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次方法论变革及其意义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jian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法论层面的问题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无关紧要的小问题,而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实质乃至理论命运的大问题。从19世纪到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方法论变革,由此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每个时期所面临的主要理论困难,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这三次方法论变革,分别是指由马克思所策动的辫证法对经验主义的变革、由卢卡奇所策动的总体性对实证主义的变革以及由柯亨所策动的分析的方法对人本主义的变革。
其他文献
雇员在劳动关系中可以主张言论自由,但是言论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由,受到忠诚义务等诸多限制。雇员所担负的忠诚义务是基于诚信原则而产生的附随义务,在理解忠诚义务时必须尊重宪法所保障的言论自由。雇主不能要求雇员“避免任何对雇主有损害的言行”,当个案中言论自由和忠诚义务发生冲突时,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并予以利益衡量。这对于我国处理相关案件很有借鉴意义。
住房权是一项具有积极权利属性的社会权,其实现程度决定着国民的生活水准和社会的文明程度。住房权的实现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权利主体的积极诉求,更为重要的是决定于国家的积极态度和为此而做出的各种努力和探索。保障模式的选择、立法方略的调整、制度机制的完善是促进当代中国住房权实现的宏观、中观与微观三重路径。只有同时从这三重路径加以推进,住房权才能实现“实有化”和“合法化”,其所蕴含的法益才能为主体实际享有和切身感受。
受国家和乡村社会双方权力博弈逻辑支配,中国不同时期的乡村治理形式不尽相同。改革开放后.国家兼顾传统社会的“分权”和集体化社会的“集权”,采用乡政村治和村民自治相结合的方式治理乡村.取得了较好成效。然而,城镇化发展不断冲击乡村治理秩序,造成乡村治理“碎片化”、乡村自发力量式微、乡村社会公共性严重流失等问题,乡村治理的“城镇性”越来越明显。新形势下的乡村治理.应遵循“人的城镇化”发展逻辑,面向城镇,让乡村治理对接城镇治理,使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更多乡村人口成为城镇市民和居村市民。
以“五四”精神的视野打量《新青年》,《新青年》因倡导科学民主而成为启蒙的先声,成为五四知识分子思想传播和精神传播的主阵地。但关于“青年被唤醒后出路何在”的问题,则引发了人们对五四启蒙主义“副作用”的怀疑.其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也存在着理解上的缺憾。另一方面,当我们以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眼光来审视《新青年》,《新青年》作为“激进的号角”建构了新文学的文体形式并使之进入现代性场域.开创了文学解放的时代意义并置身于世界文化和文学的整体格局之中。同时,以20世纪历史反思的角度看,《新青年》作为“空谷绝响”,从人
《丝路文明》由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所联合主办,刘进宝教授主编。
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位于今天伊朗法尔斯省省会设拉子东北,它被誉为“波斯民族精神的象征”,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大流士一世时代,是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es)举行帝国庆典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波斯坡利斯”源自希腊语,伊朗人称它为“塔赫特·贾姆希德”(Takht-e Jamshid),意思是贾姆希德(古代波斯王)的宫殿波斯波利斯是古代西亚最宏伟奢华的大型宫殿群,虽遭希腊人焚毁,但建筑上仍遗存大量精美的浮雕,尤其是气派宏大的朝贡图像,见证了阿契美尼德王朝曾经四方来朝的帝国气象。
“创新驱动发展”是“一种发展状态(主要驱动力),一种发展方式”。本质上是充分依靠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创造性运用求发展,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前沿创新”与“包容性创新”是新兴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两种形式。处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落后地位的西部农牧区.因发展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以及绿色发展的系统性,必须在中央政府的统筹下走包容性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以包容性创新推进西部农牧区绿色发展,要把握和处理好当代科技进步提供的发展机遇.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经济和就业增长有效地联系起来。建议中央政府把“西
期刊
期刊
当代文化理论的兴起和流变,不仅是对发达工业社会转型问题的批判回应,而且也是对既有人文社会科学格局的翻新改造.针对西方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转向”。当代文化理论提出了颇具整合性和创新性的文化阐释逻辑。围绕着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新社会运动的文化政治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主义,当代文化理论不断地更新社会研究的问题视阀和方法原则。并且呈现出一种跨学科和后学科的理论样式。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认识范式,当代文化理论尚处在概念方法的资源融合阶段,其自身存在着诸多自相矛盾之处,其追求的解释力和批判力也有待社会实践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