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浮云遮望眼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shu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眸近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或者认识深刻、见解新颖独到,或者材料典型、语言有美感、有张力、有底蕴、有内涵,或者构思新巧、富有鲜明的个性魅力和创新精神。我们知道,思想认识展示的是考生文化修养和个体智慧,语言风格的形成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那么在高考前夕,无论是教师的指导还是学生的复习,“如何解决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的问题,就日益凸显而亟待解决了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一篇文章表情达意,首先必须依附其上。可是不少考生却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甚至苦于不能做“有米之炊”,这其实就是涉及到材料的积累与运用的问题。莫让浮云遮望眼,千淘万漉积累材料诚然艰辛,其实也有捷径可行。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陋的看法:
  
   一、挖掘文本,熟练运用
  
   教材是优秀的典范文本,是贮藏丰富的素材仓库,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素材宝山。语文是人文学科,因此,广大师生对每一篇文章的解读所涉及到的视角是极为广泛和丰富的。我们必须熟知其中的时代背景,作者阅历遭际,创作机缘等问题,这其实就是写作素材的来源。而从小学、中学到高中,学过的课文不胜枚举,我们可以从中收集到许多鲜活的素材。这种素材不是一鳞半爪的浏览印象,而是经过老师讲解的深刻印记。那么对这些熟悉的素材,我们不是可以做到得心应手、灵活运用吗?无论是2001年的《赤兔之死》,还是2002年的《东坡的选择》,抑或是2007年《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这些作文都因为其内容的熟悉、形式的新颖、角度的独特而给阅卷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能说,我们不知道苏东坡的乌台,苏东坡的赤壁?谁能说我们不认识美髯公关羽,不知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谁能说我们不知道李煜、陆游与王维?因为我们学过,我们熟悉。
   2003年全国卷话题作文是“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一考生在其文章中是这样精彩论述的:
   古往今来,因感情亲疏而导致错误认知事物的事例不胜枚举。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赵国的大好江山最终也因此而葬送。诸葛亮“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却因对马谡的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却街亭,从而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惨淡结局。李白才气超人,集“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于一身,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可以说,历史上的许多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的亲疏引起的。
   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从苏洵的《六国论》、杜甫的《蜀相》、《春日忆李白》中找到来源。这些材料的运用,不仅鲜明充实,而且也陡增文采。似乎也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从文本中挖掘作文素材,积累素材,这是一条确实可行的捷径。我们不少师生认为高考不考课文而放弃了对这一大块素材资源的挖掘与整理,这种思想误导,这种可有可无的漠然态度,实不可取。
   2005年全国卷Ⅲ“忘记与铭记”这个话题,有个考生是这样描写司马迁、李白和杜甫的:
   看着你坐在案边奋笔疾书,写着那部旷世之作,人们只会钦佩你,佩服你忘记了宫刑的痛苦与耻辱。又凭着一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信念,写着别人的事迹,却忘记了自身的荣辱。但是,你的事迹彪炳史册,名字流传千古。人们铭记着你,就如记得你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看着你在宫中自在逍遥,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人们忘记了你郁郁不得志的过往,传诵着你的名作,铭记着你的功德。因为,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讽击了多少权贵之势。一股傲然之气油然而生,人生这样一回也无悔了,人们佩服你、铭记你!
