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式改革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txki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按照发生背景的不同,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改革可分为三种类型:前瞻式改革、修复式改革和重建式改革。从推行的难易程度和改革成本看,前瞻式改革最为理想。由于受内外因素的制约,中国古代的前瞻式改革发生的几率极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对此,应以前瞻式改革作为继续推进改革的方向选择。
  关键词:前瞻式改革;修复式改革;重建式改革;中国改革;方向;选择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10—0026—02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改革向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方式。以中国为例,华夏文明延续几千年且不断创造出伟大奇迹,其所依赖者,除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等物质因素外,便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所具有的改革创新精神。从传说中黄帝“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到西周宣王中兴,春秋管仲“查能授官,班禄赐予”,[1]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西汉罢黜百家、推恩削藩,隋朝弃九品中正、开科取士,唐代废租庸调制、创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明代张居正改革,清代革人头税、行摊丁入亩,等等,厚重的中国古代史,实际就是一部改革的历史。
  一、改革的类型
  按照发生背景的不同,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改革可分为三种类型:前瞻式改革、修复式改革和重建式改革。前瞻式改革是指统治集团中的精英分子依靠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政治经验及早发现了现行制度存在的漏洞,并在其未造成重大破坏之前组织实施的改革。修复式改革是指统治集团在社会制度的弊端已经完全暴露并产生了显而易见的破坏作用的形势下进行的改革。重建式改革是指社会制度的弊端充分暴露,以至于发生了王朝、政权更迭,新的统治集团在恢复社会生产、确立新的统治秩序的同时所进行的制度创新。
  众所周知,改革是通过对旧制度的调整来解决社会矛盾、实现发展进步的。但旧制度的存在并不是对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构成危害。相反,越是不合理、不完善的制度,就越有可能为一部分人创造攫取巨大利益的机会。而新制度的合理性恰恰体现在它可以弥补漏洞,使社会利益的分配向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倾斜。因此,每当改革出现的时候,既得利益者必然要站出来反对。
  在重建式改革中,由于发生了政权转移,旧势力遭到沉重打击,丧失了在新生政权中的话语权。相反,代表改革力量的帝王或新贵,在战争或政治斗争中攫取了足够的权力并树立了很高的威信,由其领导改革,很容易掌握主动。因此,这类改革的代价虽大、成功率却很高。属于这一类型的夏启改革、商汤改革、周武王改革、秦始皇改革、光武帝改革、晋武帝改革、隋文帝改革、唐太宗改革、明太祖改革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前瞻式改革中,现有制度的缺陷尚未充分暴露出来,表面上还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改革者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让人们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此时,借助制度漏洞而揽权聚利的阶层或集团尚未形成强大的势力,很难与获得合法领导权的改革者进行对等的斗争。因此,这类改革成功的几率也很大。西汉建立之后,高祖尊奉黄老、与民休息,逐渐抚平战乱的疮痍;文帝在位期间,省刑约法、轻徭薄役,使帝国呈现出民富兵强的气象;景帝登极后,对裂地封王制度的种种弊端产生了警觉,开始进行削藩。改革中间虽经历一定的曲折,但因筹措较早,终于压制了反对势力,巩固了中央政权;汉武帝即位之后,怀开拓进取的宏大志向,不甘于作守成之君,大胆摒弃无为而治的政治模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诸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迅速将王朝推向鼎盛;唐朝建立以后,李世民以前代得失为元龟、以当世弊政为恶疾,竭一己之心智、聚群臣之奇思,革故鼎新,终于打造出太平盛世;唐高宗、武则天统治期间,没有在“贞观之治”面前止步,而是推动改革继续向新的方向发展,使大唐的国势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处所举之景帝削藩、武帝改革、武后改革皆属前瞻式改革。
  在修复式改革中,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已经对旧制度的弊端有了直接的体会,因此在改革必要性问题上并无太多争论。但由于旧制度的惯性影响,人们对于创新会产生一种抵制情绪。同时,旧制度造就的既得利益集团已经颇为强大,他们会利用一切手段对改革方施加压力,迫使改革者彻底放弃新制度或者作出适当的让步。改革承受着双重压力,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加之修复式改革多发生在王朝中后期,不论是帝王还是改革领袖都不具备令各方力量信服的威信,这就注定了斗争之路的漫长与曲折。历史上,典型的修复式改革,如周宣王改革、崇祯改革等皆以失败告终。有些虽然初时取得很大成就,最后却很可能以人亡政息收场,张居正改革便属此列。
  从改革成本和社会损耗的角度分析,历朝开国改革,莫不以财帛灰飞、生灵涂炭为前奏;修复式改革是在现有制度弊端充分暴露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它的代价也不容小觑;与二者相较,前瞻式改革是在祸患未发、危机未萌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新旧制度都不会对社会生产和生活造成太大的冲击。
