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中的创伤与救赎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9802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炜作为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中国当代作家,他的作品拥有着广阔的阐释空间。本文主要从《柏慧》这部作品入手,来阐释文本中所体现的历史苦难和自我救赎。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个方面是讲文本中苦难的呈现和造成苦难的原因;第二个方面从个人化叙事的角度去阐释苦难的消解与超越;第三个方面从作者创作心理的角度来阐释作家对于历史的审视。
  关键词:历史创伤;苦难消解;自我救赎;历史审视
  
  张炜在中国当代作家群中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他的作品也同样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他通过作品所建构的文学艺术世界既渗透着对现实和历史世界的思考,又存在着对现实和历史世界的超越。在我看来,《柏慧》这部作品就体现了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下的超越精神,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这种超越精神进行具体阐释。
  (一)主流意识形态下历史记忆的创伤与苦难
  《柏慧》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作者情感的宣泄和自我话语表达,以“我”对柏慧和老胡师的倾诉来贯穿全篇。“我”在若干年后对自己曾经的恋人诉说自己的家族在特殊的年代里所经历的苦难,诉说自己在过去所经历的种种追寻与挣扎,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一种沉重感。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主人公“我”对父亲的复杂感情。幼年时的“我”对父亲的概念模糊不清,记忆中的父亲不是一个高大的革命者形象,而是一个“变了形”的人。动不动就发火,痛苦而倔强。这些都在主人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父亲所象征、隐喻和代表的一代太沉重了,沉重得无法也无力提起。父亲把一个生命投到了这个世界,就留下全部尴尬与羞愧,然后再悄悄地退到幕后。”是什么让主人公不敢正视自己的父亲所代表的家族?是什么带给这个家族如此沉重的创伤和苦难?
  首先,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决定了这个家族的命运。主人公的外祖父和父亲都曾经为了小城的解放、为了革命奉献着自己的一切,然而在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却遭到社会的背叛和遗忘。父亲承受着那个时代许多人都曾经历的身心折磨,一个曾经在革命年代叱咤风云的高大人物被摧残成了一个“弯了腰”的人。这种落差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情感上的折磨和创伤,所以“我”选择了逃离。可以说,这是一种父权意识与家族意识下的逃亡,因为父亲的身上有与主流意识形态不一致的因素,这就让下一代的“我”被先天地确定了某种特殊的身份,承受着生理和心理上的折磨。父权意识与家族意识的自然参与让“我”不得不选择流浪,从平原逃到了山区。这种家族意识的参与在《丑行或浪漫》这部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人物的命运天然地被这种意识决定着。
  其次,主流意识形态下所形成的大众心理是苦难延续的社会屏障。文本中的柏老、瓷眼所代表的是一种病态的生存灵魂,但也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知识权威,是知识界的统治者。他们的意识形态制约着大部分人的心理,被蒙蔽了双眼的大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意志力量。这里面没有客观的是非标准,有的只是附和与屈从。这种环境中的“我”就是一个异质,必然遭到排斥,不可避免地承受苦难。所以“我”又一次选择逃离。
  流浪的生活是艰辛的,而“我”只有不断地往前走,只有不断地逃离,才能改变家族带给自己的命运,虽然这个过程是充满了苦难和创伤的,但是个人无法与既定的血缘抗衡,更无法抗拒主流意识形态的洪流。
  (二)个人化叙事中的自我超越与心灵救赎
  《柏慧》这部作品的叙事话语真挚、朴素、虔诚。作品以对话的方式展开,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回忆过去,字里行间充满了正义和愤怒。在这种个人化的叙事话语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人物内心深处对于美丑、善恶的真实解读,而且还能看到主人公对于苦难的自我超越和心灵的救赎。
