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宁“杯花舞”作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方特色,是当地喜闻乐见的民俗舞蹈。本文通过二次开发的教学探究过程,把具有鲜明特色的“杯花舞”引进中学课堂教学中,既拓宽了舞蹈教学资源,让学生掌握更丰富的舞蹈创作语言,又培养了学生的传承优秀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让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真正落到实处,并由此总结出引入非遗文化进行教学活动的一般性规律。
关键词:非遗文化;舞蹈;杯花舞;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 09B-0066-04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为此还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为进一步建设与完善中华传统舞蹈文化进校园体系,提升舞蹈课堂教学质量,真正让“非遗”舞蹈“活”起来,笔者以广东兴宁“杯花舞”课堂教学开发为契机,进行了引进非遗艺术文化的探索,尝试提炼岭南“非遗”舞蹈的元素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传统艺术文化。
一、取材兴宁“杯花舞”的原因
1.发挥地缘优势,承担文化传承责任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是一个族群认同的隐形标记,是一个民族凝聚的永恒纽带。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产物,而“杯花舞”是这其中的瑰宝。2007年,“杯花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兴宁市被文化部命名为“杯花舞艺术之乡”。笔者作为一名客家人,自小生活在梅州地区,对于客家文化相对熟悉,在采风和学习时有利于深入了解其舞蹈文化,而作为一名舞蹈教育者,也有义务承担传承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
2.拓展舞蹈教学资源,培育文化传承意识
兴宁“杯花舞”作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具有地方特色而且影响着当地文化,是当地喜闻乐见的民俗舞蹈。把具有鲜明特色的“杯花舞”引进课堂教学中,是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教育过程。“杯花舞”蕴含了优良传统中的团结互助、开拓进取、积极乐观等客家精神,通过课堂教学可以潜移默化地发挥对学生的教化功能。在中学音乐课堂引进非遗舞蹈元素教学,可以拓展舞蹈资源,通过把握客家文化的精髓,提炼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基本动律、动作,创编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让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真正落到实处。
二、兴宁“杯花舞”课堂教学开发的实施
1.把“杯花舞”改编为适合中学生学习的舞蹈
2017年,笔者辗转联系到“杯花舞”的省级传承人林惠文老先生,向他学习和了解“杯花舞”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除了与传承人对话以外,笔者还亲自到“杯花舞”的发源地——梅州兴宁进行采风,走访参观开展“杯花舞”特色活动的兴宁一小。在兴宁一小,上至校长,下至每一位学生,人人会跳“杯花舞”,而他们的课间操,就是全校一起跳富有客家特色的“杯花舞”。
“杯花舞”的前身是道教法事舞蹈,当时做法事时,道士创造了这种舞蹈来吸引观众。老式“杯花舞”表演时以吟唱为主,动作的幅度不大,省级传承人林惠文先生认为这样的表演形式有局限性,于是把歌唱表演转成舞蹈,同时改良道具杯子。首先在杯子的底部留一个小洞,再放上松紧带,套住杯子,这样表演起来就不会掉落。在表演和传授过程中,林惠文先生不断推陈出新,巧妙地运用击杯和舞蹈艺术,以“摇杯、滚杯、甩杯、磨杯、转杯、杯花出手”等击杯技巧,使敲击的瓷杯发出多变的节奏,能表达情绪的变化。同时,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云步”“横步”“跪步”“下板腰”等舞蹈动作,不断提高“杯花舞”的表现力。“杯花舞”拥有了新的生命力,更加欢快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兴宁进行采风后,笔者开始着手创编适合中学生跳的“杯花舞”。根据“杯花舞”的特点,笔者选择既有抒情性、又不乏轻快活泼的音乐《明月照山乡》作为伴奏。而舞蹈动作就选择了“杯花舞”里的几个特色动作,如:摇杯、滚杯、甩杯、磨杯、转杯等作为基本动作,并加以动作和队形的变化,创编了一个新的“杯花舞”作品。伴奏音乐《明月照山乡》分为ABA三段,第一段的抒情音乐配以摇杯、转杯的动作,加以队形变化,富有客家特色。中间音乐是快板,适合灵巧的滚杯、甩杯动作,最后一段是再现部分,回归第一部分的意境。
2017年12月9日,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厅,来自全国各地的舞蹈专家、专业艺术院校的各位老师和参演的学生济济一堂,观看了来自省内各中小学非遗舞蹈进校园的教学成果展示。我校高一(16)班的同学们表演的客家“杯花舞”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也让大家认识了这种富有特色的省级非遗舞蹈——客家“杯花舞”。经过创作表演实践和专家的认同,进一步激发了笔者的创作欲望,增强了把“非遗”舞蹈引进校园的信心,并因此再重新建构由学生完全参与的课堂教学。
2.把“杯花舞”引入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课程目标
①通过学习非遗舞蹈“杯花舞”,了解客家文化和岭南舞蹈文化,掌握”杯花舞”的基本动律、动作。②在掌握“杯花舞”基本动作的基础上,能单独完成或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舞蹈创编。③增强对优良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之情,提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2)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都希望开设能让他们舒缓压力、身心愉悦的课程。恰逢国家非常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護,而通过非遗舞蹈进校园可以让学生动起来,跳起来,简单而富有美感的客家“杯花舞”无疑是很好的课堂资源。对于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而言,简洁的舞蹈动作、优美的音乐旋律、富有地方特色的舞蹈风格都让学生充满兴趣,从而喜欢并愿意认真学习。
(3)教学过程设计
①假如你去采风——挖掘文化资源
