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有机结合。
  2.改进教学评价体系是反思性课堂文化建构的基础
  教学评价是“卓越计划”实施要突破的瓶颈之一,它关乎着卓越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传统的课堂评价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统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发展。“卓越计划”的实施必须改变目前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追求“以生为本”的教学体价新体系。
  3.优化师生关系是反思性课堂文化建构的关键
  教师和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反思性课堂文化建构的主体。主体行为的改变是成功培养卓越人才的关键。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在专断主义、功利主义、保守主义、个人主义课堂文化基础之上,教师是知识的解释者和传递者,学生是知识的消费者,教师把教学“表演”给学生看,结果教师“独白”而学生“失语”,课堂成为了“一言堂”、“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没有“相遇”,更没有“对话”。“没有对话,就没有真正的教育”[8]。反思性课堂文化要求建立民主、和谐、开放、平等的“你—我”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拥有同等的话语权,教师由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发现者。新型的“你—我”型师生关系是学生大胆探究、勇于创新、自主学习的催化剂。
  4.完善课堂管理制度是反思性课堂文化建构的保证
  “卓越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需要的课堂制度。只有在一定的制度规范下,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往才成为可能。“人类的所有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有利于社会活动的准则”[9],也就是说,课堂管理制度为人们的课堂行为划定了界线,在界线以内的课堂行为会得到许可、赞赏和鼓励,否则,会受到排斥、谴责和惩罚。学校教育不同于企业生产,课堂不同于工厂。因此,课堂管理制度的建立一定要考虑规范性与人文性、约束性与激励性、竞争性与公平性、自律性与他律性。课堂管理制度建立的关键是催生内在的制度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使课堂由“藩蓠”变成“家园”,使学生由制度的执行者成为制度的享用者,真正成为课堂制度文化建设的主人,这样,课堂管理制度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
  参考文献
  [1] 杨宏丽.课堂文化冲突的多视角审视.东北师大学报,2006(5).
  [2] 叶澜.专家学者畅想教育未来老师学生诉说心中期盼——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山东教育,2001(1).
  [3] 彼得·M·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利.李国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6.
  [4] [6]玛格丽特·波洛玛.当代社会学理论.孙立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80.137.
  [5] Carr,W.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蚂蚁算法训练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闽值,蚁群优化神经网络克服了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精度低的缺点,在取得最小拟合误差的同时可以得到最小的预测误差。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支持向
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新能源汽车已经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得到了有效的普及,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也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创造了空间。201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增
自高校扩招以来,高职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兼程两种身份与双重压力,第一是普通大学生,第二是职业技术学习者。既要学习普通的大众文化知识,又要培养适合自身发展的技能。其
为了促进我国机械与多学科工程教育的发展,加强国内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工程技术领域专家、学者、管理者与国外知名高校、企业的交流与互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CMES)与美国机械工
为解决全国语文教师在使用统编教材过程中面临的多重教学困惑,《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在2019年11月、12月分别举办了江苏丹阳"全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教学观摩研讨会"和广
航空发动机公差设计往往依赖人为凭经验判断,公差分配与结构优化依赖大量试验修正,导致总体设计、零部件设计和供应商在开发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矛盾冲突,且风险大、周期长。
利用在吐鲁番二县一市的葡萄集群企业发展影响因子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方法)对集群企业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实证分析,建立了多层次的因子综合评价指标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课改在农村中学的实施效果,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就"教师对新课改认同和适应情况"、"教师参加新课改培训情况"、"学生对新课改适应情况"、"新的评价体系实施情
在社会生活节奏逐渐加快背景下,汽车在数量上有所增加,驾驶者在驾驶时愤怒情绪比较容易出现,而愤怒情绪的出现会增加驾驶危险性,导致危险行为发生,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会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对各个行业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有很多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遵循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都会选择对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