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增速发展,以“小镇青年”为表征的新的现象,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曾一度被视为“沉默大多数”的小镇青年,业已成为理解华语电影的关键词之一,成为票房“神话”的缔造者。因此,本文聚焦于“小镇青年”这一群体,试图借助华语电影为解读文本,从自我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三个维度探究小镇青年对“认同”这一命题的建构过程。
【关键词】:小镇青年;自我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增速发展,以“小镇青年”为表征的新的现象,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小镇青年这一概念,从狭义角度去讲,它指代存在于电影生态中以三四线城市青年为主体的观影人群;从广义角度来说,它是指处于城市化进程中那些出身在小镇这一“城乡结合部”的青年群体。
一、自我认同
认同在电影研究中是一个不断被学者阐释的关键词,对电影的理解有赖于认同的实现。看电影这一行为,就是一种自我认同建构的实践过程,电影在看与被看的过程中具有了新的意义。
探讨认同建构,必须以自我认同危机为逻辑起点。“认同最终是‘我’的认同,认同危机归根到底是‘我’的危机。可以说,一切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都无法回避地回归和还原为自我认同问题”[1]。现代性社会的发展导致了认同危机的产生,使小镇青年在有意与无意之中迷失了自身存在的依据,在这个价值观念和思想潮流格外多元混杂的时代,“我是谁”或许是每个小镇青年都难以直面的拷问。我国目前仍处于高度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生存境遇与情感体验方式的不同,社会模式、文化体系、生活方式冲击着他们固有的认知结构,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固有关系面临着重新的组合,焦虑成为小镇青年普遍具有的一种社会心态。
《我是路人甲》将镜头对准漂泊在横店的群众演员,讲述了一个为演艺梦想坚韧奋斗的励志故事。影片主角万国鹏便是小镇青年的典型代表,他怀揣着做演员的梦想,离开了他出生的小镇,来到横店追逐自己的梦想。他的理想包含了一种对城市身份的想象,这种想象在他看来是无比美好的,是高于小镇身份的象征。可是,现实的境遇并非童话世界般美好。进入城市,万国鹏在经历了横店城市文化身份体验而遭受挫折之后,寻求自我认同显得更为急迫。面对城市的时尚与富裕,他的土气与保守显得格格不入,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摆脱尚不得的尴尬境遇,使万国鹏在异乡经历着无所归依的身心之痛,使原初的美好梦想笼罩一层灰色。面对“我是谁”的内心叩问时,尽管遭受苦难与挫折、饱经困苦与磨难。然而,万国鹏在打破自我内心的壁垒,重新获得自我认同之后,以乐观的姿态与自我对话,朝着成功的路上奔跑着。万国鹏的奋斗经历通过摄影机被放大,他高度体现了当代小镇青年的成长经历,反映着当下中国“发展中”的特征,以自己的奋斗呈现着这个国家的时代书写。
二、社会认同
认同在内涵上体现为自我认同,在外延上体现为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基于自我认同之上发展而来的。在当今时代转型语境下,社会结构发生着重大的变革,处于不断深刻变化发展之中,城乡二元对立的打破、阶层分化的重建等逐渐形成新的社会认同模式,反映着社会心理的变迁状况。
城市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成为进入城市的小镇青年赖以生存的空间,有着极强的隐喻作用。居伊·德波指出,“景观不是影像的聚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2]众多华语电影中着力表现的城市景观,便是一种对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的“中介”,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营造出一种对于都市生活的憧憬。而这种迷恋憧憬则可表述为小镇青年对于城市的强烈社会认同感。
目前,多数小镇青年明知城市生活不易,但是他们仍旧怀揣着梦想,毅然决然地来到城市。城市在他们心中或许是个陌生化的地域,人们只能固定地在这几个框架中穿梭,只能在这些建筑物编织的街道线路中穿梭。那么,小镇青年究竟属于小镇,还是属于城市?
