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的语言学解读与哲学内涵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en8431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关于《左传》中的语言学解读越来越热烈,特别是采取叙事结构等诸多的类型,对于《左传》作品的哲学内涵的重要性方面的深刻解读,也逐渐为广大的读者所熟知。虽然很多学者对于《左传》的分析比较透彻,更多的是围绕着传统的理论知识的角度和基础之上,但这种研究的方式相对来说略显零碎,所以本文在语言学解读和哲学内涵等方面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积极的拓展,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古典文学 语言文学 文学解读 哲学内涵
  《左传》作为经典的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能够更加真实的向广大读者展现出了春秋时期跨度多年的历史,其中包含着复杂的政治社会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场景。《左传》被称为历史著作领域的“文学权威”,被公认为形象鲜活的描写和记叙了春秋时期跨度200多年的历史事件、历史场景以及历史人物,能够将更加浓厚的文学色彩融入到历史记录之中。其显著特点就是坚持文学与历史有机结合的原则,坚持语言和叙事有机结合的原则,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文学历史方面的价值。总的来看,《左传》在文学成就、语言解读、哲学内涵等领域所具有的较高声誉,主要原因是文字语言作为其坚强的载体和平台。
  一 《左传》中的语言学解读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左传》既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特别是在《左传》中,有着大篇幅的对于战争的深刻叙述,那些完美的辞令类型的描写,将本来冷冰冰的历史生动的展现到研究者和广大读者的眼前,获得了来自各方面的一致肯定和充分的赞叹。本文的研究和理解也主要是通过对《左传》中语言风貌解读以及独特的角度,进一步探寻到如何深入研究《左传》语言解读的文学特性。特别是将《左传》中关于叙述的语言、人物的语言等领域的语言风格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希望能够实现对《左传》中的语言文字艺术、辞令词汇技巧、文学深远影响等方面探寻到能够可资借鉴的因素。
  《左传》在文学上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其善于叙事,作者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交代得详细清楚,并且生动、传神。其中对春秋时期几次大规模的战争的诉述,深受世人喜爱。书中记述的辞令,特别是外交辞令也十分具有特色。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曾说:“《左传》所记当时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地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这固然是当时风气如此,但不经作者的润饰,也绝不会那样在纸上活跃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左传》对后代文学、史学和语言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诸多的专门用于论述《左传》语言解读的专项论文之中,在研究《左传》的论文之中常常探讨较为经典的行人辞令,这些关于行人辞令的重要专项的论述中有很多篇的文章中深入论述了《左传》的语言解读方面,例如,比较著名的论述有:王守谦所著的《略论〈左传〉中行人与行人辞令》,易接道和甘久生所著的《婉如成章尽而不汗——〈左传〉外交辞令例谈》等诸多的经典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拥有着更加丰富、详实的论据材料,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左传》之中的语言艺术和语言解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新时期的《左传》来说,尽管跟以前专家学者的研究相比,从语言文学的角度和层次来深入研究《左传》的语言解读,具有一定的新意,也能够便于更加细致、深入、广泛的研究。但是,目前在理论界也算是莫衷一是,与此同时,存在着一系列的低水平的甚至是重复深度研究的现实情况。导致对于《左传》中的某些重点、难点的问题在理论探讨的领域方面不够深入,亦步亦趋。此外,从汉语言文学的角度和高度来审视关于《左传》之中的汉语语言方面的解读和研究,不论是考虑到汉语语言学的形式,还是从单一的汉语语言学的论文形式来说,几乎论述《左传》语言特色,特别是“行人辞令”特色,严重缺乏针对《左传》本身的语言风格的整体的深入的细致的研究。与此同时,将《左传》中的附录以及一览表等情况深入分析和解读,可以重新展现出当时当地的社会政治、对外的外交政策和环境发展变化,以及行人辞令的技巧、行人辞令的风格、行人辞令的特征等诸多关键的环节。通过对于《左传》之中的“行人辞令”的语言解读和风貌分析,可以达到窥见一斑的实际效果,充分领略到《左传》独特的语言风貌和显著特色。
