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名: 潮爆中国
作者: 李照兴
定价: 48.0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9
书名: 世界又热、又平、又挤
作者: [美] Thomas L.Friedman
译者: 王玮沁 等
定价: 48.0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年: 2009
还记得今年3月声勢浩大的“地球熄灯一小时”吗?——参加过的人,千万别真把自己当环保卫士了。《世界又热、又平、又挤》告诉你,这项号称“绿色革命”的活动,至多只能算个“绿色派对”,实际意义并不大。本书作者是写过《世界是平的》的Thomas L.Friedman,《世界又热、又平、又挤》可视为前作的续集,探讨了在这个资本、知识、技术流动更加顺畅的“平的”世界,日益严重的能源、环境问题。
书中提出了许多新观念和新思路,论调十分冷峻,虽然不及咱中国的“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那么煽情,但大量令人震撼的事实,读来也足够心惊肉跳。
第四、第五部分谈到中美两国,Friedman先生对中国近年来的绿色政策给予了相当的敬意,甚至提出让美国“做一天中国”,用中国的体制解决一些美国的痼疾。
去年,CCTV新址在万众瞩目中矗立起来了,今年,一场燃放烟花的意外又给烧了。据说在那个火光冲天的元宵夜,很多人给《潮爆中国》的作者李照兴打电话,还有人去现场要为他做“直播”,李还没回到北京,就收到了朋友转来的网友PS。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对于这场大火,这个喜欢漫游在城市间的香港人一定会很关注。
2009年,《潮爆中国》在内地出版,之前在香港已出过两版,陈冠中、南方朔、梁文道等人纷纷写序推荐,序言中不乏“中国正往何处去,它可以告诉你!”这样的荐语,作为港人了解内地城市和文化的指南,此书予人的惊喜由此可见一斑。
在开篇第一章“城市空间”中,李照兴断言,央视新址是当下中国城市发展的缩影。“一个目空一切的建筑,振奋、迷惑、唯美、催眠,它揭示了资本与权力的紧扣和城市开发的野心,它试图在北京建立一个新秩序”。未料到一场“冬天里的一把火”,为他的判断做了一个冷冷的注脚。
这是一本新鲜的城市观察笔记,是一个在内地生活多年的香港人眼中的中国城市进行时,建筑、文化、享乐、媒体、创意、生活方式中的各种“潮”标签无所不包,有醒目建筑——水立方、巨蛋,有小资酒吧——后海、南锣鼓巷,有“421”家庭模式,有“古着”,有烂尾楼,有涂鸦,甚至还有只在小众圈子传播引起另类关注的《北海怪兽》。同时,它把“史上最牛钉子户”、楼盘跟风取名、超级男女选秀、新贵奢侈消费等等现象都纳入言说范围,在众多“潮”话题间纵横捭阖,热闹的杂烩形式足以调动各路人等的好奇神经。
书中很多章节,单是名字就很吸引人,合乎“标题党”的口味,如“波希米亚北京2.0版”、“单孩长大了,应该怎么爱?”“你回力飞跃了没有? ”“内地杂志Is In”,如此种种。通读全书,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作者对内地杂志的品质肯定——他认为香港杂志因言论较少受限制而在资讯的丰富程度上胜过内地,但就思想性和对事件的挖掘深度而言,港媒却逊于内地媒体,尤以南方报业集团旗下媒体更值得赞许。书中也不乏对盲目拆旧立新的担忧,“昨天的街道、昨天的建筑、昨天的邻居都没了,就剩下个‘拆’字写在墙上,手写的黑色大字在圈中挥舞。”对于生活在中国城市中的人,许多观点让人很有认同感,譬如在“中国楼盘符号学”一节中,李提及闾丘露薇的话,“如果把中国不同城市的楼盘名字好好罗列一下,我一定能够拼出一幅大致的美国地图来。”读来不禁令人莞尔。
