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嵘我们能从法国学到什么?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ongxi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着808路公交车穿越北京城的右心房,京通快速边,时不时露出一块空地或正在开发的地皮,有时还能遇到崭新的商贸广场。城市化的过程紧张地进行着。夹杂着泥土的味道,混合着钢筋和油气的佐料,随着这4月倒春寒的冷风,我被吹到了宋庄。
  北京东书房是典型的北方院子,“因其位处京畿东门之宋庄,为藏书纳报之所,谈经论道之屋;又因其以深究民情为旨,故以别庙堂高深之南书房也。”近年来,宋庄成为画家的世外桃源,小堡村坐落在这里,商品房的价格也水涨船高,老房子相继被推倒,建起了现代化的3层办公楼,与周围的气质有点格格不入。东书房就在一片刚刚被推倒的废墟旁边,幸好有于建嵘坐镇,这书房应该是保得住了。
  穿过狭长的走廊,走进正厅,屋子里油画颜料的味道明显。于建嵘正在画一幅新作,身边围着一圈人,有常客,也有新客人。画架后面是两幅风格迥异的油画,一幅是他当年在上访村结识的老人家,彩色;另一幅是一位没有面容的领导者全身像,面前站着一排形色各异的鞠躬者,黑白。从彩色开始尝试油画创作,从黑白进入自己的油画世界。见到我,他连忙放下画笔,握手寒暄,“今天上午刚送走了10个律师”-,边说着,边走到离画架不远的椅子边,茶几上有数不清的玻璃杯,“我们边喝茶边聊。”位子坐定,红茶倒好,故事便说起来了……
  他已有一段时间没出书了。2007年,他通过法国的精英项目支持,到法国进行实地考察,这本《访法札记》是他在观察的过程中每天记录的工作笔记精选,更像是考察心得,同时还可以看到他笔下的法国风情。
  
  “为什么出版呢?第一,法国这个国家七八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它的社会结构相对稳定;第二,我认为到现在为止,我们都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农民如何组织起来、社会组织怎么建立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法国社会来反观自己。实际上,中国取消农业税之后,我认为它要面对民间社会怎样建立的问题,所以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建立民间社会的问题。”
  这几年,于建嵘仍然马不停蹄地“游走在中国大地上”,农村是他的大本营。今年年初,他又回访了曾经去过的村子,每去一个村子就写下所见所感,发到微信公众号上。他看到了乡村进步的变化,但仍不忘老百姓的地,并更加关注严重的农村环境问题。
  回到东书房,油画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我问道,“你觉得你的画卖得好是不是因为你这么多年来做的事情?”他就笑了,“不完全有,这就是有个感情的因素。人类的社会交往,很多都是情感因素。重要的是他认为你的就是好,就是‘他认为’。”
  他不遵循科班的规则来运用油彩,而是用自己的观察和思维来创造“于建嵘式”的作品,黑白灰三色的调和让画面变得若隐若现。这看起来并不和他的观念有冲突。
  我们的对话是在两个国家之间展开的,中国和法国,或相似,或不同,有时还要捎带一下美国,因为托克维尔那本《论美国的民主》总是绕不过的。法国一方面给予我们对于社会组织、公民社会的进步想象,但同时,它的丛林法则也一刻不停地运作在社会的各个器官当中。一位留法归国博士说,没有一个国家是完美的,法国更是如此,当你看到学生在组织集体罢课的那一刻时,门窗紧锁,知识被关了门,你所向往的自由和眼前的画面是不一致的,但这也是真实的法国。
  于建嵘说,“研究者,是演员还是观众?我们还是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观众。但有点不一样的是,我们看得会更深入一点。”他在京畿东角,看着世界,看着中国,还有他熟悉的江湖。

为什么研究法国?