  文本中回忆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流浪和寻找的心路历程。流浪的过程充满了创伤,孤独地承受着自己精神导师的倒下和死亡,自己一次次地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可以说这段时期“我”的情感是晦涩的。直到进了地质学院,柏慧的出现给“我”黑暗的情感世界带来了光明,然而因为自己无意间对恋人说了自己的父亲和家族,两人不得不分道扬镳,温情只是流星般一闪而过。当自己无法忍受身边人的虚伪,看到了太多的黑白颠倒后,“我”第二次逃离,逃到另一个城市成为一名编辑。但是主人公的心灵真正得到救赎是在回到了故乡原野之后,住进了那片梦寐以求的葡萄园。在这片干净纯洁的葡萄园里有善良的四哥和响铃,还有纯真的平原少女鼓额,是他们让主人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在这片世外桃源里,没有政治意识的参与,“我”开始了自我心灵的救赎。
  在个人化的叙事中人物的苦难被消解,作者通过个人化叙事来完成了主人公精神世界的想象式建构,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进行心灵的叩问和反思。可以说,回归自我的内心是对苦难的最有力的回应。就像文中所说:“人在独处的一刻才看见真实,这真实使我惊骇,使我欣喜若狂。”在个人化的叙事中,主人公传达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着对世界的终极态度,完成着对自我心灵的超越。文本中的话语不仅仅是对柏慧一个人诉说,也是对读者诉说,更是对自己诉说。在发自内心的叩问过程中完成着自我精神的蜕变。这让我们想到了鲁迅先生通过文字所传达出来的绝望与希望,他对于生命创伤的超越源于一种内省的力量,内心的彷徨在呐喊声中得到了强有力的释放。
  综观这一时期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不难发现,对于曾经自己刻意逃避的父亲和家族,“我”不再感到苦难的沉重,而是在内心深处传达出对父亲的挚爱,这份挚爱源于生命的本体感觉,源于对于历史事件的接受和思想超越,也是因为自己找到了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栖息的家园。这种自我超越需要的不仅仅是自我话语的宣泄,更重要的是自己找到时代主旋律中属于自己的音符,在苦难中坚守,在内心中超越。
  (三)历史碎片中的审视和回眸
  前面主要从文本中的人物出发去阐释历史中的苦难和救赎,如果从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出发,不难发现作者对于历史的深刻审视和回眸。这是一种多元意识形态下对于个人苦难的个性化表达,对于时代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张炜曾经说过:“人类的不能进步、苦难频至,有时就是我们大家太能遗忘造成的。遗忘是人类的大敌,它使我们重新去犯错误,一遍遍地重尝苦难的滋味。”作者提醒着人们不要遗忘和淡漠历史,或许正是因为他的这种警醒才让自己从现实世界出发去大胆地回眸历史的真实。
  在我看来,作者对于苦难的书写并不是对历史的声讨,他的创作心态里包含着更多的理性色彩,自觉扮演着独立思考者的角色,他把对于历史的思考通过一个历经苦难的人的回忆展开,不仅有着对家族的回忆,而且有着自己的流浪历程追忆,最后回归到对于现实的坚守。与“文革”结束后出现的“伤痕文学”相比,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着更多的反思。这种反思使得作品更具有思想的表现力和叙事的张力。面对“文革”这段特殊的历史所造成的苦难,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做的是对这种苦难的超越,担负起知识分子的责任,因为现实和历史既是彼此疏离又是相互渗透的关系,知识分子所代表的精英话语如果割裂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思想就不会如此深刻。
  《柏慧》中主人公对历史的审视和回眸的过程是他追寻自我的过程,拥有着一种“永远在路上”的生命感觉。即使文本中主人公找到了生命中的“葡萄园”,但是这片净土也有着随时被破坏的危险。这种生命感觉的传达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沉重,看到了历史和现实的不断磨合。作者让我们从作品的阅读中领略到这种沉重感,促使我们去思考历史,正视苦难,完成着自我心灵的拯救与超越。可以说正是因为对于苦难的超越才使得苦难变得伟大,也正是因为苦难才使得自我救赎拥有价值。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一个人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挣扎的根本动力。
  作家张炜通过文学书写向读者展示着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超越,引领读者进入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以一种历史参与者的心态去感受苦难、救赎心灵,直面现实人生。
  
  参考文献:
  [1]张炜:柏慧[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张炜:文学是生命的呼吸,张炜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3]杨经建:家族文化与20世纪中国家族文学的母体形态[M].湖南:岳麓书社,2005.
  [4]王尧:在个人与时代紧张关系中生长的哲学和诗学[J].《扬子江评论》,2010(2).
