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隐喻、媒介:1930年代“内容与形式”之争的重新审视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rry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评论及“软硬性电影”争论的核心论题。本文以“媒介”视角重读《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通过文本梳理、隐喻及跨媒介比较分析,认为“内容与形式”之争是早期中国电影人对电影本质的初步探讨。在媒介视野下,印刷时代形成的文学、戏曲、艺术、哲学和意识形态观念深刻影响着当时电影人的思维和判断。虽然他们已经认识到电影技术、形式及其娱乐功能的特点,但尚未触及社会意义上的电影视觉机制及其以此构建虚拟现实世界的主体性生成与演化逻辑。在当代,关于电影本体的探讨依然争论不休,本文认为
其他文献
影像叙事中,“城”与“人”具有深层互文关系。一方面,城市意象作为典型的环境背景和潜在的文化基因,会对影视剧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人物的性格特征
城市的现代化演变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重构的动态过程,空间政治成为现代城市文化多元性和权力斗争复杂性的重要表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工电影对中国当代城
新疆题材电影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三种话语主题:第一,和平解放新疆。第二,建设美丽新疆。第三,和谐幸福新疆。三种话语主题所呈现的文化特征为:建构国家认同的文化景观、
由于欧美长期的殖民,这深刻改变了非洲历史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非洲电影起源于欧美世界的殖民,而在非洲反抗欧美殖民的过程之中诞生了本土电影,以反殖民为主的第一代非洲
在纪录电影领域,自然题材一直是较为重要的创作类型。而长期以来,自然类纪录电影主要是以纪实美学为导向的诗意化、客观化记录和以戏剧美学为导向的情节化、拟人化记录两类方
乔什瓦·李德伯格曾预言:“人类统治地球最大的威胁是病毒。”在每一次重大的“黑天鹅”事件之后,往往会对一个国家、一种机制、一个产业产生重要的分水岭式的影响,对于2020
“十七年”时期,特殊的时代语境使得电影的娱乐性被放逐到边缘地带,主流话语的宣传成为重要题旨。正是在主流话语的规范下,“十七年”电影中爱情描写的存在方式、艺术特征、
未来城市是科幻电影中的常见元素,科幻电影通过对未来城市中的持续进步或衰退的未来图景、流动与区隔并存的空间架构,以及赛博空间与现实世界在具身体验上的差异的呈现,展现
国产动漫电影与文学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早期国产动漫电影多数取材于文学作品且遵循原著的表达、情节、人物设定等。随着时代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脱胎于文学作品的国产动漫
中外电影发展及相关理论研究表明,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音画创作必定要遵循一定规律,否则,其本体中传统的信息、理念及内涵便会缺失,不能更好地为观众认知。在此情况下,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