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金山——在美华裔女性移民的历史传奇

来源 :淑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es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漂洋过海,扎根异国,华侨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不断提升的历史。图为1938年美国旧金山华侨进行抗日募捐。
  
  近来,有关中国第三波移民潮的讨论日渐激烈。不同于第一波混杂偷渡客的底层劳工和第二波国门初启之时的洋插队,此次移民潮主力转移到了新富阶层与知识精英。然而正是因为有了前人的铺路,中国移民的整体状况才有所保证与提升。所以,让我们回到华人移民的最初阶段,拨开历史的尘烟,去探寻在那个“美国遍地是黄金”的年代里,华裔女子在身处华人与女性的双重歧视下,是如何以自己的倔强书写了美国历史的新篇章。
  一曲沉重而华丽的金山谣
  喜鹊喜,贺新年,阿爸金山去赚钱;赚得金银千万两,返来买房又买田。 ——广东童谣
  “在我19岁的时候,这个男人来到我家,告诉我母亲美国黄金遍地他说他在美国开有一家洗衣店,很赚钱。他对我也非常体贴,我母亲因此很喜欢他,同意将我嫁给他同赴美国。我以为我是他的妻子,非常感激他将带我到这个人人富有、幸福、自由的国家,然而在抵达旧金山两周后,我却得知这个男人要将我卖为奴仆,我可能沦为娼妓”
  这是最早赴美的中国移民妇女之一阿彩回忆自己悲惨命运的由来。那时的她因为努力争取自己的权益已成为美国的知名人物。然而因为那个“美国遍地黄金”的错觉所付出的代价已难挽回。而她的经历,更是成为早期移民美国的华人女性的一个侧影。
  1820年,美国移民局记载了第一批抵美的华人,1834年,有史可载的第一名华裔女子梅阿芳抵达纽约。随后,华人及华人女性抵美逐渐形成规模。尤其是从1848年开始,加利福尼亚的金矿诱惑吸引了无数平民与冒险家开赴西部。这一消息在19世纪50年代传入中国。时值鸦片战争结束,中国的内忧外患,毁灭了许多人基本的生存条件,迫使人们铤而走险;而对美国这座“金山”的美好憧憬,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华人背井离乡、闯入这个未知的世界。就这样,大批中国人开赴美国,开始了他们的“金山”之路,而这一批探险者的妻女和一部分勇敢的中国女子也随之踏上了异国的土地,书写了这首沉重而华丽的“金山谣”。
  在“黄金潮”与美国西部开发时期(1840年~1880年),西部生存条件异常原始而艰苦,然而来自中国的华工却拥有着在别人看来超乎寻常的吃苦耐劳能力。太平洋铁路——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被英国BBC评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七大工业奇迹之一,鲜为人知的是,这条铁路最艰险的路段,是由中国工人修建的。为了从笔直的山崖上劈出一条路基,华工把自己拴在吊篮里,从山顶上用绳索吊下去,在半空中凿壁填塞火药,点火后再往上拉。可是山崖上的岩石之硬,常使得火药从炮眼里直接迸出,伤及华工,也有人因为火药性能不稳或绳索磨断而葬身悬崖。极寒时,很多从中国南方来的从未见过冰雪的华工被活活冻死在帐蓬里。正是华工的尸骨,铸就了这条“内达华山上的中国长城”。然而在这条使得美国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完整国家的铁路,其东西点会合的通车庆典上,却找不到一位华工的身影。
  环境恶劣,语言不通,酬金微薄,还要遭受各种歧视和排挤,这就是当时中国移民生存条件的写照,可是这一切都不能阻挡华侨妻女远赴重洋与家人团聚的决心。同时更有许多敢于冒险的女子,内心充满了摆脱贫困来美国发财的梦想。只是,这些最早冲破传统束缚的女子,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所面临的依然是男性的胁迫与剥削。
