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格和他的终极精神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语》这本记录个人言行举止的小册子却框定了中国数千年的思想格局,我们试图通过零散破碎的记载还原一个真实的人,体会其人格上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支配这种高度的终极精神。
  关键词:孔子;人格;终极精神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孔子作了如下评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司马迁通过这段话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仰与推崇,同时司马迁也说出了读孔氏书最正确的方法:“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读孔氏书不应该拘泥于孔子对具体事物只言片语的评论,而应该通过零散破碎的记载还原一个真实的人,体会三千年前一个人在人格上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支配这种高度的终极精神。
  正如《论语》被国外哲学家所批评的那样,这本书既不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那样求知问真、论辩诘难,也没有康德、马克思等人的鸿篇巨制、逻辑井然,更没有佛陀的天国极乐、生死解脱。但是,这本记录个人言行举止的小册子却框定了中国数千年的思想格局。我们从这些零碎的语言中能还原回一个怎样的孔子?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论语》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孔子出身卑贱,在困苦的环境中砥砺自己的品格,慢慢培养了远大的志向,他的志向笼罩了一层理想色彩,当这份理想萌生于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一曲曲悲壮的调子回响在他的人生历程中,他怀揣一颗济世救人的心肠舌肠口干舌燥地四处游说,到处碰壁,数次几欲丧命,不见容于世而累累若丧家之犬。但他从来不放低处事做人的标准,不堕其高远志向。其实凭着自己的名气,放低做人的标准,不愁没有高官厚禄。而且,许多弟子分散在不同的国家执掌重权,也有大批学生的生意做的红红火火,足可称得上巨富之家。仅靠这些广阔的人脉就可以尽享富贵,周游列国所为哪端?只因对那份拯救黎民水火的精神的坚持与执著,这才是孔子最最核心的精神所在,“匹夫不可夺志也”。不阿世不奉承。“知其不可而为之”一个四处游说碰壁的人难道不知道他的理想可能永远不会实现吗?在那毕竟是个拳头说了算的年代。但是,他有一种强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君子“当仁不让”、“舍我其谁”?他就是要承担这份辛苦辛劳,甘愿为了理想而牺牲,正如佛家所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孔子入世,从不推却责任和逃避现实,这种直面现实而决心改造世界,即使知其不可也要为之的精神如飞蛾扑火般令人肃然起敬。
  “知行合一”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孔子始终遵守自己的行为规范,孔子讨厌巧舌如簧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他主张言行一致,所学的道理一定要实践,规范和道理只有经过实践并且长期坚持才是学习。所以,孔子考察人总是“察其言,观其行”。孔子这种“做”和“说”相一致的思想把此后的中国的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性鲜明地区别开来,既不空谈辩论又不玄思推理。所以我们没有西方的天国和印度的极乐世界,我们始终生存在一个世界中,双脚始终踏在大地上。
  “吾日三省吾身”孔子一輩子在不断的修正自己,以达到他心目中理想的“仁”,他强调修身,强调自己内心的真诚,强调自己修剪自己。“君子不患不己用,患德之不修也”。他为此后中国读书人树立了“内圣外王”的基本标准,中国人从小就懂得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懂得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敢于省察自己的缺点,才能建立完善的人格,才能外用于人世,才能有所建树。一个人懂得省察自己的不足才算真正的成熟。以上这些才是孔子最珍贵的本质。
  让我们总结一下这个三千年前的人物吧:一个生于乱世,生活困苦的普通人,不断学习不断反省,总结了自己的价值体系,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坚定不移地坚持,即使四处碰壁也毫不气馁。他满怀担当之心,充满了飞蛾扑火般的激情。他不担心自己不见用,而担心自己修养不够。他清醒的意识到他是一个人,绝不是神,甚至把自己比作丧家犬。他偶尔也对不听教导的学生发脾气,骂一声“朽木不可雕也”,他也欣赏风景秀丽的山水旁吹风的感觉,但是他更关注现实,他从不沉沦,心存理想,从不疯狂,他以出世之心行人世之事……
  他伟大而充满张力的人格,吸引了一批批年轻人追随团结在他的周围,与他一起周游列国,受尽磨难而不离不弃,甚至在孔子死之后大批的学生于墓前守孝三年,子贡在墓前结庐而居达六年之久。以布衣之身,赢得鲁国世代祭祀,这该是怎样的魅力?以他对中国文化传承和影响来看,完全可以担当得起他几百年后一个学生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子一辈子潦倒,志大难舒,但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会经历怎样的浮浮沉沉,自从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他俨然成为精神世界的统治者,他的学说在不断传播,同时也被不断地解说不断地修改,尤其是经过朱熹等人的注解后孔子被彻底地神圣化,他失去了曾经的烟火气,孔子被一路捧上了天。终于封建王朝瓦解了,与之一道瓦解的还有孔子的神圣,人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大骂孔子为中国落后之肇始者。孔子又被打成了囚徒,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人有了点钱,孔子莫名其妙的又火了起来,尽管是一场虚火。
  其实夸孔子骂孔子的闹剧与孔子何干?只不过是一群群利欲熏心的政治人物借孔子之名翻来抄去,历史上对孔子形象最大的伤害莫过于把孔子神圣化,孔子地下有知真不知道对这些子孙后代作何感想。他仅仅是个充满感召力的人物,他的学说也仅仅是百家争鸣里面的一家,当孔子的思想被政治绑架之后,曾经的鲜活变成了一潭死水。让人悲哀的不是孔子,而是历史上演出一幕幕闹剧散发这腐烂气味的官场斗争。