关于书名,李照兴说,“潮爆”就是潮到极致,粤语中的“爆”还有“爆煲”的意思,任何东西潮到极限都会爆,就像吹气球。书的设计也很契合“潮爆”主题,特别是前几页的暗红白字,矛盾的元素和扎眼的对比非常夺人眼球。
《潮爆中国》这本书,给了港人一个看内地的窗口,对内地读者而言也许单薄了些,但书中讨论的无论是差品味还是好创意,都是源于一份热爱城市的激情。当今中国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有的变化正面而积极,有的变化消极甚至荒诞,但中国人已经习惯。也许恰恰因为荒诞,反而愈加显得有趣。看完此书,可能会对随书而来的一部电影产生期待——由李照兴导演,表现北京城市变化及新一代生活观的假纪录真虚构电影《潮爆北京》。
书名: 上山上山爱
作者: 李敖
出版社: 李敖出版社
出版年: 2001
李敖的书,读第一本——大快人心,字字珠玑;第二本——不愠不火,不过尔尔;读到第三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经过了《北京法源寺》和《李敖狂语》的洗礼,我终于读到了《上山上山爱》,传说中“将灿烂情欲与处世哲学完美结合”的产物。非常骚瑞的说,我没读完。
此书最大的败笔在于将一个穷摇式乱伦爱情故事与“上下五千年”的广博知识强悍地安在一起,并努力做出天衣无缝状。李大师每欲表现自己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就会在“我”与“叶葇”或“陈碧君”的绵绵情话中兀自插进一大段高谈阔论,令人如堕雾里不知所云。
建议此书拆成两本,一本由一男二女对话录+颠鸾倒凤的情欲描写组成,预计能卖个《金瓶梅》的好价钱;剩余文字凑成第二本,充作高校文史类、社科类研究生必读教材。
P.S.要是想看小情侣真正有趣的打情骂俏,还是看看石康的《心碎你好》吧,比这好看多了,我以人格担保。
乐意
专辑名:Left Right Left Right Left
歌手:: Coldplay
发行时间:2009-05-15
出版者: Capitol
话说和真影迷看电影伪影迷看DVD同一个道理,真伪乐迷的区别也在于,前者宁肯砸锅卖铁也要看现场,后者只能听着CD唧唧歪歪(就像我一样)。虽然这次酷玩的《Left Right Left Right Left》顶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怪咔名字,但是如此大牌的LIVE专辑还是让人相当HIGH。专辑内容全部来自Coldplay在2009年巡演中的现场录音。至于那首《Viva la Vida》,虽然本人一直搞不懂为啥晦涩的西班牙文标题配上跑题的艰深歌词居然能拿下51届格莱美最佳单曲奖,但还是不得不承认它的全球大卖(就像当年《We Will Rock You》)。有了《Fix You》,有了《Viva la Vida》的大合唱,谁还能说只有周杰伦和五月天这种流行音乐的现场才够火爆?
大牌就是大牌,他们的专辑封面设计师一定很省时间——随便画个蝴蝶就被大赞“经典”。
专辑名:Je Te Dis Vous
歌手:Patricia Kaas
发行时间:1993
出版者:Sony Music
八十年代出道的法国香颂天后Patricia Kaas,向来不以高产著称,每张唱片却都是精工细作。多数歌迷也许对其02年发布的英语专辑《Piano Bar》更为熟悉,但个人认为不及这张93年的《Je Te Dis Vous》。整张专辑爵士味道醇厚,Patricia Kaas的声线慵懒沙哑中带着特有的高贵磁性,令人如堕法式奢华雍容之中。专辑风格的高度一致,使得本作为声音介质存在的CD也有了些许画面感,听着一首首浅吟低唱,仿佛能看到伤感的命运,决绝的爱情,逝去的岁月……第2首《Hotel Normandy》在法国排行榜上连续数月居冠,甚至巴黎的 “诺曼底旅馆”也因此而一房难求。个人推荐第7首《La Liberte》。
专辑有一个婉约得恰到好处的中译名:《欲与君语》。不由想起那句:便纵有柔情万种,更与何人说?