  早期中国移民妇女,大多被骗或被迫加入娼妓业。1870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的3526名成年中国移民女子中,有2157名被列为娼妓。这些可怜的中国女性,迫于生计,白天在制衣厂工作,晚上提供色情服务,悲惨的生活暗无天日。有些女子受不了,只能以逃跑或自杀来摆脱处境。而其中也不乏有智慧和勇气者,或成功地采取法律行动逃离奴役,或被教会等机构救助。其中有一位名叫波莉的女子,因为勇敢的个性和独特的机缘,成就了一段“扑克新娘”的传奇。也有一位名叫陈丁香的女子,在当女奴过程中受尽虐待,最后连夜逃至教会收容所,她凭借自己的勤奋学会了英文,成为教会的英文翻译,进而与教会一起帮助更多受奴役的中国女孩获得自由。而在《排华法案》大行其道的1890年,在华人屡屡成为各种血腥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却毫无话语权的时期,却有一朵“水仙花”独自绽放,她以自己羸弱多病的身躯执一杆坚硬不屈之笔,书写最真实温暖的华人世界,为华工争取利益。“我们需要中国人站出来为中国人的事业伸张正义!”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作为反法西斯的同盟国成员之一,与美国形成军事同盟。中国与中国移民的形象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才开始改变。在一系列有利的内外因素推动下,罗斯福总统于1943年12月13日签署《废除排华法令》的文件。在此期间,越来越多的美国华裔妇女加入就业者的行列。同时,在美国出生长大的第二代华裔女性大多拥有较高的教育程度,因而有机会进入职业女性圈,成为杰出的作家、律师和学者。而在这些优秀女性中,有一位十分特别的巾帼英雄李月英,她不仅突破了华裔女性被局限的领域,而且与很多优秀男人一样出色,怀着对飞行事业的热爱和对祖国割不断的情怀,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驾驶战机奔忙于最危险的前线,并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华裔女性在美国近一个半世纪的经历是一部沉重的历史,但同时也是一部奋进的历史。她们的坚忍与勤劳保障了自身在异国他乡的生存,同时也保证了在美华裔社区的独立与发展。她们用智慧与毅力把生活和外界所降临的一切艰辛都打磨成闪闪发光的贝壳,镶嵌在去往金山的大路上。
  镌刻进美国历史的华裔传奇
  恐惧于华人的勤奋与吃苦耐劳,害怕被夺去工作机会的美国白人借助于1882年《排华法案》的实施,对中国移民进行了公开的排华暴行,驱逐、殴打、哄抢及没收财产最严重时,甚至当时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不得不派遣联邦军队去各州平息事态。然而在这样一种严苛的环境中,仍然有一些华人女子,以自己所特有的东方式的坚韧与勇气彰显着那份中国力量。
  “扑克新娘”的传奇人生
  对于远渡重洋到美国讨生活的中国人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场赌博。而“扑克新娘”波莉(1853年~1933年)之所以成为美国历史的传奇,并非因为她做过多么伟大的事,而是因为作为一个普通的自由人,她克服了身兼女性和华人两个弱势群体身份的诸多困难,凭借自己的独立和聪慧在太平洋彼岸的异乡扎下根来,从而成为美国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
  1923年,一位中国老太太骑马进了爱达荷州格兰基维尔镇,在当时的小镇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当地报章称这位老太太为“现代的瑞普·凡·温克(Rip Van Winkle)”,也就是美国的刘姥姥——她在偏僻的鲑鱼河谷农场上住了50年,从未坐过汽车,更不知道电影是什么,但她却是那个小镇上备受爱戴的人——在那个排华的年代,这尤其不易。这位老太太就是来自中国的波莉·贝米斯(Polly Bemis)。
  波莉原名兰露,1853年出生在中国华北。为了生计,兰露的父亲把她卖给了土匪,换回两袋种子。她为匪徒当了几年丫环,又被蛇头偷运到波特兰和旧金山,随后又被卖到沃伦。波莉这个名字就是在沃伦取的,那年她才19岁。
  沃伦海拔4000英尺,非常寒冷,然而共同的淘金目的却让这里成了美国白人与华人的汇集之地。小镇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两旁错落着酒吧、舞厅、旅馆和商店。波莉的主人洪金管理着一家酒吧兼赌场,她在那里煮饭、打扫、端咖啡、陪客人跳舞,可是决不出卖自己。波莉令诸多拓荒者印象深刻——这是一个很有性格的中国姑娘——她长得漂亮,却坚持不放低自己;她曾经在一个嘟嘟囔囔抱怨饭菜的食客面前挥着餐刀,嚷着“谁不爱我的咖啡”,成功化解了他的抱怨。
