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三峡诗初探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huang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白居易三峡诗从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形式角度看,题材多以揭露社会现实及弊端、记录地方治理、反映忠州及巴渝民俗、吟咏花木、唱和宴饮、怀念为主要特点,艺术特色表现在情景交融、意境深长、比喻夸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充满闲适感伤的色彩四个方面。
  关键词:白居易 三峡诗 题材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是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白居易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元和二年授翰林学士,元和十年被贬江州司马。元和十三年冬,他接到朝廷的调令,由江州司马擢升三峡地区的忠州刺史。次年三月,诗人携其家眷赴忠州任职,至元和十五年夏天离开三峡地区返京任职,共计一年零三个月。白居易这次被“晋升”至忠州,不仅改变了他的思想,也改变了其诗歌创作的风格,不再是以往那般以讽喻诗为主,而是以一些格律诗文和闲适诗文为主要创作路线。在这段时间里,白居易共写下诗106首,序文2篇,奏状3篇,碑碣1篇,以及在他离开后还写下9首诗来回忆他在忠州的生活。而我们也可以从诗人所留下的这些作品里清楚感知到他在这段时间里的心路历程,以及事后对忠州美好事物的怀念之情。
  一 白居易三峡诗的题材特点
  白居易诗歌的题材向来都是以丰富多彩而著称,他自接到调令来三峡忠州赴任直至他离开后怀念三峡的诗歌,从所表达的内容形式来看,其诗歌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第一,揭露社会现实及弊端。白居易很多早期的作品都是以讽刺喻义为主,主要意义在于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批判朝廷的腐败,而自从白居易被贬谪之后,其表现手法也不再是以之前那种锋芒毕露的讽喻为主,虽然在那之后也有揭露与批判,但其表现手法也不再那么明显,而是借助一些东西来进行暗喻。如他在元和十五年正月忽闻唐宪宗被宦官下毒杀害,便写下 “碧油幢下捧新诗,荣贱虽殊共一悲。涕泪满襟君莫怪,甘泉侍从最多时”。(《奉酬李相公见示绝句》)叙述的就是他对当时宦官专政、黑暗腐朽的社会感到万分的痛惜。因为宦官虽为皇帝身边的侍从,但是他们的存在不仅危害了老百姓,就连一朝天子的皇帝也难逃其毒害。全诗清晰地表达了他心中的那份愤慨之情。
  第二,记录地方治理情况。同情人民、执政为民是他的人生纲领。他在《东坡种花二首》里写到:“养树既如此,养民亦何殊?将欲茂枝叶,必先救根株。云何救根株?劝农均赋租。云何茂枝叶?省事宽刑书。移此为郡政,庶几俗苏。”白居易就是以种树来暗喻应该如何对待人民,如何让他们进行修养生息的道理。因为白居易在朝为官多年,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他知道人民是一个国家得以生存的最根本基础,惟有人民生活富庶,国家才能得到长治久安。除此之外,在三峡忠州那段时间里,白居易重农重桑,开山修路,努力发展当地的经济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得忠州的人民永远怀念他。
  第三,描写三峡民风民俗。诗歌所描写的对象都是随着诗人活动地点的不停变换而变化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每个地域都有着专属于它自己的独特文化特色。而忠州地处巴渝地区,有着浓烈的巴渝风情以及自己的民俗民歌,尤其是三峡“竹枝词”民歌最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而白居易的忠州诗歌中有一部分的内容就是描写忠州当时的生活环境和当地的一些风俗民情,如“巴俗不爱花,竟春无人来”(《东坡种花》)、“蛮鼓声坎坎,巴女舞蹲蹲”(《郡中春宴因赠诸客》),等等。他还将巴渝民歌曲调纳入自己的创作之中,模仿它的创作风格,却又不失自己本身的特点,将两者突出之处紧密结合。其中便以他模仿当地民歌风格所创作的《竹枝词四首》为代表,亦使得他在诗歌创作风格上展开了全新的一面。另外,白居易还作了与节庆相关的诗,以反映当地的民风民俗,其中以《寒食夜》为代表作。寒食夜是指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当天应禁止烟火,吃冷饮食物。
  第四,吟咏花木。白居易是一个多情的诗人,他不管走到哪里,都喜欢栽花种柳以示风情,既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也能使人赏心悦目。因此,白居易在忠州的那段岁月里还写了不少以“花木”为主的诗,歌咏了身边不少的花木。“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何此巴峡中,桐花开十月?”(《桐花》)这两句表明了白居易在冬天的时候看到原本该春季盛开的桐花,为此感到惊奇不已。而“花房腻似红莲朵,艳色鲜如紫牡丹”(《画木莲花图寄元郎中》)与“如折芙蓉栽旱地,似抛芍药挂高枝”(《木莲树图诗并序》)则形象地描绘了木莲花盛开时的样子。今天的我们,捧读白居易的诗篇,依稀可以仰视木莲树的高大,木莲花的妩媚。