  从改革施行的难易程度和成本代价两个维度综合衡量,前瞻式改革无疑是三种改革类型中最为理想的。
  二、前瞻式改革的困境
  尽管前瞻式改革优势明显,但在中国古代改革史中,此一类型的改革却十分少见。究其原因主要有:
  其一,中央集权制度对决策的影响。制度是否需要改变,主要取决于它对现实的适应程度。前瞻式改革得以发动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政府组织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变化,然后对现行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与中国古代政治家们所倡导的防微杜渐思想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是,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便在中国牢牢扎根。这一制度的确立,使得整个国家的大政方针取决于皇帝一人,而能够直接影响其决策的也只有少数高官显贵。那些每时每刻都能体会到现行制度利弊的走尘之吏、布衣黔首很少有机会把自己的感受通过合法的渠道反映至朝廷。在上者有权而无识,在下者有识而无权,隐性矛盾不能被及早发现并解决,直至演变为积弊沉疴,改革的最佳时机也就不复存在了。   其二,法古敬祖的政治文化的影响。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政治的态度。[2]很早以来,中国政治领域就有浓郁的师古之风。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更成为历朝历代最为推崇的执政路线。很多人在对当朝制度进行品评的时候,不是看它与现实生活的相容性,而是看它与“先王之法”的契合程度。即便是少数充满革新精神的改革家,也都有意或无意地高举再现先王盛世的旗号,以“倒退”的姿势推动社会前进。另外,通常历朝开国皇帝素质都较高,以文治武功著称于世,而继任者多凭嫡长子身份登极,且又生于安乐,无论先天资质,还是后天功绩,均无法望父祖之项背。历代王朝都极力神化开国皇帝。不论官修史书还是稗官野史当中,定鼎之君降世必有祥瑞相伴,逢凶总有异兆相随。两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人们对祖宗的崇拜和迷信。在很多人看来,要想保证国祚长久,就必须恭敬而谨慎地守护着祖宗家法,不敢稍有更易。
  其三,封闭环境的影响。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之地位置独特,四周有高原、崇山、沙漠、大海的屏障,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的生存空间,增加了对外交流活动的难度。统治集团很难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对比发现现行制度的不完善性,从而堵塞了前瞻式改革的又一动力之源。
  三、历史的启示
  1949年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改革。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化三改”。这一改革是在经过多年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的基础上进行的,属于典型的重建式改革。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在结束“文化大革命”之后进行的,因此属于修复式改革。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已经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还存在诸多问题。未来的改革将走向何方,这是摆在全体国人面前的一个十分严峻的任务。人们不愿意再重复过去的改革模式,毕竟它们的代价太过沉重。在这种情况下,前瞻式改革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
  当前的中国也具备了进行前瞻式改革的条件:
  其一,日益完善的民意传输系统。“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尊重民意、减少决策失误一直是中国历代政治家谨慎奉行的圭臬。但是,在没有确立民主制度、缺少必要民意传输渠道的时代,上述构想很难变成现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时至今日,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加之信息化手段普及,社会各个阶层都可以将自己发现的问题通过适当的信息渠道及时反映出来,使之在未造成重大危害的时候便得到及时的化解。而众多微观的、不会引起社会大震荡的调整积累在一起,就构成了预警式改革。
  其二,求新求变的舆论环境。舆论环境中的观点往往是多元的,很难实现完全的一致。因此,判断社会舆论环境是否利于改革的推行,主要是看其中的主流舆论。改革开放以来,品尝到改革成果的中国人早已远离了抱残守缺、泥古不化心态。呼唤改革、将个人乃至整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寄托在改革之上,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最大特征。在这样一种氛围当中,前瞻式改革很容易获得舆论的支持。
  其三,开放的国门。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人们正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中。频繁的对外接触,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接触,将有助于我们在交流对比中及时发现自身的缺陷,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颜昌峣.管子校释(第一版)[M].长沙:岳麓书社,1996:
  22.
  [2][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第九版)[M].林震,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1.