  在那个蛮荒的年代,在其他中国女子来到美国后多蓄在“候宰栏”中等待拍卖,然后被迫从事色情业的残酷历史阶段中,波莉却用自己的性格和脾气征服了身边的美国牛仔、矿工们。同时,好强的波莉从未放弃过为“自由”而做的努力。每天酒吧打烊,仔细打扫过卫生后,她都会小心地淘洗客人付账时掉在地上的金粉,并妥善收藏起来,以期有朝一日可以用来赎身。
  然而要化解美貌和魅力给她带来的“过分要求”却并不轻松,每当这时,她就会从后门逃进旁边的查理·贝米斯(Charlie Bemis)的酒吧,如果无法逃出,她就喊查理救援。查理凭借着好枪法几次把波莉从险境中救出。“从未让她失望”的查理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新英格兰名门之后,因为不满家人对其生活的安排而选择远赴西部淘金,他也做着和洪金同样的生意——开酒吧。由于他非常有才学,精通法律,也经常帮助矿工解决争端,因而颇受当地人尊重。而他也极为尊重波莉的选择。这个细心的男人甚至因为波莉身材矮小,而把家里的家具改矮、改小,以便她能适应周围的一切。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为波莉赎身的想法越来越深地植根于查理的心中。
  这一天,机会终于来了——在洪金的酒吧,洪金和查理被一群人包围着,气氛凝重,安静异常:两人正在用扑克赌博。几轮赌局过后,洪金几乎输光了一切可以押注的东西。最后一局,查理押上了当天所有的赌本,洪金则扬言要押上自己的酒吧。查理趁机要求以波莉做注。命运之神在这一刻给了查理和波莉最大的关照,查理赢得了扑克牌局,而波莉迎来了自由!于是这段“扑克新娘”的传奇正式诞生。
  只是,渴望自由的波莉并没有选择立即成为查理的新娘。她没有依赖查理,不结婚,也不让他供养。她在查理的酒吧旁边开了一家寄宿公寓,并为矿工洗衣服,镇上的年轻人都喜欢到她那里吃饭,尤其是跳舞之后。在缺少医药的当地,波莉还用她在中国东北老家学过的中草药及护理知识帮忙照料了许多邻居生病的孩子,深受人们喜爱。
  “公平”的命运之神在“英雄救美”之后,也让波莉有了回报“英雄”的机会。1890年查理与人结仇,中了一枪。昏迷十几天的查理生命垂危,波莉却始终不放弃希望,她用编织钩针以自己独创的方式清洗伤口,通过中草药治疗和精心护理,奇迹般地拯救了查理的生命。波莉与查理,两个人就这样20年相偎相伴,不离不弃——只是没有一纸婚书的证明。
  戏剧化的是,1892年,一部更加排华的法案《基瑞法案》(Geary Act)使他们的关系合法化。这部法案使没有居留证的波莉有可能被驱逐。为了使她身份合法,查理1894年8月13日与41岁的波莉结婚。通过查理的努力,波莉终于在两年后拿到居留证。
  结婚之后,波莉和查理沿着鲑鱼河向下,去了距离沃伦17公里的地方。他们在河谷间找到一小块平地,建立了自己的农场,这段惬意的农场生活也许是波莉一生中最安稳的时光。不幸还是在波莉晚年连连到来,1922年8月,他们的房屋毁于火灾,未能救出一丁点财物。火灾两个月后,查理去世,只剩下波莉独自一人生活在这座辽阔荒野的农场。可是,凭借着自己乐观、坚强的天性,波莉仍然将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
  1923年,波莉第一次离开偏僻的农场,乘汽车前往格兰基维尔访问早年熟识的友人。在这座现代化的城市里,波莉第一次看电影,也第一次看到一只鹦鹉。这位中国老太太的出山成为《爱达荷州自由报》(Idaho County Free Press)的大新闻,放在头版头条进行了报道。波莉亲眼看见了淘金热和西进运动辉煌成果的一小角,却不了解其中也包含着自己和查理的贡献。
  老年的波莉依然很有精神,直到去世前住在护理中心时,她仍然对生活保持着兴趣,尤其是对孩子,每当小孩儿的声音出现在屋里,她皱巴巴的脸都会像发光了似的。1933年11月6日波莉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
  至今,爱达荷历史协会还保存着波莉的婚装照片:对襟短袄、绸缎长裙,白手套,完全是西方服饰,而面庞是一张华人的脸。
  那朵“水仙花”的清香
  她冲破了万马齐喑般的死寂和令人窒息的种族压迫,发现了她自己,创造了她自己的声音,这是20世纪初美国文学史的胜利。