  第五,唱和宴饮。多是白居易和朋友间以酬唱、赠谢、宴饮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其中,有写与朋友宴别的诗篇,如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与弟行简同行,从浔阳溯江而上,到湖北夷陵适逢阔别四年、朝夕渴慕的挚友元稹,惊喜交集,遂停舟赴长江北岸黄牛峡口半山腰的石洞(后称三游洞)中置酒畅饮,倾述别情。两位诗人,彼此赋诗相勉。白居易在赠元稹诗中写到:“夷陵峡口明月夜,此处逢君是偶然。一别五年方见面,相携三宿未回船。坐从日暮唯长叹,语到天明竟未眠。”“君还秦地辞炎徼,我向忠州入瘴烟。未死会应相见在,又知何地复何年。”情深意厚,溢于言表。更有写宴别情形的诗歌:“鞍马军城外,笙歌祖帐前。”(《浔阳宴别》)以及表达白居易对朋友做近邻的那股欣喜之情:“新恩同雨露,远郡邻山川。”(《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好在天涯李使君,江头相见日黄昏。”(《初到忠州赠李六》)另外还有《寄王质夫》、《哭王质夫》这种诗歌,主要是抒发了朋友间那种同病相怜的感慨,以及对朋友逝去的痛苦与悲哀之情。其实,这类诗歌比较多,例如还有《奉酬李相公见示绝句》、《重赠李大夫》、《行次夏口先寄李大夫》等。由此不难看出,白居易在他担任忠州刺史的那段一年零三个月的生活还是很丰富多彩的,也可以说这些是陪他度过那段痛苦时期的重要源泉。
  第六,怀念过往。白居易在三峡生活的那段时间里,曾忆因为一些事物而想起自己的家乡,“蒙蒙碧烟叶,袅袅黄花枝。我家渭水上,此树荫前墀。忽向天涯见,忆在故园时。”(《庭槐》)便是因为他在忠州看到了与家乡相似的槐树,从而流露出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阴雨》)则是因为连绵不断的秋雨使得他的心情倍感寂寞,便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老家和京都,无聊至极惟有以抚琴来慰藉他的思念之情。甚至他在忠州看到柳树也不禁想起在江州担任司马时所种下的柳树,“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忆江柳》)表达了他的那份思念之情。而在白居易离开三峡之后,又时常想起忠州的一切,甚至在梦里回到忠州,“阁下灯前梦,巴南城里游。觅花来渡口,寻寺到山头。江色分明绿,猿声依旧愁。禁钟惊睡觉,唯不上东楼。”(《中书夜直梦忠州》)在朝期间也几次思及忠州而作诗,并寄回忠州,“花含春意无分别,物感人情有浅深。最忆东坡红烂漫,野桃山杏水林檎。”(《西省对花忆忠州东坡新花树,因寄题东楼》)与“再游巫峡知何日?总是秦人说向谁?长忆小楼风月夜,红栏杆上两三枝。”(《寄题忠州小楼桃花》)都清楚地表达了他对忠州的想念之情。
  二 白居易三峡诗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三峡诗不仅在题材内容上多种多样,艺术形式上同样异彩纷呈,在唐诗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有着重要影响。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绘景状物与抒情言志巧妙结合,使得作品情景交融。白居易很多三峡诗在描写自然界优美风光的时候,常常情不自禁地敞开了他的内心世界,使情与景结合,给人一种风景如画、瑰丽迷人的感觉。《初入峡有感》、《入峡次巴东》等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前一首诗中,他描绘了江峡奇景:“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瞿唐呀直泻,滟屹中峙。未夜黑岩昏,无风白浪起。大石如刀剑,小石如牙齿……长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山高、水深、崖陡、浪翻、石恶的雄奇之势,描绘得惟妙惟肖,犹如身临其境。不过,他并非纯客观地绘景状物,而是联系身世,触景生情、移情于景,发出了“一跌无完舟,吾生系于此”、“长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的慨叹。《夜入瞿唐峡》则着意描绘了峡谷的奇险:“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此时的诗人奔波于贬官的途中,政治抱负远未施展,心中本有无限愁绪,又遇逆风惊浪,前途命运难以预卜,因景生情,发出了“欲识愁多少?高于滟堆”的感慨,揭示了自己置身困境的愁苦情怀。