片名:曾经安静的男人
导演:Frank A. Cappello
主演:Christian Slater / Elisha Cuthbert / William H. Macy
出品年:2007年
制片国家/地区:美國
我们身边也许有这样的哥们儿:单身独居,外表平庸,职位不高Money不多,内向害羞不爱交流,每天机械地做着同样的工作,下班回家就对着电脑,从来不讨MM喜欢。
这类哥们儿最为常见,我们即使一个都不熟,也肯定曾和一打儿以上的擦肩。“曾经安静的男人”Bob就是这么一宅男。
Bob在公司是基层小职员,挨上司骂是家常便饭,同事时不时还拿他开涮,他喜欢女秘书Vanessa,但人家从不正眼瞧他一眼。一天Bob的小宇宙终于爆发,决定杀掉所有痛恨的人然后自杀。就在他准备“慷慨就义”之时,不小心把子弹掉在了地上,捡子弹的当口,另一个境况相似的同事抢先实现了他的梦想——杀光了一群讨厌的同事。拿着枪的Bob阴差阳错下居然杀死了凶手,保护了中枪后奄奄一息的Vanessa。于是Bob一夜间成了英雄,被公司提拔,和已瘫痪的Vanessa坠入爱河。但随之,他发现升职后的工作并不理想,对Vanessa是否爱他也非常迷茫,挥之不去的自卑和一连串的打击使得他万念俱灰,于是小宇宙再次爆发。这次没有人抢先了,他站在了昔日凶手的位置上,但出于对Vanessa的爱——他瞄准饮水机旁的女人时恍然以为那个是她,犹豫间他无法再把枪对准别人,而是选择了向自己开枪。
电影进行到一半,似乎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也算是对办公室成功哲学的一次另类解读。后半段又急转直下,仿佛要研究一夜成名带来的焦虑和认同感缺失。但事实并非如此,导演在片中用了一系列迷幻的手法婉转地说出:所有的一切都是幻觉,都是Bob在决定杀人前一刹那的幻想。换句话说,第一个凶手根本不存在,Vanessa也没有被枪击,“挺身而出”只是Bob的主观臆想,事实是,他谁也没杀——除了他自己。
以一个悠长的梦作主题的电影还真不少。经典的有黑泽明的《梦》,怪诞的有《穆赫兰道》,纠结的有《香草天空》,惊悚的有《猛鬼街》系列。这种电影一般都会被评论家解析来解析去,然后给主人公扣上一顶“人格分裂”的帽子。按说Bob病得也不轻,不过想想金融危机下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一众小白领儿,生存压力这么大,难保谁能不分裂。
好莱坞化妆师继续发扬了毁人不倦的光荣传统,前几年他们对女明星下手,给妮可·基德曼安个假鼻子,让查理兹·塞隆养出一身赘肉,这几年又瞄准了男明星,克里斯汀·斯莱特这次就彻底牺牲了色相,虽然跟《本杰明·巴顿奇事》的鬼斧神工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可半秃的猥琐造型还是颠覆了他以往的角色形象。由此可见,把明星整成普通人的至高境界就是:扔进人堆儿找不着,观众直接就无视,就算扮个群众演员也只能演演路人甲。不过女主角伊丽莎·库斯伯特依然性感香艳,虽然大部分时间只能坐在轮椅上扮演木头美人。
本片导演不厚道,1小时零4分31秒,伊姑娘那个露点镜头剪切明显,肯定用了“裸替”。后期制作的同学也太不敬业了,连我这种几乎从不看A片的菜鸟都能识破,更别想糊弄咱中国从小看武藤兰长大的广大男性青少年了。
当Bob在幻想中成为见义勇为的大英雄,升职加薪抱美人……此刻套用一句黄老师的经典语录吧:伟大的美国宅男!他继承了精神胜利的光荣传统。阿Q在这一刻灵魂附体!他不是一个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部电影简直是所有不得志小职员的黄粱美梦。
既然是梦总会醒,纵情YY又何妨?
片名: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导演:P.J. Hogan
主演:Hugh Dancy
Isla Fisher
出品年:2009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本片应该更名为《一个自恋狂的自白》。还未看到三分之一,我便对编导演及幕后工作人员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不仅对他们忘我地投入这样一部垃圾电影的献身精神表示景仰,更加对他们在雷人品味上表现出的惊人一致表示折服,很难想象它居然和《穿Prada的女魔头》、《Sex & City》用了同样的艺术顾问。
面对着女猪脚第一次见到男猪脚前选择的那条绿色大围巾+一身剽悍的“混搭”,大多数审美观正常的观众哭的心都有了,但该片作为一部喜剧就是处处给人惊喜——她居然靠这身打扮赢得了他的青睐。呜呼,天理何在?