  1914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庄严肃穆的皇岗墓园,竖立起一座与众不同的墓碑,“义不忘华”四个汉字镌刻在墓碑顶端。华裔女性小说家“水仙花”(1865年~1914年)便长眠于此。一位当时在美国纽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是这样评价她的:“在美华人永世感激‘水仙花’为捍卫他们而采取的勇敢的立场。”
  20世纪70年代以后,华人的写作队伍不断壮大,黄玉雪、谭恩美等作家层出不穷。然而诸多后来人正是从“水仙花”那里汲取了精神力量和创作灵感,成为“水仙花的精神孙女”,而她则被尊称为“北美亚裔女性作家第一人”。
  或许连“水仙花”自己都不曾料想,正是她那曾经给自己带来无数欺凌和困扰的欧亚混血血统,奠定了这样的“开创”和“第一”。“水仙花”原名埃迪斯·莫德·伊顿(Edith Maude Eaton)。其父爱德华是英国企业家,22岁时赴上海拓展家族的海外市场。也正是在那里,与其母荷花相识。这段浪漫的爱情非同寻常,为了能够生活在一起,爱德华想尽办法才将荷花从她的家族中“偷”了出来,可是一起“私奔”到英国后的生活并非他们想象中的快乐。这一英一中的婚姻,因为太“越界”而遭到整个家族乃至英国上层社会的反对,因为这段浪漫情缘上演的年代正是1840年前后。彼时的中英关系,中国人眼中的英国人是仇人,是带来了鸦片和丧权辱国条约的罪魁祸首,而英国人眼中的中国则由天朝上国幻化成一片蛮夷之地,中国人是尚未开化的“低等”民族。于是这份对中国人的歧视和排挤便一直笼罩在家庭之中。
  出生于1865年的埃迪斯自小就感受着母亲身为华人所遭遇的偏见。小时候,一天,埃迪斯正和一个小伙伴玩耍,另一个孩子走过来对那个小伙伴说:“如果我是你,我就不和她说话。她妈妈是中国人。”那时的埃迪斯总是疑惑,为什么父母只是肤色不同,待遇却犹如天壤之别。“我仔细端详着父亲和母亲的脸,难道她有哪一点不如他善良、不该受到尊敬吗?为什么?为什么?”因为不堪这份讥笑和偏见,1871年,爱德华一家移民美国。
  可是从英国到美国,埃迪斯在英国所遇见的“窃语和讥笑”,很快变成了公开的种族歧视。虽然她与兄弟姐妹所受的是英式教育,穿着英式服装,但她们仍被看作是华人,进而成为当地儿童捉弄的对象。她们会被揪扯着衣服和发辫,以验明那些儿童的疑惑:华人是否知道疼痛?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这个民族是世界上最麻木、最愚钝的群体!于是,每次出门前,埃迪斯与兄弟姐妹们总要全副武装,时刻准备迎战。
  从小到大,从未改变的歧视、排斥让埃迪斯对自己的身份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可是她没有像其他兄弟姐妹一样选择逃避——伊顿家族成年后的14个子女几乎个个有出息,其中3人成为作家,两人成为画家,其他人在科学、法律、经济等领域也都各有建树。但他们为了取得成功,都有意识地隐瞒了自己的华人血统,以白人身份出入美国社会。同为作家的妹妹温尼弗·雷德(Winnifred Eaton, 笔名Onoto Watanna夫野渡名)虽然没有假装白人,却为自己编造了一套日本家史,创作了发生在日本的一系列“灰姑娘”故事,以便迎合当时的西方读者。只有埃迪斯,不愿隐瞒自己的中国血统,即便是在美国排华气焰最为嚣张的1882年,她也总有为“捍卫那一半中国血统而勇敢斗争”的冲动。她公开宣称自己是华人,这一“愚钝”民族的一员。她把压迫她的东西——英国以及西方给她的教育和文化培养化为一种声音,给予那些不被允许发声的她的同胞。
  18岁的埃迪斯开始在《蒙特利尔每日星报》做速记员,同时为这家报纸采写新闻。这使她得以以记者身份进入华人社区。报道华人生活的工作使埃迪斯迈出了她在文学中寻找自己声音的第一步。她开心地表示:“遇到许多中国人,当他们遇到麻烦的时候,经常请我在报纸上为他们进行斗争。我喜欢这么做。”虽然不会说汉语,但她以自己对华人的关心和帮助而被华人社区所接纳。晚上,她常常在华人社区教中国移民英语,同时为自己的“中国故事”搜集素材。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她的小说开始与读者见面。《独立报》、《世纪报》、《纽约晚报》、《新英格兰报》等当时一些重要报刊均有发表。
  为了更加坦荡有力地反抗种族压迫和歧视,31岁时,埃迪斯放弃“英国女性”的公开身份,开始使用“水仙花”这个笔名,完全以华裔身份出入各种场合。在埃迪斯的心目中,水仙花是寒冷的冬天里生命与美的象征,它只需一碗清水,却以清香回报世界,它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一种花卉,也是自己心目中,中国人人格的象征。