  2 意境含蓄蕴藉,语浅意深。白居易前期诗歌多浅易直白,胡应麟《诗薮·卷六》曰:“乐天诗,世谓浅近。”然而到三峡忠州后,在保持前期诗歌浅易的优点时,更加注重含蓄韵味,使其三峡诗具有语浅意深、语近意远的风格。正如薛雪《一瓢诗话》评白诗:“言浅思深,意微而词显。”三峡气候潮湿,树木、杂草丛生,易滋生蚊子,白居易以此为对象,作《蚊蟆》诗,描写蚊子在人的耳朵边飞来飞去,“薨薨声”使人讨厌,蚊子叮在皮肤上“拂不去”吸血,使人憎恨不已,实际上是用拟人的手法提醒人们要早日防备那些像蚊子似的奸邪小人,以免受其侵蚀和毒害。这种以害人虫为描写对象的表现手法,影响深远。“江花已萎绝,江草已消歇。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江上送客》)以枯萎的花朵与杜鹃的凄惨叫声的悲惨意境寄予他心中的那份哀伤之情。
  3 善用比拟、夸张、对比、衬托等多种艺术手法。如白居易的《鹦鹉》:“竟日语还默,中宵栖复惊。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暮起归巢思,春多忆侣声。谁能拆笼破,从放快飞鸣?”此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鹦鹉”像鸟、像人、像自己,鹦鹉被囚的原因是因其身上有漂亮的“彩翠”羽毛;“心苦”的原因是其善于逼真模仿各种声音。在是非颠倒的社会里,“彩翠”的羽毛会引起别人的嫉妒,恰如《离骚》所言“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被流放的原因也正是白居易被远放三峡的原因,故希望“拆笼破”,让鹦鹉能自由自在地飞翔。白居易用夸张手法描写三峡的险峻:“万丈赤幢潭底日,一条白练峡中天。”用对比手法描写了忠州僻远荒陋,以及这座山城与江面落差巨大的地形地势:“吏人生梗都如鹿,市井疏芜只抵村。一只兰船当驿路,百层石蹬上州门。”而“西日照高树,树头子规鸣。东风吹野水,水畔江蓠生。尽日看山立,有时寻涧行。”(《郊下》)则是将他所看到的景色与他的心情相结合,更是用西日和子规(杜鹃)、江蓠来衬托他当时心中的那份感伤。
  4 充满感伤和闲适色彩。白居易生活在三峡地区的这段时间里,由于身处逆境,使得他后来的作品中感伤色彩浓厚,在他的三峡诗中用感伤的字词多达70余处,如“忧”、“忧恼”、“懊恼”、“愁”、“忧愁”、“愁杀”、“愁牵”、“破愁”、“苦”、“恨”、“病”、“悲”、“虚空”、“心灰”,等等。同时,这段苦闷寂寞的生活经历,也激发了他对人生的一些思考。俗话说:“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野。”而在白居易看来,这些都不是他所想要的生活。他所要的是一种“中隐”式的闲散生活,即在朝任职,但又不想出任重要职位,而只想过平淡的生活。他的三峡忠州诗所揭示的就是他后来所追求的闲适的“中隐”人生态度,改为以闲适诗为主的创作倾向。而这一切从他开始出现的《委顺》一诗中的“宜怀齐远近,委顺随南北。归去诚可怜,天涯住亦得”,就体现出他当时那种闲淡、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故白居易对闲适诗的创作重视程度,并不亚于之前的讽谕诗的创作。
  
   参考文献:
   [1] 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 白居易:《白居易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宦书亮,男,1977—,重庆忠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工作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唐代文人在评论本朝人的散文作品时,常用的四种批评手法是知人论世、摘句褒贬、意象批评和格法批评。这四种论文方法在唐代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且影响深远。  关键词:唐人论文 唐代文学 批评手法 论文手法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形式多样,手法灵活,非常讲究自身的艺术性。在唐代,文人们在评论本朝人的散文作品时,常用的四种批评手法是知人论世、摘句褒贬、意象批评和格法批评。虽然这四种方法并不是唐人新创,但在唐
期刊
摘要英美诗歌对女子的拟状直接、奔放、明确,而中国诗歌则间接、含蓄、朦胧。本文通过对英汉诗歌中对女性外貌的描写与刻画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英汉诗歌所采取的不同拟状方法以及形成于此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英汉诗歌 对比 文化因素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    诗歌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结晶,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这种主情的文学体裁运用精炼的、富有想象力、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高
期刊
