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台探幽

来源 :百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t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庚子秋月,我在赴汉中参加一个培训的间隙,参观了汉中标志性的古建筑——古汉台。
  顾名思义,古汉台应和汉代息息相关。
  《史记》记载了楚汉相争的故事。刘邦项羽率兵入关,有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先入咸阳,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由于势力强大,项羽违背盟约,使刘邦为汉中王。刘邦率众到汉中看到,当时汉中为蛮荒之地,心中自是不快。与刘邦同来汉中的萧何劝刘邦:“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死乎!”又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所以,“愿大王王汉中”。刘邦听后十分高兴,于是重整旗鼓,拜韩信为大将军。经过四个月的准备,然后明修栈道,麻痹敌人,同年八月由汉中北上,暗度陈仓。灭掉三秦王,与楚争衡,项羽败北,乌江自刎,刘邦取得天下,定国号为汉。刘邦在汉中时间虽短,但在汉中的行宫遗址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汉台,人们仰其历史遗迹,称其为古汉台。
  刘邦的不同凡响,在于他把一个几乎成为汉中王的定势格局重新打破,从汉中王变成一脉相承、代代相传的大汉天子。
  汉中,汉王,汉朝,汉代,这个汉,延续至今,我们的民族,称之为汉,刘邦,当是汉的先祖。
  古汉台历经沧桑,朝代更替,潮起潮落,岁月的斑驳陆离也使它蒙上了一层幽深的面纱,直到现在,汉中市以此为依托,建成汉中博物馆,使古汉台形成了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的古典园林。
  走进博物馆,迎面的一座高台,便是刘邦行宫遗址——古汉台。古汉台,高七米,坐北向南,是人工夯土建成的具有典型秦汉宫廷模式的遗址,真正的古汉台早已荡然无存,这非但没有让我心中的古台坍塌,反而更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种远古的气息。北宋张少禹曾有诗句说:留此一掊土,尤为汉家基。刘邦就是在这里开启了汉朝的一代辉煌。在这沉默了上千年现在依然沉默的古汉台前,我轻手轻脚地走过,虽然悄无声息,但耳边犹响起楚汉之争战场上鼓鸣马嘶声,当汉台还沉湎于汉代传之万世的帝王梦幻之中,大风歌已经诠释和解读了这个美好的梦境。回过神,眼前只有繁华,繁华中又藏着幽静。豪迈雄壮的大风歌在低徊,“大风起兮云飞扬”,一个名闻天下的大汉天子横空出世!
  古汉台,在这个时候,成了一个历史的象征,它依然默默地注视着历朝历代的风起云涌,静静地阅历着人间的世事沧桑。
  一个影响后世的汉王朝,终是起于这个古台。试想,如果刘邦当时偏安一隅,甘作汉中王,那么,自秦以后的历史岂不要重写?它现存的方式,经意或不经意地碰撞了后人怀古的情愫,后世人们忘不了历史上汉王朝浓墨重彩的一笔,更难磨灭古汉台这一厚重的命题。
  天下着蒙蒙细雨,周围的景物笼罩在烟雨之中,在这幽静和沉寂的背后,我在努力寻找某种深层的含义。
  审视古汉台,其实我也是在审视自己,审视自己从小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历史情结还有多少尚存,毕竟,我是喜读史书之辈。
  沿着大理石台阶,扶着汉白玉扶手,拾级而上,便来到一座金碧辉煌的六角楼上,也是古汉台的最高处,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望江楼。精致的楼阁,历经风雨,但风骨犹存,给人以极大的冥想空间。这个曾经饱览汉中风光的最佳去处,给人一种庄严之感,登楼远眺,会不会油然而生范仲淹登岳阳楼先天下后天下的忧乐情怀?登楼远眺,四面云山,如展画卷,俯视城郭,楼台林立,环顾庭院,古树修篁,花木掩映。会不会像望江楼的楹联:汉水东流几千里,秦云北望第一楼。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其他景色依旧,只是登楼已不能望江。追昔抚今感慨万千,思绪一任白云悠悠远去。
  客观的景物只能给人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和不同的心境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让这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一种美好的情愫,需要和远古进行一次对话,需要我们抬头仰望和低头思索的审美观念和人生观念相互碰撞,擦出火花,照亮前路。
  汉中瑞王府的大铜钟又一次敲响,一次次唤醒沉睡的记忆,缅怀上古先贤不平凡的岁月。
  望江楼对面是桂荫堂,据说堂前那几棵大树就是古汉桂,每逢中秋佳节,桂树开花,飘香四溢,是汉中城内有名的寻香访桂之处。此时佳节虽过,阵阵秋风,风定处,桂香犹在。桂荫堂南面,是清初所建的镜吾池,池水清澈,赏心悦目,但未进一步探究其涵义,直到读了题镜吾池的诗,才恍然略解其意。池旁一个圆形的石头上,镌刻着一首名为《镜吾池》的诗,诗云:“池塘如镜水平芜,照得今吾即故吾。莫笑萍踪飘不定,春风一约自同趋。”好一个照得今吾即故吾!相约春风该是何年何月!