  1912年,“水仙花”的作品集《春香夫人》出版。这部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开创性地位的文学作品,书中大部分故事的背景是西雅图和旧金山,表现华裔家庭的喜怒哀乐,尤其是以亚裔和新移民感受到的文化冲突为主。这些“为中国人说话”的故事在当时能够发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她采取了一种迂回的战术。在故事的基本框架上,“水仙花”往往以西方社会能够接受的婚姻家庭为主题;在叙事手法上,她往往通过英国人所熟悉的简·奥斯丁式的讽刺,而不是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在对婚姻进行描写时,她又往往以妇女为主角,以便赢得更广泛的读者。只是这些女主人公常常受到白人文化的威胁。《一个嫁给中国人的白人女子》(A White Woman Who Married a Chinaman)的主人公是白人女子,其前夫、白人卡斯纳逼她离婚,在她无家可归后却又常常骚扰她。正当她准备自杀时,中国人刘康义救了她,把她带回华人社区,为她找了住处和工作,还请一户中国人家照顾她。她“在他脸上找到了安慰”,感到与卡斯纳相比,刘康义才是个“真正的男子汉”。她嫁给了刘康义。卡斯纳得知此事后,恶狠狠地污蔑刘康义,并骂她“堕落”,而她则反驳道:“你是谁,竟敢嘲弄像他这样的人?你身高六英尺,长得五大三粗,但是你的灵魂渺小,根本无法和他的高大灵魂相比。”
  这部作品集的出版在加拿大和美国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她向人们第一次全面展现了那个神秘的、“妖魔化”的华人世界,在这些沉默无言的华工内心,是与西方人一样人性化的世界。评论家一致认为“水仙花”的作品是具有开拓性的,认为她“在美国文学中奏响了一个新的音符”。媒体的书评则强调,这些短篇小说所表现的华人生活与美国文学中所表现的对华人的看法截然相反,而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表现出“中国人的情感更加细致,处理问题的方法更为敏锐”。
  除了小说,“水仙花”还公开发表文章为华人鸣不平,在《为中国人请愿》一文中,她强烈地批判了加拿大政府对华人的歧视性政策,指出华人的到来为北美的铁路建设、农业、服务业等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高声赞扬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正直勤劳,强壮健康、安分守己与自尊自强”。在1914年去世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里,“水仙花”仍然还在呼吁美国社会接纳华人劳工。穷尽一生,她都在履行自己的诺言:“我们需要中国人站出来为中国人的事业伸张正义!”
  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其中最艰难的部分是由华工建成的。如果没有华工的劳动和智慧,修建铁路所花的时间将远远不止4年。
  她们同样值得被铭记
  她们的故事只流传在有文字纪录的只言片语当中,然而即便是再稀缺的历史记载,也不足以令这些女子高贵的精神蒙尘。
  她救了无数中国受虐妇女
  对于早期移民美国的华人妇女而言,许多是被骗、被迫卖身为奴或进入娼妓业的,但她们从未放弃向这种奴役制度挑战。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基督教个人团体的英勇行动也给予了中国妇女极大的帮助。位于旧金山唐人街920号,于1874年建立,后来由传教士唐纳蒂娜·卡麦隆(Donaldina Cameron)女士领导的华人妇女庇护所,曾救援了大量被卖为奴隶的中国女孩。
  当时的中国城里,大约有一半妇女是妓女,她们的生活暗无天日。当年,唐纳蒂娜本来是到中国城开办一间基督教妇女英文学校,并担当缝纫教师。但是亲眼见到了这些女子的境况后,唐纳蒂娜毅然决然地在开办英文学校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华人妇女庇护所。拥有虔诚宗教信仰的唐纳蒂娜对华人妇女的遭遇愤愤不平,“妇女被她们的同胞当作货物,卖到这里来赚钱,她们完全失去了尊严!”