  人物周刊:你去过法国好多次?
  于建嵘:是的,前不久还去了一次。为什么研究法国呢?有两个原因,中国很多思想家、很多政治的领袖人物都是从法国回来的,邓小平、周恩来、李立三都是,中国革命思想受到的最大的影响来自法国,法国曾经是共产党的精英来源。而且法国人和中国人还是比较友好的,法国与中国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同构性,就是有一些相似,比如政治理念的来源、革命思想的来源。不要看马克思是德国人,实际上很多思想来自法国,法兰西战争啊、巴黎公社原则啊等等。
  人物周刊:中国和法国的社会基础很不一样,法国有人民主权这样的传统,有卢梭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两个国家间的共性,理念上共通的是什么?
  于建嵘:人性是共通的。每个人对事物的利益判断是共通的,制度设计不一样,价值理念不一样,但人性实际上是一样的。西方国家现代民主理论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他认为人都会知道利益的所在,但实际上,每个人的理性又是有限的,有限理性。中国人更多的是把自己的利益、自己的东西寄托于一个父爱主义,像父亲一样,就是我把你安排好了,你听我的就没错。总体讲,我认为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人性是一样的,有限理性是一样的,但思维方式有些不一样,或者从总体来思考问题,或者从局部思考问题,就像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中医讲究的是整体,国家怎么怎么样,西方国家可能讲我的权利怎么怎么样。这是不同的出发点。但我认为这些都不足以说明当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中国社会根本性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我们对个人权利的保护问题。
  不管你是哪个国家,我之所以感受到生活的愉快,我不担心出门之后,这个家没有了,一旦发生这个情况,国家会给我主持正义,有人帮我想办法去抓这些人,要他赔偿,是不是这个意思?

多元的社会组织


  人物周刊:托克维尔想通过美国这个例子来论证民间社会和公民社会的可行性,你怎么理解民间社会?
  于建嵘:在法国,一个人可能加入了很多民间组织,一个领域有很多不同的组织,组织间还要不断竞争,为什么呢?比如我现在建立一个组织,我为老百姓做事情,你愿意加入,我的会费多,我的人也多,我的力量也大,假如不为老百姓做事,没人加入那就衰败了。   人物周刊:你觉得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对于人人平等的宣扬,对法国现代社会的影响大吗?
  于建嵘: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理解法国的时候,一般都先理解法国的革命、法国的破坏。实际上,法国社会相当于在整个西方世界中,提供了很多思想资源的一个地方。比如你刚才提到契约论,现代社会实际上就是从一种人的地主关系向契约关系的转变,契约关系的转变需要精神资源,这就形成了竞争型机制,包括社会组织型的竞争型机制,它的前提条件是基本权力的确定。就是国家的权力、主权来源于什么地方,所有政治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从主权开始的,老百姓赋予国家权力,所以社会契约论给法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很多人会认为,法国现在的社会组织是最多的、也是效率最低的,今天罢课明天罢工,还搞得很愤怒。我为什么去研究它的社会组织,因为这个社会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平稳的,效率可能会受到影响,但不会出现大的错误。
  人物周刊:法国大革命时,卢梭一度被奉为导师,法国人怎样看待他的影响?
  于建嵘:卢梭提出的社会契约,从另一个角度讲,为法国现代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精神资源。法国是一个很矛盾的国家,意识形态也比较分裂。一方面要体现现代社会的一些理念,但很多地方又体现所谓革命的理念。当年中国“文革”的时候,法国是响应最激烈的。

