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武望曾任湖南卫视《味·道》的总导演、制片人,该节目被称为“最唯美的饮食节目”。2015年他辞职创立“知了青年”,先后推出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了不起的村落》,用90后喜欢的“网感”和“时尚”颠覆传统纪录片的玩法,成就了“了不起”的系列爆款微纪录片。
用最“网感”的思维打造《了不起的艺人》
李武望是湖南郴州人,今年34岁。他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湖南广电,从节目组跑龙套的一直做到总导演、制片人。
2012年,恰逢《舌尖上的中国》走红,有品牌商找到湖南台想复制一个“舌尖上的湖南”。很快,这个任务落到了一直对纪录片颇感兴趣的李武望头上。
李武望不想抄节目,他决定把纪录片拆成100集,每集4分钟,邀请湖南各酒店名厨制作名菜。这样批量制作的模式首先降低了成本,其次,这其中蕴含的酒店招商让节目还没播就先把钱挣了。最重要的是,李武望抛弃了普通做菜节目的模式,而是将知识与美食结合,讲述美食背后的文化、历史,让节目的档次大大提升。
4分钟的纪录片,可以说与现在风靡的短视频异曲同工。2015年,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总裁杨伟东看了《味·道》,激动地飞到长沙,对李武望说:这样的节目是互联网上非常缺的!
李武望也知道,自己在做的其实是新媒体的内容———跨界的思维让他的想法与目标都远远超出传统媒体所能给予的空间。他决定辞职,和杨伟东合作,成立知了青年,做年轻态、有价值、重沉淀、高品质、满足好奇,引导当下语境的纪录片。
那时,李武望的孩子刚刚出生,他给孩子起名为“思远”,也是希望自己能看到更远的未来。电视台的朋友对他说:“如果你想过知道自己两年后会怎样的生活,那就留下来;如果你想过充满未知的生活,那就走出去。”最终,李武望选择走出去,未知的、无法预判的未来,就是最大的价值。
辞职的时候,李武望很快就有了做匠人主题的方案,于是产生了 2016年的爆款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当时“工匠精神”正成为全民热点话题,李武望希望挑选的匠人能够满足两点:第一,破除大家对匠人那种苦哈哈、需要被救助的刻板印象,找到非常有生命力的人,比如带领藏民用古法编织牦牛绒围巾的美国女孩德清,她爸爸是藏族人,妈妈是法国人,德清20岁来到中国甘南地区,在村庄里花10年时间研究牦牛绒围巾,现在卖到国外去,这就是传统价值新的体现;第二,他们的生活方式,是现在都市人所向往的,比如在景德镇把茶具做到极致的陶瓷设计师董全斌,他住在一个小别墅里,每天做着陶瓷,白天送孩子上学、放学,晚上跟朋友聊天、喝茶,非常惬意,收入并不比在北京工作的人低。
根据互联网视频的观看特点,李武望把纪录片时长限定在10分钟一集,但编导们必须花上十几天进行沟通、策划、拍摄,白天做采访,晚上写台本都是家常便饭。看似不经意的画面,实则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每一集拍摄,李武望都会给团队定下规范手册:画面不能老气,要有电影的画面感;要在十几分钟内把人物立起来,废话少说,不要浪费观众时间;结尾的“燃字幕”将文字和画面结合,直抒胸臆,“网感"十足……
匠人之心拍匠人,大概正是这样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包括零片酬进行旁白配音的林志玲。原本李武望是要邀请好哥们汪涵帮忙配音的,但林志玲更符合互联网跨界的要求,手艺人的传统、古老,配上林志玲的时尚面孔、娃娃音,瞬间激发了新的火花,李武望要的就是这种撞击感。
2017年5月,林志玲穿着中国汉服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广告屏。在这年均客流量近1亿人次的“世界十字路口”,中国文化被弘扬,“东方美”惊艳了世界!而这个话题在网络引爆的热度更是将2017年4月开播的《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推上了巅峰。《了不起的匠人》第一季和第二季在优酷的总播放量超2.1亿次,话题量更是赶超8亿,远远超过同类纪录片如《舌尖上的中国》的话题热度。
更让李武望自豪的是,《了不起的匠人》不仅收获了2016年“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最佳新媒体纪录片奖、第22届中国电视纪录片最佳网络人气作品等八项大奖,也被列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的2016年优秀国产纪录片名单之中。