  这位“愤怒的天使”以她的机智和勇敢,联合华埠特警队、移民局、华人社团和侨界的正义人士,对妓女和受虐妇女施以援手。她还在庇护所开了一条通往外面的秘密通道,帮助妇女躲避人贩子的侵扰。重获自由的华裔女性一部分自愿返回中国,由庇护所给予所需的旅费;一部分留下来学习谋生技能,或找合适对象结婚。一些被解救的女孩还勇敢地在法庭上作证。一位被迫为奴的10岁小女孩玉英,被她的主人残酷虐待。在被救出后,受旧金山法院大陪审团传唤,为奴隶交易的罪恶作证。在法庭上,她敏捷的反应、清晰的回答以及干净整洁的外貌给陪审员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唐纳蒂娜·卡麦隆用她几乎半个世纪的人生,庇护了两千多名华人妇女,并教这些妇女学习英文和生活技能。她终身未婚,却帮助许多华人妇女在美国成家。1943年华人妇女庇护所被正式命名为卡麦隆大楼,现受政府资助,继续服务于华裔妇女和儿童。
  
  百年州庆第一亚裔领队
  作为美国内华达华裔妇女的先驱,王九芹的成功更多地是依赖中国人传统的勤劳与善良。
  1900年在中国出生的王九芹,12岁时由在旧金山经商的父亲带到美国。15岁时她嫁给一位在内华达州王子城开设寄宿处和中餐馆的生意人。当她意识到受教育对于她了解这个新环境的重要性时,她开始就学于当地的王子学校。王九芹在学校接受教育时的有益经历,帮助她与美国白人社会建立起紧密的联系。1930年,王九芹开始帮助丈夫在这一地区经营中国矿工寄宿处。在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和经验以后,她于1942年在王子城和卡塞尔顿矿区两地开设了由自己全权出资、独自经营的餐馆——王氏咖啡屋。
  由于采矿区一天之内有三次换班,她独挡一面,为3班的矿工提供3餐。除了漫长的工作时间以外,她还需为因战时实行食品供应制度而难以得到足够的食品供给付出更多努力。每天的忙碌和疲劳使她常常在餐厅的椅子上睡着。然而因为她的勤劳与日益精湛的厨艺,在五十多年的经营生涯中,她的餐馆不仅享誉当地的华人社区,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美国当地食客。二战期间,赫伯特·胡佛,一位王子城和卡塞尔顿矿区的矿主成为她餐馆的常客。无论他在附近什么地方住宿,总要包一架飞机到她的餐馆享用中餐,她的成功受到高度认可。1980年10月31日,在庆祝内华达建州116周年时,王九芹受邀到州府卡森市,成为内华达建州日游行的领队。她是被授予此荣誉的该州第一位亚裔和第二位妇女。
  同时,随着华人越来越多地扎根于美国国土以及《排华法案》的逐渐松动,一批又一批华裔移民开始进入西方主流社会。她们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1912年任美国旧金山移民局翻译的梁娣成为在美国总统选举中投票的第一名华裔女性。1945年,檀香山一位华裔女子郭安因为对抗日的大力捐献而被授予“美国母亲”的称号。华裔女子,她们的成功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然而回首过去,历史中最明亮的色彩,正是因为这些被冠以娇弱之名的玫瑰不顾风霜怦然绽放!
  李月英:
  首位华裔女飞行员的抗日战争
  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中国作为美国在亚洲反法西斯战场上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华人以及华裔在美国的形象和地位也发生了明显的好转。而1943年罗斯福总统《废除排华法令》文件的签署,则为众多华裔移民报效国家敞开了大门,其中李月英便是一位。
  李月英1912年出生于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一个小康之家。父亲经商,母亲是传统的家庭主妇,照顾着8个孩子。这一时期,华裔依然持久地遭受着美国社会的歧视,生活的选择、工作的选取都受到许多限制。但就是在这样处处被压制的时代,李月英却成长为一个积极活跃、热心肠的女孩子。从青少年时期起,她就热衷于运动,游泳、排球、驾车几乎什么都难不倒她,有点男孩子气的李月英,她的人生也是如此勇往直前。
  直到1932年,李月英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那是她第一次搭乘飞机,从那一刻起,她便爱上了飞行。20岁的她不顾父母反对,怀揣着“一定要飞上蓝天”的信念,毅然加入了波特兰市的一所华人飞行俱乐部,接受飞行训练。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女飞行员的比率只有1%。李月英却凭着那股子执拗劲儿,成为了第一位拥有飞行执照的华人女性。她成功地完成了这件传统的华人女性不可能去涉及的事情!