   看着你在成都郊外过着悠闲的日子,人们讶然于你的轻松,你忘记了自己的不得志却依然记得黎民百姓的日子。因此,你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何等博大,你忧国忧民的情感,你宽广无边的胸襟,让后来人铭记于心。你的佳作流传百世,一个“诗圣”之称,你当之无愧。
   历史的风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时至今日,我们的眼帘仿佛还时常会晃动着他们那一张张或倔强或飘逸或凝重的脸;时至今日,我们的耳畔仿佛还会飘荡着他们一句句或执着或无奈或沉重的真情告白。历史让我们深深记住了司马迁和他的宫刑之辱,让我们记住了他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名言;历史也让我们记住了李白,记住了他让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事迹和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名言。
   这些材料都源于我们学过的文本,都是我们用心体会过的深刻记忆。我们没有理由说不熟悉司马迁、李白和杜甫,以及他们的巨著名篇。
   以上的叙述想法很单纯:与其挥汗如雨、不遗余力地去收集作文材料,不如多关注一下我们 熟悉的文本,这里面的经典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我们在学海泛舟之时偶尔也能对其投以深情一瞥吧,你会发现收集、积累作文素材,可事半功倍,游刃有余。莫让浮云遮望眼,或许不经意的回眸,会让我们顿悟。
  
   二、关注名著,学以致用
  
   2007年福建高考首次涉及到对名著的考查,这样一种创新题型。名著是岁月酿造的芳醇,是精神皈依的故乡,是经典的再现,是课文的延伸。每个考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阅读过名著,而且教师平时在教学名著篇章时,必然会涉及到对著名人物、情节的介绍,另外配套的读本也多有节选或梗概介绍。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这样熟悉的经典素材,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能有意识运用,何愁不会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笔者认为这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例如,湖北一考生在 《捕捉理性的灵光》一文中是这样写的:
   孔夫子一袭长袍,沿路呼出“理性至上”,诸葛亮斩马谡,忍痛割爱,那是诺言,是军纪,是理性啊!海明威独守大海般的忧伤,梵高独具向日葵般孤单,冉·阿让受折磨一生,最终顾全大局,为保全德国的机密而杀死情人……
   例子源自中外名著,用来论证理智与情感的关系,贴切而典型。而且文章也因此显得厚重、深邃又优雅,处处闪烁理性的灵光,又展示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善于运用,灵活表述
   收集、积累材料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善于运用,灵活表述。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即使我们掌握的材料很有限,也可以应对万变的话题。关键是在运用的时候,一定要围绕着中心表述。请看下面的例子:
   有一位著名歌手,最擅长演唱《我的中国心》。现在要求我们为主持人设计一段串台词,可以分别把他请上各种晚会的舞台。(以下摘选的是学生答案)
   ①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乏凝聚力,越是危急时刻,我们胸中那颗中国心跳动的节奏就越加铿锵有力。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举国同心,抗击“非典”的誓师大会。
   ②奥林匹克的熊熊圣火召唤着我们,带着希望、带着勇气、带着一颗中国心,让我们一起出征雅典!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欢送中国奥运代表团出征雅典奥运会
   ③今天是你五十五岁华诞,我们的共和国,让儿女们为你献上最美好的祝福,还有一颗滚烫的中国心。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五周年
   ④印度洋的巨浪冲垮了我们邻舍的家园,让我们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献上真诚的中国心和中国情。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文艺界为印度洋地区海啸的赈灾义演
   ⑤佳节倍思家,天涯共此时。此时此地,我们的心跳动着同样的节拍,让我们同唱一首中国人心中的歌。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同一首歌”2005年春节华盛顿专场
   ⑥黄山黄河不会忘记卢沟桥的炮火,长江长城依旧牢记南京城的血痕,国耻,永远铭刻在中国心头!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掌握的材料即使有限,但只要善于运用,灵活表述,也会演绎出许多精彩。哪怕是只有“一粒米”在考场中也让它成炊,也要让评卷老师见到那袅袅炊烟。而要做到灵活运用,表述围着中心转,关键是我们要善于牵线搭桥,善于做到材料与话题的对接,时时注意点题和照应。这是盘活材料的关键。下面是同样的一则材料运用于不同的话题的示例:
   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话题 “价值”)
   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记了官场的失意,忘记了仕途的不达,却铭记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话题“忘记与铭记”)
   相同的材料(陶渊明)通过一句话(画线句)把材料和话题巧妙的关联起来。这句话就起到桥梁的作用。根据话题迅速找出材料与话题的内在联系,生发出来与文题的契合点。紧扣话题关键词,时时点题,时时照应点破,这就是我们盘活素材的关键,是灵活运用素材的一把钥匙。
