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但是,当前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价值认识不足,定位急需理性,方法有失偏颇,评价缺乏建构.对此,高校可以从统一价值认识、确定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范围、寻求合理的方法、建构评价体系方面入手,达到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的目的 .
【机 构】
: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但是,当前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价值认识不足,定位急需理性,方法有失偏颇,评价缺乏建构.对此,高校可以从统一价值认识、确定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范围、寻求合理的方法、建构评价体系方面入手,达到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的目的 .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向内涵建设的转变,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突破与创新,“互联网+”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已步入新时期.混合式学习平台环境已初步形成,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快速积累,为高职院校实施线上教学打下坚实基础,但线上教学质量、线上线下融合度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基于此,对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关研究.
本研究选取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全过程育人背景下对C语言课程的实践教学展开研究,从数学基础、英语基础、沉迷网络等三个维度将学生划分为八种类型,并在实践教学小组中分配相应任务,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项目开发.实践教学表明,基于CDIO的C语言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C语言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系统思维、遵守规范、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
提起整本书阅读,很多一线语文教师都有些困惑.课上读,舍不得“课时”;课下读,把控不了质量.当下,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尚不理想,初高中课业负担又如此繁重,阅读便成了一种“负担”或“奢侈”.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呢?如何设计整本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有质量的阅读?笔者以《简·爱》为例,略作分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大量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民族复兴的必要前提和应有之义.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创新素养培育最为关键的时期,而中小学生的创新素养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引.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教师首先应具有创新素养及其指导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师范院校是中小学师资培养的摇篮,“创新思维引路人”培养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影响着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是保障家庭有困难学生顺利接受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径,既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随着多年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发展,重助困服务、轻引领育人,重外因输血、轻内因造血,重资源供给、轻主体需求等问题日益突出.对此,高校应积极采取健全资助认定机制、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物质精神共同资助、资助坚持以人为本的对策,努力构建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
在“三教”改革背景下,探索高职教师混合式教学能力提升的方法.从深刻认识教师在“三教”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出发,解析“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教师的混合式教学能力构成要素,通过面向高职教师开展问卷调查,系统总结了当前高职教师混合式教学的现状和困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最后分别从教师层面和学校层面提出了“三教”改革背景下提升高职教师混合式教学能力的策略建议.
在新课改核心理念指导下,“和生”生长课堂坚持“讲练结合、协同学习、技术融合”课堂教学基本原则,以“深度学习”为核心,致力于形成勤于思考、勇于展示、乐于倾听、善于归纳、敢于质疑的课堂学习新样态,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实现关键能力的生长.
在对比单一教学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以机电专业工业总线与组态技术课程为例,基于学习通平台,研究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实践证明,该模式合理利用了信息化教学平台以及当下学生获取知识的习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的发布,各大高等职业院校愈加重视英语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文章从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现状入手,探讨新时代要求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核心素养培养模式,并结合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实践,总结新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效果.
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有着优良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育传统,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五育融合的实践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推动和总结,形成了厦门二中的“实践样本”.厦门二中实践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和支持以及学校办学理念的贯彻,探索构建了以“体”为核的“足球教育”、以“美”为核的“音乐教育”、以“劳”为核的“志愿服务”的系统化五育融合体系,为当前五育融合的基础教育探索提供了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