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演: 海伦·格瑞德、托马斯·占波
类型: 动画 / 家庭 / 冒险
上映日期: 2014年08月22日(中国)
20世纪末,迪士尼的“总动员”风潮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最初令人惊艳的《玩具总动员》系列,还是步入21世纪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其他电影“总动员”,这3个字如今已被用滥。因此《昆虫总动员》能在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低调”亮相却“惊艳全场”,就显得如此地不同寻常。全长89分钟的电影竟然没有任何对白,在这个讲究声画特效的年代里绝对属于超乎想象。但没有对白绝不意味着内容沉闷得令人昏昏欲睡,时而是苍蝇奸诈的笑声,时而又有小蜘蛛幽幽地来卖个萌,这场89分钟的冒险之旅,每一秒都称得上精彩。而你要做的就是:千万别因为“总动员”的偏见,错过这趟惊心动魄的冒险……
故事梗概
在宁静的森林中,因一次野餐会的残羹引发了两个蚁群之间的战争。双方为了争夺一盒方糖而斗智斗勇,一只勇敢而鲁莽的小瓢虫不小心卷入其中,并与黑蚁队长结为好友。在伙伴的帮助下,黑蚁队长指挥着蚁群不紧不慢地将装载方糖的铁盒运送回自己的巢穴,却不想另一边,红蚁军团早已虎视眈眈。为了争夺可以迅速繁衍后代的方糖,一段史诗般的冒险旅程由此拉开帷幕……
从虚构到真实
当你看惯了迪斯尼动画片中一个个表情丰富、肢体夸张的动画人物形象,在看到《昆虫总动员》主角们的一刹那,相信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词汇一定是:丑萌。但如果你能这样想,那就说明《昆虫总动员》达到它的效果了。从最初勾勒草图开始,导演海伦和托马斯就不准备走迪士尼“过于拟人化”的老路。虽然电影中的角色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性格特点:这一只长着一张坏蛋的脸,那一只有点像牛仔,还有一个看上去很胆小……但得益于昆虫纪录片对角色创作的帮助,影片中所有出现的昆虫都向大自然借鉴了一些真实的特征,比如鼻子的线条、触角的长度等。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细微的特征改动,就像作为反派的红蚁身体是蟹足状的,有点甲壳般的质地,这让它们看上去更加坚不可摧。而在眼睛方面,三角形的倒钩眼也暗示了红蚁军团狭隘的心胸,时刻眯起的眼睛更是将他们具有攻击性的野心展露无遗。没有太过写实的恐惧,也不具过于卡通的俏皮,取二者之间精妙平衡的昆虫们,在电影中既保持了纪录片式的真实特征,也在设计上进行了相对简化的处理。虽然它们不会讲话,不会微笑、皱眉或者眨眼,但正是因为这些面部表情的缺陷,没有太过“人性化”的设计,你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这,才是真正的昆虫。
在电影的角色设计上,两位导演力求真实,在技术层面上,他们对电影的摄制要求则更高。作为一部3D实景拍摄的动画电影,影片中瓢虫被河水冲散、黑蚁巢穴被攻打等这些场景都是通过实景拍摄。为了真实呈现出蚂蚁眼中的世界,摄制组所有的拍摄工作都必须尽可能贴近地面拍摄,无论是草丛、人行道还是宽敞的马路,几乎都有他们匍匐前进的身影。而同时兼任拍摄工作的导演托马斯作为与大地的“亲密接触者”更是对“我们所见就是观众所见”这句话有着特殊的执念,“因为是实景拍摄,所以我们会寻找合适的自然场景拍摄,而不是在后期制作时加入3D特效去‘伪造’那种效果。”
从电影到生活
就内容看,《昆虫总动员》讲的似乎只是一个昆虫内部拉帮结派抢食物的故事,但细细体味这场冒险中每一帧的场景,不少观众一定会恍然大悟,原来影片中出现的物品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对环境污染的关注。生锈的可乐罐、火柴盒、杀虫剂铁瓶罐、棉签还有被蚁群和蜘蛛囤积起来的各式各样杂物,这些物品的登场用最诙谐的方式表达了导演眼中现代消费社会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并借此巧妙地提醒人们应该重视对物品的回收利用。