政治神经系统中的申诉专员


  人物周刊:你在整理这本书的材料时,是不是有中观、微观和宏观的思路?微观是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个人,比如农民市长和女社会学家;中观是一些中介组织、农会工会;宏观就是法国的比较灵活的政治管理体系,以及对权力的划分。
  于建嵘:是的。法国的政治制度是一步步演变过来的,跟我们有相似性。一个演变的制度和一个完全设计的制度可能会不一样,当然大体的架构还是有一样的地方,权力互相制衡、互相制约,议会有什么权力,总统有什么权力,总理有什么权力,因为它实行的是总统制。这个演变过程有时候出现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但也有些不大能让人理解的。像刚才讲的小市镇、市长,我就很惊讶。
  人物周刊:还有哪些比较特别的地方?
  于建嵘:社会组织也是一样的,从巴黎公社开始,社会的变革也是一步步来的。法国的骚乱为什么那么血腥,包括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都与它的政治传统有关。这个政治传统是从强调丛林法则开始的,革命理论讲的就是丛林法则,巴黎公社终究提供了一些最重要的社会制度资源,在巴黎公社建立之后实现共产主义。你看从欧文、傅里叶、圣西门这些科学社会主义来源的人物来说,法国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它最有一些浪漫和空想的成分。法国是讲浪漫的,政治上也讲浪漫主义。
  人物周刊:浪漫主义是指想象的美好的乌托邦的东西?
  于建嵘:有这个意思,傅里叶就是搞这个东西的。它的意识形态、政治理论基础可能改变了,但有些核心东西还是没有改变,制约、平衡。
  人物周刊:也就是这个社会存在的理念是大家所共识的?
  于建嵘:对,制度可能有一些差异性,所有的民主制度来源于地方自治,这点应该是一个共识,必须有地方自治,才有民主制度的产生,没有地方自治,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产生,在这点上,法国是典型的地方自治制度。当然也是有差异性,但没有改变这一点。
  人物周刊:法国是怎样的一个平衡?你如何看待冲突和社会的平衡之间的关系?
  于建嵘:每一个社会都有冲突,冲突是肯定有的,但社会之间能不能达到和谐,它实际上有一个调节机制,很重要的一个是司法调节。所有的问题最后都是要有一个权力的救助机制,我在法国看到了它的申诉专员制度,和我们的上访制度有点类似,但又不一样。这个制度就是给老百姓一个权力救助的制度,你权力怎么来的,权力出现问题怎么办,是这样的一个制度。从社会关系平衡来讲,当一方权力受到制约的时候,另一方能否给予救助。我采访那个共和国专员的时候,他讲到一个问题,这个案子怎么来的。它和我们的信访完全不是一回事。第一,他的权力来源不一样。共和国专员的权力首先来源于总统,总统任命完之后不能撤销,就是说我任命他当了共和国专员,没有法定程序的情况下不能撤销;第二,他的职责是搞社会调查。人们不反映我和谁打架这种问题,而是反映公权力侵犯老百姓利益的情况,他先要找议会、议员,议员把这个案子推荐给共和国专员,共和国专员开始介入调查。假如说某市某某制度,在这里居住却不能买房子、车子,这个制度违背了宪法,共和国专员会做这个制度性的调查,他不针对个人案子进行调查,他针对的是公权力的案子;第三,调查完怎么办。我们这里怎么做呢,你上访后向领导写个报告,领导批一下,再去解决。共和国专员不是,他会写一个针对某个部门的报告,但这个报告会给谁呢?比如,他给劳动人事部说,现在这个问题我们认为你是错误的。他们不改怎么办?专员对我说,他有一个“核武器”,就是找媒体。他向媒体公布,公布了这个报告你就完蛋了。我问他找过没有,他说从来没找过,为什么?“我们每次一去,他们就改了。”
  
  人物周刊:你在书里面提到你也去了法国的社会纠纷调解处,它和专员制度有什么区别?
  于建嵘:那个是就是社会调解。就是民间调解,比如说你家里有事情。它带有一点公立性质,但它没有权力,国家可能会资助一些,一些律师参加这个社会调解。

