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着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师资不足、硬件教学条件受限、教材跟不上形势、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应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硬件投入、选用合适教材、选择实用教学内容等具体对策加以解决。以上对策将会为今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现状分析;对策
目前高职院校将《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公共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打下必要的基础。近几年来,在国家教育政策激励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双重影响下,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每年新生数量急剧增加,使得高职院校原有的计算机师资、硬件设备远远跟不上,而且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习条件及家庭环境,致使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给统一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且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强调毕业生能马上适应社会工作岗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采用教材要注重时代性与实用性,教学内容要以实用和先进为原则。但由于高职院校兴起时间不是很长,市面上适合的教材很少,造成所选用教材理论性太强、枯燥、乏味,不适合高职生的实际情况。如不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还会影响高职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1)高职新生虽然已经在高中阶段学习过信息技术的初步知识,但由于各个学校师资、硬件设备以及学生所处家庭条件不同,从而导致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城市和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基础不错,而农村学生基础相对差一点。(2)目前高职专业类型繁多,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的要求差别很大。如部分专业只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部分专业除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外,还开设photoshop,C语言,数据库基础等课程。(3)根据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对部分学生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他们的智力强项,并且他们表现出强烈而浓厚的兴趣,而部分学生恰恰相反。(4)学生努力的方向也不尽相同,有的仅立志于通过区一级计算机考试,而有的则希望自己除了通过区一级计算机考试外,还能学到更多考试和书本以外的知识。面对这种情况,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搞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等“一刀切”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还会造成基础好的“吃不饱”,基础差的“吃不消”的不利局面。
2.师资不足
随着新生人数增加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成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专业教师相对比较紧缺,甚至部分教师还是半路出家的。他们大都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有时间去学习培训、进行科研活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随着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使得大部分教师即使是刚毕业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其知识储备也大多来自于前些年甚至更早的计算机书籍,因而其知识显得相对陈旧。而对于半路出家的教师来说,由于没有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使得其专业知识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从而会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
二、硬件教学条件受限
随着高职生人数急剧上升、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更新淘汰加上教育经费相对紧张等原因,造成学生人均计算机数量不断下降,从而严重制约学生的上机实践。
三、教材跟不上形势
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经营、服务与管理的某职业岗位群的第一线的高层次的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高职院校采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应注重基础性、实用性和时代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相应的教材应随之更新变化。目前,由于市面上高职教材很少,很多高职院校选不到合适的教材,造成有些高职院校只好选取本科院校的教材,但由于本科教材内容太抽象,理论性太强,高职生学起来常常觉得单调、枯燥、乏味。
四、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抽象、枯燥
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应用与信息安全知识等理论性太强、难度太深而且抽象、枯燥、难懂,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也相当多,如计算机的数制与编码、数制之间的转换、网络中的IP地址、域名地址、协议等。大量抽象的基础知识会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且使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打击。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
1. 实施分层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即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等差异,因人而异分层次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它与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是相一致的。其目的是使每一个高职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中都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从而可以解决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使得不同基础、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努力方向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具体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布置作业、课外辅导等方面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法,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符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学的实际。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知识发展迅速,更新周期快,掌握一种操作系统和几种应用软件就可以享用一辈子是绝对不可能的。(1)计算机老师只有通过自己良好的终身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之外,为了加强师资力量,更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一要根据本院师生比实际情况恰当地引进计算机专业的青年教师。(2)大力鼓励和支持计算机老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3)组织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讨会、公开课、示范课等。(4)加强校际联系,组织计算机老师到兄弟院校学习取经。(5)尽快依据本院的实际情况,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校本培训等。形式多种多样,目的是提高教师的计算机素质和业务水平,当然最终目的也是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提供良好的教学。