  拥有了技艺还不算,更重要的是“英雄有用武之地”。虽然是在美国土生土长,但对祖国那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却一直萦绕在她心中。1933年,日本大肆入侵中国,李月英怀揣着光荣的使命感回到中国,一心要加入中国空军,为祖国尽一份游子的报国心愿。但对女性的歧视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却使官方断然拒绝接受她的请愿。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仍然逗留在广东,等待为国请命机会的李月英再次向中国军方申请加入空军,效命疆场,但又一次遭到拒绝。一年后,思忖良久的李月英回到美国,她决定以另一种方式为国尽忠——在纽约为中国政府工作,专门购买战争物资与器械运回中国以抵御日军。
  随着战事的扩大,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正式加入二战。这让李月英的报国之门第一次变得全面畅通。1943年,美国“女飞行员服务队(Women’s Air-force Service Pilot ,简称WASPs)”成立。拥有多年飞行经验的李月英被录取,负责运送战争物资。因表现优异,不久后,李月英就与其他6名女飞行员授命执行为美军运送战斗机的任务。她的主要工作是将战斗机开送至码头,再由海运将战斗机运往欧洲与太平洋等战争前线。战争期间她与其他女飞行员共运送了五千多架战斗机至蒙大拿,这些战斗机的最终目的地是远东。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她曾有两次迫降的经历。其中一次发生在堪萨斯州的麦田,当时因为引擎故障,飞机不得已迫降在农田里。而她的东方面孔则让当地农夫误以为她是日本飞行员。惊吓过度的农夫以为日军入侵美国,口中不断骂着“杀了你这个日本鬼子”,并疯狂地拿着稻叉追杀她。直到她被擒后,才有机会向农夫解释自己的身份,澄清误会。让飞行队同事钦佩的是,李月英丝毫未受这起事件影响,很快就又回到工作岗位上。
  可是另一次迫降的经历,却使得她再也没能回来。那是1944年的11月,李月英接受了一个难度极高的任务——前往尼加拉瀑布区的贝尔战机工厂,将一架P-63型战斗机开送至蒙大拿的Great Falls空军基地。当时,李月英的飞行任务因为恶劣的气候而延迟,她只得将战斗机暂停在北卡罗来纳州的Fargo基地。感恩节的清晨,天气终于放晴,李月英兴奋地继续执行任务,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个晴朗的日子却是她最后一次飞行。
  意外发生在感恩节下午2点,李月英已飞抵Great Falls空军基地上空。这个基地每天都有大批P-63战机在同一个时间降落。因为前几日气候因素而延迟的关系,当天从各地飞来此地降落的战斗机比平日更多。就在李月英要降落的同时,她的前方有另一架飞机突然飞进同一跑道准备降落。这架战斗机由一名男飞行员驾驶,因为他的战斗机通讯系统出现故障,根本无法听到塔台指挥。不知情的指挥台立即做出指示,要两架飞机同时拔高,飞离跑道以免相撞。李月英收到命令,以她的飞行技术,临时将飞机拉高并非难事;但另一架战机因无法收到命令而未做出反应,瞬间两机相撞,当场火焰冲天。
  两天后,也就是1944年的11月25日,李月英因伤重不治身亡,年仅32岁。3天后,她在美军坦克部队服役的哥哥也在法国战场上阵亡,这个噩耗在一个多月后才传到李家,李家在3天竟有两个子女为反法西斯战争捐躯。万分悲痛的家人把兄妹二人葬在波特兰市的一处墓地的斜坡上,俯瞰哥伦比亚河潺潺的河水。李月英的母亲这样形容自己的女儿:“你无惧风吹,也无畏水涛”,这也正是华裔移民命运最真实的写照。 ■
  作为第一位华裔女飞行员,李月英以运送战斗机的形式实现了报国愿。
其他文献
作为几乎永不出错的经典都市色,黑色的“霸主”地位即使在夏日里也难以被撼动。它的简洁与冷艳太容易造就令都市女性神往的“大牌范儿”。还等什么?快来与黑色一起做减法,迎接立秋以后的日子。
期刊
9月12日至25日,好莱坞最富魅力的“光头影帝”尤·伯连纳的摄影诗作首次在纽约水晶大街201号展出。这场名为“尤·伯连纳:摄影旅程”的影展再次唤醒了人们对那个经典时代的记忆。在这些珍贵的老照片中,尤·伯连纳顶着全世界最有范儿光头的名号,同他的明星朋友们玩起了一场烂漫的光影游戏。    除了是这个世界上最有范儿的光头影帝之外,伯连纳还是一位摄影师和诗人。  13岁即跟随吉普赛合唱团到处游唱,在巴黎做