摘要《阿房宫赋》是一篇优秀的文赋,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外在艺术形式(辞)与内在思想内容(理)形成了一种精妙的默契。同时,骈、赋、论在同一篇作品中达到了完美统一,行文的咄咄逼人的夺人之气与字里行间翔实严谨的逻辑思辨彼此呼应,相互发力、融合为一,形成了意蕴丰美的审美对象,使其成为古代散文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亮点。  关键词:理 词 契合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杜荀鹤是“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诗人。在动乱的晚唐,激情飞扬、疾恶如仇的诗人曾经隐居九华山,《溪兴》即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写照。《溪兴》在句法上很有特点,逻辑上丝丝入扣,不仅句中有因果关联,而且句与句之间也因果关联,思维缜密甚至可称为板滞。本文试就《溪兴》诗句的特点所透露出的诗人凄苦的心态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杜荀鹤 《溪兴》 句法 心态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杜荀鹤
期刊
摘要李群玉的诗歌具有多方面的典型意义。他的诗歌是一部典型的晚唐诗人“高开低走”的思想发展的历史,是晚唐诗歌善于观照心灵世界、主张冷艳的审美风尚的反映,在文学精神上促进了文人词的发展和成熟。  关键词:李群玉 诗歌 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在灿若星辰的唐代诗人群中,湘籍诗人李群玉似乎不是那么夺目耀眼,难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从其生活的晚唐时代来考量其创作实绩的话,则
期刊
摘要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探春性格开朗、大方,才情高且有着自己的一番抱负,是个有政治家风范的小姐。面对危机四伏、日趋破落的家庭形势,探春既不同流合污,也不熟视无睹,尽管与大观园里的群芳同为悲剧性女子,探春却独具个性。尤其是其胸襟与才志堪为其他女子所不及。本文试从其性格和才智等方面,分析探春这一人物形象。  关键词:贾探春性情才智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红楼梦》中关于探
期刊
摘要唐代是女教传统承上启下的新变时期,不仅产生了诸多的女教训诫作品,而且从多方面呈现出与以往女教所不同的发展新趋向。作为唐代女教文献中仅有的两部保存比较完整的作品,《女孝经》和《女论语》为我们了解唐代女教纂述的内容与特点提供了直接而详尽的资料。  关键词:《女论语》 《女孝经》 唐代女教文献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唐代社会本是儒释道三教并行,且儒教不占绝对统治地位,因而
期刊
摘要明末清初,出现了一批以才子佳人为男女主人公,双方因才情而互相爱慕,几经波折,终成眷属的一类小说,文学史上称之为才子佳人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在创作题材上一改以前小说通过历史的、神话的、色情的成分来表现内容,而是运用中篇章回小说的形式,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作为表现对象,能够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人物心理的刻画来表现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带有知识分子书卷气息的文学语言风格。  关
期刊
摘要《红楼梦》巨大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中,王夫人这个人物始终贯穿着全书,掌握着全局。文章通过对王夫人与贾政、贾母、宝玉、探春、金钏儿、晴雯等所处的关系加以考察,把王夫人放到她所处的社会背景、家族的位置中来探讨,发掘王夫人这个人物既矛盾又复杂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王夫人 性格特征 关系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其
期刊
摘要蒲松龄是清代著名短篇小说家,他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堪称世界著名短篇小说。本文通过蒲松龄设奇造幻所写的狐仙鬼异的故事,探析了作者寄蕴其中的丰富思想内涵:揭示社会黑暗、表达理想追求、道德上劝诫他人、传布知识等。而这丰赡的思想内容,正是《聊斋志异》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蒲松龄 《聊斋志异》 狐仙鬼异 思想内容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1640-171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