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记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477011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薪,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衢州市作协副主席。已在《江南》《西湖》《北京文学》《山东文学》《四川文学》《短篇小说》《星火》《牡丹》《散文》《散文百家》《浙江作家》《浙江散文》《广州文艺》《长江文艺》《星星》《中国诗歌》等全国百余家报刊发表作品。著有散文集《行旅书》,诗集《美的生长》(合集),自选诗集《月亮的背面》。2017年4月获首届“三毛散文奖”。
  立秋以后
  立秋刚过,天气渐渐凉下来了。但正午时分还是很热的,俗称“秋老虎”。但这种热有点薄,有点浅,有点淡,盛夏时的那种持续、锐利的酷热不见了。蝉声稀了,蟋蟀声却稠了,稠得密不透风,像一匹巨大的蓝色布匹。不过,倘若细细去听,还是能听出某种破绽。从破绽中透出一丝清寂。破绽越来越大,变成一个一个撕裂的大口子。蟋蟀声也稀了,“布匹”变得褴褛。后来,只剩下一条一条声音的长条儿,蓝色也变成了青灰色,挂在树木的枝头,飘来飘去,细细的,欲断还连,似乎很遥远。早起晨跑,途经府山公园,草木的景致似乎也和以往不同了。似乎没有了春天的苏醒,蓄势待发,夏天的勃发,欣欣向荣。一切似乎都在变,可一切似乎不是马上在变,而是那种不经意间的变,像那种留声机里的老唱片,不急不缓的旋转着,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给人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草木的叶子仍然苍绿,叶沿却悄悄长出了斑点,并将渐渐变黄变枯,极为触目。
  不知为什么?不只是草木,有些事物,也会莫名地给我某种秋天的感觉。比如,一个地名,长台(我出生的地方),衢州(我生活工作的地方)。比如,一本书,《本草纲目》,比如一个人,李时珍。还有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他们和他们的著作是不是一种绚丽而永恒的生命绝学和美学?
  还有哪些像秋天一样的诗人和作家呢?温庭筠、李商隐、苏东坡、辛弃疾、徐志摩、萧红、张爱玲、松尾芭蕉、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
  立秋以后,日落时分,露水潮起,秋天的气息和夏天的气息明显不一样了。夏天的气息是激越的、高亢的、热烈的,像一首抒情诗,秾丽而繁复。秋天的气息则是低沉的、沉郁的、冷静的,像一阙婉约的宋词,细微而内敛。夏天的黄昏似乎很长很长,像唢呐的声音似乎离你很近,始终萦绕在你周围。秋天的黄昏似乎很短很短,像箫声仿佛离你很远,远得像草原深处的一盏马灯,带着跳动的模糊的光晕,风一吹,轻轻地晃动着。
  父亲生前曾说过,人过六十,手硬脚硬,一年不如一年了。当初还不以为然,其实人过五十,便一年不如一年,老得很快了。秋风凉了,想起母亲逐渐增多的白发,瘦小的身影,迟缓的动作及举止,自己又不能经常回家看她,隐隐有一丝愧疚感。想替她衰老,却又不可能。
  有许多人,在我们的生命中存在着并与我们血脉相连,有许多人,我们往往从没想过他们会变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似乎也没什么变化,一切都似乎天长地久似的。可是不知不觉,居然很快就变老了,令我们猝不及防。他们的衰老里,有某些我们的不忍心,不太愿意和不太敢正视的东西。
  “生命如花,岁月如流。” 许许多多普通而平淡的经历,不管它的故事是有意味的还是无意味的,却都是我们的一生。
  黄昏雨
  “黄昏的雨滴,是谁的心哭泣。”每当听到这句歌词,心里忍不住喟叹:茫茫人海里,知己在哪里。知己就是知音。人可以成为大自然的知音,人和人也能成为知音。比如,俞伯牙与钟子期,管仲与鲍叔牙,陈重与雷义,嵇康与阮籍。人和人之间,隔世也可以成为知音。比如,陶渊明与苏东坡,韩愈与欧阳修,“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晚年漂泊在夔州,咏怀宋玉,杜甫也可以是宋玉的知音。