建议广电总局封禁这部电影,避免免疫力低下的美眉们受到影片极其扭曲的审美观的摧残和毒害。(文/高菲)
作者: 李照兴
定价: 48.0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9
书名: 世界又热、又平、又挤
作者: [美] Thomas L.Friedman
译者: 王玮沁 等
定价: 48.0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年: 2009
还记得今年3月声勢浩大的“地球熄灯一小时”吗?——参加过的人,千万别真把自己当环保卫士了。《世界又热、又平、又挤》告诉你,这项号称“绿色革命”的活动,至多只能算个“绿色派对”,实际意义并不大。本书作者是写过《世界是平的》的Thomas L.Friedman,《世界又热、又平、又挤》可视为前作的续集,探讨了在这个资本、知识、技术流动更加顺畅的“平的”世界,日益严重的能源、环境问题。
书中提出了许多新观念和新思路,论调十分冷峻,虽然不及咱中国的“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那么煽情,但大量令人震撼的事实,读来也足够心惊肉跳。
第四、第五部分谈到中美两国,Friedman先生对中国近年来的绿色政策给予了相当的敬意,甚至提出让美国“做一天中国”,用中国的体制解决一些美国的痼疾。
去年,CCTV新址在万众瞩目中矗立起来了,今年,一场燃放烟花的意外又给烧了。据说在那个火光冲天的元宵夜,很多人给《潮爆中国》的作者李照兴打电话,还有人去现场要为他做“直播”,李还没回到北京,就收到了朋友转来的网友PS。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对于这场大火,这个喜欢漫游在城市间的香港人一定会很关注。
2009年,《潮爆中国》在内地出版,之前在香港已出过两版,陈冠中、南方朔、梁文道等人纷纷写序推荐,序言中不乏“中国正往何处去,它可以告诉你!”这样的荐语,作为港人了解内地城市和文化的指南,此书予人的惊喜由此可见一斑。
在开篇第一章“城市空间”中,李照兴断言,央视新址是当下中国城市发展的缩影。“一个目空一切的建筑,振奋、迷惑、唯美、催眠,它揭示了资本与权力的紧扣和城市开发的野心,它试图在北京建立一个新秩序”。未料到一场“冬天里的一把火”,为他的判断做了一个冷冷的注脚。
这是一本新鲜的城市观察笔记,是一个在内地生活多年的香港人眼中的中国城市进行时,建筑、文化、享乐、媒体、创意、生活方式中的各种“潮”标签无所不包,有醒目建筑——水立方、巨蛋,有小资酒吧——后海、南锣鼓巷,有“421”家庭模式,有“古着”,有烂尾楼,有涂鸦,甚至还有只在小众圈子传播引起另类关注的《北海怪兽》。同时,它把“史上最牛钉子户”、楼盘跟风取名、超级男女选秀、新贵奢侈消费等等现象都纳入言说范围,在众多“潮”话题间纵横捭阖,热闹的杂烩形式足以调动各路人等的好奇神经。
书中很多章节,单是名字就很吸引人,合乎“标题党”的口味,如“波希米亚北京2.0版”、“单孩长大了,应该怎么爱?”“你回力飞跃了没有? ”“内地杂志Is In”,如此种种。通读全书,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作者对内地杂志的品质肯定——他认为香港杂志因言论较少受限制而在资讯的丰富程度上胜过内地,但就思想性和对事件的挖掘深度而言,港媒却逊于内地媒体,尤以南方报业集团旗下媒体更值得赞许。书中也不乏对盲目拆旧立新的担忧,“昨天的街道、昨天的建筑、昨天的邻居都没了,就剩下个‘拆’字写在墙上,手写的黑色大字在圈中挥舞。”对于生活在中国城市中的人,许多观点让人很有认同感,譬如在“中国楼盘符号学”一节中,李提及闾丘露薇的话,“如果把中国不同城市的楼盘名字好好罗列一下,我一定能够拼出一幅大致的美国地图来。”读来不禁令人莞尔。
