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让兴趣成为一堂好课的基石与纽带、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新型关系、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的“实验室”、让教学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五个方面,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现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何把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我们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好的成效,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我认为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让兴趣成为一堂好课的基石与纽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特别是小学数学,往往就是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厌烦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特殊感情——兴趣。变厌学为乐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在我看来“问题”不管是老师提出的,还是学生自己发现提出的都无所谓,主要目的是组织学生在正确表述问题的基础上依托问题解决活动来进行学习。关键要看是不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卷入”到问题当中,把问题看成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能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呈现问题呢?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程设置的数学知识这条主线,以具体的数学知识特点和学生的数学现实、认知特点为依据,对教材内容合理地进行二度开发,通过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和采用恰当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一是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于生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是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推理”提出问题。比如,学习“正方形的面积”时,在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知识基础上,我提问:“你们还想学习哪些图形的面积呢?”学生通过复习激活相关知识,然后用“推理”提出自己想学习的问题:“正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并根据自己的方法合作交流推导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三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产生问题。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观念从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数学教学中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对一些概念或知识往往带有局限性,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的片面性或不完整性,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新型关系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也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说明“我们今天要学什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把知识当作一种现象、问题去研究,经历观察、思考、讨论、合作、甚至争辩、动手实践等过程后构建知识,而后发现自己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和所谓的“尊严”,从讲台上走下去,和孩子们做朋友,用心体会孩子的心灵深处,用诙谐的语言来与学生拉近距离,让他们敢说、敢想、敢做,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的“实验室”
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方式可分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类。而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它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五、让教学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原来的教学评价是比较单调的评价,给学生的评价就是“对”和“错”。这样的评价单一,这样的评价方式没有激励性,难得激发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评价就开始淡化,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和促进教师的教学。那么,我们就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不光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互评也是很好的评价形式。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中,不论运用什么教学手段或电教技术,都应注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勤于参与、亲身实践、多与同学合作交流。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动起来,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现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何把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我们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好的成效,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我认为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让兴趣成为一堂好课的基石与纽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特别是小学数学,往往就是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厌烦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特殊感情——兴趣。变厌学为乐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在我看来“问题”不管是老师提出的,还是学生自己发现提出的都无所谓,主要目的是组织学生在正确表述问题的基础上依托问题解决活动来进行学习。关键要看是不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卷入”到问题当中,把问题看成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能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呈现问题呢?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程设置的数学知识这条主线,以具体的数学知识特点和学生的数学现实、认知特点为依据,对教材内容合理地进行二度开发,通过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和采用恰当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一是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于生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是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推理”提出问题。比如,学习“正方形的面积”时,在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知识基础上,我提问:“你们还想学习哪些图形的面积呢?”学生通过复习激活相关知识,然后用“推理”提出自己想学习的问题:“正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并根据自己的方法合作交流推导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三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产生问题。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观念从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数学教学中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对一些概念或知识往往带有局限性,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的片面性或不完整性,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新型关系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也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说明“我们今天要学什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把知识当作一种现象、问题去研究,经历观察、思考、讨论、合作、甚至争辩、动手实践等过程后构建知识,而后发现自己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和所谓的“尊严”,从讲台上走下去,和孩子们做朋友,用心体会孩子的心灵深处,用诙谐的语言来与学生拉近距离,让他们敢说、敢想、敢做,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的“实验室”
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方式可分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类。而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它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五、让教学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原来的教学评价是比较单调的评价,给学生的评价就是“对”和“错”。这样的评价单一,这样的评价方式没有激励性,难得激发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评价就开始淡化,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和促进教师的教学。那么,我们就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不光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互评也是很好的评价形式。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中,不论运用什么教学手段或电教技术,都应注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勤于参与、亲身实践、多与同学合作交流。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动起来,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