  《诗经》《全唐诗》《宋词》《元曲》中,我一直认为,宋词里的雨水似乎要多些,总是没完没了仿佛下不完似的,尤其是黄昏开始下的雨。每一阙宋词仿佛都被雨淋过,拎起来抖一抖,都能抖下一身雨水。而抖干的宋词,打开后,里面又处处是月亮,溶溶的酽酽的层层叠叠的月亮。
  到了南宋,雨下大了,密了,绵了,地上长满了青苔,草木凄凄,人的心头就长满了愁绪“一片春愁待酒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又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而無论细雨沾桃花,疏雨滴梧桐,或是聚雨打荷叶,只要不是狂风暴雨,听上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如今在这些之外似乎再笼上一层凄迷了。任你有多少豪情壮志,义薄云天,怕也经不起如此的风雨吹打。雨,尤其是黄昏雨,该是一滴滴湿沥沥的灵魂,在窗外呼唤。
  我一直认为,汉语到了宋词已是风流雅致登峰造极的境界了。而戴望舒的《雨巷》,让我徒增一丝忧郁和忧伤,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却让我起了漂泊感和沧桑感。我是个喜静又喜动的人,或者说是个“矛盾”的人。静及思动,动及思静,但动也不怎么动,不可能剧烈的运动,只能走路散步,动的静悄悄的,就像“月移花影上栏杆”似的。
  看惯了春花秋月,花开花落,雨停雨聚,潮起潮落,人过五十,许多问题自然而然也就不成问题了。对许多人来说,人生没什么大起大落,但逆境和顺境,往往都经历过,但逆也逆不到哪里去,顺也顺不到哪里去,既不可能惊天,也不可能动地,更不可能泣鬼神。那么,乐就乐在其中,苦就苦中作乐。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人总有牵挂,但要懂得放弃,有得,也必有失。人生苦短,一路行来,风吹雨沐,山绕水环,往事前尘,不知不觉就老了。
  “落花寂寂黄昏雨,深院无人独倚门。” 几番风雨之后,一地落花,残红点点,原本是毁灭,却似乎成了一种繁华。在这种情境之中,想不惹尘缘,似也不能。那就策马前行,直接踏过去就是了。
  催花开,风雨又送花去。风雨似有情,风雨又似无情。如今的黄昏雨下到哪里去了呢?只有记忆里的那场黄昏雨,却再也无法抹去了。
  中年记
  早上起来去衢江边散步,从西安门大桥东端朝北往二中方向走,看见信安阁边上的那几株桃树,枝条透红,似乎已经孕蕾了。台阶边的那几丛绿嫩的草芽,也早已按耐不住从台阶的缝隙处钻了出来。春天来了,似乎一夜之间,花朵次第开放,青草和树木又一次苏醒过来。不久后,一切似乎又将一片生机盎然。回去时,顺手折了一枝长满花蕾的桃花,回到家里插进前段时间购得的一个铜瓶里。忽然觉得,中年便是如此这般。   中年以后,生活是沉甸甸的,如一个铜瓶。自己的生活,自己承受,酸甜苦辣咸,风霜雨雪雾,还有如今频频出现的霾。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饭自己吃,自己吃不完,也不能倒掉。人生經不起浪费,也不能分给别人,就像自己的字画,自己的文章,自己以为是好的,到别人那里可能就不好了,甚至会感到厌恶。
  于是,知道了不能强人所难,于是,知道了欣然接受,于是,知道了随遇而安,知足常乐。虽然不时仍有艳想、妄想、幻想,但知道那些都是不切实际的虚幻。于是对自己现在拥有的东西懂得珍惜,怕失手打碎了,因为很明白自己已经经不起太大的折腾了。
  中年以后,不知为什么,我似乎开始偏爱短的东西,短发、短衫、短文、短诗、短剧、朋友之间短暂的相聚和别离、短暂的外出采风或旅行等等。
  中年以后,哪些东西不是短的呢?划过天边的大雁,飞过信安阁的麻雀,一闪而过的流星,璀璨的烟火,回故乡去的次数和日子,来去匆匆的春天和秋天。光阴一寸寸在消逝,暮色中,那些幽远、绵长的河流,总会让我莫名地感到无穷无尽的寂寞和短暂。中年是人生的鼎盛时期吗?不,绝对不是。对大多数人而言,上有老,下有小,两头都有牵挂,虽心比天高,却往往命比纸薄。满汉全席是属于那些大人物和幸运儿的,普通人吃普通的饭,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样才好。比如今天,我把铜瓶洗干净,插上一枝亲手折的带蕾的桃花。中年,有的时候会刻意寻找热闹。但大多的时候是喜欢寂静的,不想说话,一个人对花无语。
  中年是陶罐里煎中药。