由贾樟柯执导的影片《世界》描摹了小镇青年在北京这座大都市苦闷而无奈的生存境况。“世界”,作为影片极强的隐喻,反映了导演对社会的独到体察。小镇青年小桃作为舞蹈演员,穿梭于印度、巴黎、乌兰巴托、东京等地,过着“每天一个世界”的生活,这是她引以为傲的生活。可是,时间一久,相对封闭的工作场所,使她与现实世界背向而行。在这里,她压抑的活着,总想去外面走走。在遭受城市珠宝富商调戏之后,拒绝男友太生求欢的她变得主动了,将她仅存的尊严也丢掉了。物质生活匮乏的同时,带来的是精神空间的迷失,“世界”无法抚慰小桃内心的创伤,带来的却是更大的伤痛。偌大的城市,小桃的生活却是步履维艰,周围朋友的世俗媚态、男友的背弃,让她内心的世界变得不堪一击。曾经那个穿着塑料雨衣寄居在又潮又脏地下室的小镇青年,此时在物欲横流的都市中找不到自我存在的理由,一切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也許,不是她在改变“世界”,而是在潜移默化中“世界”改变了她。最终,小桃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了这个曾经心之所往的“世界”。
三、文化认同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媒介,承载着极强的文化功效。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介入社会和文化的可能,在变化发展中聚焦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现实领域的演变过程,呼应、传递、建构着对于社会分层现状及前景的理解和情感趋向。
当提及“文化认同”,常常伴随着对“全球化”、“本土化”、“民族國家”等概念的讨论。小镇青年这一群体的生成对应和折射着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现代化进程,视而不见的观众在电影(景观)格局的变化中实际上支撑着电影的深刻变化和力量转移。“消费社会既涉及个人的需求和幸福意识等社会伦理问题,又涉及增长、丰盛、平等、福利等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版,2007年版,第398页.]目前,在转型期的社会结构中,消费文化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概念被提及,消费文化也在建构着人们的现代人格。
在当下电影格局中,小镇青年的崛起使华语电影的想象力有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一次次创造了惊艳的票房奇迹,使我们对其未来发展怀有无限憧憬。小镇青年巨大的消费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华语电影的生态,他们作为我国中产阶级的后备力量,尚未掌握经济、政治、文化等话语权,处于被遮蔽的边缘群体,处于失语的尴尬境遇。在斑斓的光影世界里,华语电影充分调动起了小镇青年群体的情感投入与心理共鸣,为迷茫的他们提供了精神和情感空间的认同与满足。
结语:
认同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过程,面对多元的社会文化语境,小镇青年群体的崛起,势必给艺术创作者带来更大的挑战。通过电影文本来考察当下华语电影中“小镇青年”形象的认同构建,发现属于他们这一群体的文化想象与表达,使华语电影在全球化过程中朝着多样态的趋势发展,从而将我国建设成为真正的电影强国。
注释:
[1]王成兵. 国家认同:当代认同问题研究的新焦点[J]. 学术论坛,2010,(12):69-71+77.
[2][法]居伊·德波著. 王昭风译.景观社会[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页。
参考文献:
[1][美]安东尼·吉登斯著. 赵旭东、方文译.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2][英]斯图亚特·霍尔,保罗·杜盖伊著. 庞璃译. 文化身份问题研究[M]. 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3]汪民安. 身体、空间和后现代性[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4]孙佳山. “小镇青年”与电影品质[N]. 人民日报,2016-02-23(014).
[5]张颐武. 新观众的崛起:中国电影的新空间[J]. 当代电影,2015,(12):12-17.
【关键词】:小镇青年;自我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增速发展,以“小镇青年”为表征的新的现象,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小镇青年这一概念,从狭义角度去讲,它指代存在于电影生态中以三四线城市青年为主体的观影人群;从广义角度来说,它是指处于城市化进程中那些出身在小镇这一“城乡结合部”的青年群体。
一、自我认同
认同在电影研究中是一个不断被学者阐释的关键词,对电影的理解有赖于认同的实现。看电影这一行为,就是一种自我认同建构的实践过程,电影在看与被看的过程中具有了新的意义。
探讨认同建构,必须以自我认同危机为逻辑起点。“认同最终是‘我’的认同,认同危机归根到底是‘我’的危机。可以说,一切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都无法回避地回归和还原为自我认同问题”[1]。现代性社会的发展导致了认同危机的产生,使小镇青年在有意与无意之中迷失了自身存在的依据,在这个价值观念和思想潮流格外多元混杂的时代,“我是谁”或许是每个小镇青年都难以直面的拷问。我国目前仍处于高度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生存境遇与情感体验方式的不同,社会模式、文化体系、生活方式冲击着他们固有的认知结构,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固有关系面临着重新的组合,焦虑成为小镇青年普遍具有的一种社会心态。
《我是路人甲》将镜头对准漂泊在横店的群众演员,讲述了一个为演艺梦想坚韧奋斗的励志故事。影片主角万国鹏便是小镇青年的典型代表,他怀揣着做演员的梦想,离开了他出生的小镇,来到横店追逐自己的梦想。他的理想包含了一种对城市身份的想象,这种想象在他看来是无比美好的,是高于小镇身份的象征。可是,现实的境遇并非童话世界般美好。进入城市,万国鹏在经历了横店城市文化身份体验而遭受挫折之后,寻求自我认同显得更为急迫。面对城市的时尚与富裕,他的土气与保守显得格格不入,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摆脱尚不得的尴尬境遇,使万国鹏在异乡经历着无所归依的身心之痛,使原初的美好梦想笼罩一层灰色。面对“我是谁”的内心叩问时,尽管遭受苦难与挫折、饱经困苦与磨难。然而,万国鹏在打破自我内心的壁垒,重新获得自我认同之后,以乐观的姿态与自我对话,朝着成功的路上奔跑着。万国鹏的奋斗经历通过摄影机被放大,他高度体现了当代小镇青年的成长经历,反映着当下中国“发展中”的特征,以自己的奋斗呈现着这个国家的时代书写。
二、社会认同
认同在内涵上体现为自我认同,在外延上体现为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基于自我认同之上发展而来的。在当今时代转型语境下,社会结构发生着重大的变革,处于不断深刻变化发展之中,城乡二元对立的打破、阶层分化的重建等逐渐形成新的社会认同模式,反映着社会心理的变迁状况。
城市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成为进入城市的小镇青年赖以生存的空间,有着极强的隐喻作用。居伊·德波指出,“景观不是影像的聚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2]众多华语电影中着力表现的城市景观,便是一种对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的“中介”,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营造出一种对于都市生活的憧憬。而这种迷恋憧憬则可表述为小镇青年对于城市的强烈社会认同感。
目前,多数小镇青年明知城市生活不易,但是他们仍旧怀揣着梦想,毅然决然地来到城市。城市在他们心中或许是个陌生化的地域,人们只能固定地在这几个框架中穿梭,只能在这些建筑物编织的街道线路中穿梭。那么,小镇青年究竟属于小镇,还是属于城市?