  二 《左传》中的哲学内涵
  文化价值的取向主要是民族对外部理解产生的判定意义和原则,对善、恶甄别的原则。《左传》的辞令体现的就是惩恶扬善价值观念和取向,这种取向有多方面来源,给后代的文学产生深远影响。《左传》是中国史学上的第一部的编年体著作,其文学价值已被看成先秦文学重要的经典,其中精彩辞令一直被人称道,辞令丰富是该书特色。辞令反映出作者的价值取向,描述人物有对比鲜明的两类,贤臣、佞臣,明君、昏君。他们的善恶行为都得到应有报应,例如,秦穆公德政,称霸西戎;楚灵王放纵,最后自缢。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表述是想昭示劝恶向善的道理。辞令经过修饰在外交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外交场合唇枪舌剑要立于一种不败之地,一定以理服人。需要始终坚持和立足基于不同文化视角和维度实践,因为在不同的背景之下,单纯依靠经验和实践方面的总结也是远远不够的,实践经验不能与文学理论相提并论,外交家选择注重信、注重礼、注重德的立场展开辞令。
  《左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对礼的重视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在春秋礼治思想的发展中,礼从原来标志和捍卫贵族统治集团利益的工具演变为一种能治国安邦的政治学范畴的概念。礼的起源说法各异,王国维对古文考证进行研究,他认为礼是起源于宗教仪式的,以玉贡奉神的仪式。例如,儒家经典《周礼》,它是将周代的一整套制度、典章、仪节等都包括了,成为涵盖面广却有内蕴的特定概念。《周礼》有特定内蕴,是指在周代的宗法基础上形成一套社会体制,世袭、分封、宗法、井出等体制是它延伸的内容,周代的礼制核心是确立等级、血缘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可以建立并维护社会秩序。离开宗法和血缘的基础支撑,这种情况下《周礼》将不存在。西周在血缘基础支撑下,人们自然地奉行《周礼》,这种礼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们的关注多集中在进退形式等仪节上,这些复杂礼数在政治观念的统照下,不显得刻意多余。《周礼》是血缘政治的产物,在西周的社会生活里发挥重要作用,这种联系的存在,使大家自然接受整个秩序,社会也因秩序存在显得格外和谐。这种宗族血缘搭建的秩序会随时间推衍疏远走向衰落,也使得西周宗法制度存在致命的缺陷。   三 《左传》中的语言学与哲学内涵关系
  自然界是有其运行规律和秩序的,社会有行为规范,人类秩序规范产生是对规律效仿。自然界里有五色、五味和五声,人类社会就用五牲、六畜和三牺奉行这五味,用六采、九文和五章奉行五色,用八风、九歌、六律、七音奉行这五声。伟大的自然界通过灾害、生长滋养等,使得人类社会制订牢狱、刑罚效仿威力,施行恩惠、温和政策效仿滋养。“礼”象征自然界秩序,体现人类规范,是“天经”、“地义”、“民行”。这样的“礼”体现出天人统一。这就是天人合一、万物相联观念。这种自然化天人观念,不管降祸赐福,不该由人置评。正由于周有德,所以社会失序时人们会问天德是何在。学者根据怨天诗歌而判断周末兴起了疑天思潮,有失草率。怨天产生思想的基础是首先要“信天”,在怨天后,并没有做到“弃天”,却反思了自我,将责任都算到了统治者身上。人们作孽导致灾祸,不是上天乱兴变故。正因为敬天缘故,不敢放任自己。基于上述的重要基础性的认识,将《左传》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情态的体验性倾向兴奋性。以《左传》的综合文本作为重要的基础,在以往专家研究重要成果的坚实基础之上,能够有针对性的选择出《左传》的语言风格、风貌角度等领域进一步开展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针对加强针对《左传》的语言叙述、人物语言解读等领域的风格研究和推敲,能够有利于促进广大的读者继续跟踪文学作家思维方式和思维轨迹,去更加深入细致的进行了解《左传》文学的魅力所在,开始有了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作品出现。文学运动中的领袖形象也反映在了《左传》的文学作品里,其中,应该将“行人辞令”作为《左传》的语言学解读和专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能够充分的深入的论证来自《左传》语言解读中的外交辞令,这些外交辞令具有的显著特点就是优美动人,当然出现的原因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方面的原因,许多的外交辞令共同构成显著的后世的社会影响力,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左传》之中的关于外交辞令领域的研究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全超越了深入研究《左传》语言解读方面的本身。