  陶罐是一种最本色的器皿,陶土经过碾压、打磨、制成土坯、不用上油彩,在阳光下晒干或风干,放进窑里,用柴火焚烧,再经过火与焰的洗礼,涅槃,铅华尽洗,成为陶罐。而中药大多是草木,大多是苦的。是药三分苦,良药苦口利于病,只有苦才是一种人生的至味。祖母生前经常说:“人来到这个世上就是受苦的,不是来享福的。”以前一直认为这话是悲观,如今才领悟,原来是生命中的大度和坚忍。
  人不能耐甜,甜得东西容易发腻,却能耐苦。苦里有大智慧、大境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海无边,苦中作乐,苦尽甘来,梅花香自苦寒来。苦,最耐人寻味,咂吧咂吧,似乎有隐隐的甜,像大漠孤烟,像长河落日,像无限清穆中的一抹殷红。
  药喝完,而陶罐犹温,陶罐来自于土,也将终必复归于土。而药渣泼在地上,会被尘土覆盖,就像人来自于尘土,也将归于尘土。天高云淡,花瓣无风而自落。没有多少人读过我的文字,也没有多少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多少人会牵挂我或者记着我。有些人爱过我,已经将我忘记,有些人恨过我,也已经将我忘记。
  中年以后,天光云淡,暮色渐起,褪去满身的荆棘,河水奔流,飞鸟轻啼,孤帆远去。中年以后,这苍茫的人间,多少人孤独一生,永不能相遇,多少人轻言离别,却从此变成陌路人。
  可喜记
  “莫愁前路无知己”。
  这是唐朝诗人高适《别董大》里的一句诗句。高适《别董大》共写了二首,另一首我是多年以后才读到的。董大,即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高适《别董大》诗的第二首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幽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我读了觉得可喜,不管经历了什么,朋友之间的友情依然风雅可喜。如今,这等风雅似乎已不复存在了。
  可喜的东西很多,可喜的东西也不多。微信群里的几个诗人朋友近来喜作旧体诗,作得风生水起,我不懂平仄和韵律,但偶尔也凑热闹即兴乱写,诗的好坏且不去管它了,但友情自然是真的。好风,好雨,好山,好水,好花,好诗,好酒,好茶,好朋友,好地方都是可喜的东西,都应该珍惜。
  可喜的东西往往不实用,实用的东西往往不可喜。有时会觉得自己不合时宜,其实还是自己不够强大。若强大到绝对自信的地步,不为外物所动,不合时宜其实就是独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样,也很可喜。
  三月的一天早晨去府山公园散步,有薄薄的雾,公园内所有的草木像都批了一件白色的婚纱,朦朦胧胧中似乎有隐隐的风姿与风韵。有霾的早晨不可喜,但有雾的早晨却是可喜的。
  走到府山九曲池边看了看,记得去年夏天那满池荷花风姿绰约,白色的、红色的荷花开得尽显妖娆蔚为壮观。如今,经过了一个冬天,荷花早谢了,荷叶枯萎了,只剩下几支残茎,偌大的一个池塘看上去孤零零的一片萧条。郁郁葱葱是一种美,无边落木是一种美,肃杀萧条也是一种美,看上去也很可喜。在池边站了一会儿,只赏残荷,不思荷花,想池水寂寂,池水默默,却终是一泓深潭,不知水中是否有鱼?鱼儿是否寂寞?
  据说,诗人杨万里也来过这里,但他没有留下咏荷的诗,他的咏荷的诗给了杭州西湖。“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但六月还是要来的,满池的荷会快速生长的,荷花也会争相开放的。管它是不是西湖的荷花,只要是盛开的荷花,管它是不是杨万里写的,只要是诗人写的,就是可人的,可喜的。
  九曲池边有一树梅花,正在孕蕾,我忽然想起陆凯的:“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眼前仿佛出现了陆凯折梅赋诗赠友人范晔的场景。现代人往往势利现实,远远没有或者缺少了古人的浪漫与真性情,这一瞬间的想法,不知为什么?不怕人家笑话,却让我也觉得可喜。
  作为和陆游齐名的诗人,杨万里的诗,虽然比陆游的诗少了点厚重味道,但还是有很多可喜之处的。杨万里的诗,给我的印象是清癯,偶尔还瘦骨嶙峋。似乎有“上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之韵。