由贾樟柯执导的影片《世界》描摹了小镇青年在北京这座大都市苦闷而无奈的生存境况。“世界”,作为影片极强的隐喻,反映了导演对社会的独到体察。小镇青年小桃作为舞蹈演员,穿梭于印度、巴黎、乌兰巴托、东京等地,过着“每天一个世界”的生活,这是她引以为傲的生活。可是,时间一久,相对封闭的工作场所,使她与现实世界背向而行。在这里,她压抑的活着,总想去外面走走。在遭受城市珠宝富商调戏之后,拒绝男友太生求欢的她变得主动了,将她仅存的尊严也丢掉了。物质生活匮乏的同时,带来的是精神空间的迷失,“世界”无法抚慰小桃内心的创伤,带来的却是更大的伤痛。偌大的城市,小桃的生活却是步履维艰,周围朋友的世俗媚态、男友的背弃,让她内心的世界变得不堪一击。曾经那个穿着塑料雨衣寄居在又潮又脏地下室的小镇青年,此时在物欲横流的都市中找不到自我存在的理由,一切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也許,不是她在改变“世界”,而是在潜移默化中“世界”改变了她。最终,小桃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了这个曾经心之所往的“世界”。
三、文化认同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媒介,承载着极强的文化功效。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介入社会和文化的可能,在变化发展中聚焦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现实领域的演变过程,呼应、传递、建构着对于社会分层现状及前景的理解和情感趋向。
当提及“文化认同”,常常伴随着对“全球化”、“本土化”、“民族國家”等概念的讨论。小镇青年这一群体的生成对应和折射着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现代化进程,视而不见的观众在电影(景观)格局的变化中实际上支撑着电影的深刻变化和力量转移。“消费社会既涉及个人的需求和幸福意识等社会伦理问题,又涉及增长、丰盛、平等、福利等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版,2007年版,第398页.]目前,在转型期的社会结构中,消费文化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概念被提及,消费文化也在建构着人们的现代人格。
在当下电影格局中,小镇青年的崛起使华语电影的想象力有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一次次创造了惊艳的票房奇迹,使我们对其未来发展怀有无限憧憬。小镇青年巨大的消费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华语电影的生态,他们作为我国中产阶级的后备力量,尚未掌握经济、政治、文化等话语权,处于被遮蔽的边缘群体,处于失语的尴尬境遇。在斑斓的光影世界里,华语电影充分调动起了小镇青年群体的情感投入与心理共鸣,为迷茫的他们提供了精神和情感空间的认同与满足。
结语:
认同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过程,面对多元的社会文化语境,小镇青年群体的崛起,势必给艺术创作者带来更大的挑战。通过电影文本来考察当下华语电影中“小镇青年”形象的认同构建,发现属于他们这一群体的文化想象与表达,使华语电影在全球化过程中朝着多样态的趋势发展,从而将我国建设成为真正的电影强国。
注释:
[1]王成兵. 国家认同:当代认同问题研究的新焦点[J]. 学术论坛,2010,(12):69-71+77.
[2][法]居伊·德波著. 王昭风译.景观社会[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页。
参考文献:
[1][美]安东尼·吉登斯著. 赵旭东、方文译.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2][英]斯图亚特·霍尔,保罗·杜盖伊著. 庞璃译. 文化身份问题研究[M]. 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3]汪民安. 身体、空间和后现代性[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4]孙佳山. “小镇青年”与电影品质[N]. 人民日报,2016-02-23(014).
[5]张颐武. 新观众的崛起:中国电影的新空间[J]. 当代电影,2015,(1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