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散文的“父爱”叙事

来源 :江苏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meo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散文的“父爱”叙事继承了传统,又有新的探索和发展第一,既全力批判父亲家长制权威,又省思严父的价值,还肯定父亲“缺席”为子女带来的宽松自由环境。第二,既表现博大情怀的父爱,又呈现柔情似水的父爱,以彰显“父爱”叙事的柔性美学。第三,“父爱”叙事呈多元化格局,既有强烈的反差和张力效果,又不失均衡和谐,给读者带来心灵震动和灵魂升华。改革开放以来散文为2〇世纪以来的“父爱”叙事带来丰富的色彩、深刻的内涵、多样的形式和长久的生命力量。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社区治理在党和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被提上议程。学界对社区治理的研究,聚焦于复合治理、治理创新、三社联动、治理转型四大主题,体现为四个特点:第一,社区治理话语全面取代社区建设话语;第二,从“国家-社会”关系视角转向“结构-过程”视角;第三,从“社区行政化”的问题分析更多转向“多主体互动”的机制研究;第四,更加关注社区治理转型的条件分析。社区治理体系化,是社区治理的全面、系统的改革,包括理念价值、主体结构、微观行动等各领域的联动和集成,涉及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的制度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但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供需错配带来了产业供给结构失衡、价值链分工被固化、技术提升难度加大、对资源环境依赖较高和质量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同时,面临着近年来我国传统制造业竞争优势削减、全球产业竞争加剧和国际贸易与投资环境趋紧等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制造业亟需通过驱动要素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和主导产业转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基于此,需要以推动供需匹配和新旧动能转换为导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构建高质量的供需均衡体系、新动能
新一轮自贸试验区是在全球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跨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时代的背景下设立的,肩负着进一步推进制度改革创新、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历史使命。但也面临着全球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自贸区探索进入深水区、改革创新力度放缓等困难和障碍。新一轮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应该更加注重便利化与自由化并重、贸易促进与产业发展并重、创新驱动和开放合作并重、区内发展与区外联动并重以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并重。
同案异判现象的存在,削弱了司法权威,降低了司法公信力,也影响了各种案例的实际可参考性。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操作层面的,也有制度系统层面的。消减同案异判症结,有诸多路径可供选择,其中重新认识和确立法官的功能定位,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法官在裁判时,直面案件争议焦点,不做单一理由裁判;确立说理性回应裁判思维,在裁判文书中增加说理性回应;在统一区域裁判尺度的同时,建立由下而上的问题传导机制和由上而下的裁判思路发布机制;对社会的正义诉求和案件当事人的诉辩意见给予全面回应。
随着近代西学东渐,西方美学进入了中国学界,成为本土学术的一个热门领域。不同于在西方学界美学相对偏冷的情况,中国特定的政治和社会语境,使美学一直是一门“显学”。从王国维到蔡元培到朱光潜、宗白华,老一代美学家在译介和研究西方美学经典方面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改革开放以降,更多的西方美学经典被引入中国学界,成为本土美学知识建构的重要领域和有效资源。
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争辩”在西方形而上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完成者和解构者之间的争辩,海德格尔前期从康德和胡塞尔的先验哲学的角度来批评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主要以有限性和时间性反对黑格尔的无限性和永恒性;中后期则直接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否定性概念进行质疑,试图将其纳入自己的“成己”之说作为一种过渡,却反而暴露了自己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误解,同时表明他所运用的知性方法摆脱不了自身的悖论,从追问形而上学如何可能而走向了“最后的神”。
虽然“后期谢林的黑格尔批评”已经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但学界仍然存在着要么对这些批评充耳不闻,要么过于倚重谢林自己的观点,对黑格尔哲学做出片面裁决的情况。有鉴于此,本文围绕“哲学的开端问题”“概念与思想的混淆问题”“逻辑学与自然哲学的关系问题”“否定哲学与肯定哲学的问题”这四个方面,重思谢林对于黑格尔的批评意见,并尝试阐述黑格尔的可能回应,借此呈现出两位伟大哲学家之间的一种可能的精神对话。
十九世纪英语美学涵盖了英伦和北美,是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说,十九世纪英语美学似不如德国甚至法国同期美学那样辉煌,但也有自己的区域特色和文化特点。这一时期英语美学存在哪些经典作家和经典文献,是西方美学研究的一个难题。本文从西方美学史、美学读本和大型文献丛书等三类著述入手,寻找在西方美学界被学术共同体所认可的经典作家和经典文献,进而描绘出十九世纪英语美学的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反观中国美学对十九世纪英语美学的传播和接受,在比较参照中发现本土研究所忽略的西方经典文献,探索改进中国的西方美学文献学建设
15到17世纪的意大利不仅是西方艺术发展的高地,也产生了大量重要的美学文献。这些文献横跨哲学美学、诗学、一般艺术理论、图像学和音乐理论等多个领域。其中所涉及的话题,不仅吸引了美学史家的关注,也是当下许多美学和艺术问题的肇始之处。经过中国本土美学界几代学者薪火相传的研究和译介,其中有些文本已经为国内学界所熟悉,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文本是我们比较陌生或尚未译介的。本文将通过西方和本土对这一时期美学文献的比较研究,遴选出对美学研究学术共同体来说具有普遍意义的经典文本或关键文本。
自20世纪初西学东渐起,西方美学理论进入中国。历经一个多世纪,虽对西方美学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却仍有许多空白和短板。西方美学研究重点何在?经典篇什几何?进入新世纪又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为了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完成西方美学经典文献的梳理工作,搞清当代西方美学研究的基础和热点问题,本文以21世纪以来出版的英语美学读本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的方法分析读本中的主题概念,并通过比较读本中收录的美学家以及关键著述的统计结果,绘制美学生产力与影响力地图:,透过19本重要美学读本的分析,我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