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体的道德主体地位问题探讨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ao_h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人工智能体越来越具有类人化的特征,对原来专属于人类的道德主体地位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事实上,伦理学家们也一直致力于扩大道德主体的范围,对于是否应该赋予人工智能体以道德主体地位形成了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从人类道德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人工智能体本身是否具有意识、情感等实际情况来看,它目前不可能拥有道德主体地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其对伦理学发展带来的启示,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潜在的风险.
其他文献
信息基础设施是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支撑.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使要素的线上流动和配置成为可能,区块链为要素线上化提供两大基础性保障功能,即增强数据的可信性和共享性,这既可确认在线上流动的要素价值,又最大化其价值实现.区块链上的交易应用智能合约,缩短了交易全流程的签约时间,降低了签约后再协商的可能性.这一变革性交易模式提高了一次性交易的有效性,降低了专用性投资对契约关系的限制,并从源头上提高违约成本、约束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强合同的完备性、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以技术和制度来替代原科层组织如企业在节约成本、降
吸纳非官方参与者进入政策过程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决策机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对历史事实的梳理,发现专家和公众是被明确赋予合法地位的非官方政策参与者,而政府吸纳两类参与者的基本路径是先引入专家参与,再引入公众参与,并最终在实践中和制度上形成两者共同展开的格局.这一脉络蕴含着我国决策机制改革过程中政府吸纳非官方参与者的三重逻辑,即在发展层面致力于兼顾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在秩序层面强调在扩大政策参与的同时保证过程的可控性,在认知层面注重以常民知识补强专业知识以应对政策难题.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政府吸纳非官
对生态社区治理具有重要价值的知识元素,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和研究.借助经典的SECI模型,阐释生态社区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循环转化;结合我国城乡社区的代表性案例,考察生态社区治理实践中知识的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过程,可研究归纳出知识在生态社区治理中的三大作用机制,即在生态知识体验学习中塑造微观个体行为,在生态知识网络联结中优化社区治理结构,以及在生态知识循环创造中完善生态文化制度.准确把握各类知识的转化过程,合理发挥生态知识的作用机制,是加强生态社区治理能力建设乃至拓宽生态文明制度空间的重要路径.
准征收是指国家以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通过公共政策对私有财产权形成特别牺牲,从而应当给予经济或其他补偿的法律制度.准征收可以划分为财产权权能限制,财产权义务负担,财产权公益使用,财产权行政许可的中止、变更或撤回,以及对财产权的客观影响五大类型.依据财产权存续保障优先于价值保障的逻辑,对于财产权权能限制,财产权公益使用,以及财产权行政许可的中止、变更或撤回三类直接影响财产权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能的行为,应优先被认定为准征收并给予补偿.对于财产权义务负担和对财产权的客观影响两类侵害财产权价值的行为,需通过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作为两套评价标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在于着眼点不同,一个更多在法体系内展开评价,另一个则是超越法体系的判断.联系在于社会效果的判断并不是一种任意的非法律性判断,它仍然要建立在法律效果评价基础上,亦即要以司法裁判的"实体裁判质量"作为参照基础.构筑于"法律效果"基石上的司法裁判在回应社会期盼时"力有不逮",这已凸显于司法改革进程中诸多方面.实体法规范结构中的事实与规范的绝对分离,及该结构对诉讼目的之影响,导致了诉讼与纠纷之间内存的张力具有内在恒定性."从规范出发型"的司
实践样板的生动经验表明,我国社会治理正在大步迈向数字化转型的多场景样态,而数字化场景在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嵌入,不断阐释出新的治理逻辑与规则框架.去中心化与信息裂变特征持续增强的数字化场景,一方面增强了社会治理多元参与主体的话语权与共享性,体现出更加扁平化的社会权力配置重塑趋势;另一方面,新空间与新秩序的产生,也继而冲击了原有社会的组织形态与主体角色,识别难、虚拟化、无组织等都成为制造新社会问题的矛盾源头.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也是社会治理规则的不断重塑过程,不仅要通过制度边界和技术边界框定数字转型在可行可
《求索》是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创刊于1980年,双月刊,每逢单月10日出刊,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刊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和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本刊秉承以学术为中心的办刊理念,走"质量高、风气正、有尊严"的办刊之路,积极参与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期刊
单位制转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其中就包括房改房交易纠纷.在一些三线企业职工住房改革中,有不少基于良好信任关系的私下交易,卖方将福利变现,买方超前或超额分享到福利.当住房彻底商品化产生溢价并发生纠纷时,虽然卖方在法律上占优势,却通常并不彻底推翻此前的私下交易.住房作为单位福利的性质,三线建设"战友"般的同事关系,以及叠加了拟制亲属关系的"类乡土性"社会结构,生成了折中治理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为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又要葆有中国特色.这一道路的实践展开表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前提保障,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动力之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必由之路,人民主体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出彰显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效释放了中国和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张力,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和平发展贡
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伦理的载体,但在人如何成为伦理文化形态的载体问题上,存在着发生学意义上的不同理解,这主要体现为生物学与文化学的差异.伦理载体不一定是伦理实体,伦理实体只能是某种社会生活共同体,具有客观现实性、关系秩序性、权利对等性、形式多样性等特点.在具体的伦理生活中,伦理主体是实体性的主体,而伦理实体又是主体性的实体,但伦理实体与伦理主体不能等同或者直接同一.随着人的主体性的高扬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的对象化往往被视为伦理载体(自然).由人的想象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还可以虚拟出伦理实体(网络),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