  [责任编辑:孙 巍]
其他文献
假期里,父亲和他八岁的儿子去森林里游玩。他们往密林深处不停地走,不知不觉迷了路。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父亲背起疲惫的儿子,试图走出去。可是他无奈地发现,自己能够做的,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到原地。  那里有一个废弃的木屋。木屋里也许住过守林员,也许住过伐木工人,现在它空着,破烂不堪,仿佛随时可能倒塌。可它毕竟是一间屋子,这给他们父子俩带来了一些安全感。晚上他们挤在里
改造贫困村党群服務中心  近日,枣阳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由市财政拿出4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改造升级77个贫困村党群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全部实行集中招投标,财政、审计、扶贫等部门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工程验收通过后由市财政拨付资金。目前,全市20个贫困村党群服务中心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已启动,明年上半年77个贫困村党群服务中心将全部实现达标。(洪莉莉 尹燕妮)
摘 要:政治合法性是现代政治哲学的首要问题。以人为本是政治合法性的真正基石。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既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关键词:政治;合法性;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8-0041-0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日出入安穷?”  遍观乐府,汉武帝的这首诗被放在了首页。而我,似乎被它的词句打动,心头那些未曾说出的心里话,行云流水般溢出。  一  放假回到外婆家,下午两三点钟,阳光和煦春风暖软,我翻出本闲书懒散地看,却忽然发现有一丝不对劲。  “外婆,你怎么没出去散步呀?”我把头探出卧室,外婆倚靠在沙发上,把近乎贴在眼前的报纸放下,浑浊的目光对上了我的眼神,缓慢地反应了几秒才慢悠悠地开口:“外婆走不动了,就
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园利用拥有种植园地的优势,将种植活动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展开实践研究,在培训学习、园本教研、课程审议的过程中转变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在问题导引、反思行为、实践尝试、建构新经验的模式下,种植课程体系初步形成,种植课程内容逐步丰满,不断实现从假到真的飞跃,收获了成长的精彩。一、南瓜的故事——从假种植到真学习  (一)案例记录  2016年8月,中班徐老师请班级的保育
喜欢站在办公室外的走廊看楼下的风景,尤其是课间。对面小学部一楼的孩子们一下课就飞出教室,在楼前的空地上玩耍。他们有的玩着老鹰捉小鸡,有的摇着跳绳边跑边跳,有的在草地上低头弯腰,寻着什么宝贝。如果赶上做操,一眼望过去,那整齐的队列,明亮的校服,灵巧的动作,跳跃的身姿,实在是阳光下校园的一景。  欣赏着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我想,他们之中肯定也有那样一个“苹果球”
世上有许多许多的“圈”,它们圈住我们的言行,圈住我们的举止。或许有的人会把“圈”这个字赋以贬义,认为它是对自由的一种“限制”和“阻碍”。但事实上,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圈”对于我们而言,也有它的益处。  “圈”规范着个人行为。对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而言,“圈”便是他头上的那顶金箍。只要唐僧一念咒语,悟空就头痛难忍。这就是唐僧约束悟空的手段。悟空起初对金箍深恶痛绝,还想要一卷《松箍儿咒》。随着取
一树桂,一杯酒,一轮月,细品轻嗅,中秋滋味,好不绵长。  中秋的滋味,当取桂花香。八月十五,正是丹桂沉坠枝头的日子,又赶上这中秋佳节,我着一袭青衣,凭栏赏桂,真得道一句别有韵致。恰逢夜色深沉,我凝望,见月影正如水流泻,在疏密有致的桂枝间起落,一沉,一跃,一勾,一抹,描画出“桂子月中落”的玲珑神貌。一时间花影团簇,朦胧,妖娆,竟让我分不清花色与月色了。适时,风声大作,桂花那勾人心魄的香气于瞬间蒸腾,
我,钟情文学,心仪漫画,属意旅游。  似水流年里,跳跃着的是生命的灵动。  青春长河中,追逐着梦想的绚烂与活力。  每每暑假总会去访山问水,阅景读物。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曾为自然的鬼斧神工拍案叫绝,也曾为一些刻意而为之的景观痛心疾首,更多的是从自然中获得生命的感悟。  此刻,我站在了绚烂的张掖丹霞山的观景台上。  这亿年前的砂岩沉淀,成全了红色丹霞的特有品质;是几千年的流水洗练、痛苦的分裂,成就
一百多年前,瑞士一座小城里,忙碌了一天的纺织工程师雅克·布兰德伯格来到一家餐馆吃晚餐。餐馆里座无虚席,他只得在一个角落里落座。  他的邻桌是几个年轻人,他们把酒言欢,开怀畅饮,杯中红酒一饮而尽。服务生又给他们把空杯倒满,忽然,一个手舞足蹈的客人不小心碰翻了满满一杯红酒,瞬间在餐桌上浸渍开来,弄脏了大半个桌布。一桌人都很尴尬,服务生赶紧重新换了一块桌布。  看到这一幕,布兰德伯格却放下刀叉,陷入了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