守信重礼。春秋是对礼乐普遍应用和重视的时期,当时不能抗拒“礼”,整个社会在礼约束下。礼是衡量人、事外在的尺度,其核心是扬善的价值取向。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论述可看出,在《左传》中体现的天人观念,大部分是以人的道德之天面貌展现的。“天”充满神性,赏善罚恶,尽全力维护人间正道。《左传》阐述天人的关系中,出现把“天”当做气聚云散、斗转星移、风霜雨露自然现象的观念。反映当时进步的思想家用自然哲学解释万物发展及社会现象,对于传统神学观念给予突破,用哲学取代宗教,有着极大的进步意义。自然中万物与人事有关系,人们可利用自然万物间关系解释预测人事发展。在类比互渗思维中产生物我相系、天地相应、观念,已具有自然哲学意味,以自然、较客观眼光分析自然、观察自然,表现对“天”的具体认识。天人相应观念不同原始的混沌不分,而在区分自我、外物基础上对天人反思。不过这种天人观念有浓厚神秘主义的色彩,解释自然、人事活动关系时,随意主观性强,出现对同现象分析相悖情况。可见说辞多牵强附会,当然这种方式应引起关注,体现了春秋人们思维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左传》的例子在通过自然对人事解释的过程中,不脱离人道影响,最终强调道德决定作用。本文将《左传》天人的观念在前人成果吸收、总结、借鉴的基础上,进步探讨《左传》天人的观念,了解了作者想要通过《左传》所传达出的观念及意图。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2] 彭战果:《就〈左传〉看春秋时期礼的解体与转型》,《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3] 吕书宝:《论〈淮南子〉的文学价值》,《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4] 李学勤编:《十三经注疏·看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 Guo Xiliang,Preface One,in Zhang Meng,Study o f the Predicators in Zuoz huan,Beijing:Language and Culture Press,2003.
  (邓险峰,贺州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联合国大会周四拒绝对台湾企图入联一案进行表决,北京对这一最新决定表示赞赏,说这一决定表明任何人都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事实。周三第62届联合国大
【世界核新闻网站2016年11月11日报道】美国能源部(DOE)近日与全球激光浓缩公司(GLE)签署贫铀供应协议,从而为Silex激光浓缩技术的商业化铺平了道路。根据协议,能源部将向激
2016年上半年中国生铁产量已过顶峰,生铁产量开始下降,中钢协会员单位企业炼铁系统技术经济指标有所改善。2016年上半年中钢协统计中的炼铁系统有70个单位(生铁产量占全国87.
我从反光镜里看到自己的脸,无可否认,那是一张很像脸的脸,有象征意味儿,有底蕴,脸的后面藏着丰富的内容,似乎里面还有一副更深邃的脸。——周涛《博尔塔拉冬天的惶惑》周涛,
磨刀: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又称实义动词,即指含有实在意义,表示动作或状态,在句中能独立作谓语的动词。如:come, listen, read等。  探路:  Do you go to school at 7:00? 你在七点上学吗?  Does Peter get up late on Sunday? 彼得在星期日会睡懒觉吗?  领悟:句子结构为“Do/Does+主语+动词原形+
在红学史上,当人们为“尊林贬薛”或是“尊薛贬林”而争论不休时,史湘云身为一个“配角”常常被人们忽略,她不像宝钗那样圆滑老练,懂得“小惠全大体”;也不如黛玉以“爱情之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教育学生好好学习祖国的语言,了解祖国语言的精髓,体会祖国语言的魅力,进而好好运用祖国的语言。本文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了品味祖国语言的方法和途
叶广芩是一位活跃在当代文坛上的著名女作家。作为满清贵族的一员,1999年,她推出了代表性的家族题材长篇小说《采桑子》;自2005年开始,叶广芩又创作出了十二篇“京剧曲目系列
白居易的题画诗最突出的特色是对个人写真的题咏,他有5首自题写真诗。这些诗并未对画面内容作任何描述,更不从论画赏画角度去发表艺术见解,而只是睹画引起某种感触,或感时光
高考在即,战前的紧张感弥漫在高中校园。这让我想起自己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最好的学校罗素中学考察的经历。校门口没人把守,我轻松地进入,径直走进了一 The college entra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