期刊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季节,你却穿着沉闷的运动服在健身房里独自埋头、挥汗如雨?抛却那些毫无时尚感可言的运动装备吧,乏味的衣服会让你和好运绝缘。阿迪达斯女子训练系列,采用今夏大热的糖果色,尽显俏皮可爱的青春气息,穿上复古的校园印花LOGO外套,仿佛回到了那个记忆中的暑假,印花图案的风衣即便日常穿着也时尚度满分。穿上它们,也许会在健身房邂逅一段浪漫爱情呢……
期刊
从郭敬明、张悦然再到韩寒,凭借个人魅力和广阔的资源,变身主编,虽然针对的读者群略有区分,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文艺读本的最大卖点仍是主编的个人品牌。其中,以韩寒为主编的《独唱团》创刊号自开卖以来,短短22天就创下了100万册的销量。而大家也显然在关注着这本号称“青年知识分子”读物的下一步。    卖出一本杂志可以挣多少钱?按照《独唱团》的文字稿费每千字1000-2000元的标准,主编韩寒给出的结果是
期刊
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拿《Glee》与《音乐高校》比较,因为故事背景都发生在高校内,但《Glee》制作人的野心却没这么简单。主创者之一lan Brennan表示他从未看过《音乐高校》,他想做的是一部后现代的音乐剧。照他本人的说法,“《Glee》是一部避世主义的电视剧,一部令人可以忘记世间阴暗和丑陋的电视剧”。    故事简单却不平凡    《Glee》的故事十分简单,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面临中年危机的失意
期刊
入秋后,秋老虎依旧横行,冰激凌、冰咖啡、冰果汁……一切冰品在入口即化的同时也在无情地抹杀着我们一夏辛苦减肥换来的成果。如何将好身材保持下去?《淑媛》特别企划,直击3大最易囤脂部位,一一列出美体方程式,助你走出燃脂瓶颈,成就紧致S曲线!    挑战名模腿    纤长美腿不但是男人心目中女人最性感的部位,更是熟女们引以为傲的美丽资本,赘肉,橘皮……腿部难掩的瑕疵,总是一再挫败减肥的信心,“塑形产品没办
期刊
10月,美国的文艺院线中,一部关于纽约著名摄影师、全球“狗仔之父”罗恩·克拉拉(Ron Galella)的纪录片《砸烂他的相机》正在热映。无数怀着好奇与窥探之心的人们一边想念着曾经那些优雅的八卦镜头,一边迫不及待地坐进电影院,看看这位曾被要求与杰奎琳·肯尼迪保持25英尺距离、被马龙·白兰度一拳打掉5颗牙齿的摄影师怎样来为自己“辩护”。    “我的摄影生涯结束了。”在纪录片《砸烂他的相机》的首映礼
期刊
10月6日,《福布斯》颁布了2010年度“全球100位最具权势女性榜”,与往年商界铁女把持大局的情况不同,今年的榜单堪称一道“混搭”意味十足的权力头盘。打败曾四连冠的德国总理默克尔登上今年头名宝座的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凭借的是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曝光率与在时尚方面的贡献;首次上榜的娱乐“雷母”Lady Gaga则一鸣惊人地排到了所有娱乐界上榜人士的第一位;由卡夫食品公司CEO艾琳·罗森菲尔德
期刊
法国的时装大师们在世界时装发展史上居功至伟,而意大利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凶猛气势。然而,真正在推波助澜的却是美国人。正在美国纽约庞大都会博物馆和布鲁林博物馆展出的各个时代的高级时装,充分展示了美国性在超过一个世纪的历史中,如何一步步从学习模仿,逐渐成长为时代的偶像。    2010年5月5日,位于纽约中央公园内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了题为“美国女性:时尚塑造国家认同”(American Woman
期刊
明星们姣好的皮肤,就算素颜都有勇气上镜。难道是岁月格外眷顾她们?其实,她们也避免不了皮肤最容易出现的老化问题,但聪明人自有“投机取巧”的办法。来看看这些已过而立之年的明星们是怎样保养皮肤并树立装嫩榜样的。  据说,30岁是女人的第一道坎,来不及留恋20岁的青春岁月,眼角渗出的第一道皱纹,不再平坦的小腹,成熟了许多的眼神,都在时刻提醒着老化的开始。然而,那些30出头的女明星饰演与实际年龄相差悬殊的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