3.加强硬件投入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纸上谈兵”式地教学,或者理论课偏多、实践课偏少的教学,势必会影响高职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高职院校的领导一定要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经费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加强学院的计算机硬件设施的建设。减少学生“四十个人,三十台机可以用,开机要三分钟,一节课要重启两三次之多”等抱怨,确保他们的上机实践时间,切实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为保证学生在规定的上机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实训课中计算机教师应悉心辅导,让学生抓紧练习,熟练操作过程,掌握操作技能,最终达到实训课的目的。而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在原本少之又少的上机实践时间当中玩游戏,或者是QQ聊天等。
4. 选用合适的教材
在选取教材方面,我们尽量不要选取本科类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因为本科类的教材一来注重理论,淡化实践、技能训练;二来本科的培养目标和高职培养目标不一样,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特别是它培养的对象是踏入社会能马上适应工作岗位的技术人员。这就要求高职的教材除了应该跟上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变化之外,还要考虑到社会对计算机的实际需要,更要考虑教材中的内容注重实践和技能训练,淡化理论等。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材应跟上时代步伐,并具有实用性和基础性。最好是选择由高职院校组织编写的适合高职院校教学特点的教材。如果高职院校能够根据本院学生实际情况,同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校本教材编写及使用更好。当然,这有待于高职院校全体计算机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坚信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编写并使用校本教材是各个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首选之路,而且是最好的、最合适的选择。
5. 选择实用的教学内容
以实用为原则,突出先进性,不断更新、精选教学内容,兼并、压缩或者取消重复或陈旧的内容。选取诸如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和重要的配置;Windows XP 的基本操作;Windows XP环境下的Word,Excel,Access等常用应用软件;Internet基础知识等。对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需要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保证学生学以致用。诸如常用的Word软件,使学生会设计个人简历、论文,制作求职信、新年贺卡,编辑手抄报等;Excel内容教学使学生学会求和、求平均分、排序等基本操作。如给出一份班级期末考试各科成绩总表,学生马上会利用所学知识求出各个同学的总分、平均分、名次等。Internet基础知识如收发电子邮件,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等,如果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能够切身体会到计算机给他们的工作、学习、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只要学院和全体计算机老师共同努力,相信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并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一定会取得喜人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林士敏,夏定元,刘晓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桂春.分层次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科学,2007.
(北海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现状分析;对策
目前高职院校将《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公共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打下必要的基础。近几年来,在国家教育政策激励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双重影响下,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每年新生数量急剧增加,使得高职院校原有的计算机师资、硬件设备远远跟不上,而且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习条件及家庭环境,致使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给统一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且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强调毕业生能马上适应社会工作岗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采用教材要注重时代性与实用性,教学内容要以实用和先进为原则。但由于高职院校兴起时间不是很长,市面上适合的教材很少,造成所选用教材理论性太强、枯燥、乏味,不适合高职生的实际情况。如不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还会影响高职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1)高职新生虽然已经在高中阶段学习过信息技术的初步知识,但由于各个学校师资、硬件设备以及学生所处家庭条件不同,从而导致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城市和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基础不错,而农村学生基础相对差一点。(2)目前高职专业类型繁多,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的要求差别很大。如部分专业只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部分专业除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外,还开设photoshop,C语言,数据库基础等课程。(3)根据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对部分学生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他们的智力强项,并且他们表现出强烈而浓厚的兴趣,而部分学生恰恰相反。(4)学生努力的方向也不尽相同,有的仅立志于通过区一级计算机考试,而有的则希望自己除了通过区一级计算机考试外,还能学到更多考试和书本以外的知识。面对这种情况,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搞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等“一刀切”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还会造成基础好的“吃不饱”,基础差的“吃不消”的不利局面。
2.师资不足
随着新生人数增加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成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专业教师相对比较紧缺,甚至部分教师还是半路出家的。他们大都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有时间去学习培训、进行科研活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随着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使得大部分教师即使是刚毕业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其知识储备也大多来自于前些年甚至更早的计算机书籍,因而其知识显得相对陈旧。而对于半路出家的教师来说,由于没有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使得其专业知识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从而会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