  汉台南院的碑林是非去不可的地方,石门十三品可是天下名碑啊!能到此地,三生有幸!
  碑林院静谧幽雅,最能让人发思古之幽情,踏着林荫,细细辨识和解读名闻天下的石刻,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精神的盛筵。
  我素习书,读过、临过诸多名帖,虽未过多涉猎过汉隶,但在这里,我似乎找到了一个远古的知音!不必感叹“天然古秀若石信然,百代而下无人模拟”的摩崖石刻,也不必惊诧于《石门颂》的历史文献价值,它的奔放质朴,浑然飘逸,深深地震撼着人的心灵,这可是书法家竞相临摹的上乘之作!顿时让我有了习隶的念想。清代张祖翼评价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因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衮雪,是曹操绝无仅有的手迹。相传曹操曾两次来汉中,在褒水河边见褒水浪花飞溅如滚雪之状,遂大书“衮雪”二字以抒情怀。衮雪本为滚雪之意,曹曰:“衮在水边,何以缺水?”衮雪二字,近篆近隶,但又非篆非隶,筆触圆润而流利,衮好像一个象形字,上边三点一口似水花,下边一撇一捺一竖钩,三钩均朝上翘起,像湍急的水流,给人一种张扬、不羁、活泼、沸腾、激荡舞动的阳刚之气。雪字平和、内秀、收敛、平静、朴实,飘飘洒洒,柔情万种,合二为一,阳刚而不失柔美。清人罗秀书见此字后叹道:昔人比魏武为狮子,言其性好动也,今见其书如此,如见其人矣。后人又有诗赞:滚滚飞涛雪作窝,势如天上泻银河,浪花并作笔花舞,魏武精神万顷波。
  景点的内涵,赋予新的思想,极大地填补了我在读史观念上的一大遗漏。这些景点参观完毕,我郑重其事地逼近了我心中的大问号:我们了解历史吗?我们认识古人吗?游历变成了一种寻找……
  (咸阳市群众艺术馆)
其他文献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西贝儿  金秋十月,又到了购物的好季节。你在关注今年秋冬服装流行款式和色彩、想象着用苏格兰风格、洛可可风格以及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民族风格扮靓自己的同时,是不是也正在搜索几天之后的“十一”黄金周期间各大商场的打折信息?动作迅速、出手快的或许已经加入了商场里那些“拼命三郎”的行列;还没有来得及行动的,大多也曾在过去的某个“你消费我买单”的促销活动里被商家“打过兴奋剂”,加入过抢
期刊
2020年2月,随着回蓉人员陆续增多,成都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期。按照武侯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部署,武侯区政府办公室8名工作人员(其中区地志办5人)组成的工作组于2月1日下沉到簇锦街道五七〇一厂社区,协助开展疫情防控。  区政府办工作组全体成员到社区报到并了解社区情况后,当即结合社区实际,与社区一起制定了工作方法,将人员分派至每一个管理网格中。  2月1—4日,按区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
期刊
疫情暴发的阴霾,笼罩在城市的上空。  为防止疫情扩散,我们的城市按下了暂停键;为保护大家的安全,宅在家里也成了对社会的贡献。可是还有一群人,他们明知将自己暴露在外有多么危险,却毅然选择坚守在防疫一线……  这些可爱的共产党员先锋队队员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时许下的铮铮誓言。没有誰生而英勇,她只是选择了无畏。她就是屏山中学教师、屏山中学党员先锋队成员——赵鹏。  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老师,在
期刊
