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涉外服务特色 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员

来源 :城市管理与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42874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有次到使馆区附近的街道采访垃圾分类工作,路过各国驻华使馆门口时,脑海里突然冒出几个问句:他们产生的垃圾怎么处理?也跟北京市一样进行垃圾分类吗?
  这些疑问最近有了答案。北京就有这么一个特殊群体,负责涉外机构的环境卫生服务与管理工作——北京市使馆清洁运输管理处(简称“使馆处”)是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下属事业单位,在垃圾分类宣传沟通、交流合作和试点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国际友人认识、了解和学习中国垃圾管理政策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窗口。
  以北京奥运为背景
  开展垃圾分类宣传


  北京2008年奥运申办报告中向全世界郑重承诺:到2006年以前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50%,垃圾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30%。2010年郭金龙市长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10年计划加快推进垃圾无害化焚烧处理,开展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完善分类收集运输体系,新建、改扩建小区、社会单位全部实行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分类处理。
  作为一支专业从事涉外机构环境卫生服务清洁运输任务的单位,使馆处为实现北京的承诺义不容辞。2004年,北京市开始试点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使馆处也将垃圾分类列为一项重要工作,设定使馆区垃圾分类收集及综合利用率率先达到50%和30%的目标。研究制定了实施垃圾分类的方案,根据实际情况,首先在伊朗、联合国开发署、德国等25家使馆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研究管理途径和管理方法,明确管理部门和清运部门在分类工作中的责任;积极和相关上级部门协调,寻求理解与支持,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在具体工作中,使馆处实施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它垃圾、大件垃圾四大类的大类粗分,分类收集,集中深度分拣。采取统一标识、统一颜色、区分大小桶的分类操作手段。充分利用各项宣传资料和手段,如采取直接面谈的形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得到多数外方官员尤其是环保官员的支持。发现客户没有按规定投放时,及时对清洁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并及时对客户进行垃圾分类宣传。
  以外交公寓为试点
  深入涉外单位和家庭
  各国外交人员工作和生活区域主要集中在建国门外第一使馆区、三里屯第二使馆区、燕莎第三使馆区和五大外交公寓即亮马外交公寓、塔园外交公寓、三里屯外交公寓、建国门外交公寓、齐家园外交公寓。其中五大外交公寓总体服务量占总体水平的近一半,在使馆处的服务对象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5年初,外交公寓分类试点工作拉开帷幕。针对公寓特有的人文环境,配置垃圾桶、垃圾袋,张贴垃圾分类标识和中英双语的垃圾分类操作说明,发放中英双语的垃圾分类入户宣传手册,开展试点公寓垃圾分类宣传讲解活动。在齐家园公寓,以“绿色家园,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儿童绘画作品征集、展览和评奖活动以及“绿色家园”消夏晚会吸引了76个国家的外交人员和家属500余人出席参加,使垃圾分类宣传深入到每一个涉外单位和家庭。之后,垃圾分类工作在其他外交公寓很快开展起来。根据各个公寓不同的人文环境和特点,使馆处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宣传活动,分发大量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展板巡回展出,组织培训各公寓主管工作人员,等。
  此外,使馆处工作人员经常到各个公寓实地考察并听取其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了解和解决问题。例如塔园公寓,由于公寓内垃圾桶站较少,实施分类后的小垃圾桶不能满足用户垃圾投放量的需求,造成用户将垃圾随便扔在桶外的现象,给塔园公寓的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经过了解后,及时对塔园公寓的垃圾桶做出了调整,将原有的小桶更换成为大桶,解决了容积不足的问题。又如乌兹别克使馆,由于馆内部分中国工作人员对垃圾分类的抵触,使分类工作在该馆几次反复,使馆处工作人员耐心予以解答,并及时与工人、翻译、外方人员沟通,最终形成了良好的分类工作氛围。
  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使馆处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在170余家涉外机构和五大外交公寓全面实施了大类粗分、分类回收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分类环保处理模式,为北京垃圾分类工作起到了率先垂范的历史作用,为北京的环保事业做出了贡献。
  建立垃圾分选线
  可回收物走绿色通道
  为提高垃圾分类水平,使馆处从2007年开始筹划建设生活垃圾分选转运中心,该项目从立项到动工,克服了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现在主体工程已经落成,预计2015年下半年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年底试运营。
  根据垃圾分选线的工艺要求,将垃圾分类模式由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它垃圾三大类调整为可回收物(可上线垃圾)、玻璃、厨余垃圾和大件垃圾四大类。可回收物(可上线)经过场内深度分拣(收缴政治性敏感刊物及制品)后,与玻璃及拆解大件垃圾回收的可回收物一起进入“绿色通道”,即交由市商委指定的资源回收企业进行资源再利用;厨余垃圾运至厨余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堆肥处理;不可回收物进行卫生填埋。据了解,实行垃圾分类后,涉外机构的垃圾资源利用率由未实施分类时的7%上升到现在的23%,使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总体达到48%。
  该单位从1969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成立,至今40多年,圆满完成了涉外环境卫生服务保障工作,共获得各项区级先进37个、市级先进39个;先后涌现出了全国劳动模范张洪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时纯利、全国优秀环卫工人荣誉称号获得者王海宽、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张晶等优秀杰出代表。今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使馆处车队被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劳动模范集体。光荣传统和辉煌业绩为根,涉外卫生服务为干,垃圾分类为叶,一棵参天大树就此长成。