  写到这儿,我忽然想到露台上的几盆茶花,我养了好多年了,平时除了给它浇水,就没怎么管它,更不要说给它施肥了。它只在第一年开了花,然后就只长叶,不见它开花。而且,经过一个冬天叶子渐渐变黄,没想到今年开春,却如梦方醒般抽出一朵朵花蕾,今天居然盛开了,红艳欲滴。这几盆茶花养了七八年了,我决定要继续养下去,从今以后,还要记得给它施肥,培土,修剪,仅仅这个决定,让我觉得就已经非常可喜了。   冬去春来,繁花盛开。回来时,听了一支马头琴的曲子《鸿雁》。没见到大雁,只见到自己,却能感受到人世间的真情厚谊。人总会有那么一刻,对这个世界,可以不存芥蒂的。琴声一拔,花朵微微动了一下。人的心里,也有什么东西,微微动了一下。
  如此熟悉,如此陌生
  或许因为年代久远,走在故乡小镇的老街上,已经很少能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了。老街的两边原本都是木质砖瓦结构房子,大都是两层,下面一层都是那种门板可以卸掉的店面房。木质的店门板大都被风雨冲洗的沟壑纵横,历经沧桑,像一幅幅陈旧的版画,可以想象当年的繁华景象。如今,老街两边木质结构的老房子差不多拆完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钢筋水泥结构的新楼房,门也换成了铁门、铜门或卷闸门。旧时的江遂古道随着一辈一辈人的消失而渐渐湮灭在岁月的缝隙中,或者被岁月的尘埃永远淹没。
  我的前半生似乎也随风而去,不见了踪迹。我在这里出生长大,直到18歲时离开。我现在走在小镇的老街上,已找不到我自己往日的影子,闻不到往日的气息,见不到旧时见过的人,故乡的风景一切是如此忧郁,如此忧伤,如此熟悉,如此陌生,如此疼痛,如此安慰,仿佛那些被诗歌擦亮的词语。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如果登上高处看我的故乡会怎样?那天是雨天,我登上了故乡小镇对面的象鼻山,我站在象鼻山山顶草木郁郁的最高处,透过浓密的树枝俯视着在雨幕中渐渐变浓的一字排开的故乡小镇。
  我似乎第一次这样看我的故乡小镇,小镇在我脚下的不远处,这就是我出生的地方,我18岁以前的一切遭遇都发生在这里。虽然,我18岁以后就离开这里,可是不知为什么?我似乎觉得我一直没有离开过它。或者说,我离开以后发生的一切仍然和它有关。无论我离开多久,无论我到哪里,我都是发生在小镇漫长岁月故事中的一个个体,一个影子,一声呼喊,一声鸟鸣,一枚叶子,一缕风,一盏灯,甚至是一粒尘土。我也知道,我的故事也还远远没有走进结尾,前路未知,后路茫茫。
  我站在象鼻山的最高处,但还是看不见镇中蜿蜒的老街,老街被一幢幢连着的楼房遮住了,也不见屋顶上的白烟,因为现在的楼房都不盖黑瓦了。傍依着故乡小镇的嵩溪河似乎抬高了,河水似乎溢出了河床,漫进了眼前安静的小镇。山下的田野上,油菜花已凋谢了,油菜的枝条上已结出一排排鼓鼓的碧绿的果荚,饱满而丰腴,河水似乎也漫进田野里,油菜荚子一排排一簇簇仿佛摇曳在水面上。
  河边的一株株柳树,在雨中显得分外碧绿,而嵩溪河水在雨中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着白光,整个小镇似乎一片寂静。我试图找出小镇上老房子的位子,可眼前却一片恍惚,似乎连我自己都淹没在一片恍惚的寂静之中。
  我想起有一次,我从喀什坐飞机飞乌鲁木齐。飞机飞越天山山脉,虽有云层阻隔,但我还是看到机翼下的天山山脉白雪皑皑云雾缭绕,自西向东倾斜着。飞机每侧转一下机身,我似乎感觉到雄伟的高原山脉正向东俯冲而下。多么有力的一种俯冲啊!可我知道,那是一种幻觉,飞机飞得十分平稳。就像我现在站在故乡的象鼻山上,远远看着我的故乡小镇,似乎也有一种俯冲而下的感觉。
  我说过,这是一种幻觉。而且我不止一次感觉到这样的幻觉。直到想象阳光落在山顶,云雾散开,大地安安静静地呈现出它真实的面貌。雨中的小镇呈东西向一字排开,和嵩溪河呈平行状,一排排楼房之间耸立着高大茂盛的树木,有榆树、梧桐、苦楝、香椿等等。由于没有人烧柴了,因此也不见了炊烟,小镇在雨幕晶莹中透着无声的庄严。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许多熟悉的老人走了,从此再也不会回来;许多陌生的小孩诞生了,像草木一样蓬勃生长。小镇上似乎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了,老的太老,小的太小,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连以前田间地头屋檐瓦下成群结队的麻雀也不见了,小镇似乎更加寂静了,嵩溪河似乎也没了方向。