   高考作文占据语文的半壁江山。或许,我们阅历的广度,涉世的深度,囿于对社会的认识不透,对生活感受不深,但在作文的备考中,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在材料上下功夫。我们可以多渠道去补充、丰富、整合自己积累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只要我们善于运用、灵活表述并不断地进行写作训练,就可将积累的材料转化为自己的文学素养。在考场上运用鲜活的语言将这些丰富的文化积淀铺展出来,援古征今,编织诗意,水乳交融、浑然天成地将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发挥到极致,张扬自己的创作个性,就能写出诗意隽永、文采飞扬的佳作。
  (作者单位:周宁一中)
其他文献
分析完选修课《水浒传》中李逵形象之后,笔者由点到面,由选修课钩连到必修课,由李逵说到林冲,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见仁见智的讨论。  师:回首看看林冲走过的路,从东岳庙到梁山泊,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了杀人反抗的道路?林冲性格的转变对于《水浒传》这部书有何意义?  生1:林冲由安于现状到奋起反抗,完全是被一步步逼出来的,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官府黑暗,陷害忠良,怎么会有林冲的好日子过呢?本来他
合资企业的司马先生,年近花甲,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史10余年。他仪表堂堂,举止文雅,工作认真负责。平时以车代步,很少活动。嗜好烟酒,应酬频繁。  夏末秋初的一天下午,司马先生晚间需与外商签订一份合同,难免出席当晚的应酬。席间,正当双方兴致勃勃时,司马先生起立举杯向客人祝贺贸易洽谈成功。就在这一瞬间,他的右手颤抖、口眼歪斜、语言含糊、站立不稳。杯子竟从手中滑下。当时在席的同事见状,立即搀扶着他,并迅
我最近有点上火,朋友告诉我用菊花泡茶,可以降火。到药店购买菊花时,發现菊花有白菊、黄菊还有胎菊等。请问,我该选择哪种?  江苏南通 马长江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花的颜色不同,有白菊、黄菊之分,由于它们功效不同,用于治疗不同的病症。   黄菊花有辛凉解表、清热去火的作用。取3~5枚黄菊花泡茶饮,对上火、鼻塞、流鼻涕效果好。而对于外感风热出现咳嗽、咳黄痰的情况时,黄菊花则可以和桑叶
【摘 要】 依据高阶管理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及战略领导理论,以2011—2018年创业板高科技企业为样本,实证分析CEO个人特征、激励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CEO年龄与创新绩效负相关,薪酬激励与股权激励能够减弱这种负相关关系;(2)CEO拥有技术工作背景会对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薪酬激励与股权激励能够加强这种正向影响;(3)CEO学历与创新绩效正相关,股权激励能够加强这种正相关关
一  李七月看着被害人的询问笔录,看着看着心中就来了气。心想,这丫头办事真不着调!便带着愠气朝院子里吼户籍警黎黎。黎黎从隔壁的户籍室跑来,李七月劈头就问:“和兰说,到了玉米地那人就把那个东西掏了出来……我问你,‘那个东西’是哪个东西?”  黎黎歪头茫然看李七月手中的笔录,脸色瞬间变得通红。  “刀子?斧子?还是镰刀?你得写明白啊!”李七月追问。  黎黎忸怩:“不是刀子,不是斧子,啥都不是,那个东西
日本“活力门”网站推荐使用3个方法以缓解起床后的面部水肿:  1.冷热水交替洗脸 使用冷水和热水重复交替洗脸,可以借助温差刺激血管,改善血液循环,进而缓解面部水肿。  2.蒸汽毛巾敷脸 将毛巾蘸水后拧出多余水分,用微波爐加热1分钟左右做成蒸汽毛巾,将其覆盖面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面部水肿。  3.搓热手掌按摩 搓热手掌后从面部中心区域开始向外按摩。注意不要过度用力,可以涂上护肤乳来润滑手指,手
“这天儿贼冷啊……”老板面对刑警队长秋生,一脸讨好的笑容,“警官,您里请,这儿离空调近,能暖和点儿。您瞧,这大半夜的麻烦您出警,还这么冷。我去给您沏壶茶,不是什么好茶,您对付着喝……”  “别忙了。”秋生摆摆手制止了要去沏茶的老板,尽管他真的是快冻挺了。接到指挥中心出警命令的时候,秋生还在热被窝里。赶紧穿上衣服下楼着车,可天儿太冷了,就是打不着火。到小区门口打车,一辆出租看不见。他是一路小跑着来现
董理站在沈院长的办公室门外,扯了扯衣襟,弯曲两根手指“笃笃”敲了几下门。室内传出“请进”,董理便轻轻推开虚掩的门,径直走到沈院长的办公桌前。  沈院长抬头见是董理,略显意外地问道:“是董理啊,有什么事吗?”  董理用立正的姿势(虽然他的左腿有点儿跛)说:“我是想跟您说一下,我要辞职回乡下了。”  “要走,为什么?”沈院长瞪大了双眼问道。风华正茂的沈院长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白手起家创办了这所工程建筑设
2018年12月28日,北京的最高温度是-5℃,窗外寒风凛凛,但位于北京东南三环的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二层会议室里,高朋满座,热闹非凡。下午14∶30,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衣向东的长篇报告文学《桥——“枫桥经验”55周年风雨历程》作品研讨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全国公安文联、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主办,啄木鸟杂志社承办。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公安部治安局副局长李剑涛,全国公安文联副
全国卷I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北京卷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