《昆虫总动员》的立意高于生活,也来源于生活。曾花费大量时间仔细观察昆虫行为的导演托马斯就曾对蚂蚁喜欢收集、尤其是搬运人类使用过的物品这点非常感兴趣。而拥有高度纪律性的蚂蚁阵营,就好像进行军事化管理的军队一样非常符合影片紧凑的氛围。“虽然在昆虫的世界里,蜗牛也很萌很可爱,但是慢吞吞的蜗牛似乎并不适合冒险,选它做主角我们就不能打造昆虫界的‘指环王’了”。为了突出内容的戏剧性,昆虫之间进行战斗是无可避免的,因此,导演在蚂蚁内部也进行了阵营的划分。作为被攻击方的黑蚂蚁崇尚和平主义,因为它们想尽量避免冲突,虽然曾经向红蚂蚁示好,给它们一块糖希望放过自己,但激进的红蚂蚁却并不领情。这是一场由红蚂蚁挑起的战争,正如它们的色彩区分,红蚂蚁最大的特点是想占有一切。《昆虫总动员》融合了导演主观视角创造的艺术元素,比如瓢虫放的毒气,在影片中就变成了放屁。虽然这样的设定有点“无厘头”,但对于孩子们而言,这样的想象力其实更能帮助他们走进自然。而在法国,据说就有孩子看了这场大冒险后,写信给导演说自己再也不害怕蜘蛛了。
从电视到电影
对观众而言,深入微观世界,跟着50多种昆虫来一次冒险那叫新奇。但对法国导演海伦·格瑞德和托马斯·占波而言,《昆虫总动员》带给他们的却是一次从电视到电影的突破。今年3月,当《昆虫总动员》在法国银幕上刮起一阵旋风的时候,作为先锋部队的电视版《微观世界》其实已经为电影版的票房神话奠下了良好的基石。后者在2006年在法国电视台成功推出后,光是DVD就售出了65万张,并先后登陆100多个国家的电视台播出,其中就包括了中国的中央电视台,央视当年以《动物世界》中小版块的形式播出,还特地找了女声配解说词,绘声绘色的电视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当时所有参与制作的工作人员当时都没有想到的。为了能让更多观众意识到这个小世界的美好,银幕上一趟完整且独立的昆虫世界冒险就这样开始了。 电视版《微观世界》每一集时长只有4至5分钟,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但是,当两位导演决意把这个世界用更大的篇幅展现给观众的时候,他们并不只想做一个由很多片段拼成的大杂烩电影。在调整影片方向后,为了让电影更像是一个冒险传奇,他们抛弃了电视剧富有乡村田园风味的诺曼底,将电影的外景换成了群山耸立的艾克林斯和美康杜尔国家公园。在配乐方面也更为慎重。电视版中的音乐并不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只是在每集最后用19世纪法国作曲家那种浪漫曲风营造一种轻松新奇的氛围,但电影中的配乐却有完全不同的作用。这种基于好莱坞传统的电影配乐从头到尾与人物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此,制作团队请来了拥有60位乐师的管弦乐队录制电影原声,而电视版只有一位乐师。受到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启发,两位导演还为影片中的每个角色,包括瓢虫、黑蚁和红蚁都设计了不同的音乐主题,而配乐大师HervéLavandier的完美作曲更是为影片添上了“点睛之笔”。
对话导演
海伦·格瑞德&托马斯·占波
Q:《东方电影》
A:海伦·格瑞德&托马斯·占波
Q:作为一部没有语言的对白电影,不担心观众没法理解吗?
A:正相反,写的时候没有对白比较难写,但是因为没有对白,变得很有普适性,大家全都能理解。
Q:在微观世界中,其实可以拍摄的题材有很多,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昆虫世界?
A:昆虫是一种很让人很着迷的东西,虽然与我们人类不同,但是实际上我们很容易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他们身上。我们挑选昆虫角色的时候,其实是有偏重的,也考虑到要选一些飞行的、爬行的,或者有些动作特别快的,只有这样才能包含到各种不同的类型,才会更生动。
Q:为什么会选择瓢虫作为主角呢?
A:因为这是一种非常容易辨识的昆虫,它在视觉上又特别有意思,圆圆的、红色的,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
Q:在创作的过程中会不会产生分歧?
A:实际上我们没有大的分歧,只有一些细节上意见的不同,比如说这个昆虫的脚有多长啊,用什么颜色啊。反正没有大的分歧,角色上一般都能够互相认可的。真要算的话,就是一些叙述方式啊,觉得哪样更好,会有这样的不同意见。
Q:电影中苍蝇给人的印象很深刻,创作时它有原型吗?