灵活的基层管理


  人物周刊:书中有一章是《农民市长》,他是个什么样的角色?
  于建嵘:法国的市镇有的很小,当然也有很大的,比如巴黎。农民市长那个市只有几十户人家,但也是个市。我到他家里去,他说我就是市长啊,我说你怎么能是市长,他说你看看,我有共和国发的这个市长(证明),我和巴黎市长的地位是一样的。我说你连办公室都没有,他说没钱啊。收不到税就养不起警察啊。那个国家体制是这样的,就是自治。   人物周刊:法国有着大区-省-市镇这三层,在你的描述中,我感觉它是一个整体的体系,但这个体系中不同层级间的关系其实是很微妙的,像有一种张力在里面?
  于建嵘:对。因为这里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总统选举、议会选举,人不一样,选票当然是不一样的,它的张力主要体现在对国家政治层面的影响。比如我这个区大,我的经费多、关系多,选票也多,政府就更加重视。
  人物周刊:你书里写道,那个市的财政是由公共会计来管理的,为什么?财政部门与政府的关系如何协调以避免腐败问题?
  于建嵘:就是因为它太小了,没有办法请会计。大一点的市就有财政署、财政厅。比如讲,大的市镇,巴黎市镇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制度。小市镇,就是公共财政管理,市长管不了钱。开句玩笑讲,村在乡管。现在我们村里的财政不是乡里来管嘛。大的市镇有很多东西来监督你,小的地方开议会都没办法开,警察都没有。
  人物周刊:他们是如何看待什么是分内的,什么是分外的,就是公和私的界限在哪里?
  于建嵘:那是很明确的,所有的分内和分外都与权力有关,与财产关系有关,公共财产会和私有财产划分得非常明确。
  人物周刊:你认为法国的市镇制度对于中国的基层管理来讲,有什么启发?
  于建嵘:中国完全学法国是学不来的,因为制度本身不同,中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但有些东西是可以确定的,比如说:第一,社会民间组织;第二,社会调节组织,对于权力,你可以建共和国申诉专员制度,但不一定要建信访制度,信访制度跟共和国专员制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制度。
  人物周刊:你是说咱们的信访制度可以参考一下这方面?
  于建嵘:对,申诉专员制度只解决公共权力与民众的矛盾,别的不管你,我们的信访制度什么都管。昨天不是有人发微博说,一个老太太看了那个信访局的电视之后,找到信访局说,你们怎么这个事也不管,那个事也不管,厕所坏了你还不管?