关于书名,李照兴说,“潮爆”就是潮到极致,粤语中的“爆”还有“爆煲”的意思,任何东西潮到极限都会爆,就像吹气球。书的设计也很契合“潮爆”主题,特别是前几页的暗红白字,矛盾的元素和扎眼的对比非常夺人眼球。
《潮爆中国》这本书,给了港人一个看内地的窗口,对内地读者而言也许单薄了些,但书中讨论的无论是差品味还是好创意,都是源于一份热爱城市的激情。当今中国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有的变化正面而积极,有的变化消极甚至荒诞,但中国人已经习惯。也许恰恰因为荒诞,反而愈加显得有趣。看完此书,可能会对随书而来的一部电影产生期待——由李照兴导演,表现北京城市变化及新一代生活观的假纪录真虚构电影《潮爆北京》。
书名: 上山上山爱
作者: 李敖
出版社: 李敖出版社
出版年: 2001
李敖的书,读第一本——大快人心,字字珠玑;第二本——不愠不火,不过尔尔;读到第三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经过了《北京法源寺》和《李敖狂语》的洗礼,我终于读到了《上山上山爱》,传说中“将灿烂情欲与处世哲学完美结合”的产物。非常骚瑞的说,我没读完。
此书最大的败笔在于将一个穷摇式乱伦爱情故事与“上下五千年”的广博知识强悍地安在一起,并努力做出天衣无缝状。李大师每欲表现自己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就会在“我”与“叶葇”或“陈碧君”的绵绵情话中兀自插进一大段高谈阔论,令人如堕雾里不知所云。
建议此书拆成两本,一本由一男二女对话录+颠鸾倒凤的情欲描写组成,预计能卖个《金瓶梅》的好价钱;剩余文字凑成第二本,充作高校文史类、社科类研究生必读教材。
P.S.要是想看小情侣真正有趣的打情骂俏,还是看看石康的《心碎你好》吧,比这好看多了,我以人格担保。
乐意
专辑名:Left Right Left Right Left
歌手:: Coldplay
发行时间:2009-05-15
出版者: Capitol
话说和真影迷看电影伪影迷看DVD同一个道理,真伪乐迷的区别也在于,前者宁肯砸锅卖铁也要看现场,后者只能听着CD唧唧歪歪(就像我一样)。虽然这次酷玩的《Left Right Left Right Left》顶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怪咔名字,但是如此大牌的LIVE专辑还是让人相当HIGH。专辑内容全部来自Coldplay在2009年巡演中的现场录音。至于那首《Viva la Vida》,虽然本人一直搞不懂为啥晦涩的西班牙文标题配上跑题的艰深歌词居然能拿下51届格莱美最佳单曲奖,但还是不得不承认它的全球大卖(就像当年《We Will Rock You》)。有了《Fix You》,有了《Viva la Vida》的大合唱,谁还能说只有周杰伦和五月天这种流行音乐的现场才够火爆?
大牌就是大牌,他们的专辑封面设计师一定很省时间——随便画个蝴蝶就被大赞“经典”。
专辑名:Je Te Dis Vous
歌手:Patricia Kaas
发行时间:1993
出版者:Sony Music
八十年代出道的法国香颂天后Patricia Kaas,向来不以高产著称,每张唱片却都是精工细作。多数歌迷也许对其02年发布的英语专辑《Piano Bar》更为熟悉,但个人认为不及这张93年的《Je Te Dis Vous》。整张专辑爵士味道醇厚,Patricia Kaas的声线慵懒沙哑中带着特有的高贵磁性,令人如堕法式奢华雍容之中。专辑风格的高度一致,使得本作为声音介质存在的CD也有了些许画面感,听着一首首浅吟低唱,仿佛能看到伤感的命运,决绝的爱情,逝去的岁月……第2首《Hotel Normandy》在法国排行榜上连续数月居冠,甚至巴黎的 “诺曼底旅馆”也因此而一房难求。个人推荐第7首《La Liberte》。
专辑有一个婉约得恰到好处的中译名:《欲与君语》。不由想起那句:便纵有柔情万种,更与何人说?