A:在电视系列和电影中其实有各种类型的苍蝇。有一种是成群结队的,一般比较谦和但是有点傻的那种苍蝇;还有一种是独来独往的,比其他苍蝇可能更精明和聪明一点。而这次在电影里面的苍蝇,他们好像看起来更凶残、更凶狠,块头也更大,但其实完全是我们发明出来的一种苍蝇,生活中没有这么凶的苍蝇。
Q:影片中瓢虫和苍蝇追逐的戏码,在电视版中也反复出现,这一设计有什么特殊意义?
A:设计并拍摄那个追逐场面的过程充满乐趣,这也是向巴斯特·基顿和卓别林电影的致敬。
Q:电影中还有其他致敬的场景和桥段吗?
A:从《星球大战》到《精神病患者》我们确实有很多向经典电影致敬的镜头。通过一种搞笑的手法,我们将那些被大家熟知且喜爱的电影DNA融入自己的影片中,从而营造一种与观众心照不宣的默契。这种多层次的设定也意味着电影的目标观众不仅仅是小孩子们。
Q:所以这部电影是在向默片时代的电影致敬吗?
A:从某些意义上讲,是在向他们致敬,但也不是说我要向他们致敬我就这样拍,而是说我们喜欢这样的影片。我们在拍摄过程中不自觉地把这些元素融入到我们的影片中,而且我们的影片本来就有一些不讲话的角色,所以和默片有很多相似之处。
Q:大家除了对小瓢虫感兴趣,对帮助他的小蜘蛛也很感兴趣,有没有想过把小蜘蛛衍生出一部新的电影?
A:我们正在写一部续篇,黑的小蜘蛛在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LINK:
幕后制作抢“鲜”看
阶段1:导演手绘故事板
阶段2:选景、试拍空镜
阶段3:动画、特效和3D专业处理
阶段4:电脑生成的图形研究
阶段5:道具与场景制作
阶段6:在国家公园进行3D拍摄
阶段7:棚内拍摄
阶段8:镜头的选择和剪辑
阶段9:动画制作
阶段10:电影音轨、音效处理与混音合成
类型: 动画 / 家庭 / 冒险
上映日期: 2014年08月22日(中国)
20世纪末,迪士尼的“总动员”风潮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最初令人惊艳的《玩具总动员》系列,还是步入21世纪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其他电影“总动员”,这3个字如今已被用滥。因此《昆虫总动员》能在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低调”亮相却“惊艳全场”,就显得如此地不同寻常。全长89分钟的电影竟然没有任何对白,在这个讲究声画特效的年代里绝对属于超乎想象。但没有对白绝不意味着内容沉闷得令人昏昏欲睡,时而是苍蝇奸诈的笑声,时而又有小蜘蛛幽幽地来卖个萌,这场89分钟的冒险之旅,每一秒都称得上精彩。而你要做的就是:千万别因为“总动员”的偏见,错过这趟惊心动魄的冒险……
故事梗概
在宁静的森林中,因一次野餐会的残羹引发了两个蚁群之间的战争。双方为了争夺一盒方糖而斗智斗勇,一只勇敢而鲁莽的小瓢虫不小心卷入其中,并与黑蚁队长结为好友。在伙伴的帮助下,黑蚁队长指挥着蚁群不紧不慢地将装载方糖的铁盒运送回自己的巢穴,却不想另一边,红蚁军团早已虎视眈眈。为了争夺可以迅速繁衍后代的方糖,一段史诗般的冒险旅程由此拉开帷幕……
从虚构到真实
当你看惯了迪斯尼动画片中一个个表情丰富、肢体夸张的动画人物形象,在看到《昆虫总动员》主角们的一刹那,相信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词汇一定是:丑萌。但如果你能这样想,那就说明《昆虫总动员》达到它的效果了。从最初勾勒草图开始,导演海伦和托马斯就不准备走迪士尼“过于拟人化”的老路。虽然电影中的角色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性格特点:这一只长着一张坏蛋的脸,那一只有点像牛仔,还有一个看上去很胆小……但得益于昆虫纪录片对角色创作的帮助,影片中所有出现的昆虫都向大自然借鉴了一些真实的特征,比如鼻子的线条、触角的长度等。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细微的特征改动,就像作为反派的红蚁身体是蟹足状的,有点甲壳般的质地,这让它们看上去更加坚不可摧。而在眼睛方面,三角形的倒钩眼也暗示了红蚁军团狭隘的心胸,时刻眯起的眼睛更是将他们具有攻击性的野心展露无遗。没有太过写实的恐惧,也不具过于卡通的俏皮,取二者之间精妙平衡的昆虫们,在电影中既保持了纪录片式的真实特征,也在设计上进行了相对简化的处理。虽然它们不会讲话,不会微笑、皱眉或者眨眼,但正是因为这些面部表情的缺陷,没有太过“人性化”的设计,你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这,才是真正的昆虫。