水调歌头·钟南山院士赞  肺炎江汉起,病毒四方延。颟顸胥吏可恨,侥幸欲瞒天。喜有南山国士,人老临危受命,前线解疑难。大胆揭隐幕,防疫始新篇。  居陋室,怀远处,意蹁跹。举杯遥敬,耄耋钟老体康安。尚记当年除恙,更謝今朝驱疠,救世胜医仙。伟绩丰碑在,万世永流传。  水调歌头·李兰娟院士赞  逆行援武汉,巾帼往前冲。个人生死罔顾,年老履匆匆。火眼金睛辨鬼,闭路封城参赞,众始远魔凶。大难出高策,千古女英雄
期刊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  2020年,我们的寒假,不经意的,变成了暑假。可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暑假!不能下楼,不能出门,连上课,都只能通过网络。通过电视和网络以及爸妈的讲解,我知道我们国家正在经历一场灾难。看到每天直线上升的感染人数,我小小的心第一次知道:瘟疫,是会死人的。当然,在看到国家、人民深陷灾难漩涡的同时,我也看到了前线医护人员那一封封请战书、那一个个红手印、那一颗
期刊
鲁迅先生有一言:“我们也正是如此努力,向上走,不去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虽然我们在尽力聚众生之火,但大可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即便没有聚火成山,我们也要做那撒满黑夜的光。”所以,我们有明天,有未来,回过头,今天的一切,都是明天的起跑线。  儿子发来的朋友圈  “短暂”的一天过去,程友谊被巨大的疲惫感侵袭。  元宵节这天,已是晚上10点过了,汉源县富泉派出
期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是为序。  (一)  为你拂去昨夜的尘埃,  初升的朝霞染透了天空的異彩。  疲惫的星辰就要将暗夜掩埋,  那沉寂在地平线之后的喑哑与粗粝,  再也无法阻挡一个黎明的到来。  这一轮崭新的日出,  是你写下的  生命的络脉。  (二)  为我许诺清晰明媚的未来,  这一泓无声的星河,  你捧出滚烫的期待。  炽烈的心火点燃了夜的苍白,
期刊
父亲生前曾多次和我聊起他当兵时的事情,特别是他所在的解放军第54军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从朝鲜西海岸撤防,于1959年初入藏平叛并差点儿留在西藏工作的事。这让我对那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充满了一种别样的向往。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12月初我因公务去了一趟西藏,在拉萨市朵森格路上的自治区群众艺术馆,李维森副馆长陪同我们参观了正在排练的西藏传统民族歌舞《朗玛堆谐》。我
期刊
2012年底,我认识了齐旭峰先生。  初次与之相见,我对他印象很深。他的个头不算高,面色黝黑,一身黑色唐装。他有点儿谢顶,脑门中央空虚,但卷曲的长发缠绕,齐力支持中央。席间,有同饮者怂恿,旭峰稍作逊让便站了起来,一嗓子男高音,声震瓦屋,满屋皆惊。歌罢继饮,犹余音绕梁,时过数载,仍使我难以忘怀。初次相见,交谈无多,印象却很深刻:这个人率真、个性,是典型搞艺术的范儿。  时间一长,了解便也多了。他年轻
期刊
云岗先生是我在鲁院陕西作家班的同学。他为人仗义,言语间透着一股子豪气。每次见面,都能从他的身上感悟到一种来自大地的芬芳与万物的执着。我与云岗先生交流不多,晤面也少,但每次邂逅,总能感受到他浓烈的乡情——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在与世俗世界格格不入中,我慢慢地读出了他为人处世的妙处。我开始有意无意地关注他的小说。尤其是最近发表的几个乡村题材的中篇小说,让我眼前一亮,会心一笑:老兄的创作已经回归了本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