  (责任编辑:徐春芳)
其他文献
一、产生背景:景区城管执法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分析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虽然较大程度上缓解了“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问题,但从多年的实践情况看,城管执法部门仍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例如,工作职责日益繁杂,却缺乏规范有力的保障体系;工作过程“苦脏累”,社会形象却一再地被妖魔化;工作方式日益人性化,却经常面临暴力抗法的威胁,等等。自西湖申遗成功后,景中村也成了世遗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期刊
北京市西城区牢牢把握服务民生的目标要求,积极构建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核心,以街道统筹为重点,以公众参与为基础,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多元主体积极响应社会需求的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体系,经过几年的共同努力,初步形成了政府治理、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社会共治结构,连续两年社会建设指数位居北京市16区县首位。2012年,全响应工作模式荣获全国城市管理进步奖;2014年,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期刊
一、“新市民”概念提出的背景和解析  (一)学术层面对新市民概念的解析  农民工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江苏省南部,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后期,苏南地区地少人多,土地无法解决生计,于是出现农民开始以自办乡镇企业和进城服务两种形式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城市建筑业和服务业等。改革开放确定农村人口有自由流动权后,农民工人数急剧上升并超过1亿。农民工首先在小城镇出现集聚。  20世纪80年代初,费孝通对江苏吴江小城镇
期刊
最早对城市形象的塑造是以视觉识别系统为核心,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通过五感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识别系统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也逐渐受到重视,借助五感体验对城市形象进行全方位的打造,成为丰富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五感中的听觉识别视角,对城市中的声音内容进行分析,探讨了听觉识别在城市形象中的营造手段,尝试对城市听觉系统识别塑造提出建设性的应用策略。  一、城市听觉识别系统概述  最早的城市
期刊
从全球来看,城市越来越脆弱,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越来越高是一个发展趋势。根据《2013年全球减灾评估报告》统计,全球范围内仅城市灾害损失一项就预计超过3800亿美元,并且这一发展趋势还在加剧。于城市化迅速推进的中国而言,近年来,每逢汛期,全国不少城市在暴雨的袭扰下纷纷“沦陷”,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安全运行带来巨大影响和破坏,雨涝灾害成为中国城市普遍面临的重大挑战。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如
期刊
六里屯街道位于朝阳区中部,属于城乡结合部地区,具有流动人口多、老旧小区多的特点。区域面积4.4平方公里,共有居民121044人。辖区内有朝阳区环卫中心所属的垃圾楼4个,已全部进行分类改造。街道自2009年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目前已有77个小区通过了市级验收,垃圾分类小区基本实现地区百分之百全覆盖。  为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六里屯街道以公园五号小区为先行试点,创新推广垃圾闭环处理方式,以点带面,推动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通讯化、 计算机化和自动控制化的概念,从而揭开了信息时代的序幕。在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信息化。信息化将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用信息技术抽象成一个信息系统,对其进行分析并加以应用。当后信息时代到来,单纯的信息化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成为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虚拟现实等互联
期刊
记者观察  “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久安方能长治,地处核心区与文保区的安定门街道就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街道制定了2030年总体规划,街道办历任领导秉承一个规划,不仅善治,坚持法治,引导自治,实现美治,更重长治。美美与共,久久为功,或许正是这种“功成不必在我任,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忘我与实干,安定门街道1.76平方公里辖区上69条大小胡同才得以保持十足京味儿而又充满现代气息。  去过安定门的
期刊
当前,北京城市发展中出现了种种“城市病”问题,其中既有城市产业发展规划的问题、城市空间布局规划问题,也有城市建设问题和城市运行与公共服务保障问题。归根结底,是城市发展模式的问题。本文认为,要想提高城市治理能力,需要以生态城市为目标,以新型城镇化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新城发展、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改造为契机,以生态社区建设为着力点,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构建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生态社区建设的
期刊
徜徉在玫瑰花香怡人的芬芳空间里,迷醉在葡萄酒香氤氲的新鲜空气中,穿行于一个又一个迷人的生态乡村和观光园,你会在郁郁葱葱的山水林田路之间,仿佛寻觅到向往已久的梦幻桃源。且行且看且思,你会发现这里的美景不单是视觉上的享受,欧式城堡般的休闲庄园与一排排整齐漂亮的乡村楼房及粉饰一新的平房村落,会让你觉察到这里乡村优美环境背后的经济实力……  7月17日,本刊记者邀约城市管理领域专家对北京市密云县巨各庄镇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