在电影的角色设计上,两位导演力求真实,在技术层面上,他们对电影的摄制要求则更高。作为一部3D实景拍摄的动画电影,影片中瓢虫被河水冲散、黑蚁巢穴被攻打等这些场景都是通过实景拍摄。为了真实呈现出蚂蚁眼中的世界,摄制组所有的拍摄工作都必须尽可能贴近地面拍摄,无论是草丛、人行道还是宽敞的马路,几乎都有他们匍匐前进的身影。而同时兼任拍摄工作的导演托马斯作为与大地的“亲密接触者”更是对“我们所见就是观众所见”这句话有着特殊的执念,“因为是实景拍摄,所以我们会寻找合适的自然场景拍摄,而不是在后期制作时加入3D特效去‘伪造’那种效果。”
从电影到生活
就内容看,《昆虫总动员》讲的似乎只是一个昆虫内部拉帮结派抢食物的故事,但细细体味这场冒险中每一帧的场景,不少观众一定会恍然大悟,原来影片中出现的物品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对环境污染的关注。生锈的可乐罐、火柴盒、杀虫剂铁瓶罐、棉签还有被蚁群和蜘蛛囤积起来的各式各样杂物,这些物品的登场用最诙谐的方式表达了导演眼中现代消费社会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并借此巧妙地提醒人们应该重视对物品的回收利用。
《昆虫总动员》的立意高于生活,也来源于生活。曾花费大量时间仔细观察昆虫行为的导演托马斯就曾对蚂蚁喜欢收集、尤其是搬运人类使用过的物品这点非常感兴趣。而拥有高度纪律性的蚂蚁阵营,就好像进行军事化管理的军队一样非常符合影片紧凑的氛围。“虽然在昆虫的世界里,蜗牛也很萌很可爱,但是慢吞吞的蜗牛似乎并不适合冒险,选它做主角我们就不能打造昆虫界的‘指环王’了”。为了突出内容的戏剧性,昆虫之间进行战斗是无可避免的,因此,导演在蚂蚁内部也进行了阵营的划分。作为被攻击方的黑蚂蚁崇尚和平主义,因为它们想尽量避免冲突,虽然曾经向红蚂蚁示好,给它们一块糖希望放过自己,但激进的红蚂蚁却并不领情。这是一场由红蚂蚁挑起的战争,正如它们的色彩区分,红蚂蚁最大的特点是想占有一切。《昆虫总动员》融合了导演主观视角创造的艺术元素,比如瓢虫放的毒气,在影片中就变成了放屁。虽然这样的设定有点“无厘头”,但对于孩子们而言,这样的想象力其实更能帮助他们走进自然。而在法国,据说就有孩子看了这场大冒险后,写信给导演说自己再也不害怕蜘蛛了。
从电视到电影
对观众而言,深入微观世界,跟着50多种昆虫来一次冒险那叫新奇。但对法国导演海伦·格瑞德和托马斯·占波而言,《昆虫总动员》带给他们的却是一次从电视到电影的突破。今年3月,当《昆虫总动员》在法国银幕上刮起一阵旋风的时候,作为先锋部队的电视版《微观世界》其实已经为电影版的票房神话奠下了良好的基石。后者在2006年在法国电视台成功推出后,光是DVD就售出了65万张,并先后登陆100多个国家的电视台播出,其中就包括了中国的中央电视台,央视当年以《动物世界》中小版块的形式播出,还特地找了女声配解说词,绘声绘色的电视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当时所有参与制作的工作人员当时都没有想到的。为了能让更多观众意识到这个小世界的美好,银幕上一趟完整且独立的昆虫世界冒险就这样开始了。 电视版《微观世界》每一集时长只有4至5分钟,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但是,当两位导演决意把这个世界用更大的篇幅展现给观众的时候,他们并不只想做一个由很多片段拼成的大杂烩电影。在调整影片方向后,为了让电影更像是一个冒险传奇,他们抛弃了电视剧富有乡村田园风味的诺曼底,将电影的外景换成了群山耸立的艾克林斯和美康杜尔国家公园。在配乐方面也更为慎重。电视版中的音乐并不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只是在每集最后用19世纪法国作曲家那种浪漫曲风营造一种轻松新奇的氛围,但电影中的配乐却有完全不同的作用。这种基于好莱坞传统的电影配乐从头到尾与人物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此,制作团队请来了拥有60位乐师的管弦乐队录制电影原声,而电视版只有一位乐师。受到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启发,两位导演还为影片中的每个角色,包括瓢虫、黑蚁和红蚁都设计了不同的音乐主题,而配乐大师HervéLavandier的完美作曲更是为影片添上了“点睛之笔”。
对话导演
海伦·格瑞德&托马斯·占波
Q:《东方电影》
A:海伦·格瑞德&托马斯·占波
Q:作为一部没有语言的对白电影,不担心观众没法理解吗?