二、硬件教学条件受限
随着高职生人数急剧上升、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更新淘汰加上教育经费相对紧张等原因,造成学生人均计算机数量不断下降,从而严重制约学生的上机实践。
三、教材跟不上形势
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经营、服务与管理的某职业岗位群的第一线的高层次的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高职院校采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应注重基础性、实用性和时代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相应的教材应随之更新变化。目前,由于市面上高职教材很少,很多高职院校选不到合适的教材,造成有些高职院校只好选取本科院校的教材,但由于本科教材内容太抽象,理论性太强,高职生学起来常常觉得单调、枯燥、乏味。
四、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抽象、枯燥
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应用与信息安全知识等理论性太强、难度太深而且抽象、枯燥、难懂,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也相当多,如计算机的数制与编码、数制之间的转换、网络中的IP地址、域名地址、协议等。大量抽象的基础知识会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且使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打击。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
1. 实施分层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即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等差异,因人而异分层次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它与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是相一致的。其目的是使每一个高职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中都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从而可以解决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使得不同基础、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努力方向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具体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布置作业、课外辅导等方面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法,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符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学的实际。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知识发展迅速,更新周期快,掌握一种操作系统和几种应用软件就可以享用一辈子是绝对不可能的。(1)计算机老师只有通过自己良好的终身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之外,为了加强师资力量,更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一要根据本院师生比实际情况恰当地引进计算机专业的青年教师。(2)大力鼓励和支持计算机老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3)组织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讨会、公开课、示范课等。(4)加强校际联系,组织计算机老师到兄弟院校学习取经。(5)尽快依据本院的实际情况,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校本培训等。形式多种多样,目的是提高教师的计算机素质和业务水平,当然最终目的也是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提供良好的教学。
3.加强硬件投入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纸上谈兵”式地教学,或者理论课偏多、实践课偏少的教学,势必会影响高职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高职院校的领导一定要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经费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加强学院的计算机硬件设施的建设。减少学生“四十个人,三十台机可以用,开机要三分钟,一节课要重启两三次之多”等抱怨,确保他们的上机实践时间,切实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为保证学生在规定的上机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实训课中计算机教师应悉心辅导,让学生抓紧练习,熟练操作过程,掌握操作技能,最终达到实训课的目的。而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在原本少之又少的上机实践时间当中玩游戏,或者是QQ聊天等。
4. 选用合适的教材
在选取教材方面,我们尽量不要选取本科类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因为本科类的教材一来注重理论,淡化实践、技能训练;二来本科的培养目标和高职培养目标不一样,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特别是它培养的对象是踏入社会能马上适应工作岗位的技术人员。这就要求高职的教材除了应该跟上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变化之外,还要考虑到社会对计算机的实际需要,更要考虑教材中的内容注重实践和技能训练,淡化理论等。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材应跟上时代步伐,并具有实用性和基础性。最好是选择由高职院校组织编写的适合高职院校教学特点的教材。如果高职院校能够根据本院学生实际情况,同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校本教材编写及使用更好。当然,这有待于高职院校全体计算机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坚信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编写并使用校本教材是各个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首选之路,而且是最好的、最合适的选择。
5. 选择实用的教学内容
以实用为原则,突出先进性,不断更新、精选教学内容,兼并、压缩或者取消重复或陈旧的内容。选取诸如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和重要的配置;Windows XP 的基本操作;Windows XP环境下的Word,Excel,Access等常用应用软件;Internet基础知识等。对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需要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保证学生学以致用。诸如常用的Word软件,使学生会设计个人简历、论文,制作求职信、新年贺卡,编辑手抄报等;Excel内容教学使学生学会求和、求平均分、排序等基本操作。如给出一份班级期末考试各科成绩总表,学生马上会利用所学知识求出各个同学的总分、平均分、名次等。Internet基础知识如收发电子邮件,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等,如果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能够切身体会到计算机给他们的工作、学习、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只要学院和全体计算机老师共同努力,相信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并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一定会取得喜人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林士敏,夏定元,刘晓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桂春.分层次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科学,2007.
(北海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