  每次从城市回到小镇,每次走在小镇的老街上感觉小镇都在无形中从熟悉渐渐走向陌生。登上象鼻山后,那寂静与陌生,仿佛是一声柔软的叹息。从象鼻山上下来,穿过田野,走到嵩溪河边,回首看山上的草木和野花,田野上油菜和庄稼,嵩溪河边的柳树、芦苇、水草以及淙淙流淌的嵩溪河水,像是一声疲惫而又满足的长叹。
  而我更多的经历和故事,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将深藏在这个寂静的小镇上,那些渐渐湮没的老街的皱褶之间。
  责任编辑 杨丽秀
其他文献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风吹大地,万物相爱  一只只小鸟从寒冬里醒来,追逐太阳  我把眉间的寒意掸去,种上白云  让蓝天装点,以春风灌溉  眼睛的水也换新的,盛满泉水  可以养荷,等荷花开,等一尾尾新鳞带着河流来  心里若还有雾霾  便让阳光掠了去  在干净的心地里种桃花  种向日葵,种康乃馨  准备开始疼自己了  呵护小草,怜惜花香  与鸟鸣一起和着小溪轻轻吟唱  不再迷恋森林,不再靠近毒蛇猛兽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课堂教学随之采用了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新的物理知识,中考命题的方向和方式也相应地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特点之一,就是对科学探究的七大
龟裕县有座松香山,山脚下有座松香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落魄书生在那儿煮茶摆棋。书生叫李其山,痴迷珍珑棋局,每逢棋友,便焚香对弈,乐在其中。但大多时候,棋友难逢,李其山就在此煮茶,供过路人解渴。  这天,一户人家赶着辆马车,到了松香山脚下,在此歇脚。李其山恰好煮了一壶热茶,男主人喝了茶之后,赞不绝口,说茶有股松香味。倒是男主人的公子,对李其山所摆的棋局不屑一顾,抛下一句:“若李公子不服的话,可到南
道德与现实的矛盾是赵德发小说创作的一大主题。之前的“农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中,通过对中国农民生存与发展的刻画,揭示了农村伦理结构的被破
涌动的人群  淹没了离家的脚步  在父亲的眼中  我的背影从未长大  却在父亲的视线里  渐行将远  列车驶出站台  车轮碾压着父亲的不舍  驶向远方  挥手告别  父亲的背影  在我的眼中和泪光中  渐渐模糊  时至今日  父亲那如山的爱  伟岸的背影  成为刻在我心里的回忆  和永不结痂的痛  相框里的母亲  相框  锁住了母亲的  只言片语  母亲  呆在相框里  悄无声息  相框  坚硬的
1  白蝴蝶剧毒。天地眩晕。  思念铺天盖地。眼眸结满霜冻。  万籁沉睡中惊醒一枝红颜。  2  起舞。听香。弄影。  怒放的,还有一桩心事。朵朵火焰跳跃,暖到心底。  铺下冰晶的小身子,流着泪拂去点点尘埃。  3  绽放得是一世相思吗,谁让花瓣打开在心里?  钟情的雪啊,与今夜的梅相遇,经过了几世几劫?  刚刚遇见,就要流着泪吻别,化为脚下污的泥。  4  抽出体内的圣洁。化了,污了,也美得惊心
戴建华先生曾在《语文学习》2006年第2期发表《〈信陵君窃符救赵〉注释商榷》一文,对“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一语进行考辨之后作了新解。原文不长,兹不妨节录于下:“今日
人的一生,会有许许多多的梦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的改变,人们的梦想也在不断地变化。一个梦想破灭了,另一个梦想就会出现;一个梦想实现了,又会有新的梦想。人的生活,就是
3月19日开始,代号为“黄铜战车”的印度陆空军联合实兵演习在印度的博伦格地区举行。这场演习持续10多天,共出动3.7万名官兵,是印度历史上参加人数最多的军事演习之一。做了
翻开红红的日历,春天,早早来赴我的约了。感觉有种柔,这样的季节,原来绿满枝头。  窗外的池塘,枯荷斜立,已没有娇媚和跋扈,她沉睡的姿态,却真正有着风骨和气象。这莲,由最初的亭亭玉立,到今天淡然人间烟火,中间途经了多少寂寞?  而今,青青莲荷,伴着清风款款走来,眼神清澄明亮,如水波飞扬,她编辑了我对人生初始的印象。她锁住了多少旖旎芳菲的故事?关住了多少风姿万种的梦想?她以禅的风质,浅雕一寸剪水时光。