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影响小学生阅读心理的主客观因素分析,寻求科学有效的策略,在充分相信学生自身的基础上,创设兴趣的情境,借助阅读的技巧,指导和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能力 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素质教育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接受。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全面开发受教育者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仍然需要继续寻找行之有效的途径,或者说,将近年来的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应该加强应用性研究。在此情境下,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是无庸赘言的。
一、要相信学生的阅读潜能。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在母语的环境中学习母语,孩子们自幼就有主动学习的潜能,阅读求知的潜能,表达交流的潜能,探究、创造的潜能,自我完善的潜能。小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是从零起步,完全可以拿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去获得一些初步的知识。教学过程中,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更不要认为课本、教参或教师自己准备的答案就是唯一正确的答案。那种诱导学生猜测预设答案的“引君入瓮”的启发式提问应该废止,而代之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
二、创设情境,激发阅读的兴趣与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精辟而具体、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始时候,要为学生选择那些浅显易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的生动有趣的儿童读物;然后,从简单故事读物到普通科普读物,文学读物,逐渐分阶段、分层次提高阅读内容的难度。教师可通过定期举办读书比赛、演讲赛、读书报告会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三、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
我们会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为了赶进度,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常常把学生的阅读、讨论变成走过场,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而学生为了回答问题,只能胡乱揣摩老师的意图,给出一些猜测的答案,根本不能够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主体,有的老师恨铁不成钢而拔苗助长,有的老师嫌学生阅读时间太长而越俎代庖。其实,学生的成长有自己的规律,需要足够的思考空间,教师要有等待学生成长的耐心,任何违反规律的阅读习惯培养都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当我们有耐心留给小学生阅读思维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时,我们会发现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很容易。
四、掌握阅读的技巧与方法,使阅读有效。
要求每个教师自己都要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并通过自己从课本选取一段学习内容、告诉学生自己是怎样阅读的,再让学生也阅读相同的内容、模仿老师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从而逐渐掌握阅读方法。学生能独立阅读后,我们对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首先要认真细致、勤思多想,要抓住词句、标点符号,对每个字词、每个句子都要细致阅读、分析,理解词、句意思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础,文章中的标点的运用除了它的常用用法外,还有作者独特的用意,理解了标点符号的特殊意义,可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次要读写结合,一方面是把重要内容做好记号,另一方面是把阅读时的想法或者难以理解的地方用注脚的形式写在课本上;最后是灵活进行语意转换,阅读重在理解领会,也就是要把阅读内容用别人能理解的语言解释问题。学生阅读时,我们进行巡视,对学生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给予指导或解释;对学生不理解的句子,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从中体会,力求理解;对学生实在难以理解的地方,要求他们做好笔记,等待讨论或请教同学。
五、“指导”与“放手”并举。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没有对语言的感受,就没有对文章主旨的真正感悟。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关键之处,重锤敲打,细细品味作品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因此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咬文嚼字”的精读,“提纲挈领”的略读,“一目十行”的速读。不同的阅读内容,我们会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学生自主阅读就能理解的内容,我们就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学生阅读之后再结合具体内容适当指导或是让学生进行适当交流,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所阅读内容;有的内容比较复杂,需要老师进行精心指导、才能有效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就会通过创设阅读情境、提供阅读提纲、指导阅读方法、调控阅读过程、交流阅读收获等途径和学生一起阅读。
教师必须摆正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要巧妙处理好主導与自主的关系,也就是“指导”与“放手”的关系。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发展水平)和在学习环境中通过教师的指导或与同伴的合作并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能解决问题的潜在水平(第二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他认为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每个学生都能经过自己的努力,发挥自身的主体性,通过教师的指导和与同伴的合作达到第二发展水平,可见,教师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适时”地采取“指导”和“放手”的教学策略。该“指导”的时候不能“放手”,该“放手”的时候绝对不要去“指导”。教师的“指导”应侧重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比如有目的的进行阅读的习惯;查找工具书的习惯;朗读与默读的习惯;读思结合的习惯;圈点批注的习惯;有意质疑的习惯;阅读中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归纳总结的习惯;良好的阅读心理习惯等等;还应侧重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比如要教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认知性阅读,体验文字,丰富语感;学会理解性阅读,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特殊对话,搞清楚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学会鉴赏性阅读,读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学会创造性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通过适时的“扶”与“放”,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全面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我们要重视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能力 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素质教育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接受。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全面开发受教育者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仍然需要继续寻找行之有效的途径,或者说,将近年来的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应该加强应用性研究。在此情境下,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是无庸赘言的。