片名:曾经安静的男人
导演:Frank A. Cappello
主演:Christian Slater / Elisha Cuthbert / William H. Macy
出品年:2007年
制片国家/地区:美國
我们身边也许有这样的哥们儿:单身独居,外表平庸,职位不高Money不多,内向害羞不爱交流,每天机械地做着同样的工作,下班回家就对着电脑,从来不讨MM喜欢。
这类哥们儿最为常见,我们即使一个都不熟,也肯定曾和一打儿以上的擦肩。“曾经安静的男人”Bob就是这么一宅男。
Bob在公司是基层小职员,挨上司骂是家常便饭,同事时不时还拿他开涮,他喜欢女秘书Vanessa,但人家从不正眼瞧他一眼。一天Bob的小宇宙终于爆发,决定杀掉所有痛恨的人然后自杀。就在他准备“慷慨就义”之时,不小心把子弹掉在了地上,捡子弹的当口,另一个境况相似的同事抢先实现了他的梦想——杀光了一群讨厌的同事。拿着枪的Bob阴差阳错下居然杀死了凶手,保护了中枪后奄奄一息的Vanessa。于是Bob一夜间成了英雄,被公司提拔,和已瘫痪的Vanessa坠入爱河。但随之,他发现升职后的工作并不理想,对Vanessa是否爱他也非常迷茫,挥之不去的自卑和一连串的打击使得他万念俱灰,于是小宇宙再次爆发。这次没有人抢先了,他站在了昔日凶手的位置上,但出于对Vanessa的爱——他瞄准饮水机旁的女人时恍然以为那个是她,犹豫间他无法再把枪对准别人,而是选择了向自己开枪。
电影进行到一半,似乎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也算是对办公室成功哲学的一次另类解读。后半段又急转直下,仿佛要研究一夜成名带来的焦虑和认同感缺失。但事实并非如此,导演在片中用了一系列迷幻的手法婉转地说出:所有的一切都是幻觉,都是Bob在决定杀人前一刹那的幻想。换句话说,第一个凶手根本不存在,Vanessa也没有被枪击,“挺身而出”只是Bob的主观臆想,事实是,他谁也没杀——除了他自己。
以一个悠长的梦作主题的电影还真不少。经典的有黑泽明的《梦》,怪诞的有《穆赫兰道》,纠结的有《香草天空》,惊悚的有《猛鬼街》系列。这种电影一般都会被评论家解析来解析去,然后给主人公扣上一顶“人格分裂”的帽子。按说Bob病得也不轻,不过想想金融危机下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一众小白领儿,生存压力这么大,难保谁能不分裂。
好莱坞化妆师继续发扬了毁人不倦的光荣传统,前几年他们对女明星下手,给妮可·基德曼安个假鼻子,让查理兹·塞隆养出一身赘肉,这几年又瞄准了男明星,克里斯汀·斯莱特这次就彻底牺牲了色相,虽然跟《本杰明·巴顿奇事》的鬼斧神工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可半秃的猥琐造型还是颠覆了他以往的角色形象。由此可见,把明星整成普通人的至高境界就是:扔进人堆儿找不着,观众直接就无视,就算扮个群众演员也只能演演路人甲。不过女主角伊丽莎·库斯伯特依然性感香艳,虽然大部分时间只能坐在轮椅上扮演木头美人。
本片导演不厚道,1小时零4分31秒,伊姑娘那个露点镜头剪切明显,肯定用了“裸替”。后期制作的同学也太不敬业了,连我这种几乎从不看A片的菜鸟都能识破,更别想糊弄咱中国从小看武藤兰长大的广大男性青少年了。
当Bob在幻想中成为见义勇为的大英雄,升职加薪抱美人……此刻套用一句黄老师的经典语录吧:伟大的美国宅男!他继承了精神胜利的光荣传统。阿Q在这一刻灵魂附体!他不是一个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部电影简直是所有不得志小职员的黄粱美梦。
既然是梦总会醒,纵情YY又何妨?
片名: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导演:P.J. Hogan
主演:Hugh Dancy
Isla Fisher
出品年:2009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本片应该更名为《一个自恋狂的自白》。还未看到三分之一,我便对编导演及幕后工作人员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不仅对他们忘我地投入这样一部垃圾电影的献身精神表示景仰,更加对他们在雷人品味上表现出的惊人一致表示折服,很难想象它居然和《穿Prada的女魔头》、《Sex & City》用了同样的艺术顾问。
面对着女猪脚第一次见到男猪脚前选择的那条绿色大围巾+一身剽悍的“混搭”,大多数审美观正常的观众哭的心都有了,但该片作为一部喜剧就是处处给人惊喜——她居然靠这身打扮赢得了他的青睐。呜呼,天理何在?
建议广电总局封禁这部电影,避免免疫力低下的美眉们受到影片极其扭曲的审美观的摧残和毒害。(文/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