A:正相反,写的时候没有对白比较难写,但是因为没有对白,变得很有普适性,大家全都能理解。
Q:在微观世界中,其实可以拍摄的题材有很多,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昆虫世界?
A:昆虫是一种很让人很着迷的东西,虽然与我们人类不同,但是实际上我们很容易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他们身上。我们挑选昆虫角色的时候,其实是有偏重的,也考虑到要选一些飞行的、爬行的,或者有些动作特别快的,只有这样才能包含到各种不同的类型,才会更生动。
Q:为什么会选择瓢虫作为主角呢?
A:因为这是一种非常容易辨识的昆虫,它在视觉上又特别有意思,圆圆的、红色的,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
Q:在创作的过程中会不会产生分歧?
A:实际上我们没有大的分歧,只有一些细节上意见的不同,比如说这个昆虫的脚有多长啊,用什么颜色啊。反正没有大的分歧,角色上一般都能够互相认可的。真要算的话,就是一些叙述方式啊,觉得哪样更好,会有这样的不同意见。
Q:电影中苍蝇给人的印象很深刻,创作时它有原型吗?
A:在电视系列和电影中其实有各种类型的苍蝇。有一种是成群结队的,一般比较谦和但是有点傻的那种苍蝇;还有一种是独来独往的,比其他苍蝇可能更精明和聪明一点。而这次在电影里面的苍蝇,他们好像看起来更凶残、更凶狠,块头也更大,但其实完全是我们发明出来的一种苍蝇,生活中没有这么凶的苍蝇。
Q:影片中瓢虫和苍蝇追逐的戏码,在电视版中也反复出现,这一设计有什么特殊意义?
A:设计并拍摄那个追逐场面的过程充满乐趣,这也是向巴斯特·基顿和卓别林电影的致敬。
Q:电影中还有其他致敬的场景和桥段吗?
A:从《星球大战》到《精神病患者》我们确实有很多向经典电影致敬的镜头。通过一种搞笑的手法,我们将那些被大家熟知且喜爱的电影DNA融入自己的影片中,从而营造一种与观众心照不宣的默契。这种多层次的设定也意味着电影的目标观众不仅仅是小孩子们。
Q:所以这部电影是在向默片时代的电影致敬吗?
A:从某些意义上讲,是在向他们致敬,但也不是说我要向他们致敬我就这样拍,而是说我们喜欢这样的影片。我们在拍摄过程中不自觉地把这些元素融入到我们的影片中,而且我们的影片本来就有一些不讲话的角色,所以和默片有很多相似之处。
Q:大家除了对小瓢虫感兴趣,对帮助他的小蜘蛛也很感兴趣,有没有想过把小蜘蛛衍生出一部新的电影?
A:我们正在写一部续篇,黑的小蜘蛛在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LINK:
幕后制作抢“鲜”看
阶段1:导演手绘故事板
阶段2:选景、试拍空镜
阶段3:动画、特效和3D专业处理
阶段4:电脑生成的图形研究
阶段5:道具与场景制作
阶段6:在国家公园进行3D拍摄
阶段7:棚内拍摄
阶段8:镜头的选择和剪辑
阶段9:动画制作
阶段10:电影音轨、音效处理与混音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