  [5]贺桂梅:历史与现实之间[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
  [6]孔范今、施战军:张炜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米兰·昆德拉的《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思索存在的小说,围绕着主人公托马斯展开的是关于“轻与重”的辩证性思考。生命的永无轮回性决定了生命只能是一次性的,而失去了可比性的维度的生命,也就成为了不可承受的存在之轻。  关键词:一次性;选择;轻与重;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其代表性著作《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以“轻与重”、“灵与肉”、“不解之词”等词条的形式展开其小说叙事的结构框架。昆德
期刊
摘 要:《废都》和《兄弟》是当代文坛里颇受争议的两部作品,原因当属其中的自然主义客观描述。它们一定程度上解构了文学的严肃性,但作家正是运用对文学正宗所表达的美好神性做降落处理的叙事手法,达到同样的现实主义批判目的。作者的出发点不在于让神性真正的迷失,而是通过解构神性,来重新唤回它,以拯救堕落的人性,重构美好的精神世界。本文试在比较分析中,探究它们怎样在不同的歧路叙事中,完成相同的人性救赎目的。  
期刊
摘 要:在《风雅颂》中,阎连科将写作的目光投射到当下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和精神走向,用荒诞的手法,在极尽夸张的人物塑造和情节书写中,写出了当下知识分子精神无所归依的痛苦,将当下知识分子生存处境的荒诞和精神的蜕变、虚无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进而透露出对人性的扭曲与异化、人的荒诞的生存处境的深切焦虑,并试图为当下知识分子寻找精神的救赎。  关键词:风雅颂;杨科;生存荒诞;精神虚无    阎连科作为当今文坛一
期刊
摘 要:中国的官吏考核制度,体系完整严密,内容博大精深,为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可资借鉴之法,并逐渐形成以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公务员考核制度。  关键词:公务员考核;历史沿革;考核特点    从国家产生以来,无论民主的国家还是专制的国家,都需要有一批代表国家(君主)意志、行使国家权力以及履行国家职能的官吏队伍。为了行使其职能,国家必须形成一整套官吏队伍管理机制
期刊
摘 要:安德鲁·怀斯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最杰出的“怀乡写实主义”绘画大师。他一生涉及的绘画种类包括水彩画、蛋彩画、油画、素描等,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浓厚的乡土色彩不仅影响了八十年代中国画坛,使得迷茫中的中国画家们找到出路,即使在这高速发展的物资时代这些作品依然会使人响起灵魂深处的共鸣。本文以介绍怀斯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为基础,从怀斯独特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和分析他的绘画语言及其隐含于作品中的
期刊
安全工作是办案的有力保障,在案件侦破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得有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来实施,作为检察机关的司法警察,参与办案是司法警察工作的中心任务,确保办案安全则是司法警察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搞好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中的安全警务保障,有力的保障自侦案件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并做好预防:  第一、抓好思想教育,搞好思想预防。  树立安全意识,时刻绷紧安全弦。抓好对法警的思想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
期刊
摘 要: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国的书法、国画、四大发明以及各具特色的小说、诗歌已是享誉全世界。当然,文化的传承和盛名掩盖不了中国在当今全球设计界的薄弱,归根到底,中国需要一种独具特色的设计语言而独立于世界设计之林,而不是单调的顺从和模仿。在目前我国设计界正在疯狂的挖掘我国传统元素在各种设计中的潜能以来体现我国特色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了一种能够代表民族精神、民族气质的事
期刊
摘 要: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英美文学理论领域中的一个以文学本体论为核心的文本解读流派。其中,“张力论”集中体现了新批评学派的文学思想精髓,以其为核心的新批评文学理论体系对文本的意义阐释具有深远的影响。立足“张力论”,从“反讽的张力”、“复义的张力”和“隐喻的张力”三个方面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文本的意义进行解读,挖掘出诗歌蕴含的“张力”性审美价值,进而从张力平衡中对其背后所蕴含的世界
期刊
摘 要:思想感情的表现形式,从具体有形的“思家难以回家和思家不肯回家”到抽象无形的“思家是一种文化精神象征”,反映了人类思乡情感形式的多样性与时代性,以“家乡”为圆心的乡情放射轨迹,几乎覆盖了人类精神文化的所有领域。本文提出了自己的独特意见。  关键词:家乡;感情;形式;文化精神    要研究思乡情感的表现形式,首先必须对“家乡”这一概念作以诠释。“家乡”这一概念是由地缘性投影于血缘性形成的,所以
期刊
摘 要:穆旦的爱情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其诗歌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中,《诗八首》更是穆旦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穆旦的爱情诗不仅包含着对爱情独特的个体体验,更将思考上升到普泛的生命之思,用独特的诗艺表现来书写,体现出深邃的思想和复杂的情思。  关键词:穆旦;爱情诗;独特性;诗八首     穆旦的爱情诗是其诗歌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其中,《诗八首》被闻一多先生收入《现代诗抄》,是其诗歌最高成就的重要代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