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临城山下金代窑址发掘简报

来源 :文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ilov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概况山下村位于临城县城东南4公里处。该遗址位于山下村东南、南水北调渠线内。东距苗大公路200米,南距薛家庄村200米,西距山下村400米,北距山下东窑址150米,地理坐标为北纬37°23′49″,东经114°30′55″,海拔85米(图一)。2013年5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过山下东窑址的南部,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瓷片。
其他文献
小黄村墓群位于安徽省肥东县包公镇文集乡小黄村,东北距小黄村约80米,西北距合宁高速约400米,南距合宁铁路约100米(图一)。为配合基本建设,2014年7~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群进行了钻探和发掘,共清理汉代至清代墓葬20余座。其中M10、M11方向一致,形制相近,年代均为西汉时期,出土器物较为丰富。现将两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2015年11月,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东区紫荆街道办事处高尚村基本建设用地范围内钻探发现的6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图一)。发掘区东临白云山路,西临规划中的崇信巷,南临政通路,北临规划中的崇仁巷。其中,M253为一座唐墓,虽被盗扰,但保存相对较好,出土器物丰富。现将此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2013年9月,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秀容街道办事处西街村委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现出露石质佛教造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对现场进行了考察,初步认定其为佛教造像窖藏坑遗存,随后对窖藏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窖藏坑位于忻州古城址西北部,东北距明代忻州古城北城门楼约150米,北距北城墙基址约20米(图一)。发掘工作从9月末到10月初,历时一周,在原来施工开挖的基础上布探方一个,东西长7.1、南北宽2.4米,揭露面积近17平方米,清理灰坑2个,其中H1出土了一批北朝到唐代的佛教造像。现将窖藏坑发掘情况简报如
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位于临汾、长治、晋城三市交界处,地处晋南太岳山东南麓,沁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虽然有关安泽地区佛教信仰情况的历史文献较少,但留存至今的一些北朝时期的摩崖造像[1]足以证明其时佛教在当地的传播盛况。其中,雕凿于北齐河清二年(563年)的上寨摩崖造像,位于良马乡上寨村西约1公里外沁河支流泗河西岸老庙上岭山腰处.坐北朝南(图一)。现存两个像龛刻在一块完整岩石上,同时刻有大篇供养人题记。该处摩崖造像于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目前相关研究尚属空白。
2016年7月至2017年4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长沙铜官窑石渚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揭露灰沟、灰坑、房基等多处遗迹,出土了大量瓷器、窑具等标本。学术界普遍认为长沙窑彩瓷以釉下彩为主。作者选择50余件彩瓷标本,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对各品类彩瓷进行观察,发现所有标本均为先施釉,再于釉上着彩,然后一次烧成的高温釉上彩瓷,即长沙窑彩瓷为高温釉上彩瓷,或者说以高温釉上彩瓷为主。大量外销瓷风格瓷器的出土证明铜官窑是中晚唐时期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也是中晚唐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
2012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曲江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唐墓。墓葬形制为竖穴墓道单室砖室墓,坐北朝南,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组成,甬道和墓室绘有壁画。出土器物有陶器、瓷器、铁器、铅器、骨器及墓志等。根据墓志可知,墓主为唐博陵郡夫人崔氏,系泾原、镇海节度使周宝之妻,葬于唐乾符六年(879年)。此墓纪年明确,保存基本完整,为西安地区晚唐墓葬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