存档中国百个村落,有种纪录片叫轻氧
虽然是80后,李武望却和一群 90后很谈得来,他的项目团队都是90后,对社会风向有着敏锐的嗅觉和观察力。拍完《了不起的匠人》后,他们的目光很快就瞄准了更多的“东方美”。李武望决定在2017年开拍《了不起的村落》,是因为看到项目导演交上来的一个数据:最近10年里,中国就有近90万个村落已经消失。据统计,2000年中国共有村落360万个,而截至目前,自然村只剩下不到200萬个,几乎每天就有将近100个村落在消失。农民搬走了,村落空巢了,一个民族的传统就完了,村落的文明以及文化亟待被存档和保护,做这个纪录片就有文化“存档”的使命与责任。
《了不起的村落》里没有热门的明星,它的主角是一座座古老的村落以及生活在村落中的村民。李武望从最代表时代印记的村落群像出发,将目光聚焦在村落人物个体上,以小人物述说大故事、大话题。比如第一集节目《最后的驯鹿村》,制作团队还是《了不起的匠人》的原班人马,他们走进大兴安岭深处的鄂温克族,这里是中国最后一个驯鹿村,喊鹿阿婆柳霞独自守望驯鹿。“我妈妈那一代还守在山上养鹿,我们这一代就是想去城市里干我们自己想干的事情,因为我们跟他们想的不一样,他们认为继承这个民族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柳阿婆的儿子雨果在节目中毫不隐晦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也说出了这一代人对于传承的态度。
短小精悍的10分钟高度浓缩了村落的自然风光以及普通村民的生活故事,符合当下人们对短视频的心灵需求,也体现出节目“轻氧”的标签,然而“体量”却不轻。为了能够呈现最精品的村落故事,节目团队前期穿越全国30多个省市和地区,不断地踩点,对数以万计的村落进行调研。在确定村落拍摄后,导演团队总是不着急拍摄,而是先花上大半个月的时间,融入到当地村民的生活中体验,以求记录的内容是最真实的村落文化与文明,只为呈现最完美的10分钟。
2017年11月14日,《了不起的村落》第一季在今日头条首发上线。很多青年人看后,感受到的只有两个字:震撼!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目前,李武望对于纪录片探索出了新的思路,开设“了不起频道”,让观众可以在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搜索“了不起频道”来观看节目,探索那些未知的、被忽略的以及令人惊叹的东方奥秘。
在李武望眼中,做纪录片光有情怀还不够,必须让情怀可持续。因此,他希望把纪录片节目做成互动社群,和网友产生连接。内容也可以做电商,在“了不起频道”上,李武望开设了“知了万物”,售卖手工艺人的作品。《了不起的匠人》热播后,助推匠人走向大众视线,真正实现了节目和现实生活的联动,还带动了手艺人作品的热销。第一季中介绍的唐卡世家开办的学校,受到了观众的极大欢迎,甚至有网友看完节目后报名学习,政府也为学校拨款300万作为补助。
内容还可以做展览,李武望创立了独立运行的知了万物展览品牌,展出手工艺人和村落的非遗作品,并先后出了音频、书籍等衍生产品,举办线下看片分享会,扩散品牌影响力。
李武望设想中的计划还有很多,他对团队小伙伴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也是他刚入电视台时前辈对他说过的话,其实说白了就是,对新鲜事物永远保持好奇心。
用最“网感”的思维打造《了不起的艺人》
李武望是湖南郴州人,今年34岁。他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湖南广电,从节目组跑龙套的一直做到总导演、制片人。
2012年,恰逢《舌尖上的中国》走红,有品牌商找到湖南台想复制一个“舌尖上的湖南”。很快,这个任务落到了一直对纪录片颇感兴趣的李武望头上。
李武望不想抄节目,他决定把纪录片拆成100集,每集4分钟,邀请湖南各酒店名厨制作名菜。这样批量制作的模式首先降低了成本,其次,这其中蕴含的酒店招商让节目还没播就先把钱挣了。最重要的是,李武望抛弃了普通做菜节目的模式,而是将知识与美食结合,讲述美食背后的文化、历史,让节目的档次大大提升。
4分钟的纪录片,可以说与现在风靡的短视频异曲同工。2015年,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总裁杨伟东看了《味·道》,激动地飞到长沙,对李武望说:这样的节目是互联网上非常缺的!