客家“杯花舞”源自梅州兴宁,在当地,有很多学校开展“杯花舞”进课堂教学,非遗舞蹈“杯花舞”在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里得到发展。而群众参与的广场舞也经常用“杯花舞”的元素。但对于高中学生,如何提高其传承“非遗”的文化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水平呢?笔者结合自身的采风经历,从文化采风入手来重新设计“杯花舞”课堂教学。
关键词:非遗文化;舞蹈;杯花舞;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 09B-0066-04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为此还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为进一步建设与完善中华传统舞蹈文化进校园体系,提升舞蹈课堂教学质量,真正让“非遗”舞蹈“活”起来,笔者以广东兴宁“杯花舞”课堂教学开发为契机,进行了引进非遗艺术文化的探索,尝试提炼岭南“非遗”舞蹈的元素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传统艺术文化。
一、取材兴宁“杯花舞”的原因
1.发挥地缘优势,承担文化传承责任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是一个族群认同的隐形标记,是一个民族凝聚的永恒纽带。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产物,而“杯花舞”是这其中的瑰宝。2007年,“杯花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兴宁市被文化部命名为“杯花舞艺术之乡”。笔者作为一名客家人,自小生活在梅州地区,对于客家文化相对熟悉,在采风和学习时有利于深入了解其舞蹈文化,而作为一名舞蹈教育者,也有义务承担传承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
2.拓展舞蹈教学资源,培育文化传承意识
兴宁“杯花舞”作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具有地方特色而且影响着当地文化,是当地喜闻乐见的民俗舞蹈。把具有鲜明特色的“杯花舞”引进课堂教学中,是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教育过程。“杯花舞”蕴含了优良传统中的团结互助、开拓进取、积极乐观等客家精神,通过课堂教学可以潜移默化地发挥对学生的教化功能。在中学音乐课堂引进非遗舞蹈元素教学,可以拓展舞蹈资源,通过把握客家文化的精髓,提炼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基本动律、动作,创编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让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真正落到实处。
二、兴宁“杯花舞”课堂教学开发的实施
1.把“杯花舞”改编为适合中学生学习的舞蹈
2017年,笔者辗转联系到“杯花舞”的省级传承人林惠文老先生,向他学习和了解“杯花舞”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除了与传承人对话以外,笔者还亲自到“杯花舞”的发源地——梅州兴宁进行采风,走访参观开展“杯花舞”特色活动的兴宁一小。在兴宁一小,上至校长,下至每一位学生,人人会跳“杯花舞”,而他们的课间操,就是全校一起跳富有客家特色的“杯花舞”。
“杯花舞”的前身是道教法事舞蹈,当时做法事时,道士创造了这种舞蹈来吸引观众。老式“杯花舞”表演时以吟唱为主,动作的幅度不大,省级传承人林惠文先生认为这样的表演形式有局限性,于是把歌唱表演转成舞蹈,同时改良道具杯子。首先在杯子的底部留一个小洞,再放上松紧带,套住杯子,这样表演起来就不会掉落。在表演和传授过程中,林惠文先生不断推陈出新,巧妙地运用击杯和舞蹈艺术,以“摇杯、滚杯、甩杯、磨杯、转杯、杯花出手”等击杯技巧,使敲击的瓷杯发出多变的节奏,能表达情绪的变化。同时,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云步”“横步”“跪步”“下板腰”等舞蹈动作,不断提高“杯花舞”的表现力。“杯花舞”拥有了新的生命力,更加欢快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兴宁进行采风后,笔者开始着手创编适合中学生跳的“杯花舞”。根据“杯花舞”的特点,笔者选择既有抒情性、又不乏轻快活泼的音乐《明月照山乡》作为伴奏。而舞蹈动作就选择了“杯花舞”里的几个特色动作,如:摇杯、滚杯、甩杯、磨杯、转杯等作为基本动作,并加以动作和队形的变化,创编了一个新的“杯花舞”作品。伴奏音乐《明月照山乡》分为ABA三段,第一段的抒情音乐配以摇杯、转杯的动作,加以队形变化,富有客家特色。中间音乐是快板,适合灵巧的滚杯、甩杯动作,最后一段是再现部分,回归第一部分的意境。
2017年12月9日,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厅,来自全国各地的舞蹈专家、专业艺术院校的各位老师和参演的学生济济一堂,观看了来自省内各中小学非遗舞蹈进校园的教学成果展示。我校高一(16)班的同学们表演的客家“杯花舞”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也让大家认识了这种富有特色的省级非遗舞蹈——客家“杯花舞”。经过创作表演实践和专家的认同,进一步激发了笔者的创作欲望,增强了把“非遗”舞蹈引进校园的信心,并因此再重新建构由学生完全参与的课堂教学。
2.把“杯花舞”引入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课程目标
①通过学习非遗舞蹈“杯花舞”,了解客家文化和岭南舞蹈文化,掌握”杯花舞”的基本动律、动作。②在掌握“杯花舞”基本动作的基础上,能单独完成或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舞蹈创编。③增强对优良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之情,提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2)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都希望开设能让他们舒缓压力、身心愉悦的课程。恰逢国家非常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護,而通过非遗舞蹈进校园可以让学生动起来,跳起来,简单而富有美感的客家“杯花舞”无疑是很好的课堂资源。对于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而言,简洁的舞蹈动作、优美的音乐旋律、富有地方特色的舞蹈风格都让学生充满兴趣,从而喜欢并愿意认真学习。
(3)教学过程设计
①假如你去采风——挖掘文化资源
客家“杯花舞”源自梅州兴宁,在当地,有很多学校开展“杯花舞”进课堂教学,非遗舞蹈“杯花舞”在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里得到发展。而群众参与的广场舞也经常用“杯花舞”的元素。但对于高中学生,如何提高其传承“非遗”的文化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水平呢?笔者结合自身的采风经历,从文化采风入手来重新设计“杯花舞”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