一、要相信学生的阅读潜能。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在母语的环境中学习母语,孩子们自幼就有主动学习的潜能,阅读求知的潜能,表达交流的潜能,探究、创造的潜能,自我完善的潜能。小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是从零起步,完全可以拿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去获得一些初步的知识。教学过程中,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更不要认为课本、教参或教师自己准备的答案就是唯一正确的答案。那种诱导学生猜测预设答案的“引君入瓮”的启发式提问应该废止,而代之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
二、创设情境,激发阅读的兴趣与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精辟而具体、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始时候,要为学生选择那些浅显易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的生动有趣的儿童读物;然后,从简单故事读物到普通科普读物,文学读物,逐渐分阶段、分层次提高阅读内容的难度。教师可通过定期举办读书比赛、演讲赛、读书报告会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三、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
我们会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为了赶进度,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常常把学生的阅读、讨论变成走过场,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而学生为了回答问题,只能胡乱揣摩老师的意图,给出一些猜测的答案,根本不能够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主体,有的老师恨铁不成钢而拔苗助长,有的老师嫌学生阅读时间太长而越俎代庖。其实,学生的成长有自己的规律,需要足够的思考空间,教师要有等待学生成长的耐心,任何违反规律的阅读习惯培养都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当我们有耐心留给小学生阅读思维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时,我们会发现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很容易。
四、掌握阅读的技巧与方法,使阅读有效。
要求每个教师自己都要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并通过自己从课本选取一段学习内容、告诉学生自己是怎样阅读的,再让学生也阅读相同的内容、模仿老师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从而逐渐掌握阅读方法。学生能独立阅读后,我们对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首先要认真细致、勤思多想,要抓住词句、标点符号,对每个字词、每个句子都要细致阅读、分析,理解词、句意思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础,文章中的标点的运用除了它的常用用法外,还有作者独特的用意,理解了标点符号的特殊意义,可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次要读写结合,一方面是把重要内容做好记号,另一方面是把阅读时的想法或者难以理解的地方用注脚的形式写在课本上;最后是灵活进行语意转换,阅读重在理解领会,也就是要把阅读内容用别人能理解的语言解释问题。学生阅读时,我们进行巡视,对学生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给予指导或解释;对学生不理解的句子,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从中体会,力求理解;对学生实在难以理解的地方,要求他们做好笔记,等待讨论或请教同学。
五、“指导”与“放手”并举。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没有对语言的感受,就没有对文章主旨的真正感悟。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关键之处,重锤敲打,细细品味作品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因此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咬文嚼字”的精读,“提纲挈领”的略读,“一目十行”的速读。不同的阅读内容,我们会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学生自主阅读就能理解的内容,我们就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学生阅读之后再结合具体内容适当指导或是让学生进行适当交流,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所阅读内容;有的内容比较复杂,需要老师进行精心指导、才能有效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就会通过创设阅读情境、提供阅读提纲、指导阅读方法、调控阅读过程、交流阅读收获等途径和学生一起阅读。
教师必须摆正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要巧妙处理好主導与自主的关系,也就是“指导”与“放手”的关系。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发展水平)和在学习环境中通过教师的指导或与同伴的合作并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能解决问题的潜在水平(第二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他认为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每个学生都能经过自己的努力,发挥自身的主体性,通过教师的指导和与同伴的合作达到第二发展水平,可见,教师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适时”地采取“指导”和“放手”的教学策略。该“指导”的时候不能“放手”,该“放手”的时候绝对不要去“指导”。教师的“指导”应侧重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比如有目的的进行阅读的习惯;查找工具书的习惯;朗读与默读的习惯;读思结合的习惯;圈点批注的习惯;有意质疑的习惯;阅读中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归纳总结的习惯;良好的阅读心理习惯等等;还应侧重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比如要教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认知性阅读,体验文字,丰富语感;学会理解性阅读,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特殊对话,搞清楚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学会鉴赏性阅读,读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学会创造性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通过适时的“扶”与“放”,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全面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我们要重视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