李武望也知道,自己在做的其实是新媒体的内容———跨界的思维让他的想法与目标都远远超出传统媒体所能给予的空间。他决定辞职,和杨伟东合作,成立知了青年,做年轻态、有价值、重沉淀、高品质、满足好奇,引导当下语境的纪录片。
那时,李武望的孩子刚刚出生,他给孩子起名为“思远”,也是希望自己能看到更远的未来。电视台的朋友对他说:“如果你想过知道自己两年后会怎样的生活,那就留下来;如果你想过充满未知的生活,那就走出去。”最终,李武望选择走出去,未知的、无法预判的未来,就是最大的价值。
辞职的时候,李武望很快就有了做匠人主题的方案,于是产生了 2016年的爆款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当时“工匠精神”正成为全民热点话题,李武望希望挑选的匠人能够满足两点:第一,破除大家对匠人那种苦哈哈、需要被救助的刻板印象,找到非常有生命力的人,比如带领藏民用古法编织牦牛绒围巾的美国女孩德清,她爸爸是藏族人,妈妈是法国人,德清20岁来到中国甘南地区,在村庄里花10年时间研究牦牛绒围巾,现在卖到国外去,这就是传统价值新的体现;第二,他们的生活方式,是现在都市人所向往的,比如在景德镇把茶具做到极致的陶瓷设计师董全斌,他住在一个小别墅里,每天做着陶瓷,白天送孩子上学、放学,晚上跟朋友聊天、喝茶,非常惬意,收入并不比在北京工作的人低。
根据互联网视频的观看特点,李武望把纪录片时长限定在10分钟一集,但编导们必须花上十几天进行沟通、策划、拍摄,白天做采访,晚上写台本都是家常便饭。看似不经意的画面,实则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每一集拍摄,李武望都会给团队定下规范手册:画面不能老气,要有电影的画面感;要在十几分钟内把人物立起来,废话少说,不要浪费观众时间;结尾的“燃字幕”将文字和画面结合,直抒胸臆,“网感"十足……
匠人之心拍匠人,大概正是这样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包括零片酬进行旁白配音的林志玲。原本李武望是要邀请好哥们汪涵帮忙配音的,但林志玲更符合互联网跨界的要求,手艺人的传统、古老,配上林志玲的时尚面孔、娃娃音,瞬间激发了新的火花,李武望要的就是这种撞击感。
2017年5月,林志玲穿着中国汉服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广告屏。在这年均客流量近1亿人次的“世界十字路口”,中国文化被弘扬,“东方美”惊艳了世界!而这个话题在网络引爆的热度更是将2017年4月开播的《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推上了巅峰。《了不起的匠人》第一季和第二季在优酷的总播放量超2.1亿次,话题量更是赶超8亿,远远超过同类纪录片如《舌尖上的中国》的话题热度。
更让李武望自豪的是,《了不起的匠人》不仅收获了2016年“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最佳新媒体纪录片奖、第22届中国电视纪录片最佳网络人气作品等八项大奖,也被列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的2016年优秀国产纪录片名单之中。
存档中国百个村落,有种纪录片叫轻氧
虽然是80后,李武望却和一群 90后很谈得来,他的项目团队都是90后,对社会风向有着敏锐的嗅觉和观察力。拍完《了不起的匠人》后,他们的目光很快就瞄准了更多的“东方美”。李武望决定在2017年开拍《了不起的村落》,是因为看到项目导演交上来的一个数据:最近10年里,中国就有近90万个村落已经消失。据统计,2000年中国共有村落360万个,而截至目前,自然村只剩下不到200萬个,几乎每天就有将近100个村落在消失。农民搬走了,村落空巢了,一个民族的传统就完了,村落的文明以及文化亟待被存档和保护,做这个纪录片就有文化“存档”的使命与责任。
《了不起的村落》里没有热门的明星,它的主角是一座座古老的村落以及生活在村落中的村民。李武望从最代表时代印记的村落群像出发,将目光聚焦在村落人物个体上,以小人物述说大故事、大话题。比如第一集节目《最后的驯鹿村》,制作团队还是《了不起的匠人》的原班人马,他们走进大兴安岭深处的鄂温克族,这里是中国最后一个驯鹿村,喊鹿阿婆柳霞独自守望驯鹿。“我妈妈那一代还守在山上养鹿,我们这一代就是想去城市里干我们自己想干的事情,因为我们跟他们想的不一样,他们认为继承这个民族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柳阿婆的儿子雨果在节目中毫不隐晦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也说出了这一代人对于传承的态度。
短小精悍的10分钟高度浓缩了村落的自然风光以及普通村民的生活故事,符合当下人们对短视频的心灵需求,也体现出节目“轻氧”的标签,然而“体量”却不轻。为了能够呈现最精品的村落故事,节目团队前期穿越全国30多个省市和地区,不断地踩点,对数以万计的村落进行调研。在确定村落拍摄后,导演团队总是不着急拍摄,而是先花上大半个月的时间,融入到当地村民的生活中体验,以求记录的内容是最真实的村落文化与文明,只为呈现最完美的10分钟。
2017年11月14日,《了不起的村落》第一季在今日头条首发上线。很多青年人看后,感受到的只有两个字:震撼!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目前,李武望对于纪录片探索出了新的思路,开设“了不起频道”,让观众可以在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搜索“了不起频道”来观看节目,探索那些未知的、被忽略的以及令人惊叹的东方奥秘。
在李武望眼中,做纪录片光有情怀还不够,必须让情怀可持续。因此,他希望把纪录片节目做成互动社群,和网友产生连接。内容也可以做电商,在“了不起频道”上,李武望开设了“知了万物”,售卖手工艺人的作品。《了不起的匠人》热播后,助推匠人走向大众视线,真正实现了节目和现实生活的联动,还带动了手艺人作品的热销。第一季中介绍的唐卡世家开办的学校,受到了观众的极大欢迎,甚至有网友看完节目后报名学习,政府也为学校拨款300万作为补助。
内容还可以做展览,李武望创立了独立运行的知了万物展览品牌,展出手工艺人和村落的非遗作品,并先后出了音频、书籍等衍生产品,举办线下看片分享会,扩散品牌影响力。
李武望设想中的计划还有很多,他对团队小伙伴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也是他刚入电视台时前辈对他说过的话,其实说白了就是,对新鲜事物永远保持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