差异化的解决路径


  人物周刊:关于农业的发展这一块,《访法札记》中写到了法国的合作社,它和普通公司有区别吗?
  于建嵘:有区别。合作社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它的利益,公司是按照股份、股权来分配,你出了钱,按照资本来分配的;而合作社是按照成员来分配,以成员的利益为基础,合作社社员不仅要服务他人,同时也是利益的享有者。
  在法国和其他的西方发达国家,合作社都是很发达的。
  人物周刊:我看过徐勇老师在2013年写的一篇关于家户制的文章,其中提到我国政府推广家庭农场,后来家庭农场的发展好像不是特别理想,你怎么看?
  于建嵘:家庭农场的关键问题在于中国的农地始终存在一个困难(地权),
其他文献
在80年代的“文化热”中,上海出版了一套很出名的《中国文化》研究集刊,主编是方行和朱维铮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是国内最早招收文化史专业研究生的,挂牌的指导教授也是方行和朱维铮。方行还是全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副主任和《上海文献丛书》的主编。起初我和朱维铮很熟,但却不知道方行是何许人也。后来在图书馆的目录里查找,才知道他曾经编过《李大钊选集》、《谭嗣同全集》、《唐才常著作系年目录》、《徐光启著译集》、《
今年7月,胡军和儿子胡皓康参加了第三季《爸爸去哪儿》的录制。节目播出后,“胡军”二字成了网络热搜词。    胡军的父亲是男中音歌唱家,母亲是话剧演员,大伯胡松华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这样的成长环境,对他来说,走上演艺之路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1987年,胡军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进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舞台上的那些年,他当过主角,也跑过龙套,中间偶尔接拍影视剧,但直到2000年,和刘烨主演了
每年都能在北京至少看到一场《春之祭》的舞蹈,有的来自外国演出团体,有的出自本土创作者,只要冠上这个名字,就能引起观众(包括我)的兴趣。经典作品的确如同某种咒语,让这首在20世纪初首演时遭遇极大挫折的曲子,在此后的世纪持续地施展着它的“报复”。  反复的征用容易出现某种创造性的疲倦,对作品的理解进入一个漂流、移位、解构的过程,离原作越来越远,当然这并非坏事,也可以是一种创造力的来源。但危险之处在于,
连接海德街码头的有轨电车,远处是知名景点恶魔岛监狱  再赴旧金山是来怀旧的。  上次来是一年前,混迹硅谷的昔日同窗刚刚跳槽,适逢我前往,便带我参观这家估值60亿美元的科技公司。这种刚刚起步的公司在美国叫Start-up,如果势头甚猛,融了亿万资金,就要在旧金山市中心租个体面的写字楼,选顶尖的室内设计师,买货真价实的艺术品,争取早日脱离“码农”和“屌丝”的行列。我参观的这家,刚刚配置了世界上最顶级的
没人喜欢坏情绪,但科学家已证明,坏情绪之所以演化出来,是因为它有大用处。恐惧,让我们远离当下的危险;焦虑,让我们为将来未雨绸缪……那么,好情绪除了让我们“感觉很好”之外,有什么实际用途呢?    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心理学教授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发现,除了让你更幸福(当然),积极情绪还能让生命变得更丰富、也更宽广。她将此称为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broaden and-build)”效应。简言
“我体验过流水般赚钱的日子,也被人用枪抵在脑门,被抢得只剩一条裤子”偷渡去南非  我是跟着大哥裘永祥去的南非,一呆就是13年。  我出生于1950年代初,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从小家里条件不好。兄弟三人上学,就靠父亲一个人承担。他一个月工资83元人民币,前半个月还钱给人家,后半个月又要借钱过日子。南非约翰内斯堡,当地的排外分子在街头制造骚乱,攻击和抢掠外国人商店  1965年,我进入上海市机械工业学校
老中少三代都为之着迷的男明星少有,刘德华算一个。我们采访了14位刘德华的资深粉丝,多数是华仔天地成员,想弄清他走红多年的奥秘。1988年成立于香港的华仔天地规则明细,成员来自海内外,年龄跨度从40后跨域到00后。活动现场不时可见一家人的身影,包括爷爷、父母以及十几岁的孩子。粉丝会会规严格,多数内部活动并不向媒体开放。刘德华称他们为家人,会把年迈的父母带到粉丝会,也主动分享宝贝女儿的照片。粉丝反过来
曹格和吴镇宇  完全有理由替星二代担心了。在跟爸爸妈妈不停亮相真人秀的同时,无法避免被裹挟进各种争斗,比如最近闹得最凶的吴镇宇和曹格。吴镇宇先是在一次视频采访中毫无征兆地摔了话筒,声称儿子费曼在某档亲子类节目中因为摄制组的粗心大意,造成“永久性的伤害”。接着,群情激昂的粉丝照例寻章摘句,从节目视频里找答案,揪出了肇事者——同节目组曹格的儿子。  可能就是两个小孩你推我搡打来打去,最后酿成一场“事故
【美】《纽约客》  11月7日    2015年11月,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以1.704亿美元拍出莫迪利亚尼(Amedeo Modigliani)的画作《侧卧的裸女》,成交价仅次于毕加索《阿尔及尔女人》(1.79亿美元),而买下这幅画的人,事后被证实是中国收藏家刘益谦。四个月后,我在刘益谦创办的上海龙美术馆见到了他,这是他在中国开办的两座美术馆中的一座,位于黄浦江西岸,是当地政府着力打造的文化走廊计划
正式登基近10年之后,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的人生画上了句号,2015年1月23日,沙特阿拉伯王宫办公厅发布消息:国王阿卜杜拉于当天凌晨去世,享年90岁。他的弟弟、王储萨勒曼继位成为新国王,同时宣布第二王位继承人、第二副首相穆克林为新王储。  阿卜杜拉的葬礼在首都利雅得的一间清真寺举行。按照伊斯兰教的传统,阿卜杜拉的遗体只盖上了一块白布,抬至清真寺。葬礼由萨勒曼主持。只经过几分钟的简短仪式,阿卜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