  其实,孔子的言行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很多观点明显不符合现代化社会的标准,例如,孔子主张父母死后子女应该守孝三年,但今天看来这实在不合时宜。其实孔子除了这个形式外还想说的是守孝三年是表达自己内心的哀愁和怀念,如果没有怀念,守孝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才是于今看来仍有意义的孔子精神,孔子主张正是通过守孝三年这些礼仪行为来培养人内心的感情,长期研习后,心理慢慢发生变化,最终达到他所推崇的“诚”,内心一也。今天的人读孔子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某些过时的评论,我们要理解孔子背后最终极的精神是什么,而这些精神恰恰具有永恒的价值。这才是今天读孔子的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旨在維护司法判决的严肃性和统一性,提高诉讼效率,从而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但是随着实体法律的发展和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受到社会质疑,且我国立法制度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使得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独立性不足,救济范围有限,很难切实保护受害人的合法利益,因此切实提高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独立性尤为重要。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探讨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内在冲突与协调办法,以期能为
期刊
摘要:烧结生产的点火炉工艺主要涉及点火炉负压,点火温度及点火均匀性三项技术参数。本文从点火强度入手,通过对利用负压点火技术的研究,达到在烧结生产过程中实现节能降耗的效果。  关键词:低负压;点火;研究  1 概述  烧结生产的点火炉工艺是把烧结混合料中的固体燃料(焦粉或煤粉)点燃,使它在抽风的作用下激烈燃烧产生高温,使烧结过程得以顺利地自上而下地进行,这与吸烟把香烟点着抽燃的道理相似。在点火的同时
期刊
摘要:对于图书馆来讲,信息服务工作是联系图书馆和读者的桥梁,也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推广,对于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工作实际,对具体的影响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信息服务;影响  图书馆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信息时代,图书馆更要做好信息服务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随其而进行大幅度的改变,“钟摆模式”则是对人们现在的自然生活状态的归纳。本文着重对钟摆模式下人的自然生活状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能够让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提高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钟摆模式;人;自然生活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闹钟或是独特的生活习惯或是模式,而人的生物闹钟和生活模式有时候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比如:有时候
期刊
莎士比亚曾经这样形容青春:“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这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自古以来,青春在人们的眼中都是值得赞颂和回味的,文人墨客多爱描绘青春,但这多义的青春是人们穷尽笔墨也无法解读完全的。在文学的历史上,青春不被拿来单独定义,而是与时代的命题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就如同马克思说的那样:“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从中国现代史的开端直到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什么是生态园林,我国城市园林生态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仅就种植密度高、土壤质量差、雨水利用率低这三个问题进行分析,分别论述了解决问题的应采取的措施,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园林;密度;土壤;雨水  1.生态园林的定义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浙南闽语与普通话词汇在音节数量、构词语素、词缀、构词方式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具体分析浙南闽语与普通话的差异,更细致完整地研究浙南闽语词汇的词形特点及构词方式,并最终总结出浙南闽语的词汇特点。  关键词:浙南闽语;词形;差异  方言词汇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方言词汇构词的差异。方言词汇的构词形式非常丰富,而词形的差异同时也是造成方言与普通话的严重差异。与普通话相比,浙南闽语的词形特点主
期刊
摘要:钟山石窟作为与敦煌石窟对应的丝绸之路北线上的重要石窟群,其中现存的近万尊彩绘造像以及山门、牌坊、萧寺宫、七级密檐式砖塔、法师浮图塔,以及塔林、地宫、石崖墓群、禅室、禅院等,都有很高的艺术和科学考察价值,是人们研究千余年来宗教史、民俗风情、彩绘工艺、衣着装饰与雕刻艺术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史料。钟山石窟内还有保留完好的数十件碑、碣题记,既是书法佳作,也为研究考证钟山石窟提供了佐证。本文基于对钟山石窟
期刊
摘要:早在周代,便有了《诗经》这样优美的诗句,通过赞美植物,为其赋予各种纯洁美好的含义,称颂人世间的种种感情。而植物入画的记载则是从魏晋时期开始,在此之前,虽然受绘画材质的影响,没有可以称之为现代意义上的画的作品,但是出于巫术与祭祀、统治目的的动物纹样却有广泛的使用。植物在早期人类社会一开始不受重视,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在岩画中才逐渐显现,到秦汉时期由于升仙风气的流行而再度被忽视,直到魏晋时期,佛
期刊
摘要:时光不经意间穿越了80多年,鲁迅的形象仍然是新世纪的热点。从小到大的课堂中,老师总会冠以鲁迅先生“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三重美名。所以在我们心中不鸣深深地树立了“高大全”的形象。但除此之外,鲁迅其实还有被遗忘的另一面。鲁迅其实也是凡人。“文人”“思想家”“战士”“凡人”多重面目,如同俄罗斯套娃,一层套一层,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这最外的一层——“凡人”。  关键词:鲁迅;金钱观  前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